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北京日报》17版
1978年,改革开放送来了北京绿化事业的春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打造首都第一道生态屏障,“郊野公园环京城”任务开始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北京正在变成绿拥翠绕的美好城市。
1
公园家族添了新成员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森林旅游作为一种绿色产业开始兴起,世界各国利用自然保护区、城郊森林、郊野公园等资源,开展森林旅游活动。那时的香港也意识到了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为了给市民创造更多的周末休闲度假区域,于1977年斥巨资推行“郊野公园”计划。
改革开放后,“郊野公园”的概念很快引入内地。
1984年初,本市第一个郊野公园白河郊野公园,傍着密云水库开建。
▲1984年12月,密云白河郊野公园的仿古建筑“归来轩”基本建成。刘瑞聪/摄
为什么选了这儿呢?
原来,从密云水库下边的调节池至县城西大桥附近,有总面积1万多亩的白河套荒滩。这段荒河滩是中外宾客乘汽车由北京城区到密云水库参观游览的必经之地,一直弃之不用,既有碍观瞻,又着实可惜。若开发利用,修建具有山区郊野特点的大型公园,和当时允许对外开放的密云水库配在一起,有山、有水、有公园,可谓相得益彰。因此,当时的密云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做出了建造白河郊野公园的决定。
本报在1984年1月14日刊登的报道《密云县决定建造大型郊野公园》中写道:在首都北京,建造一个供中外宾客游览的大型郊野公园,从长远来看确实必要;在交通便利的密云水库下边,不污染水系的情况下,有万余亩荒河滩可供利用实属难得。
白河郊野公园的建设可谓颇具匠心,其特点可概括为12个字:林渔牧,古今物,连环水,曲径路。它分为“三园一道”,即文化游乐园、民族交谊园、历史博览园和贯穿三园的静电列车绿色通道。
其中,历史博览园的格局结合密云历史特点,选择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若干朝代,分块分段布置,以再现、影缩民族、民间习俗。在三庄(魏庄、蜀庄、吴庄),四街(战国司南街、东汉造纸街、唐代火药街、宋朝印刷街),五城(夏商周、宋城、辽金、元大都、汉城池)12个历史小区内,服务人员全部穿着当时服装,按照当时风俗礼仪,提供膳食、交通服务。(1984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版,《白河大型郊野公园破土动工》)
▲1984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对于全市首家郊野公园,市政府相当重视,给予了部分拨款作为补助。
有了白河郊野公园这个“珠玉”在前,顺义潮白河郊野公园、碓臼峪郊野公园等其他郊野公园也陆续建成。
2
片儿林里辟路巧变身
进入21世纪,北京城的外围初步规划了两条绿色“项链”,一条是四环至五环间的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另一条是五环至六环外1000米的二道绿化隔离地区。
第一道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最早是为防止城市“摊大饼”而建的。过去,隔离地区绿化多栽种的是松树、杨树这样的常见树种。绿是绿了,可对于周边居民来说,这片绿只能用来养眼、润肺,要想进去逛逛可不容易。因为当年为了快速见绿,林子普遍栽植过密,再加上树种单调,景色并不宜人,又没有道路等相应的配套设施,所以始终是片“野地”。
但这道隔离带,却正好成为建设郊野公园的基础。
2007年6月,本市启动“郊野公园环”建设,计划用5年到8年时间,把绿化隔离地区10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建成免费开放的大公园,让市民直接享受绿化成果。(2006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10块围城绿地明年构成“郊野公园环”》)
▲2006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没过几个月,家住朝阳区王四营乡王四营村附近的人们便发现,家门口的片儿林忽然变成了一座占地830多亩的古塔公园。
这林子还是7年前种下的那片杨树林,只是林间被开辟出了七八条小径,从前密不透风的树林终于可以进去转一转了。林子里安上了供人歇脚的石椅、石凳,路灯亮起来了,绿荫停车场也建成了;海棠、金银木、木槿、丁香、玉兰和几个彩叶树种也被陆续“请”进来,平添了几分靓丽色彩。
古塔公园不是个例。这一年,在位于四环与五环之间的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共有15个公园在昔日的片儿林里悄然诞生,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投资了4个多亿。
15个公园拥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城市郊野公园。既称郊野公园,必强调“野趣”。当时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绿化隔离建设办公室主任蓝斌才介绍,郊野公园建设总原则是“以野为魂,以林为体”,强调因地制宜,在原有片儿林的基础上略加改造,不鼓励大兴土木建设人工雕琢痕迹过于明显的园林小品。此外,每个公园绿化面积不低于90%,高大乔木覆盖面积不低于70%。为增强景观效果,还新栽植了碧桃、连翘、丁香、白蜡、油松、国槐等100多个植物品种。(2007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造绿“以人为本”》)
3
居民身边的“绿肺”
郊野公园的免费开放,最受益的是居住在周边的市民。
这边空竹抖得嗡嗡作响,那边太极扇舞得翩跹多姿……2008年11月,朝阳区常营郊野公园开放才半年,就成了附近十几个小区的居民展示民俗的地方。
上午,常营公园小广场上人声鼎沸。人群中,56岁的杨崇生正在表演抖大空竹。他这空竹直径1米5,比磨盘还大,足有70斤重,只见他用一根托杆将高速旋转的大空竹高高举过头顶。杨崇生说,自己练空竹好几年了,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只好在野草地里练,如今家门口多了这么大一片公园,可以天天练了。
另一边,清脆的竹板儿声响起来了,安全友唱的就是这家郊野公园,“我一边走来一边看,不知不觉上了山。只见那山上松树郁葱葱,山花烂漫香味浓,林中那个百鸟来歌唱啊,山间那个小溪流水响咚咚……”还有那打太极的,踢毽子的,唱京剧的,公园里“老玩意儿”随处可见。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每天进园子里来锻炼、遛弯儿的有好几百人。(2008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8版,《练早儿居民郊野公园里大展民俗》)
▲2008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8版
到2009年,四环至五环之间,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30处新建成的郊野公园总面积达2.9万亩,这一数字相当于28个北海公园大小。它们分布在小区旁,是居民休闲健身的乐园,同时也成为了北京人身边的“绿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万余吨、释放氧气10万余吨。(2009年8月7日《北京日报》8版,《两年新建郊野公园相当28个“北海”》)
▲2009年8月7日《北京日报》8版
4
昔日皇家苑囿开门迎客
“咱农民不会说那文绉绉的话,这公园好得简直没法形容了。”2010年国庆节,七旬老人王久儒在新建成的大兴南海子公园里兴奋地说,“想不到,8个月,这遍地垃圾坑就成了咱家门口的大花园!”
这座南海子公园位于大兴、亦庄和中心城区之间,是北京“城南行动计划”的重大生态工程。
▲2016年,大兴南海子公园成了野鸭的过冬栖息地。王希宝摄
历史上这一带方圆数十里林木葱茏,为五朝皇家苑囿,是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里违章建筑众多、脏乱不堪,原先干涸的坑塘被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2200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都是建筑垃圾。
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百姓生活环境,北京市决定加快南海子公园建设。8个月的时间,完成拆迁、处理垃圾、建设公园,形成水面450多亩,栽植乔灌木20万株、地被植物150万平方米……待到2008年国庆前,一期工程完工,开门迎客。
恢复南海子湿地景观,对大兴乃至北京意义非凡。据估算,公园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净化水质2007.4吨、固土28490.4吨、固碳5551.7吨,释放氧气12343.6吨,滞尘26000多吨,年生态效益价值达到6300余万元。(2010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昔日垃圾坑 今朝大公园》)
▲2010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
南海子公园仅仅是一个缩影,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大型郊野公园一个接一个现身京城,为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5
完整“郊野公园环”将亮相
2007年到2012年,是北京绿化美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5年。全市山区、平原、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
▲2009年国庆假期,郊野公园风景怡人,市民络绎不绝。 庞铮铮/摄
如今,在北京四环和五环之间,已建成的郊野公园达52处,加上过去已有的公园,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对市民免费开放的公园达81处,总面积8万多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
这些公园在原有林带上改造建成,景观设计均注重自然野趣,不论是春花秋叶还是夏季浓荫,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韵味,市民假日出游也有了更多选择。
郊野公园的建设步伐还在继续。按照城市规划,到2020年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还将增建20处郊野公园,总数达到101处,免费向市民开放。届时在“一道绿隔”中,每隔2到3公里就有一处郊野公园,70%的绿地将变成人们的休闲去处,一个完整的“郊野公园环”将环抱京城。
▲2011年9月15日《北京日报》9版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新媒体制作人员:汪丹
编辑:刘伟利
来源:猜你会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