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家记忆

舅家记忆

首页角色扮演幻帝九尊更新时间:2024-05-09

舅家记忆

作者:渭水湍湍

我幼年的时候,舅家还是一户富贵人家,拥有清朝时期的老宅第,年代尽管已经久远,但豪华气派的建筑难免使人联想到显赫和旧时的人文风尚。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有幸是在舅家度过的,舅家环境对我性格和思想地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每当回忆起舅家昔日的光景,不知为何,我总是停留在幼时的记忆里难以自拔。这记忆中的画面美不胜收,令人仿佛置身阳春三月的美景中,享受到的不仅有阳光、田畴、水、花草虫鱼等赏心悦目的直观景物,而且含着有如音乐绘画般的艺术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汲养。

舅家的宅院坐北面南,临着街道,位于村子中心。西侧是三间菜园,隔街正对的还有三间私塾的院落,院落南端是北方民风的地坑窑洞。正宅的门房是五间敞厅的大房,据说过去用做马房。第二进又是五间敞厅的大房,在东边靠壁的位置摆放有香案,上面供奉着财神和土地神。这第二进的大厅是款待宾客的地方。直到第三进才是住人的处所,那是一所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地基高出前半院足足有一米多,正面只设一间两开的大门供人出进,其余部分只有墙壁高处的几个小窗户。人沿石阶步入四合院的门首,会看到天井、回廊、东西厢房,以及高大峻丽的堂屋。堂屋用做厨房和餐厅。那里有明净如玉的各种瓷器和古色古香的各式家俱。厨房以外的墙壁上缀满字画,以中堂样式居多。在后壁偏西的地方开有一道小门,打开小门就走进了舅家的后花园,那里育有许多名贵的花木,沿墙还栽了几笼竹子。墙外有远远的山脉横亘着。通过围墙上、的小门直通田畴,田畴尽了就是山脉。

记得是暮春时节,天日格外晴明。中午在屋呆厌了,一走出园门,看见一户外地来的养蜂人家的大姑娘背着手站在苹果树旁的小径上对着盛开约油菜花地了观望。她穿着粉红的春衫,兰色的牛仔裤,身材健美而挺拔,粉红的手掌带着海棠花的颜色。我的心中瞬间荡起了美的涟漪,觉得她俨然就是春的仙子。没有惊动她。回身时,轻松的竹尾在暖风中不住地动摇。

母亲每回带我来舅家,始终是住在西厢房最南端一间大小的房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白壁上,室内分外明亮。居室门外是四丈长的客厅。东头靠壁是一张桐木制作的雕花大床。旁边有一套八仙桌椅,木质坚硬,底色呈着枣木样的红色。天井南端立着两根露天柱子,下面圆形的柱顶石表面花纹十分精美。天井下端的地面部分一概用条形的大青石砌就,严丝合缝,表面光洁油润。所有屋子面向天井都开有门窗,门是带有雕刻图案的格子门,窗是方框子糊着透光的白纸。

居住在这深邃的四合院内,听不到前门大街上的喧嚣,面对着既宏阔又呈现着中国古典美学风格雕梁画栋一般的精美建筑,人的内心极易被熏陶到轻灵的境地,产生恬静的美感。而房屋以及陈设传给人直接的感觉是:雍容典雅,和谐统一。我最初心性的养成离不开这住宅潜默化的作用,当然还有多位亲人的亲切教导。外婆是一位刚强聪慧的老人,中等个子,做事严谨用心,乐善好施,是家庭支柱性的人物。外祖父淡薄名利,生性随和,平日里只经心花卉烟酒等,有关家务经济漠不关心。平日里乐哈哈的象一尊弥勒佛,喜欢和小孩子逗乐。那时的二姨已经出嫁,只剩着最小的三姨还处在闺阁中。三姨和二姨一样聪明自信,性格开朗。当时的三姨尚不足16岁,可是几乎所有的女工,无一不精熟。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带有富贵人家天生的庄重和温和气质。来向三姨提亲的人家很多,然而却没有让三姨中意的。外婆劝导三姨常说的口头禅是“择人要高,但不能求全责备”。最终三姨选定了南坊镇一户人家。姨母以外我还有一位舅舅,他比我母亲年长,少时曾患过严重的病症,智力略受影响,他为人忠厚老实,没有一丝一亳的私心杂念,简直就是超越时代忘却自我的人物。舅舅膝下是小我两岁的表弟,敏捷快活,机灵懂事。

据我所见,整个米仓村的古建筑群属舅舅家最为堂皇气派,最为宏大。幼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舅家的祖上靠什么营生积攒了钱财,从而出人头地建设了如此文明阔气的府第?这对于还处在七十年代贫穷落后的农村人来说,无疑是非常乐于知道的。

我时常去问母亲,总被母亲打断,说长辈的事不是小孩应当知道的。不料,她的话更使我陡增困惑,母亲心里似乎有所顾忌。但我终究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又一次被好奇心驱遣√时,恰巧被外婆撞见了。外婆数落母亲说:“孩子慢慢懂事了,应该让他知道舅家的往事,日后发扬仁德,继承风尚。”到此,母亲才向我讲述了舅家的历史。原来舅家曾出过两个大贤才。一位是母亲的曾祖康启轩公,人称神医的十六先生,一位是十六先生的父亲。这宅第是十六先生的父亲在中年时聘请能工巧匠建造的。相传他老人家靠粜纳五谷发了财,并带动全村走上了粮食贩卖的商道。有关村名的由来或许与之相关。至于母亲对我三缄其口的原因,后来才知道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母亲本能的谨小慎微。

舅家的祖上天分高,人又自律勤勉,按理后继者还会进一步光大家业。殊料,中途却夭折在婚姻配对上。旧时代人们的等级观念很强,联姻讲究门当户对。依母亲高祖时期的显耀家世,方圆几十里能够匹配的人家寥寥无几。论门庭似乎只有凉马王姓的一户适宜结秦晋之好。事有凑巧,当母亲的高祖为秀才儿子的婚姻大事刚开始上心的时候,却不想凉马这闻名遐迩的大户主动遣媒人来上门提亲。封建时代的女子在未出嫁以前,行动是受着层层束缚的。为限制自由要求女性自小开始缠脚,要做到“三寸金莲”。美其名曰施以礼法,其实是对女性身心的严重摧残。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富商巨贾,任何家庭出身的女性,在严酷的封建礼教面前都不能逃脱。愈是有门楣的愈是讲究。因而女子在未出阁以前,想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那是万不可能的,终年画地为牢似的被禁闭在水泄不通的深宅大院足不出户。提亲的媒人向舅家老祖啧啧称赞的这位少女,当然是谁也没有见过面的。媒妁之言是否真实可信,不用说谁也无法知晓。但凭这户人家在社会上的名望,应当可以信以为真。两家的婚姻关系于是瞬间便被确定下来。然而,等到迎娶过来时,才明白竟是娶了一只“黑猫”。“黑猫”是我们乡间的俗语,借代上当受骗。它譬喻的是在市场上隔着口袋买猫,交定要白猫,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白就是白猫,然而等拿回家打开一着,却是黑猫。

这位女性被娶回家,自然是令所有人大失所望的。人言之不可轻信,由此可见一斑。这位女性要说是十足的脑残,倒也不是,总之智力远低于常人,对她发泄怒火吧,蒙骗人的罪责毕竟不是她*,她只不过是被她的父族总算成功地嫁了出去,两且嫁的是非比寻常的顶戴人家。这闪耀着秀才顶戴光华的人家,碰巧又是封建礼教的楷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天经地义,是不能违抗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即使遭媒人谎言欺骗,但终竟是在人山人海场景中轰轰烈烈地娶进了家门的。狠心抛弃的话不仅使男方名誉扫地,还会逼死新娘。因而这位女性嫁到书香与粮商之家,也就走了神运。既没受虐待还养尊处优地被尊为夫人。那时家中所有的男工女婢也没人敢私下窃窃私语。怕是受着良好环境地陶养,据说这位女性到老时,智力已增长到与常人无异。说到这里,无论是谁也都会发出感慨,当时良好的封建家庭,具有接收和疗养社会残昧的作用和贡献。母亲的曾祖康启轩公,也果真是令人称奇的伟男儿,他没有因婚配的失意而自暴自弃,反而用诸葛亮有意娶了一位丑陋的女性来自况。随后,他的兴趣爱好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学习起医书来了。并且异常勤奋,有如他少年时代在私塾里一样用功。不舍昼夜,废寝忘食。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他终于无师自通地通晓了高深的医理和各种中草药的属性,同时也在自己身上揣摩会了把脉。于是他开始尝试为群众治病。凭其秀才的身份、德行高尚的影响,人们仰慕他、信任他、热爱他。有了病都去找他,他的药方倒是出奇的简单,而且药量又极小,可是对治病却立竿见影。这在同行中,绝无仅有,可谓卓尔不凡。于是人们把他尊为神医,广泛传颂他神奇的医术才干。许许多多年老人的沉疴都被他治好了。这其中不乏政界人士,例如老省长赵寿山,县长魏光祖。相识后还与其结为益友。他的名气被人传播到了很远的地方,因而连千里外的病人也跋山涉水赶了来。各种疑难杂症无不被一一攻克,远道而来的病人喜出望外,喜极而泣,回去后奔走相告。他不但用心治疗患者的病痛,而且还对贫寒的人免费提供食宿,免收药物费。群众感恩他的功德,不提名字,敬呼为十六先生。母亲回忆在她刚能记事的时候,曾祖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然而每天大清早当外婆一打开大门的时候,门外看病的来客还是云集如同市场。那时老人看病,不再“望闻问切”,只叫病人简单介绍三言两语即可,几乎同时给出药方来。所以纵然每天人山人海,也能不失所望一一诊视完毕。而疗效呢,就在这匆匆之下依然总叫病人惊叹为遇见了华佗。康启轩公在世八十八岁,倾注六十年精力不懈救世疾苦。被他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然而为非作歹的恶人想要享受到老先生医术的恩泽却比登天还难。据说大名鼎鼎的土匪头子吕十三曾三番五次登门,并送重金要求看病,都被老人断然拒绝。老人后期分文不收的慷慨为人称道,先生的仁德慈恩千古流传。村中同期和他一样出名的还有同辈的四先生康养正公,公为三原宏道书院教授。他的同窗好友有名人宋伯鲁、李仪祉、于右任等。听了母亲动情地讲述,我不禁觉得很光荣,似乎就象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了人们的夸赞一样,心里乐滋滋的。此后,外婆又向我和母亲讲述了许多关于米仓村的见闻。原来这个小小的村落在过去竟是一个乡绅级的庄园。村四周筑有高高的围墙,称作园子城。北门口有巍峨的城门楼子,坐东向西。南城门的城墙上建有高高的嘹望台。城外的东南脚还有九米多高的魁星楼,内部塑有老子的座像。遥相呼应的西南脚是香火隆胜的庙宇,供的神仙是关公。那眼很有名且全村唯一的水井的位置就在庙西北附近。村上人才优异,道光年间的六知县康荣丰颇有名,有关他断案的能耐最为后人津津乐道。也就在这道光年间,村上先后涌现了康大成、康绳武两位武举。等到光绪年间,又出一位武举,名叫康明德。村上现存文物不少。有石碑九尊,且都带有赑屃,石羊十个,石旗杆三对,参天古槐四株,更有一株全县闻名的白杨树。

外婆讲述的人和物,先贤当然早已做古了,就是那城墙、魁星搂、庙宇以及白杨树也不见了踪影。可是其余东西都还安然地存在着。那眼水井就位于大姑家门前不远处。井口用乌色的青石砌就,井壁的石缝间生有形态十好看的小草,奇怪的是长年也不见其增长。井水异常清冽甘甜,用来烹茶,那股香味儿是绝无仅有地醉人。村上逢着庙会或唱戏的时候,卖茶水的师傅就地取材,常汲取井水煮茶以供享游人。到这时如果会着了亲友最好的享乐莫过于去井边的柿树园子饮茶。园地树木稀疏,场地又大,卖小吃的小商贩多集中在这儿。当你一边悠闲地坐着慢慢用茶,一边海空天阔地聊家长。此时面对的景物,一面是村南村西碧绿无涯生机勃勃的田野,一面是游人如织的乡村古会会场,这时你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愉悦的。夹之又有四五月间明媚的阳光透过新绿的树枝缝隙斑驳地照在身上,不冷不热,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享受。

遇见有人正打水时,会看见水桶滴着明珠从井口缓缓升起来,很是新鲜有趣。俯在井沿上会听见“叮咚”的滴水声,让人觉得十分悦耳动听,同时也感知到了井下的深邃幽静。在那庙宇的旧址上年年都要唱几次大戏。时间不是春夏之交就是学生处在暑假的当儿。舅家早年收留了一位无父无母的孤儿,名叫康龙儿。虽然姓康,但不是他们村上的人。这康龙儿说话办事十分勤敏快活,生性又善良爱人。凡是遇着唱戏,都是由他领着我去的,戏场上人太多根本看不见,康龙儿便把我擎在他的颈上。他那时顶多十七八岁,但个子已与成年人相差无几。那时的我也怕有了五六岁。曾清楚地记得有一回演的是川戏《游金河》,说的是一位富家公子在河面弄舟,舟覆落水,被神人搭救引入龙宫,后来与龙王女儿配对成亲的事。自从有了这次接触以后,我对清洁的流水,无论多与少不自禁地总要生出莫名的幻想来,仿佛它们都源自龙宫。这康龙儿十分爱我,带我逛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还教我认识了许多昆虫和动植物。

那颗名扬四海的白杨树,听母亲和外婆说,在58年的时候,卖给了叱干镇综合厂。为伐木取材,据说动用了两台拖拉机,一百多号人,光百米的大绳就用了七八条。起初人们猜想这过于庞大的巨木,内部轴心毫无疑问已经腐朽。这当然是按平时的经验得出的判断。可是当把直径1.5米的圆木锯断时,里外竟是一个样,木质出奇的好。此木虽然为人类做了奉献,但村中的人们无不因为失取它而感到惋惜。据测量树冠直径32米,树高65米,主干直径1.5米。昔日它还在的时候,人们进城回家尚在五十里外就会看到它的轮廓,使步行回家的人如睹家园,顿时倍增脚力,克服长途奔走的疲劳。如今,处在归途的人们失取了走夜路的勇气和力量。村落失取了成群鸟雀的欢声,失去了有意无意地邂逅。失去了时有白鹤或什么不知名的大鸟的光临。失去了家乡地里标志的名片。

这白杨树还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原始树种,稀奇珍贵。它形体高大,躯干光滑发白,树冠又只生长在顶端,丰姿十分出众。不像一般的树木周身生枝,乱成一丛。它愈是高大,树身越是端直。树龄一旦过了五十年,树冠底部位置的老枝就会平行着地面生长。然而决不下垂开来以示老态,相反树龄越大,越是显得风华正茂,昂首向上挺立的姿势越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另外,它的树冠也不象平常的树冠生得密不透风,而是疏密有度,保证了所有叶片对于阳光的尽情摄取。它的叶片也与众不同,厚大而叶柄又长,当你凑近它对着高高的树冠来仰望时,会注意到它的每片叶子其实是耷拉着,稍遇微风就会晃动。这显然是缘于叶柄长叶片重的原因。深思一下,其实这包含着妙用,一般的害虫要想附着在这极易摇摆的叶子上,谈何容易,偶与稍大的风力,叶片就会剧烈摇摆,相互间难免互相拍打,侵袭的害虫不是被抖落就是被拍打磨擦而死。它横着的主枝,以及无与伦比的高大自然吸引了无数的鸟雀,成了它们夜间安全的栖息地。被伐走的这颗位于村北高地上的老白杨树,树龄据数年轮已是180岁的高寿了,然而它的生命依然还很年轻。它内心的木质不就是有力的证明么?再者,听人说那参天的树冠也没有一二枯枝败叶出现。这样别具一格的白杨树,只可惜全村独一无二。全村对它的怀念自然刻骨铭心。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时至2022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从昔日的黄发小儿长到了鬓发斑白的人。我舅家的外婆,舅爷,舅舅都已先后永别我们而去了,连同可亲可爱的康龙儿也因病离世了。那所老宅子到后来也变成了风雨飘摇的危房,最终被表弟康团结拆除建了新房。村上唱大戏的旧俗早被拋弃了,就是那同样品种的白杨树也绝迹了。母亲和两位姨母常常不自禁地总要向我和表弟感叹:“要使咱们的老医生还活着,康龙儿的病就不怕救不下!”一一一是的,他老人家即就是不能长命百岁,只要他的医术能够被人继承,该有多好!只可惜跟着老人学习了多年的几位徒弟终究没能学到师傅的本领,成了平庸的医生,只能去诊治一般的疾病。

不知何故,几十年间,我每每在梦中总梦见自己学了医,而且成了神医,夜以继日地为群众看着病。那位可亲可爱的康龙儿哥哥也活转了过来,舅舅、外婆、外爷也都活转了过来,他们始终陪伴着我,不是忙着取药就是外出采药。一一一世间不再有看不好的病,不再有穷人为看病发愁。

巜春水日光》

作者渭水湍湍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县城内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出城北门径直来到六十里的地方,东庄相家村便豁然展现在面前。村庄不仅文明富裕,风景还异常优美:青山廓外斜,白水绕东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村中多杂树,花香扑鼻来。而来客呢,既不游山也不玩水,只为拜访一个雅号渭水湍湍的好友,好来听他的一席茶话。话说过去与现在,鼓舞人心。

礼泉历史上的人文影响比较起邻近的泾阳、乾县、三原,以及兴平、永寿似乎相形见绌,但作为盛唐遗迹的昭陵却声名远播。改革开放以来,在唐昭陵的山脚下别出心裁地建成了多姿多彩、的农家乐一一一袁家村。它的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到现在已经天下闻名了。因它成功的现实观感,邻近的各县也效仿了不少的农家乐出来。不过一个个都好景不长,逐渐衰败萧条下去直至*。在此不能不说除了先人一步的远见卓识之外,还有那冥冥之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起作用。这袁家村的旅游产业尽管很盛大,但终归只是一个点的辉煌,放眼全县经济发展趋势却使人心灰意冷。

同任何事物一样,响彻全国的礼泉苹果产业已经被更加优生的陕北、甘肃所超越。而本县由于遍地过饱和地栽植,优良的苹果生态环境也已经时过境迁。现在要作务出早年那样高的商品率,却表现出事倍功半。

未来经济的振兴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希望经过政府群众的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在今天举国上下日新月异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来。

以上是他对礼泉县当前经济状况的介绍,而下边所要叙述的是他幻年时的生话情景。一一一《春水日光》是他借代来表示哺育他身心幸福的东西。春水表示生活中的人和物,日光表示影响生活的社会力量和文化意识。于是春水日光它自然代表了生活中的全部要素,我们觉得谁也跳不出同样的这个圈子。唯有拿诚心对着天地做事才不至于混沌。接下来他开始了对已逝岁月的回顾。

三月天

阳光柔媚风儿轻

百花艳来麦苗青

布谷啼呀柳色深

​春水候来镜中人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陪着大妈去村外洗衣裳

挎竹篮,提搓板,挟棒棰

说说笑笑走到​村南的柳树下、涝池边

可爱的春水泛着明亮的日光在荡漾

浮光掠影晃着你来晃着她

揉呀揉,锤呀锤

说呀说,笑呀笑

心情快活,水儿清

洗起衣来不费力

衣服洗净何处晒

四围的花草净又美

蝴蝶飞来了,蜜蜂、金雀又飞来了

是谁招呼的它们来凑热闹

还不就是那衣服含香的蒸汽让它们嗅着了…

这是多次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儿歌。桴鼓相应的便有一群春装艳丽的大姑娘在涝池边说说笑笑揉洗衣服的场景出现。一一一哦,感悟起来了!这可不就是我儿时的生活情景么?原来我是在梦里回到了我的幼年时代。顺天承运,现在我务必得把我幼时的乡村生活做个描述。用以纪念昔日的人和事。同时它与上文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展现: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里活动和生活情态。

家乡的地貌东高西低。北面五六里的地方横亘着长长的莽山,村东泾河的彼岸绵延着巍峨秀丽的嵯峨山。嵯峨山下是泾河一眼无涯的流水。河的西岸是比较平坦广阔的良田沃野,也就是家乡的所在地。我那村庄就建在泾河的西岸塬上。当你站在高处向田野眺望,会看到绿色苍茫的原野上分布着色彩不一的各色庄稼。三月里盛开的各色鲜花把大地点缀得异常明艳。家乡虽然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但由于倚山傍水,降雨丰沛,因而生态环境倒也是无比的秀美。那时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景观,就是围绕着村庄留有不少生机盎然的草地。据说这是特意用来放牧和举办集体活动的。集体活动当然是指在祠堂门前的祭祀以及在大庙前的祈祷,还有春节过后的耍社火。同时说不定还是为未来村庄的扩建有所考虑。只要是在村中长大的人,其童年的乐趣无不与这些草地相关联。小时的我就时常与村中的小伙伴在草地上玩各种游戏,追逐嘻闹,打兔子洞,捉昆虫,躺在宿生的青草上仰望天空,看乌鸦展直双翅在晴朗的高空不懈地练习悬停,大人把这称为“驱水”。傍晚的时候,我们集体数星星,找流星;夏夜的时候,我们追萤火虫;冬日里,我们练武术,打雪仗。春天,不是采草药就是挖野菜。野菜的名目可真多,难以计数。一件令我们感觉好笑又自豪地是,城里人把那当做宝一样的荠菜,在我们眼里却不屑一顾,因为我们所挖的每一种野菜都要比它可囗又富含营养。比如那“勺勺菜”“锯齿菜”“群亳毫”“麦花瓶“羊蹄甲”等真是举不胜举。

当我长到十周岁的时候,时光开始步入到八十年代。一个全新的时代光景随即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了我们莫大的希望和鼓舞。这里的我们无疑是众多的,但我所忆及的只是时常陪伴我母亲一起洗衣聊天的几位女性和两位向我传授知识的男人。一一一那时年长我六岁的梅花姐住在我家对面,与她们家同院而居还有一户,那可是我们村民国时唯一的大学生,名闻暇迩的相九皋先生。此时他还未退休,仍在县城高中教书。往南是三哥一家,三哥年前刚娶了我们的新三嫂。三嫂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聪明能干,同时又善于穿戴打扮。恰逢新婚不久,红装亮丽,越发显得美丽动人。她生有一张丰满白皙的面孔,明澈传神的大眼睛时常含着羞涩的微笑。她娘家是城里人,因而穿着是很入时的。她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陬地方带来了不少的新气象。

我家的南隔壁是蛾子姐家,与她家毗邻的是我们的五妈一家。她有个女儿叫莲花,长我两岁。

那时我们的村庄还很小,较长的街道就只有我们门前的这一条,窄窄的街巷宛如胡同一样。街道是南北向的一条直街。在它北端的门户地方生长着两株古槐,树龄怕至少在几百年以上。村中的人们引以为自豪,认为这是村史文明的象征。参天蔽日的树冠是鸟雀的天堂,成群噪闹不休的杜鹃、红爪红嘴的乌鸦、蓝色的野鸽子、白肚子的喜雀、叫声催人勤快的布谷鸟、甚至猫头鹰、隼一类都是它上面的常客。古诗上“绕树三匝”的情形还真有其事,不过那只是乌鸦和老鹰的喜好。

村南不远的地方有个面积宽大的涝池,离涝池不太远的西南是生产队的饲养室和羊圈。圈养着羊和各种牲口。它们时儿几声的长鸣可真是乡村生活气息中无可替代的佳音。环绕着涝池生长着二十多颗高大的柳树,树是地道的土柳,形态十分优美,与当今公路沿岸那没精打采的病柳真是相差天渊。学校和商店设在村外西边的大路边,两两相对。两边的村口有道路伸向学校和商店。乡间的地理和我幼时相亲近的人物留给我的铭感很深。我要不胜其烦地把她们大书特书下来。

往事总是值得回味的,尤其是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留给人的记忆更是难以忘怀。那时我们乡村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极其简陋。几乎看不到工业文明的影子,差不多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田地上的劳动完全依靠牲口和人力;建房砌墙的材料用的是人力用石锤打就的“胡基”,屋顶的瓦片以及做地基时非用不可的砖块,也是手工烧制的。村中的砖瓦窑就位于村外南端的高地上。那时人们身上的穿着也大多是手工业的土制品,土布斜襟的上衣是男人们最普遍的正装。土布着色的颜料用的是“稿子”,熬煮染色时的器物别无选择,就用家中日日煮饭的大铁锅。未经上色的土布我们把来叫做葱白竹布。直接穿着葱白竹布衣服的人司空见惯。那时的商店叫供销社,在全乡几十个自然村落中仅仅只有一所,一般被照顾在乡里核心的大村庄。幸运的是我们的村子就是它的座落地。人们前去购物除过极普通的日用品:洋火、洋碱、洋蜡、洋烟等不受限制以外,其余差不多都要凭票据购买。票据有油票、粮票、肉票、布票等。为何要这样呢?一句叫人伤感的回答:因为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太过落后,导致商品供给太过短缺,而同时人们又太过贫穷。一一一那么弄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跑去请教九皋老先生。他回答我说,这是历史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只怪我国以前的封建王朝结束得太迟。有可能发展岀科技文明的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阶段就被封建势力给扼*了。结果造成几千年以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始终遥遥领先的我们这个华夏民族在近代反而止步不前了。这个止步不前可是在关健时刻的止步不前。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时刻。一句话,当洋人从手工业作坊的制造方式脱骨换胎地发展到了用机器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化阶段,而我们大清政府还陶醉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自以为得计。当人家一边改良机器设备,一边通过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各种实验研究来获得科学知识,凭科学知识和新设备来不断搞发明创造。而同时期的我们呢?只知道除圣贤书外无学问,一味沿袭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而不去创新。不愿睁眼去看人家和学习人家的长处。哪能懂得自然界中还隐臧着可以解放人类劳动的科学知识。人家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觉悟出来的科学知识,以其为原理发明制造了各种机器设备出来帮助人类制造生产工具及运输工具,使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早早地走出了蒙昧时代。而我们呢还一直僵固在封建阶段的农耕文化上,自以为高明。真不知国外有国,人上有人。对世界大势的认识麻木在坐井观天的见解里而不自知。哪能了解人类智力的出彩场其实是科学技术的贡献。生产力才是我们人类的“救世主”。老师对我的讲解,我虽然不能完全听得明白,倒也有了十之七八的悟解。我们把生活落后的原因归结到近代封建朝廷思想的不开化上。这思想的茧房无疑束缚了全体社会成员劳动的手脚。

那时,一切外来的东西我们都给粘上一个“洋”字。开天辟地的是,就在我入小学读书没几年的时候,我们新社会的第二代*深刻地认识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开始了解放思想与加强工业建设的“改革开放”。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开始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机械生产的工业品开始完全替代了手工土产。

上文提到的三哥本不是我们族里的人,他是在文革时同他父母一起逃难到我们村庄的江南人,据说他们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可是当流落到我们村上的时候,差不多已是一贫如洗了。借宿在村外废弃的窑洞里。他父母的精神显然受过伤害,来到我们村上为时不长双亲全都疯了,不久又相继离开了人世。于是只剩下他成了无亲无故的孤儿。我的父母很同情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善良勤快的原因。于是把他认养为义子。并把我们老宅斜对面的菜园分拨给他,那里有四间房屋。在他是异常感恩的,后来他与我们一家的感情俨然就象亲骨肉一样。按着我们族上同辈的大排行,我叫他三哥。他称我为八弟。

我的祖上也是很光耀的,祖父,亲弟兄三个。还在很年青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进了县学。三奶奶还是县长的女儿。爷爷们之所以能这样出类拔萃,听祖母说这得益于曾祖母娘家的“脉气”。什么脉气呢?曾祖母的娘家可是进士及第呀。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亲祖父就过了世,他离世时才仅仅五十多岁,是含着一肚子苦水走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奔波劳累、矢尽了忠诚,文革时反而受到残酷的批斗,健康被折磨跨了。比他去世还要早的是他的大弟弟、我的亲二爷。二爷去世时不过三十出头。他的离世出于一次意外事故。这使我们全家上下悲痛不已,尤其难过的是曾祖父和曾祖母,听说因痛失爱子病得长期不能下床。事情的缘起还得由祖父闹革命说起。他很早就暗地里加入了党,曾在泾阳的安吴接受过系统培训,培训毕业返回时党发给了他一把手枪。这当然是负有神圣使命的。这枪对家里人来说,自然也是谁个也不知道的。不凑巧的是他的两个兄弟在翻找东西时无意发现了它。出于好奇,忍不住拿在手里玩弄起来,竟不知不觉地触发了板机,聚在一起的二爷也就不幸中了弹。

二爷死时,听说我的大姑已经许配给了邻村,眼看第二年就要结婚时却不幸染了瘟疫,竟早早地追随父亲而去。那时,我的碎姑姑据说也有八九岁了,按年龄当然是可以离开亲娘的掬育了。于是家里人劝我二祖母改嫁,但我那忠义爱人的二祖母不忍心与妯娌分离,更舍不下我的碎姑姑和我们这个礼教特别优秀的大家庭。无比忠义的二祖母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另寻人家的念头,把一生的仁爱和辛勤付出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祖父辈所处的这个大家庭一门弟兄三个,虽然各个都已成婚,却始终不曾分家。即使后来分住在不同的院子,但吃饭和劳动都在一起。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曾祖父母那封建礼教严格的教导下处得十分和谐融洽。笃信封建礼教并且能做到严以律己似乎是我们这个家庭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一一一家里为着二祖母的晚年考虑,便把我父亲过继给二祖母做儿子。等二祖母将来老了好来赡养她老人家安度晚年。

二祖母是我们家里最了不起的人物,她那出离了个人私心杂念一心为大家庭操劳的精神境界真是超凡脱俗、真是感天动地!我们全家上下都很爱她,敬重她。她之所以能够舍弃个人幸福而专注服务于孩子和大家庭。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者。封建文明在精神世界的优美光辉是被我的祖母放射了出来。大家感念她的美德,十分敬爱她。后来,在那缺衣少食的五六十年代尽可能多地挤出物品提供给二祖母,不使二祖母受艰难。现在,屈指算来祖母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九年了,但我在睡梦中还时常与我的好祖母相见。她依旧是那样的慈祥可亲。

在祖父的一代,兴旺起来的家业已是很丰厚了。然而时代进入新社会以后,我们所有的良田和部分宅院一个一个都变成了公共财产。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抱怨的。因为我的三个爷爷很早还在省城上学时就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思想上萌生了共产主义信仰,以后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成员。还在伪政府时期就先后加入了红色的那个党。*是为社会大众谋幸福的事。我爷爷在兄弟中排老大,他被国民党逮捕的事,就发生在1934年的民国礼泉政府时期,当时他在伪县政府里担任秘书工作。私底下他是党的一名地下战士,做的是搜集情报和策反的工作。据家里人和后来的党史说明,他的被捕是出于叛途的告秘…当我长到晓得懂事的时候,三个祖父就只剩下了最小的三祖父。三祖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前期的职务是礼泉公安局的刑侦科长,后期的职务是咸阳市糖烟酒公司经理。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最使我们感到光荣的是:孤身进入西臧捉拿了建陵乡一个匪首归案。据说那时的西臧还处在解放的前夜,三祖父那回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完成任务,多亏他过人的勇敢和智力。在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以及说服之下,匪首被降服得五体投地,最后心甘情愿地缴械投降了,心悦诚服地愿意回乡接收审判。千里迢迢归来时多亏了甘肃公安厅的帮助。

礼泉县城有一所很知名的中药铺子,掌柜姓段。人称段七味。他家与我们是世交。我的父母便把我那位三哥托付给段叔裁培。三哥在药铺做小工,表现很是勤敏,深得段叔一家人地喜欢。后来我们那位三嫂就是段叔的大女儿。名叫段喜榕。

​社会上每一种进步的缘起几乎都基于思想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我的幼年尽管是生活在封闭的乡村环境中,但祖辈在人生道路上的杰出榜样以及围绕在身旁人物的各种言语,却极早地激发了我对事物思考的兴趣。八零年以前,限于心智未开,对于社会的感知微乎其微,所留印象最深的只有农村民兵训练的一幕。时常在深更半夜会突然响起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接着就有奔跑的脚步声从街上传来。这期间我对自然界树木花草虫鸟水与阳光的观察和兴致,几乎占据了我头脑的全部空间。我觉得自然界简直就是为我们人类天设地造的乐园,一切动植物皆为娱乐和丰富我们人类的心灵而生。它们同时又赐给我们芳香的食物。人类与它们的关系完全就是鱼与水的关系。那时的蓝天明净高远得超乎想象,那时飞禽种类多得让人目不遐接。可如今当你瞅着天空等上半天,除了偶尔飞过的几只燕子竟空空如也。自然界短短几十年的变化好不叫我们纳闷。

当生产力尚处在畜力阶段的时候,我们农村的生活节奏是从容缓慢的,人们的心灵是纯洁友善的。假使有一家人打墙盖房,几乎全队的人都会去帮忙。人与人之间很少有矛盾发生,生活得十分融洽亲切。在合作社的公社时期,人们对生活的*很低,因为土地属于集体公有,因而对生活的奢望无从谈起。大约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们所属的第二生产队才有了第一辆手扶拖拉机。

平静如水的乡村生活大概是在八零年的时候,开始了死水微澜地波动。三哥苏开江与三嫂段喜榕常住在县城生活。那时三哥已在县委当差,三嫂在县百货公司上班。他俩每月要照例回乡一天,这一天差不多都和我们呆在一起。夫妻二人每每要把县城接收到的外界消息讲给父母听。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俩提到土地承包。并说外省早承包的地方人们开始有余粮了。另外他们还提到了改革开放。旁听着的我好奇地问土地承包是怎么一回事?三哥说,“就是说把各队的田地按人口分配到各户,取消过去集体劳作模式变成由每户人家自主安排种植和劳动。这样大家就自由了,也能激起干劲。”不等我问他改革开放又是说的什么?他主动告诉我:“政府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的改革就是裁撤一切束缚工商业活动的绳索,解放人们思想上的旧观念,让人们放开手脚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开放指的是让外国人来中国办企业搞工业制造。”三哥接着总结地说,“改革开放一句话,就是要人们从思想和手脚上放开胆子搞生产,不要去顾虑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我问三哥说,为什么突然要这样呢?一旁的三嫂笑着反问我,“八弟想不想每天能够吃饱饭,再不用把馍锁在柜里或吊在空中?”“当然想呀,连做梦都在想呢!”我看到不等我话音落地,无论是父母还是三哥三嫂,他们一个个眼里顿时都有了泪花。

在三哥三嫂下个月回来的时候,我追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纠缠了我很多天,让我困惑迷茫。“为什么要邀请外国人来我们国内开工厂赚钱呢?这不是要和我们本国的企业争市场吗?”三哥沉默了一会说,“八弟,你问得好。这真是无奈之举,只怪我们的工业生产技术比人家差得太远。要学习技术人家可不白给呀,只有拿市场换技术了。”三哥停顿了一下,安慰我说:“不过,八弟你放心,只要我们发奋图强,迟早有一天我们在技术上会反超发达国家的,到那时咱兄弟俩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我问三哥说,这改革开放的大国策由谁决定的?现场的父母和三嫂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我看得出来一提到“*”大家显得崇敬和高兴。父亲自言自语似的动情地说了一句:“他是引导我国走向转折点的一位伟人。十分了不起!”听到转折二字,我问父亲,“国家为什么要改变方向呢?”父亲教导我们说:“请牢记住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邓公大人是在深刻考察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后,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才有望在今后地发展上追赶上先进,弄得好甚至会后来居上。追赶与超越的重任就寄托在你们年轻人的努力上。”听了父亲的话,我与三哥三嫂用力地点了点头。我忽然注意到三哥把头转向室外,目光聚集在一起,手掌也拳了起来。看得出来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去实现父亲的嘱托。

三哥本是做事极认真用功的一个人,后来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在本职工作之外练习写作,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把他那心灵深处洁净得有如山中的溪水一样美好的东西尽情地倾倒给社会,好来感动与滋长每一颗心灵向着文明与善良前进。

盼望着,很快到了八三年。家乡开始贯彻土地承包政策。虽然仅仅只是劳作方式的改变,即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家庭劳作,但是由劳动产生的收益却是天地之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一政策的伟大。同时万分敬仰制订这个政策的核心领导者,他带给我们生活的福利简直犹如春水与日光对庄稼的恩惠。他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真是入木三分。

土地分配到户没有几年,家乡又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苹果产业。这真是适材适所的英明决策,异常兴旺的苹果产业很快就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始终怀念着一个人,正是凭借他的高瞻远瞩和豪迈气魄才有了家乡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他是谁呢?我们那时的县委*:刘润。家乡的苹果栽植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开始的。他无疑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奠基人。

时光流逝中,岁月的光景和人世的光景时时在变化着,但那些至诚至美的东西始终如春水日光一样明媚亮眼,而且永远不朽。

贵妇的眼泪

二十年前,我下山到礼泉县城谋生,做了卖卫生纸的小商贩。租了两处地方,一处是附廓于城市的村子,那里有三间闲置了很久的彩钢大棚,户主以很低的价格照顾给了我,并把我引到就近一户人家,帮我租了一间房用着住宿。就这样我便开始了一干就是十多年的装卸送货工作。

我所住宿的这户人家,庭院宽大,楼房气派豪华,环顾四周算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奇怪的是房栋宁肯让许多房子空闲着,却不愿招租。除非是熟人或朋友介绍,否则一概拒绝。虽然算是可相信的人推荐来的,一旦觉得人品素质不中意,就会无情辞退。在这长达十几年的借宿环境中,能够象我一样幸运的却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女人。

初次碰面,女人的容颜气质以及举止言语,就使我疑心她不是一个贵妇人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衣着打扮的得体以及说话的讲究,很有吸引人的魅力。我们那位在县委工作的女房栋,每每爱找她聊天。时常在傍晚我收工回来的时侯,就看见她俩坐在庭院的花圃边很开心地说笑着。然而,我见她更多的时候,人是很寡默的,长时间一个人待在房间对着女儿的相片出神。住进不久,遇着吸顶灯闪了,我向她借凳子。那知,我唤了几声,她似乎都没听见。隔着玻璃我看见她背着窗子在望着墙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照片发呆,等她回过神,再回过头来,啊,她原来正在淌着眼泪。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心事,她的身世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好久一来不见其它亲属?这么风姿动人又这么孤单可怜!自从一住进来我就对这位妇人有了好奇心。问房栋呢,丈天好象比妻子更有身份,一幅幅正襟危坐的样子,实在拒人千里之外。尽管同居有十年之久,而且听旁人说房栋夫妇对我评价始终很好,但我至始至终却没有同其长谈过一次。而我所赞赏又好奇的这位贵妇,等我们相处了一年半以后,却成了忘年交。她那内心的伤痛,竟动情地引出了我长长的泪水,我为她那受了骗而后自尽了的年轻女儿深深地婉惜又悲伤。

人各有各的遭遇,遇到善良上进的人会获得帮助和爱心,遇到欺诈狠毒的人必然蒙受伤害和冷酷。人世间每天发生着的悲喜剧,就是人性恶与善的结果。"亲君子,远小人”,可是这小人多生有和善可亲的面孔,而且十个有九个都性格开朗,言语甜蜜,日常交往极易讨人喜欢,可是一旦翻脸便露出凶相,狰狞异常,手腕残暴。

“啊,你好糊涂,怎么就结交上了这样的人渣?”一一一这段话是我在一次逛街时,当走过城中广场时无意听来的。当时的情景是一个白发老翁说给一个青年女子听。那女子老不说话,只是不住地点着头,开始只有泪水在脸上纵横着,后来竟哽咽着哭出声来。一一一这一定是发生了悲剧,受伤害的肯定是这位不幸的女子。奇怪的是,我凭直觉把我那位邻居流泪的缘故同这一幕想在了一起。

"人各有各的遭遇",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自己人世短暂的遇合又是什么呢?心情立刻五味杂陈了起来。当学生时代刚一结束,便幸福地遇上了千年才一有的改革春天,举国上下喜气洋洋,百业大兴。身处苹果优生区的黄土高塬,适材适所地把苹果树栽植起来。因地制宜的做法果然成效显著,不到十年,农村便大面积淘汰了土坯房,代之而起的是修盖得高大气派的砖块房屋,当然也不乏楼房。谁料好景不长,苹果价一落千丈,有的年份公然入不敷出。寻找原因,是不适宜苹果生产的平原地带也开始了东施效颦,就此形成苹果生产过饱和。然而在过度注重外观色相而轻视口感的消费导向面前,良莠终不能在售价上被泾渭分明开来。于是自己只能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尽管干农活多年,但学生时代的一些好的习惯和美德依然保留着:有心胸、讲道义、爱憎分明、乐于助人、勤劳吃苦。也许是这些优点赢得了老太太的关注。记得有次下了一整天的雨,我为避闷热在有凉风的楼道几乎把书也看了一整天。等接近黄昏开了灯,我还坐在那里,在沉思默想的时侯,贵妇从对面的楼上下来,同我第一次说了话。她见我读的是旧时林琴南所译的小说,问我:"听说,当前在你们青年中盛行读顾城、海子的书,大家都捧为金玉。不知你有啥看法?"可能是自命不凡,也或许是天生缺少对朦胧诗的赏析能力,我很坦诚地说我不喜欢那样的作品,认为似是而非,不伦不类。贵妇听了很有些惊异,进尔问我能讲具体些么?我便把那句最受同龄人顶礼膜拜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别开生面地奚落了一番,并强调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诗。贵妇听了,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从她转瞬变得喜悦的脸上可以看出有着些许赞同。那时我年轻单纯,说话办事任性随意,直来直去。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评论,就是按照个人的见解和喜好在大发议论。单就态度而言无疑是不对的。"你老也喜欢读书么?"当我海空阔地高论完,顺带问了老人一句。“退休后,早就没心思读书了。""您从前的职业是做啥的?""你猜猜吧?”我注视着贵妇那张宽大白皙红润的面孔,一双清澈得发亮又含着笑意的眼睛正在熠熠生辉。瞬间有关高尚的职业在我脑海中涌了起来。"是教师吧,一定是大学里的先生?""怎么一下就猜到了?""见您老人家神态儒雅沉静,待人亲切温和,好有学者的风度!”话音未落,老人嫣然一笑说,"你说的怎么就是我从前学生的话呢?难道这些年没有变化?""您还看不出老。来了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见其它人呢?"一一一我这一句鬼使神差的问话,猛然激起了老人满眼眶的泪水,顿时停在眼里打转转,要不忍着几乎就要夺眶而出,转眼间女教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一瞬间骤然的变化,使我不禁失悔于自己的鲁莽一一一教授望着青年女子照片常常哭泣的情景,我分明是多次遇见过的。"太对不起了,别伤心,我太不懂事……""没有啥,你不问,我以后也会告诉你的。”刚说到这里,忽然听见小汽车开进院子,老人道声再见便离开了。

住进来后的第二年,时间恰巧是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破天荒地出门半天又折返了回来。原因是天良丧尽的两个同行把我千辛万苦培养起来的品牌,利用贼盗的做法据为己自,一下子使我前功尽弃。当时气愤填膺,立即前去说理,不料对方凶如恶魔,那管什么人格形象,心里只有金钱和掠夺。无奈之下,只有诉之厂家,孰料厂家不肯出面,说的多了竟还招来嘲笑。最后只能悻悻回家,考虑现实的对策。

还未走进院子大门,就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和鸟雀的喜啼。平时因早出晚归不太留心的花圃大院,此时正值百花盛开,芬芳斗艳,好一个美的天堂。定睛一瞧,无数可爱的蜜蜂和好些蝉翼一样透明的小飞虫在花丛中翁翁地闹着,热烈异常。呈现在面前这般和谐美艳的画面,真是可亲又可爱,自已好久难以扼制的悲愤心情不由变得平静起来。忽然听见有人向我亲切地打招呼,啊,就是那位退休了的女教授,偌大的院子此时只有她一个人。她很关心地问我有没有出车送货,为啥回来了。我没有瞒她,直接向她说明了原委。老人立在院子讲了许多话来宽慰我,叫我不要与人起流血冲突,想办法拓宽生意路子。我很恭敬地听着女教授发自肺腑的话,刹那间我觉得她似乎就象我的一位亲人。但等话说到快要结束,悦耳清朗的嗓音变得低沉含混起来,眼角也噙着了泪花。"恶人迟早要遭报应,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她那天说的最后句话,很深地铭记在我的心田。

由我们住地往北有一个不小的居民小区,当时业主和物业公司正起着冲突。业主嫌物业不称职,各种服务做得都不到位。物业似乎对业主的诉求一再置之不理,一切面貌照旧不改。最后致使业主群体上告,并强制物业停工。此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闹得满城皆知。一时成为全城人街谈巷议的话题。女教授还用这件事来开导我,说予盾与不平总是司空见惯的。

记得是牛年将至的年关,因为所卖非年货,在店家都忙着进那时令货时,自己被冷落着一时失了业。这时那位女教授走了过来,问我爱不爱读哲学书籍,对哲学有啥见解。我说,"接触很少。浅薄的理解是哲学讲对立斗争,强弱互换的学问。"老人叫我说得明白点。我便拿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来阐述我对哲学思维的认识。我说,现实中力量弱的一方是绝对战胜了不了强大的一方,但如果有了出奇不意第三方的参与,使综合后的力量大于对方,才有可能以弱克强。这第三方是什么呢?比方:政府的支持参与、超人的智谋、天时地利的条件、内部成员变质倒戈等。教授听了明确地表示赞赏。并开玩笑地说,“没想到我们院子还有一个哲学才俊。"话说到这里时,女教授忽然拿我上次唐突问她的话来问我,“你这么优秀,怎么总是一个人孤影悄然的,不见家室?"同样的一句话,这会是论到我辛酸了。我把婚姻的不幸遭遇如实说给了她,谁料她突然流出泪水。我赶忙为老人递去纸巾。到此,也就是我住进来的两年半多,老人才在声泪俱下中道出了一腔悲愤。

贵妇与丈夫本是京都大学的教授,两人出身都有着风光的显赫背景。他们育有一个好女儿,品貌才学样样出众,被夫妇俩视为掌上明珠。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时,被你们当地一个同学苦苦追求。起初她的女儿觉得成长环境相差悬殊,志趣修养肯定也难和拍。便坚决不予理睬,可是对方天生一张能说会道的利嘴,最终凭着甜言蜜语和死缠烂打终于使自己的女儿改变了初衷。单看对方的长相,倒也生得百里桃一,相貌堂堂。听说各门功课成绩也不差,只是为人处事有些圆滑虚伪,论家庭状况当然与教授门第相去甚远。对于女儿最后的决定,夫妇俩没有过多劝阻。随后,两人毕了业,又幸好分配在同一所大单位工作。不久也就结了婚。起初这男的对妻子爱的无以复加,处处体贴入微,令周围人羡慕赞美不已。然而几年后这男的品质不良的一面便暴露出来,先是吃喝玩乐,赌博醉酒,接着寻花问柳,打骂妻子。自小受到优越教育的女儿,把家庭声誉看的很高,总是为丈夫摭掩丑事,除了借钱还债,还把在家里受到的折磨,强压在心底不告诉其它人,连二老也不曾得知。任凭做妻子的费尽心思苦口婆心来劝导,那丈夫就是走不出邪路,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最后在万念俱灰与再一次遭到无情的家暴后,女儿选择了自尽。说到这里,老人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过了好一阵,老人在我的劝慰下恢复了平静,接着说道,“一尘不染,堪称为人夫模范的好丈夫,在弄清女儿死因内情后,陡然如同五雷轰顶,倒了下去,从此一病不起,不久竟离开了人世。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整日以泪洗面。因思念女儿无以自拔,便搬来女儿生前待过的县城居往,好时时去女儿生前的单位转转。”说着,说着老人圆睁了眼睛,目不转睫地象是问我又象是自问自答地说,“物质文明这么高等,个别人却这么卑劣。我女儿就是死在了人渣手里。我要诅咒尚还活着正在害人的人渣,盼望他们早早去见鬼!"老人满含愤怒的表情,当把这句话铿锵有力地说出来后,才常常地吁出了一口气。结合周围的眼见耳闻和我自己的遭际,这句话何尝又不是我的心声呢?

l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