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原本的轨道
讲座中,朱人求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两条小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一条小鱼发问:“什么是‘水’?”
朱人求教授说,我们很容易在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无意识的惯性而不自知:无意识地翻手机,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等日常事务,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就像故事中的小鱼,长期生活在“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修炼——在繁琐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回归自我,回归生活,不再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自我掌控生活的方向。
儒学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之学”即心性之学,“外王之学”则渴求王者的事业成功。心性之学是儒学的精华,也是儒学的精神原点。通过身心的修炼与德行的完善,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我们读儒家经典,看到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大学》讲“明明德”,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求放心”,《易传》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朱子讲“正心诚意”“仁立义行而性定”等等,都是儒家养心的经典表述。
儒家养心智慧根植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随时修炼,用之积极引导人生。它能帮助我们在一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中,让心灵得到休整。
儒家养心贴近心性、贴近生活,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保持警醒、回归自我,让我们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不再迷失,重新回到生活原本的轨道上来,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提儒家养心的意义所在。
身心兼修知行合一
朱人求教授说,养心,首先要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从巨大的生活压力中,从焦躁不安中一一回归,找到内心的一片宁静。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之后,自然就有一种高贵的气质。有人说,30岁以前你可以不为你的容貌负责,因为那是天生的。30岁之后,如果你还没有风度,没有气质,那是你涵养不够。
养心可以养德。通过内在的身心修养,我们能够养成高尚的人格。养心还可以长寿,“智者乐,仁者寿”,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一定能够长寿。因为儒家养心就存在于人伦日常之中,一举一动就是养生,心态好自然高寿。
儒家之学是心性之学。它倡导心性认知与修养实践的结合,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让我们的心灵静下来,教会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身心,提升生命境界。儒家养心的智慧,说白了就是一个养心功夫。儒家养心功夫丰富多彩,如静坐、读书、调息养气、棋琴书画、山水休闲、茶道、音乐、立志、定性等都是儒家常用的养心方法。儒家还特别重视立志、读书和明理。立志要立大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儒家养心强调身心兼修,知行合一。我们不仅要认识儒家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践履。通过道德修炼,尤其是通过日常的生活修炼,对*进行合理的修正,让我们真正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让儒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从而带来心灵的安宁和内在的自由。
人有静气自有格局
静坐是儒家修心养性的功夫法门。在宋明理学里,功夫是最为重要的。这个功夫是指为达到某种理想人格,依据某些诀窍,运用意识通过反复锻炼,纯化身心世界,从而引发内在力量,使身心发生“与道合一”的实践手段。儒家学派中的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身功夫。
朱人求教授说,静坐是为学的入门功夫。张载是关学(儒家理学的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在静坐中精密地思考,通过读书来维持本心。“二程”中的程颢说,静坐可以达到内外一致、身心一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精髓。
李侗是朱熹的老师,他主张“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这是龟山门下的“道南心法”。朱子宣称:“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两年,何患不进?”静坐是入道之门,其次是读书,这都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
明代大思想家、大儒者陈献章强调静坐是成就“圣人”的功夫,做学问要“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就是养出一个开端来。他认为只要通过静坐,就能够自得,就能够悟道。
儒家静坐有六个层次:止、静、定、安、虑、得,加上“知”就是《大学》进学的七个阶梯。所谓止,就是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内心到底渴求什么,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哪里。只有在心安、心静的情况下,我们的思考才有力量。“唯有心如止水,方能悟得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朱熹云:“无事静坐,有事应酬,随时处无非自己身心运用。”儒家的静坐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习练,它平平常常,既可以陶冶情性,还可以修养心灵。
人有静气,自有格局。三代帝师翁同龢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人问齐白石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为巨匠?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当今社会,人们步履匆匆,更需要停下来看风云,坐下来赏花开,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声。静气,带给人自信和涵养。(林升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