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穿越”这个词很感兴趣。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穿越回古代的话,至少不用像现代这样混得那么辛苦。
加上古人动不动就诗词描绘那时的美好,搞得一些人更加的羡慕。比如唐朝诗仙李白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这样写: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看看这股子潇洒劲,看看这里的意境,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长安城的,反正挺多的,这让人些喜欢幻想的人想入非非。但现实和幻想总是有着距离,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这样幻想一下还是可以的。可当了解后,多数人一定会拒绝那样的生活。
那么,咱们就来说一下你将会面临到的问题。
你一觉醒来,嘿!这是古代!心中一阵狂喜,睁眼看到一屋子现代来说珍贵的饰品,一边还站着可爱的小婢女。哈哈!这是天堂一样的生活要开始了吗?
开始穿衣服吧!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裤子是开裆的。没错,就是两个裤腿,屁股那边是什么也没有的,跟现代那些婴儿穿的是一样的,这才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啊,就是走在路上有点冷,你觉得害羞不想穿?小婢女啪扔过来一根布条子,这是啥?您不是不好意思穿开裆裤吗?这布条给你用,裹在档里吧!
这位说了,哈哈!幸好我是个女的,我可以穿合裆裤吧?对不起您嘞,没有!别以为是女的就能得到点优惠,没有的事。那时候的裤子是只有两条裤腿,外面再用一层布裹起来,平民用普通布,所以叫“布绔”,富人用洁白的绸子,也叫纨素,所以叫“纨绔”,成语纨绔子弟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古代人对衣裳的理解不一样,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衣》里这样说: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看到了吧?上衣才叫衣,至于下面,穿的就是为了起到屏障的作用。您要在古代来个葛优躺,那就闹大笑话了,因为你下身那个衣摆挡不住你重要部位,别人都给看去了。汉高祖刘邦有一招羞辱人的方法就是半躺半坐,让人可以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以此来羞辱那些儒生。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郦食其第一次见刘邦是这样写的: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沛公正坐在床上,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于给他洗脚。郦生不下拜,深深地作了个揖,说:“足下一定要消灭残暴无道的秦朝,就不应该伸着两脚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站了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他道歉,请入上座……
当然了,东汉到唐朝后,人们也逐渐穿上了合裆裤,宋朝时,基本上都是合裆了,可女生仍然喜欢穿开裆裤,主要是上厕所方便。另外,女生出嫁时,嫁妆里就有开裆裤……
您抛却羞涩,无奈的穿上了回归大自然的衣服后,要上厕所啊。
这边请吧!您一看这厕所,哟呵!还挺高级,竟然是二层小楼,走近一看,下面一个猪圈,人可以上去,上面一间小房子,那正是厕所。您不由得感叹古人的聪明,这样,排下来的东西正好到猪圈里。这边想着呢,你已经解决完毕,但这个时候,你发现了一件糟糕又尴尬的事,这厕所里手纸用完了。
这在现代也是一件尴尬的事,有的人不得不用手机通知朋友来送,但这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信号,怎么办呢?你忍着羞涩喊人,等来人了你说这里手纸用完了,来人一脸懵的看着你:“公子,手纸是何物?”
闹了半天你算是明白了,不是用完了,是压根儿没有。
这可怎么办呢?来人指了指一边扔着的几根木头片子和竹片子,示意这就是,而且还有个神奇的名字叫“厕筹”。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韩滉任镇海节度使,运送物质时是这样说的:
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滉皆手笔记列,无不周备。
这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否则也不会专门记录下来。
没错,没发明纸以前,古人就是用这些东西来刮的。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那也是很贵重的东西,寻常人如果敢用这个擦屁股是不允许的,另外也用不起。
古代人就是这么钢,坚硬的木头片子和竹片子,你要用就用,不用自然风干就行了,没人管你。当然了,这还是高级人家能用到的东西,寻常人家,圆石头,坷垃块儿这些对付着吧。
元宋以后,人们逐渐开始用纸。
好不容易把上厕所的事解决了,您这边一边感叹古代人的铜头铁骨,那边小婢女把洗漱用品给你准备好了,该刷牙了。
这时候,你发现一边的盆子里泡着几根柳条枝子,小婢女告诉你,这就是你刷牙的东西。
没错,你得把泡着的柳枝咬开,用里面的那些细纤维在牙上来回擦,这就等于是刷牙了。而且还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晨嚼齿木”。大量的佛经中都有记载,比如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里这样说:
每日旦朝,须爵齿木
到了宋朝,开始出现用马尾毛做成的牙刷,人们的牙齿才开始被温柔对待。
你泪流满面,怀念着自己的电动牙刷,好不容易把嘴里的木头渣子给吐净了,这就该吃饭了。桌上有饼,菜是一荤一素,荤的是羊肉,素的是秋葵。你说你想吃点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肉啥的,一边的小婢女一脸不解的款款问道:“公子所说,俱是何物?”
何物你奶奶个腿!
你气得想骂娘,但别说这些菜在那时候没有,就算是想吃点炒菜也没有,大部分是蒸、煮、烤。不吃?那就饿着。无辣不欢?那边有花椒,您先弄一把吃嘴里垫垫?
西红柿、辣椒、土豆这些,都是明朝时才传过来的,以前就算是皇帝想吃点西红柿炒鸡蛋也没有。
这还不算完,这顿你最好吃饱,要不然中午没饭的,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是下一顿,一天就这两顿饭。但从战国时开始,统治阶层已经有人开始吃三顿,民间则一直是两顿,一直到了宋朝以后,三顿饭慢慢向民间发展。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汉研究专家陈直老先生在《汉书新证》中说:
汉代统治阶层日三食,一般人日两食。
其实,直到现在,我国某些地方仍然保持着一天两顿饭的习惯,比如陕西某些地方。
您吃过饭了,也知道一些规矩了,你爹让你去赶考,或者是让你去外地收账。这可不是个好差事。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车自驾,没车出门打个的,远行坐个飞机或高铁。那时候,你出门条件好的就有人赶辆车带着你,条件差一点,弄头驴骑着,再不然,你就靠腿走吧,弄不好也会成“神行太保”。
出门前,你得先到官府把你“路引”领了,别以为古代就可以为所欲为,没有路引,你哪里都去不了,如果是在明朝,你没有这个东西,离家三十里被发现了就得受“杖刑”。
到了路上,还有数不清的黑店,官家的驿站也有,但那不是给你住的。私人开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你敢住吗?住进去时是个囫囵人,明天可能就变成包子端到桌上被人吃了。
《水浒传》里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
所以,古代人没事儿根本不敢出门,风险太大了。但遇上需要赶考和收账怎么办呢?要搁在宋朝,你家是广东的,想要去京城赶考,提前半年就该出发了,路上不能生病,不能出事,否则任意一项都有可能耽误了你的人生大事。
而在古代,因为外出要账丧命的人数不胜数。
关于衣食住行,咱们并没有太过深入,因为深入的话,每一项都是一个大课题。看了后,不知道各位还有没有穿越的心思。依黑嫂看,好好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认真工作,创造个人价值才是根本,不要妄想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普通人去了,多半会后悔得握着脚脖子坐在赤地里哭,但那个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后悔则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