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末期,女娲氏带领广大的部族人民在家乡的半山区大量种植以稷为主,五谷类为辅的多种作物。只有掌握了气候循环,天气变化等因素,才能更有效地把握住农作物从下种到收割的各个环节。经伏羲氏长期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决定以家乡的地貌配合天象,绘成一幅历书图,以便指导部族人民认识历书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掌握日、月、星辰的循环运转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
同时,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食物。女娲氏尝试着在川区的河滩上种植农作物,结果被无情的天河暴发洪水冲淹掉。这样年复一年,都以失败告终。天河洪水不断地侵扰川区两岸,广大的川区地带,被天河水冲来冲去变成了大碱滩。女娲氏想如果再不治理,就连家园瑶池也难保住。她经过长期观测,决定先在川区中央地点上筑起一道小山梁,把天河阻挡在川区的中央地带。然后再提高河床位置,扩大农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部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以女娲氏领导部族人民为了求生存、保家乡、护家园的一场掘壑造山运动拉开了战幕。
女娲氏把伏羲氏绘制的历书图与龙文化哲理相结合,在天河南岸的不同地点,倔开了五条不同大小的山壑。分别是庙觜沟、庙觜湾、安伏大沟(靠曲河湾的大半面)、老汉沟和萱草湾。将这五条山壑的土运往川区的中央地点,开始了艰难曲折的造山运动,史称“女娲氏炼石补天”。
女娲氏按照“龟为甲虫之长”的原理,堆起了一道长长的小山梁,形似乌龟的长脖子,头部呈圆形状,远看就象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在喝天河水。女娲氏带领部族人民掘壑造山运动,一干就是好几年。后来,在天河多次暴发洪水的冲击中,却岿然不动,天河洪水终于被驯服,女娲氏炼石补天取得了成功。
后世把女娲氏补天处,叫“龟螭背”。龟螭背的头部在川区的中央,在龙文化中,它被喻为皇帝居住之地。皇帝者天子也,天子者龙的化身,被定为五(㐅),五者在一十二生肖中为龙相。在阴阳学里,人们常常提到的五行之“北方水、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中央土”。中央土就是指龟螭背,它是女娲氏经过千辛万苦用血汗堆积起来的“土”。所以,在太极图中,伏羲氏把龟螭背列入了五行之中。
在太极图中,龟螭背为“阴阳点”,当一天的时辰运行到龟螭背的头部时,正好是中午十二点钟刚过的时候,伏羲氏把这个时辰定为“㐅”或“0”点,又称为“午”点。所以,人们把龟螭背之地也叫“换时点”。
在历书中,龟螭背的头部被伏羲氏定为“伏头”,它是三伏之中头伏开始的地方。在龟螨背脖颈处的庙觜湾为小暑节气、安伏大沟为大暑节气、老汉沟为立秋节气、萱草湾为处暑节气。
龟螭背又被伏羲氏定为“地心”,就是大地的中心地点。把锦带峡中牛郎织女相会之地神牛头定为“天心”。与神牛头相应的太空就是北极星所在的位置,北极星被伏羲氏定为天汉星系的中心点,亦称作“天心”。在十二生肖中,天心之地为牛相所在的位置,当一天的时辰运行到神牛头时为夜间凌晨1时。在太极图中,又定为“丑”点。
天河水流经锦带峡的神牛头进入伏家川,在龟螭背处被阻挡在了川区的中心地带,从而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S形曲线,被伏羲氏命名为“阴阳线”。
在龟螭背后面不远处,矗立着高大的马头梁,它是一十二生肖中马相所在地。龟螭背与马相(马头梁)处在同一个方位上,属“午时”时辰点。故伏羲氏把一十二生肖中马相定为午马,又为大红马。午马之地也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处。
女娲氏掘壑造山,功德无量。伏羲氏就以天、地、人相感应,根据地心中的马相,把生己养己的人称呼为“妈妈”,妈妈又相应着中华民族的老母亲、老祖宗女娲氏。
在龟螭背处的天河东岸,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山坪,它的崖头正好指向龟螭背,这座山坪被伏羲氏命名为“柳树坪”,在龙文化中被喻为“柳木箭”。在柳树坪的背面就是赫赫有名的“五家沟”,为龙相所辖地,柳树坪的左面紧靠龚川村的一座大山为东方天帝(伏羲氏)之位置。在柳树坪的左下方有个叫“桃树沟”的大湾子,被喻为“桃木弓”。在桃树沟的后上方,就是在集贤村堡子的背后,有一条沟名为“马家沟”,被喻为“高头大马”(战马)。在龙文化中,以上地理被伏羲氏组成“东方天帝”身跨战马,左手拿弓,右手搭箭,将箭射向风台(龙渊),却被女娲氏炼石补天处的龟螭背给阻挡住了。
柳树坪代表着箭,龟螭背(老龟壳)代表着盾。在古代的战场上,将士们一手拿箭,一手拿盾,准备与敌方战斗。不管箭、剑、枪,其形状都是仿照柳叶制造。可见,早在羲皇时代矛与盾的关系就被定为军队的武器了。国家要安定,盾必须压定矛。现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域版图,是元代皇家按照伏羲氏龙文化理论,在中华大地上,以一十二生肖和虬龙蛟螭相与对而组成。其中,河南省的版图就是以女娲氏炼石补天处的老乌龟的形象组成,其含义就是以盾压定中原,四方才能平安。从古代到现代,从皇宫到黎民百姓家,按女娲氏炼石补天处之地的原理,一般人家在大门或花园的月门前,都要修一座照壁。一来遮挡外来的耳目,二来遮挡庭院中的一些隐私,在外人看来,觉得这座大宅非同一般,使人顿生神秘感。
在羲皇年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的造山运动,只完成了它的维形。当伏羲氏和女娲氏相继仙逝后,中华民族没有忘记伏羲氏和女娲氏对人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没有忘记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地的重要性。
在后来各朝代中,每年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举行一次给女娲氏炼石补天处添土的造山运动。这种活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夏朝末期,这就是历史上称为“华夏儿女”亲密关系的由来。
在夏王朝,大禹王按照伏羲氏历书的安排,*们在伏羲氏家乡伏家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掘壑造山运动,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大禹终于完成了伏羲氏的“历书图”。由于掘壑造山之地主要位于历书中的夏季,因此大禹就把自己领导的朝代定为“夏朝”。在大禹的带领下,人们不但不断地给女娲氏炼石补天处添土造形,而且还在该地修了“女娲庙”来悼念伟大的女娲氏。从此,人们就把女娲氏炼石补天处称为“庙觜”。夏朝末期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给庙觜添过土。因为,女娲氏炼石补天处的龟螭背形状已经定形,再不用添土造形了。后来,人们慢慢地淡忘了女娲氏炼石补天处的重要性。一直到周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达到长期统治人们的目的,把伏羲氏所著的八卦图重新排序,将原八卦图中十二生肖相互冲撞造字法、二十八宿星定律以及建国置家的理论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的《易经》,即后天八卦形成。
在近代,庙觜周围到处都是夹沙陶器的碎片,大人们哄骗小孩子,那是“鬼馍馍”,不让小孩们拿着玩,怕带来不祥之兆。
公元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在庙觜修建水利工程时,常常挖出原始时期的石刀,石斧,石杵等,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夹沙陶坛、陶罐等,当时,人们好奇地把那些挖出土的坛坛罐罐用锄头打碎,却惊讶地看到,里面大部分装着阴森森的人头骷髅,而且都是孩童的骷髅头。据当地的老人讲,在陶罐里面装骷髅头,是夏朝时期对孩童的一种埋葬方式,名叫“陶婴”。这些罐婴大部分被埋葬在浅土层中,时常被村民们翻地时挖出来,可见庙觜从夏朝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添土造山了。伏羲氏的历书图在夏朝以后就划上完满的句号,华夏儿女亲密相连的关系成为传说中的传说。
伏義氏在历书图的定位中,明确地给人们指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女蜗氏炼石补天处的这道小山梁,它是中华民族用直汗推积起来的,中华民族以它的地形及其所包容的理论、哲理,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但是,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一些朝代在帝王暴力的统治下,致使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一些制约。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从历史的只言片语和民间传说中,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氏和女娲氏的光辉事迹。几千年来,在物景犹在,人事全非的伏家川,人们祖祖辈辈一直传颂着伏羲氏和女娲氏战天斗地的雄伟宏业。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