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老虎:焦作地区最全“耍老虎”集合

耍老虎:焦作地区最全“耍老虎”集合

首页角色扮演虎斗刀速版更新时间:2024-09-11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老虎” 系列

“耍老虎”在咱焦作地区广为流传

各县市区均有表演队伍

现已公布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有

三个县市区4家项目保护单位

温县西周虎舞

中站区小尚虎舞 和 常家武虎

沁阳市言状老虎

博爱砖井狮虎舞

虎舞又称“耍老虎”(“耍”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据说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并流传于黄河中游,焦作“耍老虎”舞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焦作先民从百兽之王老虎的气魄和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老虎生猛、灵动、活跃、威严,融入各地文化特质,或武术、或祭祀、或地方性故事演绎等,创编出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虎舞,又称“耍老虎”。

西周村舞虎源于明朝该村的祭神结社活动,其历经产生、发展、衰落、恢复、振兴五个阶段。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是第一次兴盛时期,当时舞虎与武术相结合,之后又从传统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得以启发,强化其情节性、趣味性,创编器械斗虎的表演,并根据老虎勇猛、擅于攀爬的特性,编排了老虎盘桌、盘大椅、上塔等形式的表演,使该村的舞虎在规模和表演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人才。抗日战争后渐渐衰落;解放后渐有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又有了较大发展。由过去单虎表演发展为群虎表演,个人表演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既能在舞台上做小型的精巧表演,又能在广场做规模宏大的群虎表演。因而不论在艺术观赏方面还是烘托热烈气氛方面,都有着其他民间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站小尚村传统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虎舞这一民族文化奇葩,就植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小尚虎舞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小尚村人张氏先祖张书庭发起创编。张书庭自幼习武,乐于参加乡村庙会、节庆传统节日活动。约1850年其集多年武艺之大成,将武术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融为一体,创编了“耍老虎”这一民间舞蹈。经10代160余年来传承逐渐提炼成了由刀、枪、钗6路虎架,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三种表演形式组成的精典民间舞蹈。虎舞表演大致由仪仗打击乐队和虎架两部分组成,基本表演程序是在鼓乐声、火铳声中,各路武术演员呐喊助威、打场,尔后手执枪械的耍虎者先行进场,以武术套路逗虎入场,随着激越的节奏,振耳的火铳声,舞虎在场内或高台 (丘陵、高山)做出扑、咬、腾、挪、跃等各种惊险动作,并绕场表演,或急速奔跑、跳跃,或缓步腾挪其表演场面宏大热烈,场内场外遥相呼应,撼天动地。整个表演在刺激与振荡中一气哈成,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当地至今仍还流传着一句民谚“小尚老虎柏山缸……”,由此可见其表演水平的卓越。

2011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常家武虎是流传在焦作中站区东冯封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由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创编而成。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怀川大地大兴习武之风,常一显、常一贵武功超群,为人淳朴,享誉乡里,是中站沿山一带庙会、节日社火的著名会首。其从家猫的腾、跳、扑、卧和虎中之王老虎的习性中受到启发,创编了武虎这一民间舞蹈,历经数百年30余代,久传不衰。

常家武虎的表演主要由地虎、山虎和仪仗队组成。地虎表演着重平地斗虎的翻腾跳跃和搏击逗趣;山虎表演着重高台的逐级登高及塔顶穿梭跳跃、四方盘旋的险趣;期间还会穿插人虎斗、虎熊斗以及人虎熊间的逗引、搏击和戏弄,场面宏大、热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观赏性,且随时代发展,其表演和编排也极具时代性、戏剧性,如清朝每逢春节,的祭神,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的狂潮中,为保护祖上留下的遗存,遂将老虎胸前挂上“美帝纸老虎”,才使这一极具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幸免于难,保留至今。上世纪70年代,常家武虎受邀到人民公园迎春堂为朝鲜外宾演出,其演出照片至今还被珍藏。

常家武虎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世代传承,并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其在增强当地村民体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间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言状老虎源自清朝中叶沁阳市王召乡言状村。据村里老艺人回忆,每年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华存(民称“二仙奶奶”)的祭拜仪式上,都会有言状村的虎舞表演。

言状虎舞表演由开场白“疾三鞭”和拜四方、参神等组成。其主要器具有老虎、锣鼓,有直径1米的羊皮鼓一个,直径70厘米大锣一个,二锣直径50公分,三锣直径50公分,大钹直径40公分两面,小钹30厘米两面,还有单桌、方桌、古式大柳圈椅、梅花桩、钢丝绳以及两架高5.6米高梯等搭成的天桥。传统的虎舞表演套路有老虎蹦方桌、蹦大椅、上3米梯。现今言状老虎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上梅花桩、上高桥、高空踩钢丝绳,高度和难度大大增加,其间还穿插有搔痒、洗耳、打瞌睡等逗趣的表演,极具惊险性与观赏性。

博爱县砖井村的狮虎舞表演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狮虎同台演出,演技造型独特,表演形式在豫北地区独树一帜,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

砖井狮虎舞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鼓声、铳声、人的助威呐喊声营造的热烈气氛中,由领舞者引领下,造型彪悍、动作快捷、表现威猛的老虎和文雅温和、滑稽可笑的狮子打围场,且不停地蹿腾跳跃,做出喝水、凝视、抓痒、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奋起、上山等动作造型,期间穿插春秋刀、单刀、棍、梢等舞者的表演和狮虎与人共同合作下的狮虎庆新春、狮虎上山、二人打虎、狮虎过桥、寿星收狮等表演来完成的。

砖井村的狮虎表演始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当时村里的狮和虎是两班人马,村中间以河为界,东头是虎,西头是狮,狮虎不相让,演出各是各。褚永存等人将狮虎合一,同台演出,打破了狮虎以河为界,老死不相往来的戒律,不仅融洽了村民关系,还由于之前从没有见过狮虎同演这种表演形式,而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怀庆府担任保镖的陈士典和酷爱武术的赵学礼将武术套路引入到狮虎表演当中,并增加了鼓乐阵容,使表演更具节奏感,场面、气氛更加壮观。出演范围除了博爱县境,还有焦作地区部分县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狮虎队除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演出外,还应邀参加文化庙会、庆典等演出,每年出演大约在20场,并还帮助罗庄、酒奉、三街、六街、八街、和好友公司等组建成立了自己的狮虎队。

砖井狮虎舞是历代艺人经过改进、传承下来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精品,是豫北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是豫北文化的遗存。保护、传承砖井狮虎舞有以下价值:1.社会价值:砖井狮虎舞丰富活跃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了人心,改善了村风,调节村民邻里关系。2.艺术价值:砖井狮虎舞是少见的狮虎同台表演,狮虎不同的个性演绎和丰富夸张的表演,以及中间穿插的武术与情节表演,使整个演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技巧性高、趣味性极强,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3.学术价值:该表演对研究豫北民间舞蹈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5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