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民
16世纪末期的某一年,在中国的明代,有一本书在南京的书坊——世德堂被刊刻出来。人们纷纷传抄它、翻印它,并把它的故事改编成戏曲广泛流传。光阴流逝,日月穿梭,转眼间又过去了四个世纪。但人们对它的喜爱依然如故。它,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讲的是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保护下,平妖除魔,经历了千难万险,最后终于到达灵山如来佛祖处取得真经,并返回东土大唐。唐僧师徒也因取经有功分别成佛、成神。在小说中,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神魔世界,还赋予他们七情六欲,使神魔皆通人情,鬼魅亦知世故,作品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现实性。“极似世上人情”,[1]这是几百年来《西游记》一书令读者们衷心热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与当时社会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万历时期的明代社会是封建经济逐渐走向衰退的时期。手工业、商业在南部沿海一带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那些代表手工业者、商人利益的新兴市民阶层也随之产生。受到这些因素的冲击,在意识形态及文学领域方面,产生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旧传统束缚的进步思想。当时明代文坛上如同中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正统的、非正统的、反正统的各种思想勃兴,一时间大放异彩。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当时的情形有这样描述,“自李贽以佞舌惑天下,袁中郎、焦弱侯不揣而推戴之,于是以信笔为文字,故万历壬辰以后,文之俗陋,亘古未有。”而这各种思想在《西游记》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撇开那些形形色色的神魔人物不论,单论作者笔下的唐僧师徒四人,吴承恩的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四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师徒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摸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2]在此,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反映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些特征。孙悟空的形象,一向是英雄主义、乐观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断向上进取精神的体现;唐三藏信念坚定却又唯唯诺诺、软弱无能,是当时代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们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所适从,虽有志向但却无能为力的反映;而猪八戒则是小私有者们贪图享乐、目光浅薄的代表;沙僧的默默无闻、勤恳朴实无疑象征了中国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毋庸置疑,四个人物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便是那个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他的师弟猪八戒。下面我们分别对他们做以分析。
(一)
关于孙悟空。从书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热爱自由、生性高傲、追求自尊、勇于战斗、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人物。他是乐观精神的化身,从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总之,他是一个英雄。
【石猴出身】 我们先看看他是如何出世的,东胜神洲有一国土曰傲来国,在此国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仙石。那块石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第一回)。以此看来,孙悟空一出世,就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生命力。他与群猴“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第一回),是造物主给了他自由自在的天性,这天性也是他追求自由的基础。为了得到真正绝对的自由,他云游海角天涯,终于学得一身本领——七十二般的变化。驾起筋斗云,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后来又得了东海龙王的如意金箍棒。凭着这上天入地的神通,他大闹森罗殿,勾了生死簿,使自己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争得了对生命的绝对自由。在他争取生命力自由的过程中,身上的一些英雄品质已经初露端倪。一出世就目运金光,直射斗牛宫,惊动了天帝。这是他那种放荡不羁,蔑视权威的性格表现。到龙宫索要来了披挂后,“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对众龙道:‘聒噪!聒噪!’”(第三回)。在幽冥界,“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第三回)。作者正是用了这种出神入化的描写把一位傲枧一切、我行我素、独来独去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闹天宫】 这是展现孙悟空性格最精彩的一部分。若说前面是他为生命自由而战的话,那么大闹天宫就是为了争取平等的自由的一场战斗。书中多次提到:“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孙悟空历经艰辛终于“修仙了道,与天齐寿”,按理说已具备了成神的条件。然而由于他的出身并非正统,只是个“猴子成精,初世为人的畜生”(第七回)。在天宫中受到众天神的歧视,动辄以“妖仙”称之,而且初进天宫就被骗封了个“未入流”的弼马温。实际上他作为神的资格并没有被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孙悟空采取了反天宫的行动。第二次孙悟空被重新招入天宫后,玉帝封他做了齐天大圣,但却又“有官无禄”,名义上,他的资格被认可了,可是这“有官无禄”是被打了折扣的。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没有邀请他这个“官品极矣”的齐天大圣。虽然他在天宫中“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与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第五回)。但他的这些努力并没有使他的实际地位能与其他神仙一样。作为报复,孙悟空把瑶池中的美味佳肴一扫而空,又闯入兜率宫把太上老君所炼的仙家至宝金丹,“如吃炒豆相似”全都吃光了。对他这种孩子气的做法,人们通常只是报以会心的微笑并为这个猴子的勇敢而叫好。当玉皇大帝调遣各路天兵天将镇压孙悟空时,双方的矛盾斗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在这场殊死搏斗中,孙悟空曾被绑在斩妖台经受刀砍斧剁、火烧雷打,也被推入老君的八卦炉中火炼,结果他不但毫发无损,反而炼就了一身金刚铁骨。而且刚一出炉,就“掣出如意棒,迎风晃一晃,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又大闹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第七回)。仅仅用了“依然”两个字就使孙悟空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这等痛快、威风的举动,我们怎能不拍案叫好呢?然而,闹天宫最终还是以这位英雄的失败而告终,他没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跳出五行之中的孙悟空终于还是被压于五行山下。”[3]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追求平等,为自己争得权利的斗争失败了。可以这样讲,闹天宫是孙悟空这个已具有神的能力的“神”想要争得到神的名义的历程,当然他的失败也就表明他无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神。那么要想达到与他们平等的地位就只有另外寻一条路了,而这另外的路,就是成佛。
【取经成佛】 成佛的道路同样是艰难险阻,布满荆棘的。作为唐僧的大徒弟,他要保护着师父,一路上斩妖除魔,为唐僧开辟出一条取经之路来。唐三藏执意到西方灵山是为了能求取真经,孙行者专要西天见佛却是为了能成为佛,即“修成正果”,能与神佛平等,与天地山川齐寿。他的目的还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生存自由。同他闹天宫一样,目标没有变,只不过是斗争的对象变了。因为这次阻碍他实现愿望的不是神界的天将们而是来自各方的妖魔。凭着自己的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的本事,还有一条翻江搅海,担山赶月的如意金箍棒,一路上济困扶危,扫荡群邪,专与人间抱不平。在这部分中,我们暂且先不谈他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实在贯穿了整个作品,这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来看看孙悟空其他思想性格。
取经路上,环境恶劣,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取经人有顽强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孙悟空所说:“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从两界山到西天灵山历经十四个春秋,走过十万八千里路,中途无数次的战斗,其中多次濒临险境,多次被妖魔收缴了如意棒,这时的孙行者虽赤手空拳但却从不气馁,每每总是振作精神,计上心来,运用自己的机智战胜强敌。降伏红孩儿时,曾被其三昧真火所败,晕死在急涧中,“你看他蜷曲四肢伸不得,浑身上下冷如冰”(第四十一回)。被师弟救醒后,依然打起精神,重新上阵。正是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战斗总能以他的胜利而告终。
要使西行取经的大路畅通无阻,孙悟空就得除掉阻挡他们的妖魔,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他并不甘心只把自己放在防御的位置上。相反悟空总是积极主动去降妖除怪。若是别人一听“妖怪”二字,恐怕就会魂飞魄散、口不能言。可我们这位孙大圣却把与妖精的战斗看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八戒有一句话评论他的师兄:“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第六十七回)。他这么做,为民除害当然是一个原因,在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县都强化了孙悟空是个专救人间灾害的英雄,他法力通天,慈恩盖地,连妖怪也认为:“孙行者是一个广施仁义的猴头。”(第七十六回)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却是为了不断满足他好斗的*。第五十六回,唐僧路上被强盗拦住索要银两,三藏推说在徒弟身上,后满心歉意地告诉悟空把他供出来了,悟空反而却很高兴:“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还有谁能像孙悟空这样把战斗看作游戏,把除妖看作是“照顾老孙的一场生意”呢?
有一次,悟空与黄眉大王战斗失利,烦恼不已。日值功曹问他:“大圣,你是人间之喜仙,何闷之有。”(第六十六回)这一句话概括了他又一个重要的品格——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妖怪,他总是笑呵呵的。一次,探听消息的日值功曹变作樵子,告诉他们前方有一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广极大,若保得唐僧去也要发三四个昏。孙行者却满不在乎:“不打紧,不打紧。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第三十二回)好一个“发发就过去了”,面对困难毫无惧色,这才是一个英雄的本色。
孙悟空对信念的执着和乐观精神,及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我们都看到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影子。他身上强烈的自由、自尊意识,也是人们要求摆脱程朱理学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解放思潮的反映。
(二)
关于猪八戒。与他的大师兄相比,虽然他也有三十六般变化,会腾云驾雾,使一把五千多斤的九齿钉耙。但无论如何是比不上猴哥的。他虽有取经志向,却又“顽心、色情未泯”;憨厚老实但也常耍些小聪明;常常偷懒可始终也肩挑重担;除妖的斗志不坚强,然而被捉之后从没向妖怪讨过饶。他虽然一身俗气,但他的心还是美重于丑,这个人物有时让人觉得可笑。总之,他是一个“说话做事不知高低的好人”[4]。
【天蓬的遭遇】 与孙悟空的身世经历比,八戒的遭遇应该说是不幸的。他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为动了色心被贬下凡,谁知竟错投了猪胎,变成了猪头猪脑的模样。色是他不幸的原因。猪八戒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没有改掉,甚至在第九十五回里,快到西天了,他看见嫦娥还忍不住跳在空中:“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因色遭贬却不知悔改,刚贬下界就娶了个妖精卵二姐,做了倒插门。陈士斌在此处写了这样的批语:“未赘高庄,先招二姐,何八戒之丈人多也。”[5]一句话就点出了老猪好色的弱点。不想没到一年,这第一位妻子便死了。最后,八戒终于来到了这个始终让他牵肠挂肚的高老庄。
【入赘高老庄】 孙悟空在天宫里备受歧视和打击,猪八戒在高老庄入赘也同样是屡遭白眼。也是因为他不是个真正的人。他是一个猪精式的人物。即使他在高家辛勤劳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高家的产业是他创立的,他的劳动使得高家的人“身上穿着锦,戴着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第十八回)。但不管猪八戒如何努力地劳动,他的本性如何朴实善良,高家只因他“有些会变嘴脸”,就四处请法师要“但得拿住他,就烦与我除了根罢”。这就是八戒的又一不幸,几年的耕作撑起个偌大的家业,自己却落得个丢家弃妻的下场。高老庄被收伏这一部分里,猪八戒的性格也开始展现在读者们的眼前。高老向孙悟空描述他这位妖精女婿是这样的:“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第十八回)除了贪吃他还是个“恋家鬼”,在离开高老庄之时,猪八戒还在不放心地叮嘱老丈人:“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女婿过活。恐一时间有些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第十九回)如此生动谐谑的言语,恐怕只能出自老呆之口。为自己找后路是八戒的一贯作风,所以西天路上动摇不定,动不动就叫嚷着分行李散伙;“各人好寻头干事”的也只能是他。这“寻头干事”想必是要回他的高老庄去了。
【漫漫西行路】 猪八戒终于挑起担子走上西行之路了。然而这样一个来自“神魔世界的凡夫俗子”[6]能够做一个真正的苦行僧吗?他常常瞻前顾后,看见美貌妇人就春心萌动,平时贪吃又贪睡。说起吃,八戒的胃口的确令人咋舌:在一家农户吃饭时,唐僧按规矩先念起斋经,这时八戒却“早已吞了一碗,长老的几句经还未了,那呆子又吃光三碗。看他不抬头,一连就吃有十数碗”。而且还在不断地叫:“老儿滴答什么,有饭只管添将来就得。”(第二十回)一顿饭,把一家子的饭都吃光了,还说吃了个半饱。小说中只要一有请斋吃饭就一定有八戒出场,而且总是等不及似的“把一碗白米饭,扑地丢下口去,就了了。”一个“吞”字和一句“扑地丢下口”极为生动地写出了老呆的饥不择食的吃相。为了吃,猪八戒能够不顾一切,在三清观,猪八戒在睡梦里听见猴哥说吃好东西,立刻就醒了,到了观上把桌上供品不管冷热,“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第四十四回)。在第八十五回,师兄为让他上阵,骗他远处妖雾是村民在蒸饭斋僧。于是八戒信以为真,偷偷溜到庄上。当他被群妖围住七扯八扯时,还以为是村民热情请他去吃饭,嘴里还道:“不要扯,等我一家家吃将来。”多么憨痴可笑。因为他这个毛病,唐僧骂他是“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第九十六回)。而他自己却还振振有词“常言道:‘斋僧不饱,不如活埋’”(第四十七回)。然而真正到了取经成功,被封为净坛使者的他却“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第九十九回)。这,是否又是他的一个不幸呢?
好色是八戒的第二个特点。在“四圣试禅心”中,当佛仙化成美貌妇人试探四位取经人时,只见“那三藏合掌低头,孙大圣佯佯不睬,少沙僧转背回身。”唯独那老猪“眼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第二十三回)。口里却遮遮掩掩,还不断说要“从长计议”,出尽洋相后还穷词夺理,说什么“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甚至在封佛之时,如来佛祖还认为他“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只因他挑担有功才封他为净坛使者。
取经途中,师兄弟三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降魔除妖,保护唐僧。然而猪八戒在战斗中大多却是借故出逃,溜之乎也。他从不会去主动出击,与妖怪的战斗常常是情不得已,借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乃行脚僧,借宿一宵,明日走路,拿什么妖精!”(第六十七回)虽说如此,但当妖精来时,不管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八戒毕竟充当了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荆棘岭、稀柿同,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小说中,作者还不断运用喜剧的手段把猪八戒贪图便宜的小毛病表现出来。乌鸡国,孙悟空为让他下井背尸体,骗他说去偷宝贝,八戒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你看他,“那呆子果又一嘴,拱开看处,又见霞光灼灼。八戒笑道:‘造化!造化!宝贝放光哩!’又近前细看时,呀!原来是星月之光,映得那井中水亮”(第三十八回)。一副财迷心窍的嘴脸,引人发笑。这样私欲强烈的一个酒色之徒竟也投身于神圣的取经事业,如何不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呢?
从猪八戒复杂的性格中我们看出,他已不仅仅是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他追求安逸、稳定的生活是他传统农民意识的流露。从他的唯利是图,色胆包天的性格看,又有着商人们的影子。而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却也代表着当时新兴市民阶级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总而言之,他是一个代表着农民、市民、商人利益的综合体。
(三)
明代社会,尤其是嘉靖、万历年间,经济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然而这种繁荣已不再是汉唐时期的那种意义了,它是伴随着南方一些地区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而来的一种经济方式。随着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及土地兼并的加速进行,中国的封建经济已逐步衰退。而那种日益扩大的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的繁荣也进一步加速了封建经济的没落。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自然也在人们思想上带来了变革。《西游记》就是人们要求个性解放的文艺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
随着手工业、商业地不断繁荣,新兴市民、商人的势力在政治上、经济上也不断地增长,他们自然就会在思想文化上要求反映符合他们利益的思想意识。这时,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与城市的工商市民们结成联盟,不断强调自然的人性,在文学作品中,突破了以往“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创作模式,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世俗人物勾画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7]孙悟空的形象也就自然而然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人们说他代表当时的人要求反对旧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渴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呼声。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在他的身上,人们寄予了自身试图征服自然力的愿望,不只是在这一个人物身上,整个作品都在说明这一点,他赞扬人的力量,表现出一种渴望摆脱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追求绝对自由的意愿。
虽然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衰退,但是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工场手工业者、新兴商人阶级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其内部也矛盾重重。因此,在这些小私有者们中间同样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则就是这些矛盾因素的综合体现。他既有贪图安乐的农民的保守思想,又有贪利贪色的市民阶级的特征,而且在八戒的身上还具有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为人朴实的优良品质。
与徒弟们相比,唐僧的性格却一点也不招人喜欢。他虽为取经的*,却处处受嘲弄、遭讥讽。他的思想很有当时理学左派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的影子。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心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这种凡是被感觉到才存在的唯我主义的体现在小说故事中,就是在第十九回,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一卷《多心经》,并告知:“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常常是“路上那师父正念《多心经》,就被妖怪一把拿住,驾长风摄将去了”(第二十回)。这不仅是对佛的嘲讽,对于以王陆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相反,作者对唐僧的两位高徒所持的态度却是极为偏爱。前文提到,孙悟空一出世就被赋予了斗争的性格,大闹天宫、地府、西天取经都是他为自由、平等的权利斗争的过程。他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一结局并不是说他背叛了以前的理想去做小伏低、委曲求全,而是对他孜孜不息的追求和战斗精神的赞扬,不然为何不封个其他什么佛而单封个“斗战胜”佛呢?他的目标始终是要求与神佛们地位平等,以此达到“与天地山川同寿”的目的。所以悟空的成功当然也是作者对明中叶文化思潮中要求个性自由、积极掌握人生的肯定了。
在猪八戒身上,没有孙悟空超越自然的精神追求,作者更多的是把其世俗化的性格展现出来。他出身高老庄,典型的庄稼汉。心无大志,出于胁迫无奈才走上取经之路。然而身在佛门,心中却一刻没有忘了世俗。取经途中不断显露出他俗家人的习惯,好吃好睡、见利忘义,很多地方时不时地流露出中国新兴市民、商人们的思想特质。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者和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他们渴望一种能尽情享受人生不受拘束的生活,于是要求从程朱理学控制下解放出来的呼声也愈发强烈了。文中有不少地方,作者都是通过猪八戒的口气把当时人们的这种愿望表达出来。第八回中,菩萨劝阻八戒不要伤生,并说:“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而八戒的回答却是:“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依着佛法饿*。’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娘!管他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全然一副蔑视宗教神权的口气。吃饭穿衣、饮食男女都是人的正当要求和*,李贽在他的《焚书》中就提到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对于欲,只要处理得当就行了,即要“遂人之欲,达人之情”。否则就会像那些“灭人欲”的假道学们一样“斯文,斯文,肚里空空”。作者对八戒这种追求实际利益的小私有者的思想应当说给予了部分肯定,不然怎么会在封佛时给八戒个“净坛使者”这个极有实惠的职务呢?在取经之后文中曾提到八戒“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第九十九回)。但这似乎只是在提醒人们对人欲要适当节制,而并非遏止它。
若说作者塑造孙行者这个形象时充满了赞美之情,那么对于猪八戒的诸多毛病自然持了批评的态度,但与他对唐僧的严厉批评不同,这里用的是宽容的批评。因为八戒是不幸的,他处处被动,受人制约。孙悟空是从人间打到天上,而八戒却由天上被贬到人间,又错投猪胎,老老实实做别人女婿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只有被迫出家。但是造成这种消极被动、无法掌握命运的局面,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他身上的惰性因素在作怪。他的懒惰使他成为取经队伍中的离心力,一路上不断动摇,一遇到困难倡议散伙的肯定是他:“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第四十回)是啊,漫漫西行路,哪里有在高老庄舒适呢?抱怨路上“背马挑包做夯工,前生少了唐僧债”。孙悟空说的却是“已知铁棒世无双,央我途中为侣伴”。一听有妖怪在前面,八戒:“唬出屎来了!如今也不消说,趁早儿各自顾命去罢!”这哪里像个能使三十六般变化,也会降妖的下界天神,简直就是一个只顾自身利益的市民百姓形象。同样对于妖魔,大师兄却是“若论满山满谷之魔,只消老孙一路棒,半夜打个罄尽!”(第七十四回),好威风、好气派。当师父被掠走,猪八戒只是眼中滴泪:“天哪!却往哪里找寻!”孙大圣却是:“莫哭!莫哭!一哭就挫了锐气。横竖想只在此山,我们寻寻去来。”(第二十回)一个在困难面前毫无办法,消极悲观;另一个却是积极主动,坚毅勇敢,乐观向上,令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命力。吴承恩就是这样不断用二者之间的矛盾刻画出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特征,使人们看到如此直观的对比:勇敢与胆怯;正直与自私;坚定与动摇;愚惰与聪慧。
在小说中,孙悟空的性格常常体现出明中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们的先进思想。他生性高傲,自我意识强烈,敢于向世人宣称:“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第十七回)这很容易会使人想到那些通脱豪恣:疏狂不羁的明代狂士文豪们。汤显祖在他的《贵生书院说》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重视人的个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力量也是《西游记》小说表现的主题。猪八戒作为市民、商人、农民这一综合的代表,有着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一方面,作者批评了他身上那些贪吃贪睡的动物性及短浅的农民见识;同时,又对于他追求幸福生活的市民阶级的进步思想给予了肯定。八戒的成佛似乎表明了作者对工商市民地位的重视。徐渭曾说:“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故马匠、酱师、治尺篝,洒寸铁而初之者,皆圣人也。”[7]所以,作者让猪八戒这个到了西天也“色情未泯”的粗人最后也能成为“圣人”,这正体现了他肯定市民阶层地位的进步思想。
总而言之,不论是猪八戒还是孙悟空,我们从他们身上都看出了时代的影子,正是这种时代性、历史性和现实性才使得这两个艺术形象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注:
[1] 李卓吾评本
[2] 《二刻拍案惊奇序》,睡乡居士
[3] 《〈西游记〉:一个以象征主义为主要特色的作品》,姜云
[4] 《论〈西游记〉艺术结构的完整性与独创性》,张锦池
[5] 《陈批〈西游记〉零拾》,转引《明清小说探幽》,蔡国梁
[6] 《论〈西游记〉的滑稽诙谐》,朱其铠
[7] 《马恩选集》中《致斐•拉萨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