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阅】《罐头里的小孩》

【与子同阅】《罐头里的小孩》

首页角色扮演罐头少年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6-07
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文 / 陈幼萱

《罐头里的小孩》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啦!

故事里有一个名叫巴托洛蒂的太太,这个太太非常爱吃,还不太爱干净,东西乱丢乱放,各种毛病一大堆。对了,她还是个整天不停买买买的网络购物狂——天哪,怎么有点像我妈妈呢?嘘!

一天,巴托洛蒂太太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裹,由于她也想不起到底是什么时候买的什么东西了,于是就打开了这个“罐头”,谁知道,从里面爬出来的是一个小男孩!这个孩子,无论相貌还是品行,都符合大人们眼中完美小孩的标准。

大人们当然喜欢这样的孩子啦!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太优秀了,在学校里,他可不怎么受欢迎,同学们都很排斥他,只有他家楼下的女孩基蒂把他当做好朋友。

当他和巴托洛蒂太太、托马斯先生、基蒂的关系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工厂说这个包裹寄错了,要收回去。为了留住男孩,巴托洛蒂太太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觉得如果把男孩变坏,工厂就不会把他收回去了。

在他们的努力下,男孩康拉德真的慢慢变坏了。

工厂看见他这个样子,就不要他了。

我觉得这本书棒极了,写得那么有趣,从罐头里爬出来的康拉德原来是个好孩子,可是为了要和爸爸妈妈继续在一起,只能变坏,很多人都以为变坏了就是坏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康拉德依然是个好孩子。

你想要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

文 / 东篱

不行不行,我必须得先顺从体内那股喷薄欲出的洪荒之力,推销一下这本书以及这个书系,因为它实在是——太!好!看!了!

故事的情节,萱已经介绍清楚了,就不再赘述了。

打开这本书,原本是因为我承诺过孩子,假期里凡是她读的书,都要和她一起读,但囿于各种忙碌之中的我,步伐一直跟不上她,好容易逮到个稍微清闲的午后,大概四点多的样子,就着微寒的春雨,在办公室里翻开了这本书……

随着巴托洛蒂太太打开了那个神秘的包裹,我也深深地沉迷在这个故事中无法自拔了,到下班的时候,一个多小时时间,就已经快要读完了。

脑洞大开的故事,酣畅淋漓的情节,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本有趣的书,由擅长写幽默故事的任溶溶老爷子翻译,绝对是神搭配,如108页弗兰克那段骂人的话,简直是神来之笔,在翻译的基础上尽显中文的魅力)……于忙碌的工作之余邂逅这样的文字,顿觉神清气爽、轻松无比。

所以,得隆重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个故事于1984年荣获“安徒生奖”——安徒生的名字你可能听过,但“安徒生奖”你或许还和我一样陌生。这是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设立的、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书里收录了两篇序言,一篇是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所写,一篇是整套丛书的主编方卫平教授所写,从两篇序言中,都能深切地了解到整理出版这套书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摘录玛丽亚的一段文字如下:

当我获悉中国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将要出版这套“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时,惊喜之余备受鼓舞:有了这套书系的出版,千百万中国少年儿童就获得了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由世界顶级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师共同建造的艺术圣殿。

金钥匙都给你了,要不要开门、开几道门,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了。

对于成人读者尤其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读者而言,很容易发现,这个轻松愉悦的故事里,其实渗透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即藏在罐头里的那个七岁的人造小男孩康拉德,刚出场的时候,正是每一个爸爸妈妈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不仅身体健康(且已经注射过各种疫苗,接种过牛痘),而且“在品质上绝不会有毛病和缺点”,是一个“令人满意、前途无量和性格善良的孩子”。

收到长辈的礼物时,即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也会很有礼貌地说:“如果那些东西你喜欢,我当然也喜欢!”

妈妈让他照镜子,他说,“七岁孩子除了洗脸和刷牙外,不该照镜子,要不然会变得爱虚荣和骄傲的。”

他会主动要求做家务,虽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做,但他认为“一个孩子到了七岁,就应该可以做这些事了,他们有责任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就连玩耍,他也会先征求大人的意见,“我在哪儿玩最不吵人呢?”在玩的过程中,他明白“一个七岁孩子最好一次玩一样东西,对吗?他应该聚精会神地好好玩,不要去打扰大人。”

他甚至还懂得,“七岁孩子要用心听妈妈对他们说的话、讲的故事和唱的歌。一听到有人说下流话、讲下流故事、唱下流歌就应该立刻捂住耳朵!”

更要命的是,他还是一个天生的学霸!

这么懂事的娃,这么沉静的娃,这么让人省心的娃,谁见了不觉得喜欢呢?谁拥有了不觉得幸福呢?

正如托马斯先生评价的那样:“他是我见过的孩子中最好的。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我自己早就想要一个孩子了!找到这样一个富有教养、品行端正、彬彬有礼的孩子真是一件难得的乐事!”

这是托马斯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绝大多数成人(甚至很可能是全部)的教育理念。

有意思的是,康拉德的“妈妈”,巴托洛蒂太太的想法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当然,这位太太本身就是个很不一样的人,最先出场的她简直就是个“乱室佳人”:贪吃(一顿早餐四杯咖啡、三个涂牛油和蜜糖的面包卷、两个溏心蛋、一片夹火腿干酪的黑面包、一片涂鹅肝酱的白面包),不修边幅(吃完早餐全身都是食物残渣、脏衣服泡着没洗),丢三落四(不得不用唇膏在瓷砖上写备忘),购物狂(不管买回来是不是有用)……

这样的一个女人,会成为一个好妈妈吗?

一开始,我也表示严重怀疑。

当看到她为康拉德的各种“请示”而惊叹的时候,“我的天哪,为什么你老在问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呢?”,忽然觉得有些什么被她触动了。

当她真的开始履行一个妈妈的责任时,其实还是努力在做着一些改变的,“她将厨房的桌子擦干净,铺上一块带绿花和红花的台布……因为没有鲜花,她把一把香葱和一把芹菜放在玻璃杯里”,她也会为了托马斯提醒的各种“必须”而焦虑,她还会为抚养孩子需要的开支而担忧。

随着这样的“妈妈”和托马斯先生那样的“爸爸”一起围着康拉德转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不停碰撞、冲突、融合。

于是,我们也就会为巴托洛蒂太太后来说出的这些话而震撼: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比另外一些事情重要得多……其中一件就是不用理会别人怎么说!

“如果你老是在考虑别人会怎样怎样,样样依着他们的样子做,那结果就是你跟他们一模一样,也就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了。”

怎样?是不是也会让你深思呢?

除了教育理念,故事里还有教育的方法。

为了留住这个寄错了的孩子,巴托洛蒂太太和女孩基蒂想到了一个绝招——改造康拉德,让他变成“坏孩子”:从“听话”变得“不听话”、从“安静”变得“喧闹”、从“规矩”变得“淘气”、从“温驯”变得“不温驯”……

按照她们的想法,如果改造成功,公司的人自然就认不出他们的“产品”了。

正如康拉德自己所说,“计划是非常非常好,妈妈,但是你知道我不能做任何改变”,作为机器,康拉德的一切,都是出厂时设置好的,要进行人为的改变,谈何容易?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基蒂采用的一系列“特殊”教育手段之下,康拉德还真被改造成功了,以至于公司总经理都不要他了,大骂“你这个叫人讨厌的小鬼!跟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黑科技手段?让我们记住改变这一切的原则吧!基蒂已经告诉过我们了,其实非常简单:

“教育基于一个原则:孩子做对了得到称赞,做错了受到责罚,或者没人理他。”

已经完全模式化了的机械都可以改造,何况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呢?

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什么总是问题不断?

或许原因并不复杂——每个人都在“称赞”,却没有人去“责罚”。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你想要的,到底是刚出厂时候的康拉德那样一个“好孩子”,还是后来的康拉德那样一个“坏孩子”?

坦白说,我也没有答案。

我向往的是巴托洛蒂太太那样的教育状态,但现实中却总在做着托马斯先生做的事。

该何去何从?

记得巴托洛蒂太太曾对康拉德说,“你可以到一个会给你吃维生素、会唱催眠曲、懂得平方根的母亲那里去,她还会有一个真正的丈夫做你的父亲”。

康拉德说,“不,我要留在这里。我能够感觉到我要留在这里。”

巴托洛蒂太太还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必须倾听你的内心,这样你就会感觉到你真正需要什么。”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那就、跟着感觉走吧!

图书信息

作者: [奥地利]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

出版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译者: 任溶溶

出版年: 2016-4

页数: 160

定价: 1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

文章来源:东篱(ID: 东篱悦读),侵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