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万玮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来源 | 平和教育 ID:pingheeducation
又是一年开学季,校长对教师、学生们有何寄语?
今天的文章是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在开学前全校大会上的发言。“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是一个重大而缥缈的话题。人生漫漫,需要明灯指引。在万玮校长看来,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是人生的三盏灯,需要所有师生一起努力点亮,相互照应着,在摸索中奋勇前行。
人生易老,世路难行。
中美贸易战僵局犹在,香港局势波澜又起。扫黑除恶雷霆万钧,民办学校招生摇号大势初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迷惘的日子里,我来跟大家谈一个重要而缥缈的话题: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这个话题关乎人生观与价值观。去年,我开学演讲的主题是“融合课程的方法论”,方法论在实践层面,今天我想谈一谈价值观,价值观在精神层面。价值观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生。
之所以要思考人生观、价值观,是因为我们这一生总是面临很多烦恼:工作、家庭、事业、生活。人生的烦恼大抵脱不开以下8类: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舍不得,输不起,得不到,甩不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着急”。人生苦短,我们都太着急了。
着急的情绪弥漫在教育与人生的每一个角落。许多烦恼,用着急的心情看,是一道难过的坎,用不着急的心情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01
曾国藩的奇迹
诸位不妨想象两个学生,甲天纵奇才,根本不需要教师教,乙天资愚钝,努力用功还经常考不及格。
如果你是教师,你喜欢谁?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甲还是乙?年轻人多半会选择甲,若是过了不惑乃至知天命之年,想法可能不同。
试想一下甲从小的生长环境,万众期待之下,成年之后在心理、人格、精神层面出问题的风险反而更大,到了那时候,家长反而希望孩子是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人生更幸福,家庭更和谐。
晚清有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排在第一位的是曾国藩,他最年长,左宗棠是他的幕僚,李鸿章是他的门生,张之洞出生稍晚,比曾国藩要小26岁。
左宗棠是学生甲,他是天才级的神童,20岁就中举人,据说当时的人“一见即惊”。左宗棠写信常署名“今亮”,也就是当今的诸葛孔明,见识韬略无人不赞。
曾国藩是学生乙。他的天资实在一般,甚至可以说是愚钝。他考秀才,一共考了七次才侥幸考上,还是倒数第二名。即便这样已经是突破,他爹曾麟书一共考了17次,头发花白了才考上一个秀才,成为老曾家500年来的第一个秀才!可见家族基因很一般。
曾国藩后来创立湘军,军功盖世,权倾朝野,却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他。今天在职场上,一个聪明的主管碰到愚笨的下属,怎么讲都听不懂,冥顽不化,忍不住会吐槽。
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却真心看不起自己的上司,在跟朋友的信件中经常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甚至当面说老师“儒缓”,做事反应太慢。曾国藩被别人骂“笨”骂了一辈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资愚钝被讥笑只会“结硬寨、打呆仗”的曾国藩,却有两个超级粉丝,一个是*,一个是蒋介石。*说,中国近代,他只服曾国藩一人。蒋介石案头常年摆着《曾文正公全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也是效仿曾国藩。
曾国藩23岁考上秀才后,突然开窍,人品大爆发,一年后中举,28岁考上进士。很快进京。于曾国藩而言,30岁是一个分水岭。30岁之前,他是一个普通的低级别京官,身上各种缺点,浮躁、虚伪、抽烟、好色,还沉湎于游戏。
浮躁——与同僚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虚伪——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抽烟——不但抽,烟瘾还不小;好色——有一次在同事家喝醉酒调戏主人家的小妾;沉湎游戏——几乎每天下围棋,因为患有皮肤癣,一边下棋一边搓,搓一地的皮肤碎片。
就这么一人,自己也十分痛恨自己。终于在30岁的某一天,曾国藩忍无可忍,立下鸿鹄之志——成为圣人,与过去的自己决裂。
他每天坚持做两件事,一是静坐,二是写日记。静坐是为了摒除欲念,写日记是不断反思。这两件事坚持了一辈子,算是另一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本领。
靠这个本领,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并且在人生最高峰急流勇退,荣归故里,实现了他当初立下的志向。
曾国藩的思想,年轻人很难懂,懂的人泪千行。年轻人总是喜欢用巧劲,走捷径,着急出成果,很难忍受板凳坐得十年冷。曾国藩恰恰是一个不着急的人,他的很多名言极富哲理。如: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
巧是巧劲,投机取巧;贰是贰心,不忠诚;盈是满,骄傲自满。
今天我跟大家谈人生,要着重分享他另外的三句话: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02
既往不恋
既往不恋,就是对于过往发生的事情,不要去留恋。
发生即最好
2018年5月,四川广安市邻水县一位父亲惩罚六年级儿子明明的方式成为网络热点。新闻视频中,一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肩挑两只未装满的粪桶,晃晃荡荡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明明回家之后,当天就写了一篇作文,题为“难忘的一天”,开头是这样的:
“
人的生活有苦有甜,由于我的作业没做被老师逮住了,所以爸爸把我带到农村,挑了半天粪。
”
原来明明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爸爸与其约定,如果第三天还是没有完成作业,就下乡挑粪。一约既定,万山难阻。明明的爸爸当真了,不但履约,还录下了那段流传网络的视频。
这件事引起热议,有人说这位爸爸的做法太极端。也有人叫好。叫好归叫好,若是自己的孩子,多半舍不得下手。
我以前读大学时,稀里糊涂军训了一年。多年之后,我挺感激这段经历,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如果不是当年的这个制度,我根本不可能主动选择到部队待一年。我的人生经历也就缺少了重要一环。
我们今天很多家长小时候吃过不少苦,通过个人奋斗,搭上时代发展快车,为自己的子女创造了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又觉得孩子娇生惯养不好,想让孩子经历自己当年成长的艰难岁月,又不现实。
平和初中部有一个坚持了十几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课程,三个年级的学生分赴安徽金寨大别山、贵州苗寨、四川凉山州与当地学生结对,甚至住到结对学生家中,体验生活。
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回来之后懂事了,今年有一名六年级的男生还学会了做饭,回来之后就主勺烧了几个菜,下班回家的父母感动不已。
这样的课程设计自然、真实、有效。都知道多经历一些事情多一点磨难对成长有帮助,可是如果刻意为之,反而会弄巧成拙。
人生常有这样的矛盾,如同初恋的少女等男友,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而又有几个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让孩子经受磨难呢?磨难有益,那是通过磨难考验之后才得益,万一没通过呢?谁会主动弄险?
我认识一个朋友,因为一些原因配合警方调查,失去大半年的人身自由,后来事情调查清楚,人很精神地出来了。这哥们说,真是人生一段难得的经历啊,就好像孙悟空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一回,反而炼出了火眼金睛。
你说我们羡慕他吗?会效仿他吗?尼采说,没有*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那也得有把握不被*死啊。
因此,更加理性的的态度应该是: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家境优渥当然好,家境一般也内心坦然。林则徐写过一幅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孩子是天才固然开心,但是天才直接跳过了修行的过程,终有缺憾。孩子愚钝一些,经历更多磨难,也许更加厚重。就如同高纬度地区的木材,长得慢反而更能成才。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如果生活在1937年8月,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第524团的一名士兵,恰逢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我该怎么办?当逃兵吗?怎么可能?大丈夫当*身成仁,报效国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青史留名,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也。临死之前,或许我会吟两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凡事发生,必有恩典。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泼出去的水,说出去的话,时光不能倒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目光向前,既往不恋。
斯多葛主义
老师:小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
小明:不要物理考好了就欢喜,几何没考好就悲伤。
这是一个笑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乃是个人修养的极高境界,普通人很难做到。我对此的理解是,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情绪波动?因为结果与预期不符合。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凡事都做最坏的打算,无论结果如何都有心理准备,怎么会悲伤呢?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么悲观的话,悲伤倒是不会了,但是万一最好的结果发生了,岂不是会大喜?
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并不会。
古希腊有四大哲学学派,其中流传时间最久的称为“斯多葛主义”。其创始人为芝诺。我们熟知的芝诺有两个著名的悖论,“阿基米德跑不过乌龟”与“飞矢不动”。这两个芝诺不是同一个人,但都足够伟大。
斯多葛主义有一些观点,总体来说,都很悲观。我列举两个:
第一,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理性对待各种可能,总是设想最坏结果。
第二,凡事都分可控与不可控两部分,放弃不可控部分,专注于可控部分。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斯多葛主义者。
第一位是古罗马帝国“五贤君”之一的马可·奥勒留,在著名的《沉思录》中,他写道:我必然会遭遇负义、无礼、背信、恶意和自私自利的人,我以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
第二位是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他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第三位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赛雷卡曾经安慰一位丧子三年的古罗马女人: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幸运女神哪里暂借而来,她随时会把它收走。赛雷卡还说,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是朝露。
因此,斯多葛主义者期待最好的,接受最糟的。当最好的结果来临时,他们不会喜,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结果如同朝露,太阳出来之后,注定消失。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教育的结果是分离”。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陪伴孩子的也就是有限的那几年,我们期待孩子成长,孩子成长的结果却是与我们分离。悲伤吗?斯多葛主义者不悲不喜。
如果要给斯多葛主义者的悲观主义加一个定语,那应该是“积极的”。凡事积极作为,全力以赴,然后——对结果一无所求。
既往不恋,就是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做一个理性的修行人。
内圣与外王
平和高中的林燕盈同学在几个月前拿到了世界哲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银牌,这是中国历史性的突破。
学习强国app上专门有一篇文章《在“奥哲”舞台讲好文明互鉴的中国故事》讲述这件事。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西方哲学形而上,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才能理解,中国哲学形而下,思考的是人生问题,即便不识字的老翁也会说出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话语,诸如“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中国哲学的最高追求,是“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追求内心的修行,立德;外王,就是要像君王一般成就一番事业,立功。中国哲学各流派在这一点上高度统一。
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内圣,“无不为”是外王。
佛家的禅宗讲究不执著,不说破,并且不执著于“不执著”,无论在家在寺,只要一念不起,皆可成佛。做到内圣,便是外王,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去做真的君王,做自己的君王便能成佛。
平和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这八个字什么意思?我们该如何向别人解释这八个字?
我认为,这八个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其本质内涵便是“内圣外王”。
如果浅显地来理解,内圣是出世,外王是入世。圣人追求的是入世与出世的完美结合。平与和是出世,是内圣;不庸、不同是入世,是外王。
斯多葛学派的理解是一条很好的路径。竭尽所能是入世,一无所求是出世。真正的斯多葛主义者都十分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在意外情况发生时,他们反而表现得很平静。
其逻辑是:糟糕的结果已经发生,这是不可控的,我是否因此产生不好情绪而产生连锁反应,这是我可以控制的。
既往不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功夫。
03
当下不杂
当下不杂,就是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不杂乱,不胡思乱想。
吾有三宝
“三宝”,即三样最有价值的东西。许多地方都有三宝,如东北三宝是人参、鹿茸、乌拉草,天津三宝是狗不理、大麻花与(杨柳青)年画。
职场三宝是什么?有这样几个答案,你更认同哪一个?
文凭、颜值、人品;
微笑、点头、赞美;
跟对领导、做对事情、抓对时机;
做事勤快、做人谦虚、结果出色;
概括力、短答力、口号力;
……
每一位可以想一想,你身上的“三宝”分别是什么?
提到三宝,最著名的当属老子,他说:
“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
“慈”,心能够养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
“俭”,一切都不浪费,精神也不浪费。
“不敢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
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创立了心学,他说,
“
我有三宝,一曰尽,二曰得,三曰常快乐。
”
尽,就是一件事情尽心尽力,竭尽所能。我们今天讲工匠精神,就是“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遇到困难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尽力了吗?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为什么去年做不好,今年还是做不好?想一想曾国藩的笨功夫,他是如何做到“尽”的?
得,就是有心得,有诀窍。我们参加过各种外出学习与考察,然而走马观花学不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个有价值的东西叫“得”,有些“得”可以言传,更多的“得”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感悟。
常快乐,就是一件事情从兴趣到乐趣到志趣的升华。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乐在其中,因为做到了“尽”,间或有“得”,因此“常快乐”。
学校的“三宝”是什么?
文化、团队、课程。
师资与课程不言而喻,文化为什么也这么重要?因为团队与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课程可以创立,团队人来人往,文化的命脉却不会断。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文化塑造,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文化的贡献者。
当下不杂,就是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做事,发现自己的“三宝”,实现自我价值。
幸福密码
2019年7月,英国巴斯,中国队王者归来,在第60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团体冠军。6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事实上,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中国数学天才们就如同跳水梦之队一样,几乎垄断了冠军。而另一个事实却是,全民奥数的时代,始终没有出现数学大师。一些奥赛金牌选手到了大学放弃数学方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忧心忡忡地说:做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数学其实是在做研究,而奥数却是在做题。
不少在标准化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快乐,不幸福。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开始反思,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好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过快乐幸福的一生。可是,什么是幸福?
经济富裕,物质条件好,就更幸福吗?
财务自由,无所事事,整天度假娱乐,住豪宅开好车,就更幸福吗?
哈佛大学有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叫幸福课。授课教师泰勒·本-沙哈尔后来写成一本书《幸福的方法》,在书中,他构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汉堡模型。这个模型以是否好吃与健康为指标,将所有的汉堡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汉堡好吃,却是“垃圾食品”。吃这种汉堡,当下很快乐,却埋下未来的隐患。这种汉堡称为“享乐主义型”。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去日苦多,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第二种类型的汉堡不好吃,却都是蔬菜与有机食物。吃这种汉堡,当下很痛苦,对未来健康却有好处。这种汉堡称为“忙碌奔波型”。我们身边有一些素食主义者,包括那些牺牲自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家长,都属于此类。
第三种类型的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这种汉堡,当下痛苦,未来也遭罪。这种汉堡称为“虚无主义型”。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里有一个情节,小丸子在学校吃午餐,把最喜欢的布丁留到最后。正要开始享用,地震发生了。小丸子本来希望自己是忙碌奔波型,然而时运不济,以为苦尽甘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四种类型的汉堡是最理想的汉堡,既美味又健康。沙哈尔的幸福课就源自这个模型,他称这个汉堡为“幸福型”。
我用一张图来说明沙哈尔的这个模型。横轴表示当下的快乐,纵轴表示未来的快乐,得到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幸福型,第二象限是忙碌奔波型,第三象限为虚无主义型,第四象限为享乐主义型。
如何才能吃到第一象限的汉堡?沙哈尔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当然要让自己快乐,其次,这个快乐必须是有意义的。快乐与意义两者兼备,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快乐与意义两者哪个更难?快乐还是意义。我觉得是快乐。
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梁漱溟说,人这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阿德勒将人与自己之外的关系都纳入人际关系。一个人要想真正幸福快乐,就必须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要获得自由,就得成为强者。
日本社会有一个词,叫社畜,社指会社,也就是公司,畜是牲畜,合起来就是公司养的牲畜。这是一个自嘲的词,使用者是感觉自己像牲畜一样被压榨的上班族。
然而,在阿德勒看来,你的行为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你可以不唯唯诺诺,你可以对同伴的不合理要求说不,前提是你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与生活方式,你得去处理你与自己的关系。
去年,我们中层集体学习了一本书《教学勇气》,书中强调: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善。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成为强者,要经历自我认同与自身完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勇气,挑战自我的勇气,改变自我的勇气。曾国藩一辈子修的,正是这一门学问。
当下不杂,就是要有勇气成为真正的强者,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从而过幸福的人生。
心存济物
1858年3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端庄厚重是贵相,
谦卑含容是贵相,
事有归著是富相,
心存济物是富相。
前两句比较好理解。事有归著用现代管理学话语来说,就是做事要形成闭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别人交代你的事情,做完了要有一个回馈,让别人觉得你靠谱。
心存济物指的是要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达则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
心理学中有一个ABC理论,A指的是因,C指的是果,B指的是信念。A B=C。这个理论对应了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接受不可控,改变可控,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因不可控,信念可控,因此,同样的因会有不同的果。
如何确定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心存济物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暑期我去山东青岛二中调研学习,这是青岛最好的高中。孙先亮校长介绍学校的德育创新做法,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了一个贡献度的指标,即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有多少贡献。孙校长说,有一些学生成绩很优秀,但贡献度不够,结果就是拿不到推优资格。
从大的角度来说,一个生命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是否有贡献。企业界有一句口号,叫“基业长青”。如果有这样一家企业,垄断市场,利润极高,这样的企业能长青吗?不可能。因为它没有做到“心存济物”,它没有富相。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恰恰相反,企业即便盈利,目的也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这才是企业存在的意义。
2019年8月27日,美国连锁超市Costco在上海闵行开业,场面火爆。大部分企业都是想办法把利润率做大,Costco却想尽办法把利润率做小,净利润率甚至接近于零。Costco致力于让社区更美好,它所挣的,也就是会员年费而已。这样的超市,我也希望家门口开一家呀。
所有的学校都希望像北大清华一样掐尖。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自然能够成就学校,成就教师。
然而,尖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很普通。教育者所应该关注的,恰恰也是“心存济物”,我们为社会贡献了多少,不靠掐尖,依然不庸,不同。这才是百年学校的意义。
一个人成功,本质的原因,是周边的人都希望他成功。当下不杂,是因为“心存济物”。
04
未来不迎
未来不迎,就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迎合,不妄想,不妄为。
不确定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好。比较典型的如《水浒传》中的武松,以为店家在骗人,什么三碗不过岗,喝了再说。直到一只吊睛大虫跳出来,酒醒了一大半,才心中暗暗叫苦。第一念头是逃,哪有地方可逃?无奈之下,硬着头皮,挥起哨棒,拼了。没想到一下子成了打虎英雄。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黑天鹅频发的时代,黑天鹅代表的是不确定。我们批评应试教育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因为应试教育训练的是学生面对确定事件的稳定性, 然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一个善于管理不确定事件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中国人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社会学有一个概念与之对应,叫非期然后果。
近代科学史上非期然后果的例子很多,如口香糖、微波炉、青霉素、X光、心脏起搏器等,当然,还有那个著名的心脏病药伟哥。
离婚的原因是什么?结婚。结婚的时候当然不会想要离婚,离婚是结婚的一个非期然后果。只是这个非期然的比例现在有点高。
各行各业呼唤创新,而创新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常规道路走不通,没有办法只能另辟蹊径。
今年平和的三年级十岁生日碰到难题:整个年级人数比较多,高中部剧场容纳不了所有人,无奈之下只能分两个会场,一个放在高中部剧场,一个放在体操馆,两边同步直播。效果非常好,各方评价很高。本是被动之举,却产生非期然后果,也为今后举办更大规模的活动积累了经验与信心。
40年前改革开放,叫“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呢?石头也没有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个社会太混沌,事与愿违的情形太多。
面对不确定,我们所要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不犹豫。犹代表的是过去,此身犹在,言犹在耳。豫通预,预言,预测,代表的是未来。又惦记着过去,又惦记着未来,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这就叫犹豫。太想着“迎”,便会犹豫。
未来不迎,就是拥抱不确定,接受非期然后果。
B计划
如何拥抱不确定?禅宗的回答是该怎样就怎样。按原计划进行。如果出现黑天鹅,原来的A计划无法实施了,就实施B计划。
中国人有个说法,叫“不成功就成仁”。成功是A计划,成仁是B计划。
斯多葛学派的A计划是:做事全力以赴,争取最好的结果发生。但如果天不遂人愿呢?那就执行B计划。B计划就是平静地面对最坏的结果,接受它。那些东西原本就不属于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学期结束时,我曾经跟中层团队讲弹性思维的概念。陆游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有点弹性思维的意思了。
美国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写了一本书《弹性》,讲到培养与运用弹性思维的三个方法:当个新手、容忍拖延与放纵疯狂。
有经验的人会陷入固有思维,新手面对不同见解会主动思考与接受,这叫回到初心,因此要当个新手;拖延症患者有时候白白浪费时间,什么事也不做,然而放空大脑之后,偶尔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冒出来,因此要容忍拖延;有些奇思妙想一开始给人感觉很疯狂,然而博弈论创立者纳什说,疯狂与灵感同源,因此,适度地放纵疯狂,也许就有非期然后果发生。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留一扇窗。
普希金有一首著名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未来不迎,就是总有B计划。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还有B计划,B计划让我变得更坚强。
大视野
暑期我没有预期地看了一部1942年首映的老电影《卡萨布兰卡》,这部77年前的电影是黑白片,无论是场景还是镜头都比较原始。我们今天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台片,忍不住觉得幼稚,但这部《卡萨布兰卡》却不同,我不但饶有兴致地看完,而且在评分栏打了满分10分。相对于今天很多烂片,这部电影绝对称得上经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直到接近开机拍摄,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仍然没有确定剧本,主要是结尾。
按照编剧和导演的想法,男主角里克与女主角伊尔莎两情相悦,最后应该一起远走高飞。但是好莱坞在1930年出台了一部电影审查法案《海斯法典》,其中有12条禁令,包括不能亵渎神灵、不能直白地表现谋*的手段,不能渲染不纯洁的爱情等。
伊尔莎是有夫之妇,审查委员会不能允许这样的结尾。在万般无奈之下,剧组只能把结尾改为里克把自己的通行证让给了伊尔莎的丈夫。
里克深爱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伊尔莎,但他理智地放弃了这段感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结果呢?反而成就了这部世纪经典。美国电影协会后来评选百部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排第一位。
故事还没有结束。电影播出40年之后的1982年,美国音乐人贝蒂·希金斯偶然看了《卡萨布兰卡》,如痴如醉,感动之余,即兴创作了一首歌,同样取名《卡萨布兰卡》,唱给未婚妻听,未婚妻听了一感动,就答应了希金斯的求婚。直到今天,这首《卡萨布兰卡》在很多情歌榜单上都位居前十。
黑格尔曾经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一个有大视野的人,知道人生处处都是限制。限制照样成就经典。
比如我们从小背诵的唐诗宋词,多少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人血脉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这种格律要求在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一种艺术之美。
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限制属于不可控,不可控的事情放在一边,无需烦恼。每个人一生中,每做出一个选择,就放弃了无数个选择,我们的人生道理越走越狭窄。小孩子总有无限的可能性,年纪大了就会知道不可控之事越来越多。
然而在有限的可控的空间里,我们依然可以有无限的创造力。即便带着镣铐,我们依然可以跳舞。
未来不迎,是因为有大视野,知道限制是人生的一部分,越限制,越精彩。
05
结语:偶遇原来是重逢
我是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暑期民进组织去青岛考察基础教育。
我不经常旅行,然而一旦旅行,反而可以集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读书。
在去青岛的飞机上,我读了美国物理天体学家尼尔·泰森的一本科普书籍《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作者很有意思,正文开始之前先写了一句话:宇宙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到青岛,我住的地方离海很近,但日程安排很紧,只是在第二天的清晨到海边兜了兜。旭日初升,经过一片花丛,看到碧海蓝天,听到涛声阵阵。
那一刻,我仿佛被唤醒了记忆,似乎小时候在海边长大,是海的孩子。我想起一句话: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大海仿佛在问我,归来吗?我心中惊慌,匆匆离开。
那几天,金沙滩举行的青岛啤酒节如火如荼,我没有去品尝。回去的航班上,我写了一首《南乡子·民进青岛行》。
旭日东方红,碧海蓝天过花丛。阵阵涛声催我去。微风。偶遇原来是重逢。
磨剑十年功,齐鲁英才志不同。旧校老区新面目。匆匆。琴岛城中麦香浓。
写完这首词,想起那阵阵涛声,我还是心绪不平。披头士乐队有一句经典歌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事儿还说不清。”
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生活也是。人生漫漫,每个人都需要明灯指引。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三盏灯,我们一起努力点亮,相互照应着,在摸索中奋勇前行。谢谢大家!
博雅思维古文课
一起碰撞思想激扬文字
得语文者得天下
得古文者得语文
得思维者得古文
最烧脑思维古文课
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终极解决方案
涵盖中小学文言文核心词汇
熟文史常识、重点语法
精炼八种翻译理解方法
培养读写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非凡君子人格
20讲秋季直播课 进阶
2019.9.7 开课
每周六 19:30--20:30
点击扫码 立即试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