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无人的街道,独自回家的女孩。
越往前走人越稀少。
女孩开始慌起来,三步并做两步小跑。
可后面影子反而越粘越紧——
不远处,一盏车灯不紧不慢地跟随,笼在她身上。
车内,三双眼睛瞄准猎物。
在黑夜里肆意蔓延的恶意,骤然爆发。
两人下车,禁锢住女孩的手脚,把她塞进车后座——
接着,给女孩带上了连接着麻醉药物的氧气面罩。
来不及多做挣扎,女孩很快昏了过去。
这熟练程度,该是老手吧?
再看向肇事的主人公——
三个学生模样,清俊的少年。
未成年人犯罪题材。
近期暗黑尺度之最。
非它莫属——
彷徨之刃
さまよう刃
说到这剧改编的原著作者,想必你一定不陌生:
东野圭吾。
所有推理迷一定绕不开的一个名字。
这部《彷徨之刃》,是他原著中争议最大,也是最受影视改编欢迎的其中一部:
日本、韩国早以电影的形式翻拍。
国内的改编版本也即将上映,王千源王景春两大狠角同台飙戏。
国内的改编版本可以呈现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但今天要说的这部日剧版,却在一众改编作品中收获了最高评价:
豆瓣评分8.7,网友评价为“影视化版最佳”。
相较于电影,5个小时的剧版优秀在哪?
不紧不慢。
充足的时长,让它不急于讲故事,用更多细节营造出令人不安的氛围感。
从而还原了原著所呈现的“致郁”基调:
尺度更大更敢拍,更黑暗更揪心。
先说说故事。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单亲家庭。
妻子过世后,上峰重树(竹野内丰 饰)和女儿绘摩(河合优实 饰)相依为命。
父女俩花了很长时间走出阴翳,本以为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即将来临。
可这个家庭的平静,就在一夜之间被瓦解。
女儿绘摩这天不寻常的晚归了。
刚还在回家的路上向老爸汇报平安,但电话拨过去,却再也无法接通。
重树的心陷入了焦灼。
报警进度缓慢,只能等待警方逐一排查。
重树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大海捞针似地,在地铁口一个个地向路人打听。
另一边。
被混混们掳走的女孩,正是失踪的绘摩。
他们戏谑地吹着口哨,把女孩当做战利品抬回了家。
嘴里念叨着不堪入目的歌词,手上动作也没停:
先是给绘摩注射了一针刚搞来的兴奋剂,让她恢复清醒。
再掏出录像设备来,记录下绘摩受辱的全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恶的底限。
第二天一早,河边挖出一具用垃圾袋包裹的裸体女尸。
警察联系了还在苦苦寻女的重树。
通宵的奔波,等来的竟是女儿冰冷僵硬、再无生气的尸体。
抵在身子前的手却捏成拳,一遍遍握紧、松开、再握更紧。
是谁*了他女儿?为什么要*她?死因究竟是什么?
重树想讨要一个说法。
但,很难。
首先是面临警方的模棱两可。
在关键事实前缄默不语,得到的永远是程序式的回答。
以及永无止境的质疑与反问。
明明作为最该有知情权的家属。
关于女儿的死因,只能像围观群众一样,从八卦小报上获取捕风捉影的所谓真相。
最后,一根导火线渐渐烧毁重树的理智——
一条详细到凶手姓名年龄地址的匿名举报短信。
如果说法律和道德无法让他获取想要的正义。
倒不如这“鬼”,由他自己捉。
用着短信里提到的备用钥匙,他打开了那扇门。
门后映入眼帘的世界,是他不能承受之重:
绘摩被抛尸时一丝不挂,而她当天穿的连衣裙,就在这里——
作为“纪念品”收藏。
甚至还有分类“标签”夹在上面:
衣服主人昏迷时拍下的照片。
你以为这就是对一个父亲最大的精神伤害了?
不,接下来还要更折磨。
他颤抖着播放了一张名为“黑色短发 连衣裙 兴奋剂”的光盘。
视频里,记录了女儿生前最后几个小时:
被扒光衣服,被轮番凌辱。
因歹徒没控制好兴奋剂用量,导致她骤然猝死。
为免引起不安,死状就不放图了
要说这个残忍的视频中,哪里最挑战人性的底线。
莫过于音画的强烈冲突感——
眼见的,是女孩惨死的画面。
耳听的,却是一声高过一声的尖锐嘲笑。
恶心,恶心,真恶心
这种表情我只在色情漫画见过
爽翻天了吧
一条生命,在他们手中像被摆弄的玩具。
用完即弃。
被惨无人道地对待后,还像垃圾一样随意弃尸荒野。
她的死,只被当成是过程中的一次“小小意外”。
歹徒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席卷而来的狂怒,让重树的理智燃烧殆尽。
此时,其中一个凶手刚好回屋,重树提着刀就发狂一般刺去。
一开始下手虽狠,可他还知道避开要害。
男孩苦苦求饶,起初还搞不清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意识模糊之际,他终于明白眼前的父亲是为何而来。
但。
比起绘摩的死亡,凶手印象更深的却是在她身上体验到的高潮。
不仅毫无悔恨,还流露出了沉醉的笑容:
好爽
100分,多谢款待
这一刻,重树彻底崩溃。
一刀接一刀直中要害,在对方身上刺了三十多个血窟窿。
血肉飞溅,场面极度血腥。
一个被仇恨蒙蔽双眼的父亲。
只等着把虐*自己女儿的凶手,全都*个干净。
他选了一条没有退路的方式:
要想战胜恶魔,必须让自己成为更恶的厉鬼。
有人说,东野圭吾的作品,即便过二十年再看也依旧不过时。
因为其中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是一场永远不会停止的辩论。
是什么将一个父亲逼上了复仇的绝路?
而这些年轻的凶手,为什么恶劣至此?
这些,都不是东野圭吾真正的提问。
*和反*,是浮在《彷徨之刃》浅表的残忍。
深处,还有一把*人于无形的推手。
这把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
从哪里开始不对劲?
这才是作者借故事对现实发出的拷问。
抛开高潮的*戮情节。
这把手,就藏在波澜不惊的细碎日常之中。
比如助推舆论的媒体。
为了冲点击和阅读,他们借用煽情化的表达,挑起公众的怨恨。
甚至还隐隐“期待”丧失爱女的父亲裁决17岁罪犯——
这样就能写出足够精彩吸睛的报道。
一起无比悲凉的案件,却是媒体眼中的“劲爆事实”。
再比如原生家庭之恶。
得知儿子犯下强奸*人案后。
母亲在罪证摆在眼前的情况下,依旧下意识狡辩:
凭什么认定我儿子是坏人?
警察总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把他当做凶手
等警察一走,转头就向*人犯儿子嘘寒问暖。
打钱打电话的“关心”一样不少,生怕短着他潜逃在外的吃穿。
剧中还有一个让肉叔细思极恐的地方。
一个受胁迫参与犯罪,但在最后临阵脱逃的青年:诚。
家庭虽然给了他富足的经济条件,却没能给他正向的指引。
母亲软弱,总是把他当做小孩;
父亲强硬,让儿子按照他划定轨迹生活,以挫折教育的方式不断打压。
一次两人发生口角,父亲用恨铁不成高的语气教育他:
就你这发育不良的脑子
用力想想,也总能有点线索吧
真的是,都怪你
持续输出的言语PUA,触发了男孩十几年来紧绷的神经。
一向懦弱的他,第一次朝着父亲失控了——
他狠命勒住父亲的脖子,发了疯似的失控大喊“我要*了你”。
哪里还有平时懦弱胆小的模样?
但偏偏这种不动声色才最为危险。
正如剧中的警察所说:
随波逐流,结果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事
那种才是最危险的
原生家庭的持续打压。
何尝不是下一个魔鬼的培养基?
回到剧中这个*人事件本身。
真正可怕的到底是什么?
是在潜移默化中纵容暴力的环境——
事发后,*害绘摩的主谋凶手隐匿在外。
他阴恻恻威胁作为同伙的诚不要暴露他的行踪:
为何不畏惧法律的审判?
嚣张至极的背后,是他清楚地知道:
即便他罪无可赦,法律依旧是坚挺在他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日本现行法律即便经过修改,也广为诟病:
尽管《少年法》一再修改,从20岁降到了18岁。
但只有17岁的凶手,依旧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而且少年犯们还会被匿名,报道过程中也不被允许刊登照片。
对加害者的偏袒,更是对受害者的凌迟。
回到我们的社会,同样的问题就不存在吗?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同样越来越常见。
贵州少年17岁少年14天连害九命,成为最小的A类通缉犯;
13岁的大连男孩蔡某某强奸并*害了10岁女童,事发后淡定自若;
12岁的湖南沅江少年弑母,只因不服母亲管教过严;
……
所幸法律在不断完善。
今年六一,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
一个好消息是,低龄未成年人的刑责范围从14岁下调到了12岁。
图源:央视时政
但,有一样。
是法律再戒严也无法抵御的退化——
人心的冷漠。
诚的父亲一通电话,让他避免了成为*人同伙。
看着被绑架的女孩绘摩,他也曾犹豫过要不要相助。
可他曾经有一万个机会,帮助受害者逃离魔窟。
却带着事不关己的冷漠,假装与自己无关。
但这冷漠,何尝不是变相的隐形暴力?
还有看似被逼无奈的父亲重树。
在寻找女儿的路上,有单身女性在夜深无人的马路上,被人紧缠不放。
可他只消看一眼,确认不是女儿后就快速离去。
留下变本加厉扯缠的男子,和更加无措的女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搭一把手轻而易举。
但对于处在旋涡中心的当事人来说。
这就是最后一根能指望的稻草。
明知恶行正在发生,依旧熟视无睹。
任由恶之花绽放,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在面对恶行时,人人以为火不会烧到自己身上。
可谁能预测。
下一个遇到危险的不是自己,或是身边人?
在法理与伦理之间晦暗不明的界限里。
那把猎枪,本不用面临着开与不开的生死抉择。
法律无情,但人应有温度。
一次又一次的“彷徨”——
正是扼住受害者喉咙,最致命的刀刃。
编辑:西雅图不想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