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这个男人为你亲身讲诉水下宝藏传说

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这个男人为你亲身讲诉水下宝藏传说

首页角色扮演海底传说更新时间:2024-11-15

若是用一句话介绍他,是这样的:不会潜水的微博大V不是个好的考古队员。 他考有国际三星潜水证,是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领队;他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隶属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玩无人机,做新媒体,怼考古喷子,一点都不像印象里死板无味的考古学者; 而如果用专业名词解释,他做的这一系列事儿叫公众考古,简单地讲就是考古大众化,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过来。文丨阿哑

从答疑科普到逗比互动,从发文分享到常年战斗在考古第一线,刘志岩是一位拥有着一百七十万粉丝的微博大V,他的微博名叫考古君。

他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虽然没有日记那么有仪式感,但他从博客时代就已经开始舞文弄墨。工作后没有太多时间写长文,他自然就转向了微博。“简单,轻松,最初就只是一个记录。”

用网友的话说,考古君活跃的像一个假号(狗头保命)

起初,他看见社会上有些人对考古的误解,诸如“考古=盗墓”、“破坏历史”、“挖宝”等等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他见不惯,就跑上去跟人辩论,甚至去撕。但纵观当时微博圈,考古人的声音很小,几乎都没什么话语权,更何况没什么粉丝的考古君。

用他的话说,就是经常受欺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说起当时的环境刘志岩直叹气。“确实没什么办法,也撕不过太多人,但现在不一样了。”

从记录自己的状态到为考古发声,刘志岩有过一个心理转变。

最开始出野外工作时,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考古队是来赚钱的,跟那些修路搞工程的人一样,刘志岩从称呼上就能感受的到。“他们喊我刘总,刘老板。”后来慢慢熟络,刘志岩不断地为他们解释引导,他们才理解考古工作。

经由无数件这样的事后,“我觉得不管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学者,在你完成你的研究后,都应该站出来。如果不去发声,给大众引导一个正确的观念,最后肯定就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带到另一条路上,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只要有第一个人发声,而且没有和他相对的声音出现,可能大众觉得它就是正确的。”

从那时起,每到一个长期性的工地,刘志岩和他的同事就会做一些有关于公众考古的事。比如,为当地学校做讲座,邀请当地人来考古现场参观,甚至他们单位还在宜宾办过一次展览,展品全部是在宜宾向家坝库区抢救发掘出土的文物。

后来刘志岩和老领导聊天,老领导的一句话,点燃了他开始认真做考古君的导火索:“(公众考古)别人做能做好,你为什么做不好?”

粉丝从零到170万,考古君用了十年。

这不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成就,像江口沉银考古发掘招募志愿者,短短几天,便收到了800余份简历。

似乎800份简历并不多,但再回头看看工作的要求,我们就能了解考古君的影响力了:只招十位,远离成都,脱产在考古现场全职工作二个月......

而要是回忆起刘志岩怎么走上考古这条路的,倒也不比这些选上的志愿者轻松。

来到江口的志愿者们,过上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日子

刘志岩是北方人,80后,在他最爱幻想的高中年纪,看了一期电视节目。

“当时央视在直播老山汉墓的发掘,看完那个节目,我就决定以后学考古了......对我影响真的蛮大的,虽然真正从事了这一职业后,才发现跟当时想像的还是不太一样。”

2007年,刘志岩参加了三峡考古田野实习,这也是后来他远离家乡在四川工作很重要的原因。“当时对整个的川渝地区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错。”

毕业后正式成为考古队员的第三天,刘志岩被安排到了彭山参加一座宋墓的发掘,那是他入川后参加的第一次考古工作,也是第一次正式主持考古发掘,而这,离他再次回到彭山主持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还有十年。

接下来的数年,刘志岩一直都在考古第一线,配合四川基本建设工程,哪里需要往哪跑。十余年下来,四川差不多跑了一遍。而大概从2013年开始,有那么3、4年时间,刘志岩主要在做跟公众考古有关的工作。“这也是我的工作经历里面比较特殊的一段,这段时间我做的田野工作不多,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公众考古中。”

最开始并没有公众考古这个概念,也就最近这十多年,之前很少有人做这个事。

“我们单位做了全国第一部有关于考古的动漫片......拍过一部数字电影......还有一本卡通书......我们单位楼下,是一个考古体验馆,里面一堆黑科技,进去就跟在考古现场一样......这些事情都开创了中国考古界第一,我们院就属于吃螃蟹的那种单位。”

刘志岩也参加过公众演讲

而现在做公众考古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越做越好,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能让普通公众近距离接触考古。原来是把文物保护好就完了,现在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怎么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并传承下去。

而这样的改变,就像刘志岩刚到单位的时候,真的有很多大龄考古男青年找不着对象,随着最近几年考古热了起来,这个问题再也消失不见。

2017年,刘志岩回到了彭山,那个他入川后第一次开展考古工作的地方。

而这一次,他是作为领队,主持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十年过去了,他说“也许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江口古镇

四川彭山江口镇,府河在此汇入岷江。清代文献曾有记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江口遭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

当地有一句歌谣说:“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在过去的300多年里,“江口沉银”始终不曾被淡忘。 甚至据当地老人说,上世纪20年代有人曾在江边捡到过宝贝,但并没有证据。

2005年,岷江河道挖出了一截木头,中间已被掏空,里面赫然摆放着7枚五十两重的大银锭。虽然带出了无数疑问,但随着河道内工程的结束,岷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

江口考古发掘现场

2013年,岷江的沉寂被打破,一群人念着寻宝诀,做着“买尽成都府”的美梦来到了岷江河畔,开始了疯狂的盗捞。江口沉银盗捞案成为当年公安部督办的大案,追缴回的虎钮金印,再次让世人的眼光聚焦江口。

2015年,国内顶级专家聚集彭山,经过多番调研与讨论,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经过一系列科学调查勘探后,2017年初,江口沉银遗址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大量金银文物陆陆续续重现于世,直接证明了此处为张献忠的沉银地点。

刘志岩在发掘现场

而这,是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是国内第一次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考古;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下考古。

对刘志岩而言,“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这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之前的知识储备。围堰考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那段时间刘志岩很焦虑,晚上还会做噩梦,甚至有一次梦到围堰被江水冲垮。

江口考古发掘现场

“我在江口的时候其实只有两种心态,一是悬着,一是落下......”2017年3月4日,第一枚刻有大西政权年号的银锭出水,传说,终于成为了现实,从这天开始,西王赏功币、大顺通宝钱,这些直接与张献忠大西政权有关的文物不断出水。

刘志岩的心,算是彻底落下了。

以上图片皆为《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的展品

江口沉银遗址自发掘伊始,就一直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这种质疑不仅来自于公众,也来自于业内,质疑的核心始终围绕着“挖宝”两个字。因此,考古队在讨论江口沉银遗址工作方案的时候,制定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采用考古学的方法来开展这次发掘。

江口沉银的考古发掘,印证了一些传说,一些历史,而从刘志岩的角度来讲,最大的影响,是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了考古,“大家都喜欢争议......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江口的发现,是一次有争议的考古发现;而江口的工作方式,也是一次有争议的考古方式。”

刘志岩在江口考古现场清理木鞘

直到2018年四月中旬,江口沉银遗址当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才算是彻彻底底摘掉了“挖宝”的这顶帽子。一波争议已平,另一波争议似乎又起,因为在今年,江口沉银的三期考古工作,又将开始。

全国有考古发掘领队证书的约一千人,拿到才能带队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拿齐潜水证书,才能从事水下考古发掘。而陆地、水下两方面证书都拿全的,全国仅150人左右。刘志岩则是其中之一。

最后,刘志岩在文章《折戟沉沙银未销: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发掘记》以这段话作为结尾:

“回首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真是一次有趣且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手里,张献忠江口沉银就这样从传说变成了历史。看起来传说和历史之间似乎只隔了一次考古发掘,但这背后却是数十个考古人99个日夜的艰辛工作。考古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亲手触摸历史,但考古人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总是残缺。今天,我们关于张献忠、关于江口沉银的认识必定不是全貌,也许仅仅是个开始……”

重建历史的道路既多且杂,有些要拼接碎末,有些则要浪里淘沙。

从野外第一现场到微博面对全国网民,从陆上千年文明到水下宝藏传说,刘志岩考古工作十余年,倒是做了个遍。

文字|阿哑

编辑|阿哑

设计|蒋莉

图片丨视觉中国、受访者提供

监制丨王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