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坊最有名的除了红叶,还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

石门坊最有名的除了红叶,还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

首页角色扮演幻域通天更新时间:2024-05-02

点击 关注

转发 传播临朐声音

全文十个传说故事

字数12658字,亲先收藏再看。

石门坊 古称 石门山 , 海拔526米,位于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城西南十余公里,交通便捷。景区包括石门山、太平崮、 天柱峰 三大景点,面积约十余平方公里。古以“晚照”闻名,现以红叶著称,与北京香山、南京 栖霞山 、 苏州天平山 、四川末亚罗齐名,为国内五大红叶景观之一,齐鲁红叶之冠。

石门坊 文化底蕴丰厚,摩崖石刻造像众多,佛塔庙宇别具风韵, 神奇的自然 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融合,成为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

石门坊群峰环翠,壁立千仞,嶙峋夔石,青者如黛,白者如垩,峭者 如削,剥者如脱。红叶黄栌遍布山岗峡谷,每值深秋,霜打红叶,泼染山红;丛栌间柏,漫红嵌黛,丹青丽雅,瑰丽如画。重阳时节,中外游客 慕名观赏石门红叶,络绎不绝。

每当深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翠柏点缀,山峦谷壑艳丽多姿,重阳节前后,游人络绎不绝。为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自1991年开始,每年举办“红叶经贸联谊会”,提高了石门坊的知名度,游人量逐年增多,1997年游客达25万人次。主要游览点有红叶景观、山岳风光、洞天世界和人文景观。每到深秋,遍布山谷的黄栌脱绿换红,远看如滚滚红浪,近逼似簇簇山花。隆冬群山素裹,翠柏映雪。

石门坊

石门坊因山石常年溶蚀形成许多洞穴,如悬镜洞、仙人洞、知府洞、盼僧洞、三元洞等。距今三千多年的逄公庙始建于殷商,现存的70余尊摩崖石刻佛像,多系唐天宝年间建造。逄公庙东侧,清康熙四年衣于帝题刻于陡崖石壁上的“晚照”两个大字,浑厚流畅。“照”石崖有涓涓泉水下汇为池,既另天池,池水清澈。因当时林木遮天,亭午不能现日,唯日薄西山时,一束光柱透过天然山凹,直射“晚照”,光彩顿现。另天池中,“金纸”墨迹,兼收如大红叶,倒映池中,景色别有洞天。太平崮景点中,魁星楼为主体建筑,楼呈六面,室居其中,周围转廊。正门上刻有“魁星”二字。其余四座山庙除文昌阁座西面东外,皆座北面南,门两侧均錾楹联。该造型古朴典雅,雕塑玲珑,布局自然巧妙,犹如一座大古建筑群的缩影。

石门坊(5)

该旅游区配套齐全,有供电专线,程控电话,1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一处,668平方米的宾馆一处,1650平方米仿古合院5个,可容纳200人就餐,80人住宿,综合门市部3处,流动性商业服务点多处。仲临公路与石门坊旅游专线公路相接,旅游专线公路为沥青路面,长六公里,路面宽为六米,四级标准。另有迂回道路三公里,以备高峰期车辆分流。停车场为砼地面,可容纳车500多辆。旅游最佳时间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该区特产有金丝柿饼、柿子煎饼、桑皮纸等。林果以苹果、山楂、梨、柿子为主。

一、孟婆髻山巅开三洞

孟婆髻山与石门坊紧连。近朐城西南偏十五里为孟婆髻山。三山尖秀,天然三角髻。而中峰尤高人云表,亦名三台山。前后有三洞。

相传,在这里,曾有过孟婆降三妖的故事。

石门坊的石门房是天上的财禄大神储芷珠宝的仓库。一天,所藏珠宝被山精探知,它暗中告知天罡、地煞,二妖觊觎珠宝,想方设法窃取。一日,三妖会聚,天罡说:“石门房戒备森严,不可轻取。"地煞说:“动武你我不是敌手,还是以智取为上。"山精说:“石门房

重岗层哨,外人不得近前,八神智多谋深(民间传说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时主),何能瞒过他们。”天罡说:“山精兄说得对,我看用天风地飚掀翻山石,摧毁房门,珠宝即可得到手。"地煞说:“此计甚好,可立行之。"

入夜,三妖作法,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地动山摇,天塌地裂。八神见状,慌忙披甲持戈,急奔石门山顶四面阻挡。天主、地主二神登上立柱峰(今塌山), 以天板、地甲撑起御风 墙,堵挡来风。但飓飚 势猛,将御墙摧倒,山 颁崩裂塌落,二神险些/被巨石覆压丧命。其他 天神也无力能支,就败 下阵来了。

日主神见情势危 急,急升天禀报天帝。 玉帝闻之大惊,如珠宝有失,天库匮乏,度支 难以为继。便急召雷 公、孟婆问明原委。雷 公、孟婆回答不知其事。玉帝日: “保住珠宝,事关天庭,当以何计而平之?"雷公日: “风乃孟婆操持,当以孟婆前往平之。"

孟婆日:“恭请陛下,不必忧虑,此是小妖作祟,吾即往擒拿,以平妖风。"

玉帝大喜,日:“命孟婆前去石门山讨平魔逆,捉拿归案,俟时问罪。"

孟婆遵命急从天而降,落驾天元山(今孟婆髻山)察看虚实。只见天昏地暗,狂飚龙卷,山石崩裂,草木翻滚,风声疾厉。果然是天罡、地煞、山精三妖窜上窜下,施展妖术。

孟婆想,如要降服三妖,非同小可,必须先声夺人,合拢包围,四面夹击。随布下“八卦坛"阵,命八神持戈各就卦位:乾戟、坤剑、震枪、坎刀、艮矛、巽鞭、离锤、兑锏,十八般兵器一齐上阵,布下天罗地网,严防三妖逃遁。孟婆趺坐天元山顶,诵《云笈七签》,斋醮作法,手举六甲符篆,口喊:“甲寅神将明文章。"顿时,三道金光直射三妖,金光如万仞锦帛,将三妖手、脚、全身层层绕缠捆缚,孟婆手点三洞,把三妖拖入洞中羁押。遂启奏天帝:“三妖已被擒拿,珠宝无失。"玉帝闻之大喜,命将三妖押解天庭发落,御旨命太上老君把三妖投入炼丹炉中焚之,永不再世,以绝后患。

孟婆降妖有功,受到天帝褒嘉,敕封:“四方上下,星汉天渊,孟婆为风主之神。"

山神为纪念孟婆驻跸于此,便在天元山顶造化三峰尖秀,如孟婆发髻,天元山改称孟婆髻山;山巅三洞,命名为“降妖洞"。

三妖贪财,盗窃天库,逞一时之凶,终得焚身泯灭,遭万世唾骂。

孟婆除妖,忠君护天,功绩昭彰,与山岳共立,日月同光。

二、人世间善恶终有报

相传,很久以前,青州王坟镇有位姓郝的年轻后生,名叫郝运来。他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无以为生,只得靠讨饭糊口。在旧社会,每年旧历腊月是讨饭的最好季节。要是逢上大集,则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这年腊月初八日,适逢临朐杨善大集。郝运来便起了个大早,赶奔杨善大集讨饭。俗话说“腊月集人最齐"。大集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直赶到天黑,人还没有全部散去。郝运来见天色已晚,便急冲冲往回赶路。当他走到石门坊时,天色已经大黑。这时,他无意中抬头向北望去。只见不远处灯火辉煌,像是有个村庄,他一时感到奇怪:根据平时的记忆,这里并没有人家居住,莫非是走错了路不成?为了弄个究竟,他便继续往前走去。郝运来走到近前一,竟然是一座豪华的住宅。高大的四合院座北向南;黑漆的大门两旁悬挂着一对硕大鲜红的彩灯;彤红的烛光映照得门庭亮如白昼;好一派富贵气象。郝运来顿时被这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神恍惚,一时陷入了迷茫之中。正当郝运来迷惑不解时,从北屋正房走出一位老者。此人,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看上去有七十开外的年纪。他先是自上而下用眼在郝运来身上打量了一遍。稍停片刻,便若有发现似地说道:“这不是郝运来吗?你祖上虽算不了大户,可也算是殷实人家,你祖父心地善良,扶危济困,在乡间多有善举。只因他为人耿直,打抱不平,得罪了豪门权贵,才弄得家破人亡,差点断了香火。我与你祖父是挚友。现在天色已晚,你只身一人,行路多有不便,就请暂居舍下,明日一早赶路吧!"说罢,吩咐家人将郝运来领进厨房用餐。然后,就安排他在东厢房住下了。郝运来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次日,天还没亮,老者又来窗前把他叫醒,促其起床赶路并特意嘱咐他必须在天亮之前走出大门。郝运来边答话边起床,当郝运来走到大门口时,老者站在门旁,顺手递过四块锅贴(即:玉米面饼子)装在郝运来的口袋里。一边装一边说道:“路遇行人,不可多言,锅贴到家后用作早饭。’’’郝运来一边应声,一边走出了大门。此刻,天色大亮。正当他准备向老者告别时,眼前的一切情景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摆在他面前的竟是一座大山。.郝运来凭着他对这一带地区的熟悉程度,很快辨明这里是石门坊。

郝运来回到家里时太阳已经老高了,他觉得肚子有些饥饿。当他从口袋里摸出那四块锅贴准备吃早饭时,才发现原来是四块金光耀眼的金条。他实在高兴极了,立刻到青州一家金店,将四块金条卖掉,盖了新房,置了田产,几年之后又娶了媳妇,生了儿子。真是时来运转,家业很快兴旺起来,一时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 当地土豪劣绅傅卜仁的耳朵里。他垂涎欲滴,发财心切,就编造罪名,派家丁将郝运来抓去刑讯逼供。硬说他是谋财害命,发了不义之财。无奈之下,郝运来只得将事情的原由说了个明明白白。傅卜仁听后真是喜上眉梢,甚为得意,认为这下发 财的机会可就轮到自己头上了。他立刻将郝运来放回家去。当天夜里,傅卜仁背着家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去了石门坊。为了及早到达目的地,傅卜仁在到达傅家峪村后未转山路,而径直翻越东山,直插石门坊山谷。当傅卜仁刚翻过山头后,就看到不远处一座豪华住宅映人他 的眼帘。他便三步并作两步走,很快来到了这座住宅跟前。只见大门敞开,像是特意在迎接这位劣迹斑斑而又财迷心窍的“贵宾”。傅卜仁大步迈进门口,就觉得四肢悬空,一阵冷风“嗖嗖”作响,便不省人事了。

次日起床后,家人不见傅卜仁的踪影,便四处寻找。最后,在石门坊一座悬崖下发现了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原来傅卜仁已经坠崖而死了。

这真是:傅卜仁为富不仁遭恶报,郝运来祖上积德善有善报发大财。

三、石门坊耿直受真教

相传,宋朝至和年间,石门坊山下有个青年名叫耿直,他自幼聪颖,十三岁即通五经四书,且尚武,十八般兵器件件谙熟。

耿直喜爱石门山色,常来石门坊习书练武。一天清早,他到崇圣寺前习棒练鞭。耍起棒来如飞轮疾旋,围身无隙;练鞭,鞭成圈线,如水环绕,一鞭打在_棵合抱粗的柏树上,柏树干竟被扯开一道裂口,柏叶“刷"地震落满地。他气魄非凡,喊声震谷,山雀惊飞:狐狼逃遁。他正练得起劲,忽有一位老者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耿直感到惊异,四顾无人,老者从何而来?便住手向前探问:“前辈到此,有何训教?”

老者哈哈大笑,El:“小子练武只知其攻,不知其防;知明,而不知其暗;知重,而不知其轻;知进,而不知其退。顾此失彼,非武健也。”

耿直原以为自己的武功很好,听了老者的话,指点迷津,但又不能尽解其意,忙拱手揖礼日:“愿聆听师父指教。"

羌州府知州严彭,穷兵赎武,动费万计,频繁出战,兵疲财竭;所获虏俘,尽皆*绝,寇不为衰,反而仇积冤深,屡犯不止。朝廷因羌州府御敌不力,‘下诏革除严、耿之职,以待查处。 耿善身为通判之职,协理军务,他乃一介书生,不懂兵法,无能应变,去职待罪,忧思虑患,心情惆怅。“人愁思故土",他思念妻小,便修书一封,要妻、子速来羌州。

耿善之妻李氏看了书信,便对儿子耿直说:“你爹这次来信要我们前去,必有缘故,莫非出了不测之事?你爹走时曾对我说:‘我为国尽职,不能理家,家中一切由你照料,要教育直儿勉学诗书,志裕光前;守以节俭,心存裕后;养其谦德,戒其虚浮;诚实守信,克己容人;勿攫人之利而肥己,勿伤人之情而取悦;正伦理,孝悌为先;去邪辟,修身为本。勿念我在外,吾事业有成,即返里看望汝、子'。此番突然来信,要我们前往,令人挂牵!"

耿直听了母亲的话,也添上了愁肠。便对母亲说:“娘,我们可筹措盘费,去羌州以圆爹愿。”

于是,他们把家中猪羊等卖掉,换得些银两,收拾行装,次日即起程。他们一行徒步行进,当行至朱崖时j已是黄昏时分,当时正值三伏,天气炎热,阴雨连绵,淄河水涨两岸,涌流湍急,母子望河兴叹,无法渡过。.天黑下来,月挂东方,被几片乌云遮得时隐时现。经过这一天的赶路,母子二人身体困倦,只得就堰墙下,偎倚而睡。正朦胧间,忽有一大汉从上跳下,手持铁鞭,两眼圆睁,气大声粗,大喊一声:“留下买路钱,放你母子过去!要不然,吃我一鞭!"

耿直忽地站起,透过月光,见大汉身材魁梧,腿如两柱,双臂若粗椽。便喝道:“你是何人?敢夜间劫路行盗?"

大汉说:“我是石门大侠耿直,你少说废话,赶快拿出钱来,要不然鞭下无情!"

耿直暗吃一惊,心想:这里竟有人冒名行盗啊?……他沉住气,喝道:“耿直为人正直,决不为匪作盗,你竟敢冒名为盗玷污好人,,是何道理?我无钱给你,你该怎的?"

大汉未加分说,便将铁鞭朝耿直打来。耿直眼快手疾,顺手攥住鞭梢往前用力一送,把那个大汉捅了个仰面朝天。耿直疾步上前,用脚踏着大汉的胸膛说:“我就是耿直,你是何人?竟敢冒名行盗,今天我就结果了你的*!"

这真是“李鬼"碰见了“李逵"。那大汉自知不能逃脱,便央求饶命,说:“我姓祈名连,家住山北祈家庄,家有八十老母,家境贫穷无力养活娘亲,因此行劫糊口,大侠如把我打死,我娘就无人照管了。望大侠饶我一命,从今后我再不行盗了。”

耿直一听,此人心中有娘,还有人心,尚能改恶从良。便说: “我今天看在你有孝母之心,就饶你一命。做人要正正当当,不能割别人身上的肉,往自己身上贴,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我给你五两银子,回家养活老母,要改邪归正,勤劳节俭过日子,做个良民。”说罢,耿直取出五两银子,交给祈连。’祈连接过银子,连连叩谢,并对天盟誓,改恶从善,今后决不会再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

祈连回到家中,把今天经过的事向娘诉说了一遍。娘老早就恨儿子不走正道,但苦于无办法挽回,她指着儿子的头顶说:“孩子,今天你遇着了大善人,才能活着回来,还给银子救济咱,这真是烧香见了活菩萨——救苦救难,你可得回心转意,别再干悖理的事了。"

祈连受到耿直的感化,又受了娘的劝导,从此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他找到原来同伙,劝其改正,弃邪从良;对个别盗劫成性,执迷不悟的,他就以武制服。一时地境太平,百姓安居。

话说耿直母子夜宿荒郊,面对涛涛河水,心急如焚。次日清早,有一艄公驾一叶扁舟,从河对岸驶来,恭礼日:“请夫人、公子上船。"

耿直母子见有来船相渡,如大旱望云霓,忙道:“多谢老公相助。"说着上了船,不多一时来到彼岸,二人下船上岸。耿直拿出银子,付给艄公船费,艄公推辞不受,说:“昨夜事端,余目历其首末,公子仗义疏财,原其初心,、观其末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量弘识卓,君子之操。吾助微薄之力,何足报酬。”说完艄公不见了,只见一叶扁舟顶风破浪,逆水而上,驶向远方。

李氏对耿直说:“这是仙人教化,你要不为名利所动,和那小船一样,不怕艰难险阻,永远向前。"

母子昼行夜宿,行程半个月,到达开封府,就在一旅店住下。开封府乃宋天子京都,市井繁华,人们熙来攘往,十分热闹。中午,耿直到街上买饭给娘吃,路见一少年女子蓬头垢面,衣服褴褛,乞讨街头。旁有六个青年流氓,围观戏谑,污言秽语。耿直心怀不平之气,上前为女子开脱。那几个流氓竞恼羞成怒一齐朝耿直打来。耿直两拳对开,双脚并踢,将四个恶棍打翻在地,还有两个见势不妙,抱头鼠窜。地上的四个人连连叩头求饶。耿直说:“你们凌弱欺人,理应结果你们的性命,今天先放走你们,我要是再见到你们做出不规矩的事来,别说我不客气!"

那女子连连向耿直叩谢恩典。耿直说:“我娘住在前边的客店,你跟我到住处一叙。"

耿直领着女子见了娘,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对娘说了。耿直的母亲是个慈善的女人,她先让女子吃了饭,问起她的姓名和家庭身世,怎么流落街头乞讨。女子说:“我姓王,名叫雪梅,今年十六岁,原籍直隶省沧州人。父亲王名山是祥符县(今开封县)知县,母早亡,我跟随父亲寄居县衙,进院读书。父任官不到三年,谁知遭到了横祸。一夜官仓失火,烧毁官粮大半。正逢战乱时期,官粮最为重要,按情节应该处斩,但念其为官清廉,只将他革职,限期赔偿损失。父无一积蓄,哪里来钱赔偿?逾期不能交付,便投入监狱,追逼不过,积郁成疾,就死在狱中了,丢下我孤女一人,因父有科罪,无人敢于收留,只好流落街头,乞讨活命。"

耿直母子听了雪梅的诉说,十分同情她的处境。李氏说:“你若不嫌,我收你为义女,如何?"雪梅忙双膝跪地:“仁母在上,受小女一拜!”

李氏打发耿直上街为雪梅买来一套新衣裳,为她更换了新衣,并给她梳头理发,打扮周齐。从此,耿直与雪梅兄妹相称,两人形影不离,侍奉娘亲。

千里迢迢,时经两月有余,到达羌州。耿善与妻儿相见,伦常天性,三年未见,一见面各自潸然泪下。耿善罢官幽独,身处逆境,近愁远虑,黯然神伤,嘘唏不止。雪梅见状也引起心事,向隅而泣。

耿直细察爹的表情和处境,引起猜疑,便开口问:“爹几年未见,你可好?"

这一问,耿善肝心若裂,放声大哭起来。李氏向前劝慰:“有什么事,尽情说说,全家人在此破解破解。"耿善这才收住了眼泪,诉说羌人犯境,抵御不力,民受茶炭,朝廷下诏罢官,令其反省,嗣后查处。“尔等前来见一面,以圆伦常,魂赴丰都,死而无怨也。"

耿善指着雪梅问:“她是谁家的姑娘?"其妻李氏便将收雪梅为义女一事说了一遍。雪梅接着说:“我叫王雪梅,是直隶沧州人,家父王名山任河南祥符县知县,因官仓失火,烧毁官粮,软监成疾死去。"

耿善一听到王名山这个名字,忽地站起来说:“你父是王名山,我们是同科举人,一同赴官上任,如今也落到这等地步!"他十分赞成妻、子扶危济困,收容雪梅为义女,也为自己尽同窗好友之谊。便对雪梅说:“你就是我的亲闺女,我们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度。"

且说耿直得知父亲协理军务失误,受到处罚。便自荐带兵参战,要替父立功折罪。他疾书上疏,陈述用兵之计,主张集中兵力,攻敌之要害,夺取要地,步步为营,巩固边防,安抚羌人,给民以生息,优待俘虏,晓以大义,以政治韬略赢得民心,万民归心,其事业必成。他并立下军令状:“野人耿直愿前往戍边,替父行任,年内平定羌寇,逾期不达,请圣上按军法处置"

皇上接到奏本,问左右日:“耿直毛遂自荐要前往征讨羌寇,众爱卿意下如何?”‘

御史张力出班奏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耿直挺身而出,担当重任,为国分忧,难能可贵。他谙熟兵法,心术明达,临难不危,坚贞忠诚,今既亲附于圣上,乃是社稷之福啊!望圣上敕封羌州知州之职,统帅兵马,破敌平夷,安定民生。"

皇帝下旨,封耿直任羌州知州,督师羌州府兵马,全权操持政务、军务。

耿直欣然接旨,即刻走马上任,整顿府务,校阅将士,组织操练,筹措粮草,秣马厉兵。饬令文武官员,严肃法纪,不得阐行其事。一时州府平静,百姓折服,奔走相告: “羌州换了新天!"众官员勤政,诸将士求战,耿直看到人心归顺,时机成熟,万事俱备,便校阅三军,下令出战。他亲率一支兵马,趁敌不备,直捣羌军帅营,一举擒获羌军主帅喀达那,解至帐下,耿直亲自松绑,以礼相见,晓以大义,说:“两军相战,互相残*,边境烽火,终年不止,士兵伤亡,劳民伤财,百姓遭受荼炭。汉羌两民族应兄弟相处,停止战争,友好往来,养民生息,为民造福。主帅意下如何?"

喀达那被耿直的高风大度和推惠施恩所感动,说:“将军所言极是,两军交战,田园荒芜,男者充兵,女者废织,阵前尸骨累累,村内母子嚎啕,民不聊生,贫瘠到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饿殍横于荒野无人埋 .葬,婴儿死于母怀无食充饥,战争造成深重灾难。我愿立盟签约,停止战争,刀枪人库。依将军之言,羌汉两民族重开新天地,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喀达那说完,即上砚铺纸,立盟签约。各自遵守。喀达那离去时耿直派车马相送。所有俘虏,尽皆放回,并资以路费。

从此,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历时三个月,战乱平息,耿直上奏朝廷,圣上大喜,遂颁诏迁升耿直任兵部侍郎,其父耿善赦免无罪。

耿直接旨后回奏圣上,不愿为官,愿返故里为民,侍孝双亲。朝廷几次挽留,均被耿直谢辞。圣上为嘉褒耿直不为名利所趋的高风亮节,准其辞官回里,封千户侯,御书“旌表忠孝”匾额相赠。

羌州府士宦名绅、商贾九流、平民百姓听说耿直辞官归里,全城倾动,夹道两旁为耿直送行,洒泪惜别。

耿直回到家乡,由父母作主与雪梅结婚。夫妻伉俪和谐,一年后生双胞一男一女,父母看管孙辈,料理家务。耿直夫妇事父母至孝,男耕女织,勤劳节俭,清廉度日。把所封田地全部无偿送给乡里穷户耕种。时过九百多年,在石门坊地区还流传着赞颂耿直及其家人积德行善之佳话。

四、很久以前,鲁国有个叫尾生的年轻人,做事勤勉,热情守信,诚实忠厚。他8岁时,因家庭变故,来到骈邑石门坊脚下的姑姑家寄居,与邻居家姑娘红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转眼就是十几年的光阴,尾生和红叶长大后,更是情投意合,两厢爱慕,愿结百年之好。

红叶家庭殷实,有良田、山林数十亩,鸡鸭满圈,余粮满仓,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大户。红叶父母自然看不起尾生这个寄人篱下的穷小子。尽管每值麦收或三秋大忙,尾生都主动跑到红叶家中挥汗如雨地帮忙耕种、收割,换来的仍是红叶老父冷若冰霜的眼神。看着心上人疲惫不堪却又频遭冷遇的样子,红叶偷偷拉着尾生的手,难过得一次次泪湿衣衫。尾生憨厚地笑笑,他紧紧握住红叶的手说:“以巍巍太平崮,千年逄公祠为证,海枯石烂,真心不变……”

日子一天天过去,提亲的媒人踏破了红叶家的门槛,但红叶闭门不出,从不相见。这天,父亲把红叶叫到跟前决绝地说:“我已替你答应东庄马员外之子求婚,他是望族大户,与咱门当户对,马公子仪表堂堂,与你天造一对地设一双。九月初九即是良辰吉日,今已初二,你宜速速准备妆奁,吉日成婚。”红叶听后,如五雷轰顶,她急匆匆找到尾生,两人暗暗商定当晚离家私奔。“龙泉河下,不见不散”,并约定在石门坊龙泉河桥柱下相见。

谁知,当晚风雨大作,山洪暴发,石门坊一草一木全都浸淫在大雨之中。龙泉河河水暴涨,早早抵达的尾生怕红叶找不到自己,便全力抱住桥柱,免得被冲走,却不幸因水冲浪打,不省人事。第二天,被狠心父母关了一宿的红叶,急急忙忙赶到相会的地方,见尾生双目紧闭,脸色青紫,身体僵硬,却仍死死抱住桥柱,禁不住肝肠寸断,泣涕涟涟。红叶抱着心上人痛哭三天三夜,直哭得树叶不再凋零,小鸟不再歌唱;直哭得颗颗泪珠化作滴滴鲜血;直哭得漫山黄栌树叶全被染红,终于唤醒了奄奄一息的尾生……

红叶和尾生的故事感动了玉帝,在一个飞霞漫天的傍晚,派吕洞宾接走了他们。自此,红叶姑娘被人们尊称为红叶仙子。而漫山的黄栌每到深秋便红艳似火,纪念和歌颂着红叶姑娘对爱情的坚贞和执著。

五、玉帝敕开另天池

相传,每年农历腊月十五为玉帝下凡界出巡日。玉帝出巡阵容强大,威武庄严。武神有: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和五方揭谛等;文神有:李老君、太白金星、文曲星、丘真人、许真人等,还调四海龙王和八仙等众神护驾。玉帝驾临石门坊,已是黄昏。他仰首东望,仍见日光荧照,便问道:“朕往年出巡,未见石门晚照,今年,这峭崖之上何故有日照也?”众神面面相觑,皆不能答。

此事乃吕洞宾所为,他心知肚明,再不敢隐瞒,全身战栗,向前跪拜曰:“是小仙疏忽大意,推车压裂山峰,致有日落光照也。小仙逆行损伤地界,甘承罪责,请陛下发落。”玉帝听后,大笑曰:“你非但无罪,且造人间殊景,超越尘世,为凡人消除烦恼,予人福泰,应予褒嘉,朕赏你白银万两。”吕洞宾大喜过望,连忙跪地谢恩。

玉帝踱步仰视四周,山奇峰秀,上应星辰,下连地界,遂曰:“奇石抱秀水,晚照偕天池。”回首对太白金星曰:“朕意开掘另天池,泳勤甘泽,恩及万民,共乐千方。”玉帝降旨,太白金星自不敢怠慢,趋前一步,躬身答曰:“陛下圣明,菩提居心,济润众生,圣德齐天地,臣当竭力而为!”说罢,手指北岩,即刻泉水涌流,泠然有声;右足踏地,地陷三尺,遂成一池,池水清洌,波光盈盈。

丘真人提笔赞曰:“洞宾邂辟晚照路,天帝敕开另天池。”这时李老君、文曲星、许真人站在一旁,玉帝未与其搭话,已感冷落,又见丘真人题字祝贺,更感窘迫。各人心中揣摩,趁此也得恭维天帝几句,以解窘境。李老君接着题句:“皇恩普雨露,帝德齐乾坤。”文曲星随后曰:“帝绩天地垂万世,圣明宇宙逾三尊。”太白金星见众文神题毕,自然不甘落后,挥笔写道:“仙踪圣寺初出甘泉水,怪石奇峰又添另天池。”这下,玉帝近旁只有许真人“了无动静”,众人都把目光转向他。其实许真人早已成竹在胸,握笔挥毫:“天界清泉一线光明开觉路,幻域仙池万珠瑰璨拨迷津。”玉帝一一观看,频频颔首……

天帝下凡,济世佑生。另天池圣水,祛病健身,也随之传播开来。一时间,取圣水者,络绎不绝。另天池因此亦被称为“神水池”。

冬季另天池

夏季另天池

六、通天洞的传说

摘自《新石门坊》

三元洞右上,即通天洞。洞势巨岩危合,石破天开。仰望,一线洞天,目视苍穹,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相传,西王母为褒嘉何永清为官之节操,敬佛之虔诚,差金乌鸟送仙丹予他。金乌鸟至石门坊,盘旋良久却不见何永清。

金乌,又称三足金乌,是一种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汉族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

偶听诵经之声,细察之,见何永清正结跏趺坐,参禅悟性。便以两翅扇击山石,山石迸裂,成一巨孔,金乌鸟遂从此而降,会见何永清。通天洞之名即由此而来。

何永清在《石门山题壁》诗中云:“但能留得金乌在,谁向石门看晚晖。”表明了自己“报国难酬”,选择美丽的石门坊作为归隐之地的心情。

小编:“但能留得金乌在,谁向石门看晚晖。”“金乌”二字据说隐含“金瓯”的意思,本喻疆土完固,此指明朝江山,想我石门坊如此美丽的景色,还是阻挡不住何知府故国思念之情,中国士大夫们归隐山林独善其身一般都是被逼无奈之举,出将入相兼济天下才是最心底的追求。

《临朐续志·杂记·轶事》记载:“何永清,山西褒城人,崇祯末知青州府,有惠政。时国事孔棘,永清每以气节自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陷京师。永清愤激,欲号召忠义起兵匡复,以人心不固,苦无应援而止。又耻苟容于世,遂削发隐于邑之石门山,结茅独处,韬晦以终。”

七、母子槐启迪倡廉事

石门坊文昌殿前有一棵大槐树,大槐树旁边还有一棵小槐树,紧倚在大槐树身边,人们称为“母子槐"。

据考,大槐树系唐天宝年间所植,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昔日,大槐树雄伟挺拔,云冠巍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欣赏,“寓目历朝苍桑事,笑看古木擎中天”。

大槐树的身世,如同世间炎凉,屡遭天灾人祸。明万历年间遭雷击,树冠着火,烧其大半;清光绪年间又遭雷击,将树冠骨干劈断两根,引起主干着火,主干烧有数洞,脱皮裂皱。日寇侵华,大槐树又遭劫难,树冠全部被锯掉,光秃无枝。事有巧成,第二年,在大槐树旁边生出小槐树一株,茁壮旺盛,现已高9米,胸围 40厘米。大槐树与天灾人祸顽强地搏斗着,又老桠生枝,新芽吐翠,舒容展姿,古朴盎然,树冠又长成伞形,冠幅东西长12米,南北10.5米,一老一少,如母抱子,老态铮骨,少成傲立,挺立在大自然之中,喻示“千载风霜尽,一朝又逢生"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母子槐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

植槐树的人名叫李昌,他秀外慧中,品优行端,在塾学念书,洪炉点雪,为塾中之姣姣者,屡受塾师夸奖。丙子开科取士届近,李昌带着香楮宝马来石门坊文昌殿祈祷,日:“圣神若保佑我四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余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结草衔环,

不忘神恩!"

李昌回到家中,夜间梦见一白须老者,日:“吾乃梓潼是也。儒子高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昌从梦中醒来,老者之言,清晰在耳。‘圆其梦中之意,知文昌帝君训示。第二天一大早赶赴崇圣寺,在文昌殿前植下倡槐一株,并立石记云:“丙子年清明植李昌"。说来蹊跷,国槐生长旺盛,十年成材,荫蔽寺院,百鸟会聚,竞飞和鸣。

李昌丙子年人院试,中秀才;戊寅年进乡试,中解元;辛巳年入会试,中会元。乙卯进京殿试,在试卷中有句云:“方寸轩豁,空谷虚室,约之而不容者。勿日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视听注焉。"在书写时,把“寸"字的“点"漏掉了。考官展卷阅批,见李昌试卷答辩精辟,说理透徼,小楷秀丽,实为锦卷。但“寸"字缺一点,实为可惜!在科举取士中,文章有一字错了,即为废卷。考官正合卷报废,忽有一小蚂蚁爬到缺点处踞伏,与书点无异。考官手弹其蚁,蚁踞守而不动。考官自言自语:“积德阴功,蚁助学子,当取士。"遂朱笔点中“三甲进士",授翰林庶吉士。

丙子至乙卯正十年,李昌“四试"四中,正合梦中老者话语。

李昌进学为官,翌年回里,到石门坊还愿,重修文昌殿。他环绕槐树三周,看到槐树长得挺拔苍郁而满心欢喜,口中赋诗日:“国槐龙虎气,文章凤鸾声。”提笔写于树上。

李昌早年丧父,由母亲养大成人,他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把母亲接到官邸,早请安,晚问好,精心照料母亲。母亲对李昌说:“你当了官,要为百姓办好事,要当个好官,好官是百姓的福本,坏官是百姓的祸根,咱可不要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

李昌洗耳恭听,谨遵母教。勤政廉洁,视利若浼;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政绩显著。一年后迁升户部侍郎。

户部,是管钱财粮的部门,尚书郝才借职权之便,重于征收,轻于支放;明科于纸赎,暗派于丁粮;横罚以营私,鬻狱以求货;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结欢圣上,延誉过客;对上则虚铺其精干之名,对下则施以瞒贪之状。终日饱食,不谋其政。

李昌对郝才营私舞弊,列其罪状,上疏朝廷。皇帝下诏,命都察院查办。都察院御史是郝才的儿女亲家,结成一党,他立即把李昌的状文告诉了郝才,郝才与其密谋对策。结果,歪曲事实,是非颠倒,反把李昌诬为“挑弄事端,诬告正官,扰乱朝政"的罪名,罢官拘押。

李昌公正廉明,深得户部官员尊重。治罪李昌,使全部官员为之震惊,联名上疏,陈列李昌秉公行正,忠于职守。参郝才玩岁偈月,贪功敛财,靡糜无度。祈求圣上重理郝案,明正法典。

皇帝诏礼部、刑部联合查办,郝才罪状属实,敕令严办:罢郝才尚书职,发配新疆服役,永不招回。李昌擢升为尚书,严治吏属,整理部务,收支明清,国库充实。

李昌蒙冤,终得平反昭雪,且官职升迁。槐树屡遭劫难,又复重力,屹立于天地间。人们看到母子槐触景生隋,说:“母贤子孝,萱兰并荣,玉树秀郁、,慈训子从,为人师表,万世流芳。而佞幸贪婪之辈,虽炫赫一时,焉能安在?”

八、狐仙洞的传说

自红叶景区东山西麓,沿观光栈道斗折蛇行。两侧或青松屹立或柿树躬身,而更富诗情画意的则是黄栌夹道,遮天蔽日,是为“红叶走廊”。沿红叶走廊徐行,山腰有一口向北的深洞,为狐仙洞。

洞口三棵槐树,挺拔向上,枝繁叶茂,仿如烟云袅袅的三炷天香,颇有禅意。对面数十米处有陡峭山壁,如刀削斧凿,为“思过崖”,崖下有约半间屋大小的平台,有黄栌数棵,探枝展叶,如有所盼。

相传,石门坊有一牧童,牧羊东顶,救得受伤狐狸一只。伤愈后,狐狸回归山林,十几年后,化作美貌女子嫁于牧童。夫妻本恩恩爱爱,但渐有传言四起,曰牧童之妻为狐仙变化而来,牧童受传言驱使,决绝休妻。狐仙见牧童心意已决,现出原形遁入洞中,再不见踪影。

后人便将狐仙遁去的山洞叫狐仙洞。牧童虽见其妻果为狐狸所变,但日日感念其温柔贤惠,恩恩爱爱,思念有加,追悔不已。于是,在思过崖下搭起茅屋一间,植黄栌数棵,天天在洞前燃烛焚香,日夜盼望其妻归来。时间如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现在牧童草房早已不见踪影,唯有天天燃起的三炷香竟长成三株大槐。

九、吕洞宾石门成晚照

相传,很久以前,正逢东海龙王寿诞之日,龙王设筵于珠宫贝阙。邀请三清、四御、诸天帝、日月星辰、四方之神、三官大帝和八仙赴宴。席间,先由九个龙子分别献艺。龙子们技艺平庸,表演拙劣,众神观后,反应平平。东海龙王见表演未引起众神兴趣,面露不悦。吕洞宾见状,上前揖身拜曰:“小仙无能,技艺低俗,未能登大雅之堂。今逢圣日,龙王寿诞,谨献一曲,聊表寸心,祝龙王与天地永驻,乾坤福寿。”说罢,他吹起《长寿曲》,笛声婉转悠扬,韵律和美,清音绕梁,不绝于耳,博得众神颔首赞许。玉帝赞曰:“洞宾技艺超群,当予嘉奖。”吕洞宾听后,受宠若惊,忙双膝跪地,曰:“叩谢天帝恩加,小仙不敢担当,祈天帝见谅!”

东海龙王见玉帝降旨,不敢怠慢,当即宣布:“赏吕洞宾锦缎千匹,宝珠万颗。”

宴罢,众神返回天庭。吕洞宾驾车推锦缎、宝珠返往峨嵋山。从东海径直西行,途经蓬莱,过石门坊,遇水涉水,逢山越山。因车载物重,所经过的山峰,均被压上了一道深宽数丈,长达千里的车辙。自此,每当日薄西山之时,那红日斜晖穿越车辙而来,直射石门坊陡崖峭壁,奇观天成,后成石门“晚照”之胜景。

十、爱民将军空遗恨

在石门坊山阿盘错之间,有一座逄公庙。据考证,逄公即逄伯陵,殷商时期人,是商王近裔,封齐地昌国王,当时临朐属昌国辖。逄伯陵公正廉明,深得人心,教民稼穑,发展桑麦,把国家治理得物阜民丰,国泰民安,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殁后,人们为纪念其功德,奉若神明,在石门坊建庙纪念他。

相传在殷商时期,大将杨骥戎马疆场,屡建战功,为巩固边防,立过汗马功劳。因此,他曾受朝廷封王嘉褒。但他恃功骄横,为王而不满足。为谋求霸业,挑起了造反旗帜,背叛朝廷,率兵进驻逄山(旧时属临朐县,现属青州市),安营扎寨,垒石砌障,操练兵马,敛赋屯粮,扩充实力,准备进攻商都。

逄山,当时为昌国辖地,国王逄伯陵急将杨骥造反一事上疏朝廷,称如不及时剿平叛军,必将危及社稷安危。商王命逄伯陵急速讨逆,敕封逄伯陵为平叛大将军,总揽全军,并遣齐国兵两万,援助逄军。逄军与杨军激战两日,不分胜负,援兵伤亡过半,杨兵亦死伤万余。杨骥看兵力减弱,无法据守逄山,便决定突围转移。入夜,阴云密布,黑不见指,杨骥带全军从南面下山。由于逄军未加防备,被杨军偷袭后成功突围,过孟婆髻山,进驻石门坊。凭借石门坊的地势抵御逄军。逄伯陵一战失利后,商王急诏限三日内平定叛军,逾日将问罪。逄伯陵接旨后重新整顿兵马,在山下扎寨,包围杨营,自己登上太平崮,居高临下指挥全军。

杨骥戎马疆场,南征北战十余载,有深厚的实战经验。他认为与逄军再战,以寡敌众,粮草断绝,必全军覆没。为保存实力,他决定诈降逄伯陵。逄伯陵在接到降书后,即召集谋士商议对策。大家认为杨骥被困难以逃脱,不妨先等三日,到时再动干戈也不迟。于是逄伯陵责令全军将士严阵以待。三天后,不见杨兵来降,于是逄伯陵大怒,率大军出战石门坊。他登上石门坊东顶,只听得战鼓咚咚,马鸣萧萧。逄下令把石门坊团团围住,亲率一支兵马下得山来,却看见数十只羊被吊在树枝上,它们那不时挣扎的羊蹄,正可击打在下面的鼓面上,就使战鼓连鸣;而有十几匹马拴在马槽边,那战马因饿而不时嘶鸣,这就是所谓的“悬羊击鼓”、“饿马咆槽”,却不见一兵一卒。原来,杨骥正是采用虚张声势,以延缓逄军的进攻,自己却于深夜带兵逃匿了。逄伯陵至此方知中了“金蝉脱壳”之计。逄伯陵未能平定叛兵,难向朝廷复命,回到逄山,跳下悬崖自尽了。这就是“逄山影照万古传”的故事。


采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