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让作者创作更有动力哦
引言
清世宗雍正皇帝一生共育有十子,其中除却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之外,还有一位以“荒唐”闻名的儿子,那便是和亲王弘昼。
表 1弘昼|影视参考
在野史传说中,他常常以笑料不断的清朝喜剧人形象出现,主打一个荒诞不经,留下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事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一代亲王难道天生脑子不正常?种种荒唐行为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一、痛殴军机大臣
和亲王弘昼第一次给人留下“荒唐”的印象,最早要追溯到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这一年,朝堂崛起一位重臣——讷亲。
表 2讷亲|影视参考
讷亲出身满洲大姓钮祜禄氏,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曾孙,康熙朝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孙,与孝圣宪太后钮祜禄氏同出一门。
有这样显赫的家世,讷亲自然备受重用。
自乾隆二年接替那苏图担任兵部尚书之后,至乾隆六年,讷亲已成为曾任兵、吏、户三部尚书的首席军机大臣,恩威赫赫,权倾朝野。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的朝廷重臣,却因莫名原因惹到了弘昼,被后者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按在地上痛打一顿,颜面扫地。
表 3弘昼|影视参考
事后,弘昼给出的理由是:因看不惯讷亲骄横擅权,想给他一点教训。
面对如此敷衍的借口,众人本以为乾隆会雷霆大怒,狠狠惩治一番这个不知轻重的弟弟,谁知乾隆居然不闻不问,完全没有为讷亲出头的意思。非但如此,他还拉出太后这件虎皮扯作大旗,说自己不惩罚弘昼完全是太后的意思。
史*载,弘昼“性骄奢,尝以微故,殴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
经此一役,弘昼名声大噪,又楞又横,嚣张跋扈的名号不胫而走,开始迈出他在“荒唐”之路上的第一步。
那么,讷亲果真如弘昼所说一般骄横擅权么?
表 4弘昼|影视参考
非也。
事实上,讷亲非但不骄横擅权,反而十分低调,且为人谨慎,为官清廉。
为了彰显这种清廉,他命人在自家门口拴了条凶神恶煞的狼狗,以求吓退那些妄图登门走关系送人情的投机分子。效果也十分明显,当其他大臣家门庭若市时,唯独他们家冷冷清清,无人拜访。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位既低调又清廉的大臣,还是自己养母孝圣宪太后的亲戚,弘昼又为什么非要打他不可呢?难道真如旁人所说的一般,他突发少年狂,脑子坏掉了?
同样非也。
弘昼之所以殴打讷亲,原因有三。
表 5弘昼|影视参考
其一,是为了给自己立威。自乾隆继位以来,弘昼的身份发生巨大变化,由皇子变皇弟,在朝廷中的重要性逐年下降,至乾隆六年时,已经与普通亲王无异。
为了扭转这种被朝臣忽视的尴尬局面,他必须做出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圣宠优渥,一如父皇在世。
而以乾隆事事公办的性格,有什么比明明犯了大错,却不必受任何惩罚更能恫吓众人的呢?
于是他盯上了“当红炸子鸡”讷亲,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问题是,乾隆为何甘愿被利用,配合弘昼完成这出闹剧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讷亲的上位史了。
雍正末年,考虑到乾隆年纪尚轻,治国理政经验不足,雍正留下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四人作为辅政大臣,协助乾隆处理朝政。
表 6乾隆|影视参考
但乾隆不满权力收到辖制,故而抬出讷亲以分四人之权,讷亲由此平步青云。
数年后,乾隆已稳住了朝纲,讷亲的权势便稍显尾大不掉。
身为弟弟的弘昼敏锐捕捉到了乾隆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乾隆也乐见其成,顺手帮了弟弟一把。
这便是弘昼殴打讷亲的第二个原因,为了迎合上意。
第三个原因,说出来可能不信,却是为了帮助讷亲。
当是时也,讷亲的权势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朝中诸臣看他充满艳羡,孰不知他自己却是有苦难言。
他一怕乾隆兔死狗烹,自家性命难保;二怕同僚竭力拉拢,让自己背上结党营私之嫌。所以他才会在家门口栓恶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
弘昼体察到了他的困境,用一顿毒打把他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拯救了出来。
表 7讷亲|影视参考
自此,满朝诸公都知道他得罪了和亲王。
且讷亲遭受如此屈辱乾隆都没有替他出头,说明讷亲的圣眷也不过如此,于是想攀他关系的人瞬间作鸟兽散,讷亲的世界从此安静了。
明明是他打了人,被打的却非但不记恨,还对他感激涕零;既立了威,还没有得罪任何人,这便是弘昼的高明之处。
二、给自己办丧事
若说殴打讷亲只是让人觉得弘昼性格嚣张的话,那么为自己举办“生丧”便是彻底坐实了他荒唐的名头。
生丧者,活人出丧也。
据史载,弘昼酷爱玩这一匪夷所思的游戏,常常让人在家中设灵堂,正中摆一大棺材,设香案、祭品若干,命妻子儿女跪在灵前哭丧,他自己则坐在上面大吃大喝,笑得十分开心。
表 8弘昼|影视参考
此外,他还喜欢邀请文人雅客到自己府中,亲自吹拉弹唱给他们听。但由于弹得过于难听,宾客们往往不顾礼仪当场掩住耳朵摆出一张苦瓜脸,只恨不得原地升天。
弘昼当真不会弹奏么?以康熙对皇子皇孙们的严格教育来看,只怕未必。
但他需要通过这种手段,让看客们替自己宣扬荒唐的名声。
他像个小丑一般在乾隆朝上蹿下跳,只为了让自己的名声再差一点,更差一点,只有他越胡闹,越荒唐,他头顶的那位好哥哥才越放心。
其实,直到乾隆继位之前,弘昼一直都是靠得住的。
雍正十三年,弘昼奉父命与哥哥弘历、大学士鄂尔泰等共同处理苗疆事务。
苗疆在雍正朝是件颇为棘手的要事,而雍正居然命弘昼协同办理,可见在雍正心中,弘昼这个儿子还是可堪大任的。
他的那些荒唐,不过是自污罢了。
表 9弘昼|影视参考
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残酷在前,胤禩、胤禟等诸位叔叔的悲剧下场仍历历在目,如何打消乾隆对自己的提防和忌惮,已成当务之急。
稍有不慎,叔叔们的昨天便会成为自己的明天。
弘昼曾与乾隆一同监考过某次八旗科考。到了中午,他怕哥哥饿肚子,便劝乾隆先行用餐,自己在这看着就行。
但乾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见哥哥不肯走,弘昼当即反问:“上疑吾买嘱士子耶?”——皇上难道在担心我会徇私舞弊,买通这些士子么?
乾隆的脸一下子就黑了,但并未说什么。
表 10乾隆|影视参考
第二天一早,弘昼就主动过来请罪了。乾隆看着他,不无怒气地说:“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就冲你昨天说的那句话,我早就能把你剁碎碾成粉了!
乾隆这句话可能只是笑言,但假使弘昼反应迟钝些,没有及时进宫请罪,或许笑言也就成了真。
伴君如伴虎,岂是一句空话。
三、打劫户部银车
要说弘昼此生做过最危险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必然非劫银车莫属。
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弘昼劫走了户部的运钞车。这一行为彻底惹恼了乾隆,险些发配他去看守皇陵。
为何会是险些呢?因为他在后宫的最大依仗——孝圣宪太后出场了。
表 11孝圣宪太后|影视参考
由于清廷规定生母不能抚养亲子,因此弘昼并非由生母耿氏抚养。抚养他长大成人的,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宪太后钮祜禄氏。
眼见亲生儿子要把养子贬去守陵,孝圣宪太后当场表示,她要陪弘昼一起去。
乾隆劝不动母亲,于是只能收回成命,还倒赏了弘昼一笔钱。
于弘昼而言,这实在是一步险棋。乾隆可以容忍他于私生活上肆意妄为,却不能容忍他染指朝纲。假如孝圣宪太后没有为弘昼出面,那么他的余生恐怕也只能与他的十四叔胤禵一样,与皇陵相依相伴了。
表 12胤禵|影视参考
更重要的是,除了那一笔银两之外,他本人并没有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好处,还平白犯了乾隆的忌讳,实在不符合他的处事风格。
是精明一世过了头?还是荒唐的角色扮久了,果真荒唐起来了?抑或是当真缺钱缺得紧?笔者无从知晓。
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句“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将酒杯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弘昼也曾以此为题,写下一首《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被历代史学家誉为“救命诗”的绝句,或许可以很好传递出弘昼的内心想法:他只想做一个举杯痛饮的富贵闲人,不问政治,逍遥此生。
只可惜天家无情,帝王的猜忌令他不得不沦为一个滑稽荒唐的角色。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他那简简单单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清实录》
3.《啸亭杂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