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对母女毫无血缘关系,眉眼却越来越像!这背后,有一个绵延27年的感人故事…

宁波这对母女毫无血缘关系,眉眼却越来越像!这背后,有一个绵延27年的感人故事…

首页角色扮演黑暗血缘奇迹归来更新时间:2024-06-21

“回家最想做什么?”回家前,宁波援汉医疗队队员史偶苏每次接受采访,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去看我阿妈,我想死她了!”她一直这么回答。

“就是妈妈?”在象山休养的最后一晚,她收拾行李时,记者随口多问了一句。

是比妈妈更亲的人!”她叠衣服的手停了下来,嘴角泛起笑意,眼里多了神采,“是她把我带出大山,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成为白衣天使,她还是我的导师、闺蜜、精神支柱……”

4月16日,结束休整的第二天,记者陪史偶苏去看了她的阿妈。久别重逢的她们坐在一起,细细碎碎地聊起这段两代医护人员之间的“母女”情缘。

27年,点滴往事,打动人心

在武汉时,史偶苏和阿妈的微信聊天记录

领她走出大山的阿妈

第一次见阿妈的时候,史偶苏10岁,是余姚大岚镇上马村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孩。

深山里的孩子出去一趟不容易,她天不亮就出发了,踩着星光翻过一座山,在大路口等过路车,坐到宁波南站,再转车镇海。一个人,捏着信封边走边问,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镇海区中医院。

“我找朱啼祖!”她对门卫大爷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心砰砰直跳。

那时,这位叫朱啼祖的女医生通过“希望工程”和史偶苏结对已两年,因为朱医生定期汇来的学费,偶苏得以继续学业,两人一直有书信联系。四年级暑假,偶苏收到了朱医生的邀请:“来镇海我家玩!”

多年后,两人和记者说起初遇的场景时都无比感慨:

朱啼祖说没想到这姑娘人小胆大,会一个人跑来,看着瘦瘦小小的偶苏满头大汗站在那里,心不由一热;

而史偶苏没想到的是,当时已50多岁的朱医生那么好看,卷发,大眼睛,白大褂里面的碎花长裙衬得她肤白似雪,身材纤纤。

“这是您女儿啊?”很多同事都这么问。

“我小女儿!”朱啼祖亲热地揽着偶苏的肩。

“阿妈!”史偶苏就这样叫上了。

史偶苏和阿妈在一起。记者 崔引 摄

阿妈成长在一个和她完全不一样的家庭,也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门——

阿妈家的木地板亮得能照出人影,她总忍不住想在上面滑滑梯;

阿妈家的餐桌很丰盛,她在那第一次吃到了虾蛄、梭子蟹这样的海鲜;

阿妈注重穿衣搭配,常给她买衣服,说“女孩就要漂漂亮亮的”……

头几次去,她拘束地坐着。阿妈笑着递来扫帚,“你看地上脏了,帮我扫下好吗?”她很高兴能有事做。

阿妈说:“平时多留意,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自己也挺开心的对吧?”这话让她受益匪浅,尤其在成为护士之后。

在阿妈的引导下,这个山里的孩子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活越来越明亮,待人接物逐渐得体自如。她从家门口的村小,考上镇里的初中,又进了余姚市区的高中。当高考越来越近时,阿妈就是她的精神支柱。

那时候,60多岁的阿妈和青春期的偶苏无话不说,还一起分享少女的心事:“我也是你这么大过来的,真喜欢上了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填志愿的时候,史偶苏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打算,唯一确定的是想成为阿妈那样的人,于是填了“温州医学院”。录取通知书,让她走出了大山。

2013年,史偶苏带阿爸阿妈参观自己的母校。(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朱啼祖退休前是当地有名的骨伤科中医,史偶苏从小就喜欢看阿妈帮人看病。

总有那么多人排着队来找阿妈,他们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赶来,把一本本揉搓得不像样子的病历手册用沾了唾沫的手指一页页捻开给她看,他们叫“朱医师”的时候眼里充满依赖和期待,在她写病历时帮忙按着纸角怕风吹乱……

坐在诊室角落里的史偶苏觉得,阿妈真是太厉害了。

阿妈总是笑眯眯地说“不要急”,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哪怕是可笑的、微不足道的顾虑,然后细声细语地解释叮嘱,还不厌其烦地把注意点逐项写下来。

现在想来,记忆中的那些场景一直影响着史偶苏

她毕业后成为宁波市李惠利医院消化内科的护士,换上工作服,面对患者的目光,她常常在自己身上找到阿妈的影子,连说“不要急”的语调都和阿妈一样

她也擅长和患者沟通,上班先进病房挨个儿打招呼,下班前再交代一遍,怕人记不住,也一条条写好打印出来交到人手里。阿妈说过,患者没有专业基础,你说十分,他未必记住五分,不要觉得重复,也不要怕麻烦。

作为宁波市优秀护士、医院的优秀党员,爱笑、嘴甜、待人亲亲热热的史偶苏人见人爱。她和阿妈一样,一副热心肠,遇到有困难的人会慷慨解囊。

母女俩曾一起长期帮助过一位患者,但他治愈后失联了。朱啼祖宽厚一笑:“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想别人记住我们。”

史偶苏的印象中,阿妈从来没有发火或抱怨的时候,遇到再大的事也随和淡然。

两人一起在小区散步。记者 崔引 摄

偶苏高考时,朱啼祖的丈夫突发脑溢血,手术后保住了命,但医生说再站起来很难。朱啼祖不想让刚上大学的偶苏担心,只给她打钱,不让她来。

偶苏很久以后才知道,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那时刚退休的阿妈辞了医院返聘的岗位,回家照顾阿爸,一晃十多年。她的针炙挺有效,阿爸渐渐地又会走了,只是记忆力大不如前,和他说的话转头就忘。阿妈就一遍又一遍地说,像叮嘱她的病人一样,细声细语,耐心温和。

“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但有的时候,百分百努力,就会有转机。哪怕一线希望,也要尽心尽力。”她这样教偶苏。

偶苏报名去武汉时,想到的也是这句话。

真正的母女

两个多月后,史偶苏回来了。结束休养的第二天,她就去看阿妈,抱着一大束花。阿妈喜欢花。

阿妈最喜欢鲜花。崔引摄

她们一见面就抱在一起,史偶苏对记者说:“你别觉得肉麻啊,我们平时就这样的。”

朱啼祖削好苹果,一边喂到女儿嘴里,一边笑:“她什么都好,就是不会弄吃的,小菜也烧不好,每次来都是我弄给她吃,她喜欢吃肉。”

阿妈给偶苏喂苹果,这是她们的日常。记者 崔引 摄

史偶苏瘦了4公斤,脸小了一圈,阿妈很心疼,思量着准备做红烧肉、糖醋排骨和牛排。

“她出发去武汉的时候,朋友圈屏蔽了我,是我儿子看到告诉我的,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朱啼祖说,“我真舍不得呀,可这种时候,她是医护人员,是党员,应该去的。”

朱啼祖天天盯着手机,“不看不放心,看了胆战心惊”,她知道开始的时候武汉防护物资紧缺,知道穿上防护服就要不吃不喝一天,知道孩子们零晨两点去上班,在公交车上唱《歌唱祖国》,她心疼地掉了眼泪。她也曾是医护人员,新闻里“应收尽收”四个字,让她更理解女儿的职责所在。

心情复杂地给女儿写信,“你不怕,可我害怕,你叫我放心,我怎能放心?”但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我为你骄傲,等你胜利归来!”

阿妈给史偶苏写的信,手写下来再用手机拍好微信传给她。

史偶苏在微信里告诉阿妈,他们吃得好,住得也好,还有人送来她喜欢的小龙虾和奶茶。她把堆着零食的桌子拍照给阿妈看,每次视频都笑得一脸轻松。

她从来不提的是,到武汉的第二天就淋了雨,受惊引起咳嗽发烧;曾经一个晚上吃3颗安眠药也无法入睡……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自己活蹦乱跳地回来了。

史偶苏陪阿妈聊天。记者 崔引 摄

她把脑袋歪在阿妈肩上:“又可以陪着你了,真好。”

两人的头靠在一起。越来越相似的眉眼和神情让人相信,27年的相依已把她们变成了真正的母女,一种力量正代代相传。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樊卓婧

来源:宁波晚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