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在歧路:古代流放地,流放者摆不脱的梦魇和符咒
文/老张在路上
01
流刑即流放,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的刑罚。。
流刑起源于氏族社会后期,《史记·殷本纪》说:“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国语·周语》说:“周厉王以卫巫监谤者,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厉王)于彘”。《尚书》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流刑上升为法定刑,首次用于对普通人犯罪进行处罚是在南北朝时期。之后, 隋定为五刑之一,沿用至清 。
《唐律疏议》注解“流刑三”一条:“《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宥之于远也。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于海外,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盖始于唐虞。今之三流,即其义也。”
唐律规定:流刑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流均居役一年,且不加杖。官员流者不需居役,只附籍当地,如同百姓,待期限一满,“有官者得复仕”。普通罪犯居役一年后,也附籍当地,流限一般为六年,不应流而特流者为三年。期满,即可返回原籍。
隋唐以后,流刑为各朝代继承,只在轻重上有所改变。
历朝历代,流放地不尽相同。湖北、贵州、云南、湖南,黑龙江宁古塔和新疆伊犁,都曾都曾是重要流放地。至于唐宋时期,被称作岭南的今天广东、广西和海南,则是流放的首选。
02
夜郎囯,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
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华阳国志·南中志》)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从此后,夜郎做为国名不再见于史籍。
历史上用夜郎作郡县名出现过多次,晋朝曾在贵州设置过夜郎郡,地点大约在今贵州北盘江上游,距夜郎灭国也已300多年。唐初在今贵州桐梓一带曾设置过夜郎县,不久在今湖南沅陵一带又设置过夜郎县。宋代短时间在湖南新晃设置过夜郎县,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叫夜郎的县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叛军陷潼关,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四川。7月,太子李亨即帝位于灵武,遥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玄宗时代结束。
李白此时没有站位正确,他投入永王军营,想着建功立业时机终于到来。公元757年,57岁的李白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
此诗刚刚作过不久,永王引兵东巡,导致朝廷发兵征剿,永王兵败,李白也在浔阳入狱。
公元758年,58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
对于这个名叫夜郎的地方,李白并不陌生。就在5年前,他曾经给好友王昌龄写过一首诗,说到这个叫夜郎的地方。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上文已经说过,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而且王昌龄虽然被贬谪,依然还是朝廷命官。
而此时的李白成了流放的罪犯。王昌龄已经去世,他如活在世上,不知听了李白流放夜郎的消息,会怎么想?
李白流放途中,给一个名为辛判官的人写了一首赠诗:
《流夜郎赠辛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遥想当年,醉眠花柳,与当朝权贵们开怀畅饮。谁知好景不长,平地风雷,安史之乱爆发了,“函谷忽惊胡马来”。独自远谪夜郎,漂泊天涯,不知何日才能遇赦而还?
高傲的诗人也有凡俗的一面,这就是真实的李白。
公元759年,从春天到夏天,李白途经西塞驿,至江夏,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天至江陵,冬季入三峡。
就在这时,李白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又回到江夏,李白遇到了当年在长安结识的故人,现任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李白故态复萌,写给他一首诗:
江夏赠韦南陵冰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一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于此洲而得名。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
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03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0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的流应该叫流贬,但在宋朝,流贬海南是很重的惩罚。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那时的儋州荒无人烟,苏轼写下诗句时的孤寂,可想而知。
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海南粮食靠船只从大陆运来。遇上风浪,往往断粮。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儿子就不得不面对缺粮的窘境,父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
最困难的时候,苏东坡甚至研究用阳光止饿的办法。
然而苏轼又是一个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人。
《独觉》这首诗,表现了他的心情: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海南交友讲学,他讲学的屋子,便是后来的东坡书院。
苏轼还破除了许多海南人的陋习。当时的海南人,比如治病就是跳大神,苏轼研究了当地物产花木,亲尝百草,制成药剂,为百姓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此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苏轼北归不久,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题词赞扬:“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公元1100年五月,流放海南三年的苏东坡的流放生活结束,苏东坡渡海北上。离开海南时,他写道: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在梅岭,苏东坡偶遇了一位世居岭上的老人。在老人家中小憩时,苏东坡和他谈起世事的变迁和岭南的风俗。老人告诉苏东坡:他在岭上住了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贬往南方的人还能活着回来。苏东坡写诗记之: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瘐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
苏东坡北归途中,路过金山寺,当时金山寺的方丈藏有苏东坡的一张画像,这张画像是十几年前李公麟所作。苏东坡站在画像前,心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作《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完成后的六十多天后,苏东坡死于常州,终年65岁。
1103年正月,苏东坡海南弟子姜唐佐进京赶考。路过汝南时,他专程拜访已经致仕在家的苏子由。他把老师当年写的那两句诗拿给子由看。其时,苏东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睹物思人,苏子由泪如雨下,他提笔为哥哥续完了那首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04
公元1657年(顺治十四年)八月,26岁的吴兆骞去金陵参加江南围乡试,中试成为举人。在全家正为此庆贺之时,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灾难从天而降。
公元1631年,吴兆骞出生于吴江松陵。字汉槎,号季子。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此年他26岁。
从吴兆骞的才气和名望来看,通过科举顺利成为举人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但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吴兆骞中举刚刚三个月后,乙科给事中阴应节参奏当年考场弊案,大清皇帝闻之震怒,要求重新进行复试,并严加查办。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三月九日,吴兆骞赴京城到礼部点名,随即被差役拿下捆绑起来送往刑部下狱。
过堂初审之后,顺治帝传下御旨:本科举人重新进行复试。
复试那天,考场上,刀光剑影,戒备森严,冰雪僵冻,天气奇寒。顺治帝亲自坐阵考场,空气凝固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中国文人胆小怕事的居多。哪见到此等阵式?早已胆战心惊,手脚冰冷,无法下笔。后人对当年此事的记载中,关于吴兆骞的案情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吴兆骞突得风寒,疾病缠身,不能落笔,交了白卷;其二是说吴兆骞惊吓失常,心悸手抖,不能握笔,交了白卷;其三是说吴兆骞对于复试视为奇耻大辱,痛斥所为,掷笔不从,交了白卷。
总之是,这场生命攸关的复试,吴兆骞交了白卷,成了白卷先生。
顺治帝十分恼怒。主考官被处死,一大批考生受到牵连。吴兆骞由于考场复试交了白卷,又有仇家陷害,下狱判为死刑。最后,查来查去没有什么实据,又有多名爱才官员在其中周旋后改判流放。
顺治十五年(1958年)12月22日,吴兆骞在发配流放到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1659)闰三月,吴兆骞离开京师出塞。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公元1659年七月吴兆骞抵戍所宁古塔旧城,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
顺治十八年(1661)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吴兆骞在这里,平日只能以粗粮做饭,冬天还要以冰水煮稗为食。东北的冬日苦短,长夜难熬,夏日漫长,虻蚊叮咬。生活的艰辛和困顿不过是对于肉体的小小折磨,精神的孤寂与苦闷更使得吴兆骞痛苦不已,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常常让吴兆骞夜不能寐。
这样的日子,吴兆骞过了20多年。
经过顾贞观和纳兰性德向当朝太傅明珠求情帮助,纳兰性德又多方串联文朋好友呼吁,劝说徐乾学等人筹措赎金数千,吴兆骞也献上《长白山赋》取悦康熙帝,费尽周折,几经进退,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吴兆骞结束流放生活,入关回乡。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就是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除了吴兆骞,还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宁古塔”成了清代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