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章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先生
李经纶(1832-1892),字亦畲。自幼喜爱读书习武,博学多才,文、武、医兼修。21岁随母舅武禹襄习练太极拳,嗜拳如命,20多年未离左右,深得母舅禹襄公喜爱,尽得其传。他酷于钻研,每有所得,即写纸条贴于墙上,朝夕揣摩,觉有不妥,即撕下改写,直至满意。因此,他的拳技炉火纯青,理论登峰造极。光绪七年,他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自身体会整理为册,以《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为名,手书三册,俗称“老三本”(一本自存,一本交胞弟启轩,一本交弟子郝为真)。“老三本”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作,被各太极流派奉为经典。
《老三本》之自藏本
其主要著述《十三势行功歌解》、《五字诀》、《论虚实开合》、《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等等,是对王宗岳、武禹襄理论的继承、深化和提高。特别是其总结的“擎、引、松、放”四字秘诀,是对太极拳又一技击特点的具体描述,既生动、形象,又精准深刻。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这里的“擎”就是接劲,接劲时相当于掤,“擎起彼身”就是把掤劲接到对方的根上。但一个“灵”字,又提出来接劲的关键,就是随即松开,不是用大力去接,而是用意去接,要“意在先”,要在接中随,随中变,把掤劲化到对方的根上,用意吃住对方劲根,为“借彼力”创造条件。
“引”是“擎”的继续,包括了两大要素,一是“引到身前”,一是引中有蓄。引到身前的关键是边引、边随、边拿制对方,把对方引到自己的发放范围,同时又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引中有蓄,须把劲源蓄足,蓄劲不是外形作势,而是把内气、内劲的收拢聚合,故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告诉我们要松得干脆利索,要在接住对方来劲的瞬间突然松开,松开的时间既要短促,又要准,使自己的接劲突然松开,让对方的劲头彻底落空。能够松开的关键是“静”,李亦畬《五字诀》之首即为“一曰心静”。武禹襄《打手要言》也指出,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放时腰脚认端的”指明了发放的根源和主宰是“脚”和“腰”,劲发自脚跟,主宰于腰间。有了前面的蓄足劲源,才有后面的劲发自脚跟。“放时腰脚认端的”的关键,是一个“整”字。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才能够由脚、而腿、而腰、最后形于手指,做到一气贯穿,直达对方的劲根。
《老三本》之自藏本
“擎、引、松、放”虽分为四个字做表述,但实则为一体,不能分开去做。要擎中引、引中松、松中蓄、蓄中放,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姚继祖先生的《擎引松放歌》写道:“擎引松放紧相连,粘连走发成一环。练到环形无迹处,四字俱在一触间。”“擎、引、松、放”是武氏太极拳技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成果,把太极拳技击理论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