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公益员回顶部。“救急不救穷”曾是小农社会的公益原则,人们难免会遇到灾难和困难,需要社会临时伸出援手。古代社会救济以急难为主,例如寺庙开粥厂、政府发放种子等措施。随着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许多人失去了依靠,为了避免大规模人道灾难,各国开始建立以身份为标准的公益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永久性的优惠。慈善事业也开始向身份倾斜,比如针对民族身份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身份为救济标准的公益事业开始显现局限性。一些人可能会改变身份来满足接受公益的标准,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公正和稳定。慈善机构以身份为标准,不会考虑个人具体情况,可能会吸引一些人改变身份来满足接受公益的标准。比如,一些中国移民将父母接到国外,再申请当地的长期救济,这种做法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失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但进入21世纪,很多人选择主动失业或因为长期打零工而被计入失业。他们并不想有稳定的职业,甚至不想工作,以他们为救济目标显然不合理。上世纪初,发达国家开始流行以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救济,恢复“救急不救穷”的原则。比如“沮丧团体”就是大家组织起来,帮助刚刚有亲人去世的人度过难关。戒酒小组也是由已经戒酒的人来帮助那些努力想戒酒的人。在中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公益组织。比如“肝胆相照”就是由乙肝患者自发形成的组织,帮助病友解决社会对乙肝病人的歧视。民间组织寻找失踪儿童的也有很多,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这些公益组织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已经能够解决基本需求。但很多问题并不针对特定身份,比如某种特殊疾病或者孩子被拐卖,这些问题中产阶级和富人也会遇到。但慈善机构以身份为标准,不会救济他们,即使想救助也没有专业知识。最初,这些以问题为核心的公益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志愿者,大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于是抱团取暖。但公益组织要发挥作用,需要有专业人员。同样的问题,比如“失孤”,永远会有人遇到,需要有熟悉情况的人留下来,把经验教训传递给他人。因此,这些公益团体中的一部分人会转为专职人员。以问题为导向的公益组织也会取代身份导向的公益组织,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主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