道|学道修真不可多得之真文《天隐子》,原文 注

道|学道修真不可多得之真文《天隐子》,原文 注

首页角色扮演浮世天仙传更新时间:2024-04-29

《天隐子》凡八篇,阐述了道家养生术的过程和方法。亦是学道修真不可多得之真文,其文简显入手必应。为至道金丹之学之外的另一条通真达道之路也。

前有司马承祯序文,称:“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

司马承祯本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虽然其所作《坐忘论》成书于《天隐子》之后,但亦有其理解,因此欲习此文者也可先阅司马宗师《坐忘论》。

正文附注:

前序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长生久视,无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思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自伯阳以来,惟天隐子而已。

神仙章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情之邪也;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者,气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注:

人受生于父母初得此人身之时,秉受天地之间的一点“太虚真炁”而化生。秉此真气者即可“精明通悟,学无滞塞。”此真炁者名之为“神宅”,为人之元神所宅居之地也。

元神于身内静默观照,此则以心合道,日久发于外合于自然,此则至道披形。寂而日久心形不同于俗流者,此即可谓之“神仙驻世”。

以此而知神仙者亦可由寻常之人学而成之。学成之道在于精修真我至虚之真炁,学此至真之道切勿随俗流误说错论而所迷折。依真炁之敛,使自我之心形飘逸而自然,切勿心生邪妄之景见而所疑惑滞留,日久于此则至虚之道功成可待矣。

喜、怒、哀、乐、爱、恶、欲,着此则落七情之邪见。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着此者则入八气之邪困。能尽去此七情八气之邪者,则学仙之功指日可成矣。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何也?天隐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简。易简者,神仙之谓也。

然则以何道求之?曰:无求不能知,无道不能成。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此非吾学也。

注: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者。此为何意?

天隐子曰:所谓天地者在我头脸之上足脚之下,睁开眼目即可尽见无碍,无繁复机巧可言,以此之故言之“易简”。简者,神仙之常德也。

问曰:虽言如此然而以何道求之?

天隐子答曰:如俗常之人日日无求于道者,此必不能知何为至道,因无求道者故此身无道,此身无道者至道之功何以成之。凡是学神仙之道者,首须知何为简易者。若一开头就言及诡异玄怪之说,于此者使人着于迷惑之中,既着于迷何有自然之道可言,不能知道何来归根于道元,此者非吾之所学之道也。

渐门章

《易》有渐卦,老氏有渐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故习此五者,曰五渐之门。先了一,则渐次至二;了二,则渐次至三;了三,则渐次至四;了四,则渐次至五,神仙成矣。

注:

于易经之中有渐卦之说,而老君之学有众妙之门。凡常之人修改陋习以符真元尔后而达天真元性,此者断不可奢想以顿悟而成,必须渐进而行之安坐收心而行之,以此之故太上设渐进之说而广开度化之门。

渐者从何为之,一斋戒,二安处,三存想,四坐忘,五神解。此五阶即是者。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

由此五门渐进而学之,自然功成道就,神仙驻世不日可待矣。

斋戒章

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盛其法在节食调中,磨擦畅外者也。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而实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道家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此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

注:

所谓斋戒,并非仅是不食荤腥不近酒色而已。所谓澡身,并非以水去除身上之尘垢而已。其斋戒法之真谛在于节制饮食乃至中和,摩擦身形以至气血畅通者。

人者秉受五行之气而存活之,而食之以五行所属之物,乃是在胞胎之中即以食之,更何况于此身长养之后呢。所食者乃呼吸循环所用,精血化气之所需,岂有断饮食而反求驻世长生之理。

但是俗常之人不知断食服气之理,此乃玄门内炼精进权宜之法也。并非永久断绝饮食之说。但说若可永久不食者惟有二种人可为之,一者未生、一者往逝。

斋戒之食法,斋者乃指洁净之事物而言,戒者乃谨慎节制之意也。饥则食之,食则勿可满饱十分,此乃所谓之中和也。百味杂粮未成熟者不可食之,辛甘苦涩咸此五味过重者不可食之,腐败、无气者不可食之。以上这些都当加以戒制者。

手常摩擦使至温热,而以手熨去冷气者,此即所谓畅外也。

久坐、久站、过长时间之体力劳动,于此对身形有害而无益,皆需有所节制也。

以上这些都是保养身形之法,身形坚固则气血必然盛全,是故斋戒惟渐门之首要基础功也。

安处章

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掴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伤于明暗,则病疾生焉。此所以居处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气。若亢阳之攻肌,淫阴之侵体,岂不伤哉!修养之渐,倘不法此,非安处之道。

故曰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取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注:

问:何谓安处。

天隐子曰:安处者非指华厦广宇而言,着重于屋面向南而坐,床头向东而眠,此者要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不可过高,过高者阳盛明照过多。屋不可过低,过低者阴盛阴暗过多。明照多则伤于魄,阴暗多则伤于魂。人之魂者属阳魄者属阴,若有明暗所生之伤者,疾病自然而生。

在此单指居室有形之为,即可使人居安处疾。更何况天地之气有旱热之伤肌,有湿冷之侵体者,于此岂可不仅慎的去防避之。修身养命之渐法若不以此为之,则非正道也。

明暗此有形可控之事尚且使然,更何况太多的事务、操虑,太多的情思、欲念,常处于此者岂能安此身之内外,故学道之人以安处为次要之行。

存想章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凡人目终日视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终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视。营营浮光,未尝复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成性存存,众妙之门。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

注:

存者,即是存我自身之元神。想者,即是想我自身之元身。闭目者即可自见于真面目,收心者即可自见己心。心与目皆不离身,以之不离故无所可损伤,以此者即是存想之渐进法也。

凡常之人目光终日露茫于外,故心亦逐外而思。整日繁忙于身外之事,故此心目亦离此身内是越行越远。汲汲营营于浮世喧嚣之中,此心目未曾复照于内,多遐思者必伤神,多妄欲者必伤气,以此日损己身者,怎可不染疾与折寿呢。

故此可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诚性存存,众妙之门。”此者乃存想之渐法,学道之人至此有成,学道之功成过半矣。

坐忘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或问曰:何由得心不动?天隐子默而不答。又问:何由得形都泯?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注:

坐忘者,本因存想而得之,因存想而忘之。行道而不见其行,是坐之真义吗?有见而不行其见,是忘之本义吗?

何谓不行?此乃曰心不动之故。何谓不见?此乃曰身形消散一灵独觉。以此之故天隐子闭目内观而不外视于物。

或有人称此举为“悟道”,但至此者须退而言之:“至道果真在我身存之。我果真即是此人哉?天隐子果真是何人哉?于是人我两忘,观空既空,空无所空,了无所照也。

神解章

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夫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四真如,归于无为。故天隐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贞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

注:

一者斋戒,此谓之“信解”,学道无诚信者,即不得解脱。

二者安处,此谓之“闲解”,学道无闲简者,即不得解脱。

三者存想,此谓之“慧解”,学道无慧生者,即不得解脱。

四者坐忘,此谓之“定解”,学道无定心者,即不得解脱。

信、定、慧、闲此四门直通元神,四门洞开者谓之“神解”。

故此者“元神”之定义为“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兼三才而言谓之易。”司马宗师注:《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就本一性而言者,可谓之真知,隐子生者乎易中,死乎易中,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真,吾皆以天性元神而解之。

在人者谓之仙。在天者曰之天仙,在地者曰之地仙。是故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司马宗师注:此乃谓五门渐达,终同归于永生之仙道矣。

后序

承祯诵天隐子之书三年,恍然有所悟,乃依此五门渐渐进习。又三年,觉身心之闲,而名利之趣淡矣。又三年,天隐子出焉,授之以口诀。其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是也。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之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息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鸣;后叩大齿,大鸣。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复端坐盘足,以舌搅华池,候津液生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频漱咽,无论遍数,意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每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溯上脊膂脉,入于泥丸。所想其黄气纷纷然,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鸣,三七下,伸两足端坐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握固,叉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则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道之大纲也。然更有要妙,在乎与天地真气冥契同运,能识气来之时,又辨气往之所,若是则与天地齐其长久,谓之神仙矣。法起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气始来,或迟或早,先须辨气来形候,才觉气来,则运自己之气适与天地之气偕作。次日复候此气而消息之。此是神仙至妙至精之术,人罕达之。倘三百六十日内,运自己之气适合天地之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

—————分割线—————

写在最后:余借工作之余,立此号,虽为兴趣,旨在分享。树中华传统文化,亦为有兴致者做交流之门,聚集之院。然收入并菲,特恳对吾之文,有感、有用的朋友打一些赞赏,卖面皮于此,求些动力^-^

另:本人小说《西游混沌纪》在火星小说连载中,如有喜欢的朋友可以一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