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说到吃,他的规矩可谓是天下独一份。皇帝的食谱可能历朝历代都不重样,但是吃饭的规矩那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吃独食”而且要摆谱。
皇帝会在一个专门的桌子前单独进餐,虽然吃的时候就他一个人,但身后何候的宦官、宫女却是一大堆。因为菜太多,桌子上摆得满潢的,如果皇帝够不到一些菜,那些太监就会将远处的菜夹给皇帝。
当皇帝吃饭的时候,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妃子、皇子。如果皇帝高兴,他就会将美食赏赐给这些人,而这些人会在另外安排的桌子前站着吃完,还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皇帝每天吃的食物都有记载,例如《清宫档案》中就写到皇帝每天的食材是: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萝卜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恭蓝、雍菜各六斤,葱六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玉泉酒四两,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乳牛五十头,每头牛日产乳二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要增加开支,所以皇帝一年吃掉几万两银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加起来,需要花费银子五十两,如果赶上逢年过节,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也对此有过证实,他写道:“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可见皇帝吃饭是多么隆重的一件事,所谓的“摆谱”是指摆菜谱,清朝的标准是每顿饭有一百二十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的皇帝们觉得太浪费,便将菜谱逐渐减少,在咸丰年间,减为了三十二道,可到了慈禧当政时,又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二百两银子。
饭菜讲究,那餐具就更不得不讲究了,主要以金银器为主,即便是陶瓷器,也是上好质地,造价不菲的方可端上餐桌。
除此之外,皇帝吃饭摆谱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便是要将菜名、大厨的名字在盘子前表明,这样万一饭菜出了问题,追究起来也方便。皇帝每天要吃这么多道菜,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所以,除了表明菜的出处之外,还要做好防御工作,这就需要对盛放菜品的器具进行严格要求。
在清朝的宫廷中,除了一些金器,银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在《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所记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镶牙等一双、银西洋热水锅二口、
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
一个、银饭罐四件、有盖银桃子六件、银子四件、有盖银暖碗二十四件、银等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花碗盖两件、银匙两件、银羹匙十三件、半边黑漆萄芦一个、内盛银碗六件、银桶一件、内盛金镶牙等两双、银匙两件、乌木筷十双高丽布三块、白纺丝三块、黑漆葫芦一个、内盛皮七寸碗两件、皮五寸碗两停银镶里皮茶碗十件、银镶里五寸无分皮碗一件、银镶里罄口三寸六分皮碗九件银镶里三寸皮碗二十二件、银镶里皮碟十件、银镶里皮套杯六件、皮三寸五分檬十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又子两件、商丝银筷两双、银锁里葫芦碗四十八件、银镶红彩漆碗十六件。
可以看出,乾隆所使用的餐具中,大部分都是银器,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别)在饭菜中下毒,皇室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是让别人先品会。这差事一般都是侍膳太监的分内事,叫做“尝膳”。
另一种是用银来验毒,在装食物的器具外头会挂一个小银牌,当食物端到皇帝面前时,太监就会将这个小银牌放进汤菜里试验,如果有毒,银牌就会变景因为银器测毒很灵验,所以皇室多用银器装菜肴,也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任何举动都不能有所闪失,所以,每日的三餐也要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任何流程都务求不能有任何闪失。普通人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但皇帝吃饭,就要复杂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