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史话:殊像寺的魅力

五台山史话:殊像寺的魅力

首页角色扮演梵仙山传说更新时间:2024-08-01

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即以菩萨为号。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就都是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代表大智,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明代以来更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的说法。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最重要的寺院是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睺寺,合称五大禅处。寺院中保存了大量的雕塑、碑刻、墓塔、佛经等,都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因为五台山被传为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所以佛寺中普遍供奉着文殊菩萨像,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的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化身。传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甚至是九佛之师,加上五台山的佛教历史和寺庙建筑规模、艺术等都远远超过中国佛教其他三大名山,故五台山便当之无愧地成了四大名山之首了。

在公元2009年8月2日至2009年9月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暨第六届佛教文化节期间,参加首届五台山论坛会议的代表们在景区参观完普化寺后,导游在路上滔滔不绝地继续给我们介绍着五台山的情况。“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里塑有大小、用料、形象等各异的文殊菩萨,但最大的要数素有文殊祖庭之称的殊像寺文殊殿内的高9.87米的彩塑文殊菩萨骑狻猊了。咱们现在就去那里参观。”

我们边走边听着导游的讲述,不知不觉两旁全部是仿明清建筑,路面用青石条铺设的约1公里多长的明清街已走到了尽头,接着又过了横跨清水河的一座汉白玉石拱桥,公路对面一座上书“殊像寺”的汉白玉照壁映入了眼帘,从旁边的落款得知这几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乃是中国佛教协会已故的会长赵朴初题写的。经照壁走近百米是一座四柱三檐式、正面书着“殊像寺”的古朴典雅的木牌楼。

“大家看!”穿过牌楼,我们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回首向牌楼背 面望去,只见牌楼上方正中蓝底金字书有“瑞相天然”4个字。这几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后因原牌楼被毁,现在看到的是新建牌楼 时仿康熙原字新写的。殊像寺创建于唐朝,元朝泰定二年重建,叫殊 祥寺。到明朝成化年间,五台山镇海寺著名高僧铁林果禅师见殊祥寺这座昔日香火极盛的大元皇太后的道场,如今香火冷落,僧众极少,殿堂部分塌毁的状况后,便发心离别镇海寺,重振殊祥寺。于是,从成化二十二年至弘治十三年对殊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建,当时所建的木牌楼正面写的不是“殊像寺”,是“殊祥寺”。背面写的也不是“瑞相天然”,而是“真容境”。《清凉山志》作者、明代高僧镇澄法师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在神宗皇帝敕白金饰旧增新3年之后,撰写的《重修殊像寺碑记》中有“寺有古殿,供奉文殊大圣真像,故以名殊像”和“台山名刹十二区,而藏佛真容者,唯殊像寺焉”,遂将“殊祥寺”更名为了“殊像寺”。从此殊像寺就被公认为文殊菩萨的祖庭了。清康熙年间殊像寺又进行了修缮,康熙皇帝在朝拜殊像寺时,听说在大文殊殿塑像时,文殊菩萨曾在大殿上空显现了真容,大殿里所塑的文殊菩萨就是照当时显现的真容塑的。于是,他欣然题写了“瑞相天然”四个字。这就是现在木牌楼正面和背面题词的来历了。

边听着导游的介绍,边踏着青石铺设的石坡,我们缓步来到了殊像寺山门前的一处亭楣上书写有“望佛亭”的亭子边。站在地处高处的亭子边,放眼望去,但见峦回谷抱,林峦回互,峰峦高高插云天。

咱们对面是梵仙山,上面的寺庙叫灵应寺,是五台山有名地放 “乐马”的地方。

“什么是放乐马”?”导游的话音刚落,一位嘴快的代表就问道。

就是庙里把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的纸剪成的约两个火柴盒大小,在上面戳上“马拖元宝”的图案,然后香客和游人到庙里的一个叫作南天门的角门,将这五种颜色的“马拖元宝”纸张各1张摞在一起向天抛撒,这就是放“乐马”。据说,这5张纸都能飞起来,就意味着福气上升,时来运转。

下面的瑞像植物园的东南隅有一泉水叫“般若泉”,是五台 山众多泉水中的第一泉。“般若”在佛经里是最高智慧的意思。据《清凉山志》记载:“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饮者生慧。”还有一传说,很早以前,五台山主景区大白塔周围的僧俗吃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十分辛苦,尤其是到了冬天,五台山上滴水成冰,在冰天雪地里挑水的人经常滑倒跌伤。到了唐朝时,有个僧人慧潜认为积德行善是出家人的本分,并以其慧眼认定这里可出泉水,从此就每天到这里念《金刚经》,想以诵经的方式来感动佛祖,给送来神水。在慧潜之前,也曾先后有过两个僧人在这里念经求水,但都没有成功。第一个念到9998天的晚上,忽然有两只老虎向他扑来,他被吓跑了,当然水也没有出来。第二个虽经受住了猛虎的恐吓,可念到9999天的晚上,天上突然下来一尊凶神, 披发执剑,用剑尖指着僧人说:“你再念一句,我把你劈成八瓣。”僧人也只好在没有念出水来的情况下作罢。慧潜分别经受住了猛虎和凶神 的恐吓,到了10000天的晚上,有一位白须老翁走到他跟前问:“法师念经几天了?”慧潜正在念经,不能答话,只微笑着向老翁点了点头。老翁说:“泉水涌出之日就是你圆寂之时,法师修炼多年,无果而寂,你要掂一掂轻重啊!”老翁见慧潜仍然端坐在那里,一字一句地念着金刚经,就转身离去了。不多时,一股清冽的泉水突然从地心喷出,慧潜高兴得哈哈大笑,可就在此时他却在泉边圆寂了。自此,这眼泉水被僧俗称为“般若泉”和“五台圣水”,凡高僧、活佛朝台,非此泉水不饮。清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也都是饮的此水,并取名为“万岁泉”。乾隆皇帝朝山饮此水后,赞不绝口,于是亲笔题写了“万水泉”三字,意思让万民饮用。由于殊像寺坐落于清水河畔,中台延脉之上,右边近倚凤林谷,左临般若泉,前对梵仙山,后背显通寺、菩萨顶、黛螺顶等寺院,环境十分优美,所以,清康熙十九年,清圣祖玄烨在为殊像寺撰写的碑文中赞道:“兹殊像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曰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现在咱们就到寺里去参观。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了写有“大肚能容包色相,开口便笑指迷津”对 联的殊像寺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的殿内,只见殿中央迎门坐着笑容 可掬的金身大肚弥勒佛,身后隔板背面塑的是护法天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据导游介绍,他们脚下踩着的是所降伏的辅佐他们守护十方的乾闼婆、毗舍遮、鸠槃萘、饿鬼、诸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等8种鬼怪。

“前面就是塑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的文殊殿了。”从天王殿出来,导游领着我们来到了坐落在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殿前古木参天, 石碑林立的文殊殿内,只见殿内正中是闻名中外高9.87米的文殊菩萨骑狻猊塑像,大气磅礴,坐在一只绿毛红缨的狻猊上的文殊菩萨,天庭饱满,目光炯炯,鼻高而直,双耳垂肩,皮肤细腻,线条分明,宽阔的肩头上斜披袈裟,身躯挺直,衣衫折痕处线条飘逸自如。而坐骑狻猊则二目圆睁,张口伸舌,四肢蹬直,神色飞舞。

“这狻猊好像是绿毛狮子?”

据说,狮子在古时候就是称作狻猊。”导游回答了一位代表的疑问后,接着讲道:“相传,这尊文殊菩萨骑狻猊是“神塑”,因为菩萨的 头是用荞面塑的。当年,在塑文殊像时,狻猊和文殊的身子都塑好了, 可文殊的脑袋却总是塑不成,不是大,就是小,要不然就是五官不端正,就在塑匠万般无奈的时候,有一天,塑匠正在和荞面做饭,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块彩云,很像是一个佛头,塑匠顿时情急生智,赶忙用手中的荞面把佛头像塑了下来,拿去和塑好的佛身一比,大小、神韵合适的无与伦比。于是,塑匠使用塑泥来仿塑,可塑了多少回都不如荞面的理想,后来就干脆把荞面塑的佛头安了上去。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拜谒殊像寺时,对《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骑狻猊塑像是“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也有同感,倍加赞赏,并分别挥毫称之为“瑞相天然”和“大圆镜智”。文殊塑像前右侧是善财童子,左侧是阗王,后右侧和左侧分别是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中间是修罗多。在群像前两侧左边是护法韦驮,右边是密迹金刚。文殊塑像的背面是渡海观音群塑,其中有善财童子、龙女、达摩祖师、惠能、龙王和观音菩萨救八难的传说。东、西次间分别供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大殿西南角还塑有建殿塑像的铁林果禅师。

“这些悬塑可是绝了!”

听到代表们对大殿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悬塑的赞佩声,导游接口 道:“这是这个寺塑像的又一亮点,被称为五台山悬塑一绝,所塑的是五百罗汉渡海图。大家看,悬塑上方悬崖倒挂,峭壁横生,山涧石洞遮掩错落,殿堂棚舍嵌于其间,罗汉们有驾龙骑虎的,有撼山探海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悬塑下方是海域,波涛汹涌的海浪里,罗汉们有的脚踩水兽,有的端坐云头,千姿百态,造型生动,整个悬塑山、云、水、路、洞气势恢宏,意味深长。人物刻画的更是惟妙惟肖,趣味横生。”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殊像寺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大殿即藏经阁。听导游说,殿内供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侧分别供着他的高徒迦叶与阿难。在他们前面还供着一尊造型奇特的“沐浴文殊”,也叫“出山文殊”,是文殊在山中修行多年得道菩萨之后,从山中走出来斋戒沐浴的情景。只见他光头秃顶、眉毛黝黑、满脸皱纹、胡子拉碴,一腿盘坐,一腿支起,头部下巴和双手均撑在膝头,俯首低头地趺坐于浴盆中,正在洗澡,其表情既有超凡脱俗、进入深妙境界的喜悦感,又有一种千辛万苦之后的疲劳感,真可谓是活灵活现。参观完两间内供的五方文殊和右侧三间耳楼内的地藏王殿后,在返回的路上,导游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凄清哀婉而美丽的故事:

原来殊像寺院内西北角有一间建于明朝天启六年的客堂,清太宗皇太极的三公主爱新觉罗·福莲在康熙年间出家殊像寺后,看中了这间僻静的客堂,便将其更名为“善静室”,住在里面静心修持。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是清世祖福临的妹妹,康熙的姑姑。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笼络驾驭汉族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后因吴三桂反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处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的约束,三公主不能另行改嫁。于是,便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五台山殊像寺出了家。当时殊像寺对面的梵仙山灵应寺有一位学识渊博、悟性极强,尤其是对《华严经》的理解精深独到的年轻和尚,三公主在塔院寺曾听他讲过几次经,对这位年轻和尚十分敬佩。一天,三公主到般若泉打水,正好碰上年轻和尚也从梵仙山下来背水,经过短暂交谈,双方彼此印象极好,以后只要有空,两人就在“善静室”诵经学法,研讨经文。天长日久,流言四起,传闻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并传到紫禁城康熙的耳朵里,康熙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专人来五台山放火焚烧殊像寺,想让他们与寺院同归于尽。一天,康熙派来的人发现年轻和尚又进了三公主的“善静室”,就放起了火,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大部分房屋化为灰烬,但唯独文殊殿和“善静室”安然无恙。火后,人们到“善静室”里一看,只见三公主打坐的蒲垫上,飘落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只见来,不见去,人言纷纷神也惧。且喜我把文殊遇,离宫离殿无所虑”。康熙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三公主和年轻和尚交往纯洁,未乱教规,双双成就了佛道,虽然寺院被烧,但却还了姑妈一个清白的名声,于是下诏拨巨资重修了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寺名改为“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里有文殊菩萨,最后多数人还是赞同仍叫作殊像寺。(高峰毅/文 杨国军/图)

殊像寺偶感

文殊菩萨大智有,

四大名山独特游;

台山道场显身手,

难得佛俗都是友。

来源:忻州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