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很好,如何落地践行,关键在这里

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很好,如何落地践行,关键在这里

首页角色扮演飞仙悟道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9
天理与人欲

天理和人欲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早在《礼记》中就提出,而它们的真正流行是由于宋朝理学的兴盛。天理可以理解为是绝对的善;人欲是人心中过多的、不正当的*,又称作私欲,或者私意,可以理解为这是绝对的恶。

理学的理论很大程度是构建在《礼记》的两篇文章《大学》和《中庸》。用《大学》这本书的语境来看,天理就是至善。书中提出了一套个人修学和功业成就的方法论。南宋的朱熹用自己的思想给《大学》作注释,并改动了原文,由于原书中没有解析“格物”这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朱熹以自己的理解给它作注释,并独立出一章。他的格物方法是“即物而穷其理,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也就是说周遍研究天下一切事物,而推究出其中的理来。

心即理

阳明先生早年深信朱熹的格物说,在竹林中格竹七日以失败告终,而它苦苦追求的天理依然是虚无缥缈不见踪迹,于是他对朱熹的即物穷理的格物论产生了怀疑。他苦苦思索,天理究竟在什么地方?当他悟道之后,发现天理并不在外部物质世界,而是在自己的心中。因此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即理”理论。

阳明先生举例子说。

如侍奉父母,不是从父母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朋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只能在自己的心中。心即是理,没有被私欲蒙蔽的心,就是天理。以一颗纯洁无私的孝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需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用树木来打个比方,诚敬的孝心好比树根,许多具体行动则是枝叶。需要先有个根,然后才会有枝叶。而不是先去寻求枝叶,然后才种植这个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有孝子的言行。

如果把“心即理”的理换成是能量,即“心即能量”,心就像是一个高密度的能量源,往哪个方向投射,哪个方向就投射出去强调能量。

格物功夫

阳明先生否定了朱熹即物穷理的格物论,认为那是外求。他从《孟子》中得到启发,给格物重新下定义: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内在的本性本来是光明的,内在的光明之所以没有彰显,是因为人心中有私欲的阻隔,因而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私欲,让本性内在的光明彰显出来。因而格物就是格心,或者说修心,练心。

格物的目的是存天理,或者说致良知,追求一个至善,念念不忘存天理,好比学佛的念念不望佛陀。借用佛家的说法就要“善护念”,妥善地保护自己的念头。防意如城,防守自己的念头要像守城一样,时时都要警惕,否则盗贼就会趁虚而入。

佛家讲的十善十恶中,其中意有三个,就是贪、嗔、痴。贪是贪心,嗔是嗔恨,痴是愚痴。他们又被称作三毒,就像三种毒药,人粘着就受烦恼痛苦。如果把它们都去掉,就称为三无漏学。如果三毒存在,则是有漏,就像一个有漏洞的容器,里边装什么东西,不管是财富也好,福报也好,最后都会漏掉。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些都是说嗔毒破坏力的厉害,把嗔换成贪或者痴,一念贪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痴心起,百万障门开。其意思都相似,都是说三毒的厉害。

阳明先生的“善护念”和“防意如城”使用的词汇是“克己功夫”和“省察克治”。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省察克治的功夫在任何时候都要持守,就像铲除盗匪一样,必须要有彻底铲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心思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才算是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就要克制它。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安安心心地坐着。

功夫在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事务上

有一位官员,长期听阳明先生讲学,他说:“先生您的学问十分好,可是文书、断案的工作繁杂困难,没空去学习呀。”

阳明先生听后,说:“我什么时候教你离开文书、断案而凭空去做学问呢?你既然要处理官司,便在处理官司上做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断案,不能因为当事人回答时无礼就发怒;不能因为他的言辞婉转就开心;不能因为讨厌他的说情就故意惩罚;不能因为他的苦苦哀求就屈意答应;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杂就随意糊弄;不能因为他人诋毁、罗织罪名就听之任之。这许多的情况都是私意在作祟,只有你自己才清楚,必须精细体察、反省克制,唯恐心中有一丝一毫的偏移就错断了案件的是非。这就是格物,就是致知。文书、断案之间,无非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了事物去做学问,反而会落空。”

所谓学以致用,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阳明心学是一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学问。把上面的断案、断案工作替换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事物,会有很多的启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