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翻阅十五年前在上海时日本朋友赠送的剑道资料,虽是研读N遍,但每有涉及,总会有获益。
老先生在讲授苗刀的时候,总是会感慨,“这么多好东西都遇一块了,不容易啊”,他说当年刘爷跟随谢家老哥俩学了苗刀,把独流通臂拳的步子放到刀里面,而后来郭老师又把劈挂的东西放到里面,他又往里面融入了意拳和猿功还有八极的东西,可以说是把“调料”加的很足。
老先生又说,”好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好上加好”.
朴实而又生动,诠释着武艺的那份“真意”与“滋味”,每每想及,叹服神往不已。
我们无法窥得当年程冲斗学倭刀时的那份感觉,但一定是“谨遵倭法”,故而在著作中用“左右跳跃,奇诈诡秘”和“儇佻超距”,“眼疾手捷”来表述倭刀的步法与移动。
再看看剑道中的步法,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剑道与古代的“倭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的剑道已然成为体育化的武道项目,虽然日本今天亦有从事“古传剑道”的传承者,也鲜有交流,但从朋友赠送的资料来看,其步法还是有独到之处,和苗刀的步法进行一番比较,亦是有意义,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程冲斗的刀法学自“得倭之真传”的“浙人刘云峰”,他对倭刀进行了改良,但在做作和应用上基本上还是“谨遵倭法”,故而在其编篡的“单刀总叙一路”中亦是体现了“一步一刀”的做法,按照其族人程伯诚见其演练之后赞誉的那份“虽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整也”。今天我们传习的苗刀“一路”不仅是完全遵从程氏的图谱、刀势、路线乃至“北望南用起”的方位讲究,亦是在步法上沿袭了“一步一刀”和“步步紧逼”的要求,简单、朴实,毫无花法。
那么,在刘爷时代的苗刀到底是何样面貌,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猜想,但我想应该是这种“一步一刀”的传授和讲究,也就是专注于扎实而沉雄、稳健的刀势转换,注重功力,而由于刘爷的拳术基础,才使得他能把独流通臂拳的“拖拉步”、“激步”、“绞步”、“连环步”还有经典的“激绞连环步”融入到刀法之中。
刘爷的时代肯定没有接触过剑道,但在步法的理念上却与剑道殊途同归。
关于刀法之步法,我们称之为“步法”,剑道则是为“折足”,这种步法类似于日出走路,轻松随意,而进步则有“步足”、“送足”、“开足”、“继足”和“踏足”。
“步足”注重滑行,类似于翻拳的“旱地行舟步”,是最为基础的练习,目的是养成身体随步子整体移动的习惯与意识。
而“送足”则有劈挂“拖拉步”和形意拳“跟步”的感觉,用前脚的移动带动后脚,而此时后脚跟是微微抬起的,利于急攻时的瞬间启动与催动,亦有利于后退。
“开足”是左右转换的步法,有如独流通臂拳的“风摆柳”,飘忽如风,横行疾斗。
引人入胜的是后面的“继足”,即独流通臂拳的“连环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志在必得。
“踏足”则有独流通臂拳“激步”的意思,在剑道中即是利用前脚有力地踩踏地板,用前脚掌着地,这一踩踏脚成为“踏足”,当“踏足”落地时,后脚快速前移跟进,带动身体的快速向前。
之所以这样“踏足”,按照苗刀中“激步”的理解,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突然启动和发力,即出刀;二是使得身体在前进中有了冲撞力,在拳术上如此,而在刀法上就大大提高了刀的突刺和穿刺力量。当然出刀瞬间的“颠起”和“颠跺”有武艺中“惊势”的作用,另文述之。
苗刀“二路”中,一开始就是连续三个“迎推刺”,老先生说演练的时候根据场地大小,并非死板或固定,也可以做五个或七个,而三个连续的“迎推刺”加上脚底下的“激步”、“绞步”和“连环步”常常会移动十几米,富有气势。而在室内演练时,由于“激步”或者说“踏足”而产生的震撼力则更加明显,如果有八极拳的“跺子”功力,崩憾突刺,加上身体的起伏拧转和顿挫折叠会让刀法之纵横更加有气势,凌空破风,长刀激扬。
写到这里,喝一口午子仙毫,凝视片刻霍霍长刀,突然有一种感觉,苗刀遇上独流通臂拳和劈挂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机缘,是一种“苦苦寻觅”和“踏破铁鞋”之后的“那人却在灯火珊阑珊处”的美好。
"wa�_|�&�|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