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走访:彭州市通济镇海窝子社区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瞿上”即今天的彭州市通济镇海窝子社区。旧时的海窝子是货物贸易、人来人往,热闹繁华之地。不过,海窝子老街在“5·12”大地震中几乎损失殆尽。地震后,历经3年,在原址重建成极具明清时代川西民居风格、全长1500米的川西最长古街。2019年,获得了成都市“最美街道”殊荣。
海窝子社区幅员面积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余人,这里票友和戏迷众多。从空中俯瞰,海窝子的街道像极了“川”字,目前正聚焦“川剧”传统文化,建设“海窝子川剧小镇”,发展精品民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文旅产业融合促家园美民众富,打造一个“可住川宿、可食川味、可尝川戏”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社区变景区
海窝子“淡雅”气质如何养成?
走进“龙门山群峰环抱,湔江水玉带缠绕”的海窝子,脚下泛青的石板路光亮平整,有汩汩溪水顺街沿流淌,水车缓缓转动细述年轮,纵横幽深的街巷里,客栈酒肆旌旗高挑,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翘檐飞角,悬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是典型的川西民俗风格建筑。社区居民或在自家木板门前向游人卖本地特产的新鲜竹笋、鲜花饼、豆豉团等味美食材,或悠闲地在老茶馆喝茶聊天;下棋的大叔、唱川戏的戏迷、做游戏的小朋友各有场所,悠然自得……这是如今的海窝子。
但曾经的海窝子并不是这般“怡然自得、平和宁静”的景象。
重建后古色古香的街道坐拥“社区变景区”的硬件基础。然而,初期游客少,没生意。游客来了感受不佳,居民没有生意便不开门,两者形成恶性循环。部分居民甚至也会因为小事和游客发生口角等等现象层出不穷,海窝子得到了一个“黑窝子”的歪名。社区党总支按居民小组召开坝坝会,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组织党员干部针对游客随机调研,主动发现和认领问题。
针对部分居民和游客车辆乱停放现象。党总支争取了镇政府和彭州市文旅公司的支持,新(改)建了两个停车场,并根据社区古街风貌,设立了十二生肖石质拴马桩。考虑到消防安全及社区居民急救等突发情况,拴马桩采取了可活动形式,定时开放,并有党员和志愿者义务管理。
针对缺乏活动场所的问题,社区新建瞿上文化广场等3个室外文化活动场所,把社区内有文艺特长的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开展老年健身操、舞蹈比赛、书画比赛等文化活动, 通过文化宣传及党员的示范引领, 逐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等等。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件件事情的落实,社区党总支在群众中威信越来越高。在大家的努力下,近两年,海窝子社区分别获得国家卫生城镇、省级平安社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成都市最美街道、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彭州市学习型社区等荣誉。
打造“川剧小镇”
推动海窝子变成“戏窝子”
海窝子社区变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深感业态单一,文化挖掘不深入、古镇同质化品牌不彰等问题。
社区党总支*刘锐第一个带头对自己的农家乐提档升级,将“民宿”理念第一个在海窝子变为现实,消除了身边老百姓的观望情绪。目前,海窝子已改建、新建民宿24家。
在海窝子漫步,游客还会发现这里相隔不远就有湔江画院、狮山画院,川剧大师工作室、蜀绣坊、四川省非遗传承基地等等这些“艺术范儿”十足的打卡地。
目前海窝子社区有一批本土的蜀绣非遗传承人和一大批“绣娘”;儿童之家也有了国家级的绘画老师和书法老师。正因为这种良性互动,我们不仅吸引了更多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也极大的提升了居民素养。
2018年,当地党委、政府决心打造“川剧小镇”,与其他古镇形成差异化旅游体验,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一批特色突出的山地河谷旅游精品示范项目,打造一批与川剧相关的精品文创产品。
海窝子社区依托“川剧小镇”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社区,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利用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形成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日的“戏窝子”品牌。坚持每月4日、14日、24日开展“川剧座唱”和“共话川剧缘.相约海窝子”千人千面脸谱绘制系列体验活动,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彭州牡丹曲艺牡丹嘉年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州分会场”等大型活动。不仅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当地旅游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如今,海窝子社区正按照“一心一街三片区五广场”的空间布局,全面打造海窝子“川剧文旅小镇”,让川剧文化IP在这里“火起来”,推动海窝子变成“戏窝子”。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玥林 通济镇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