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古文分享:《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六)

纯古文分享:《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六)

首页角色扮演疾风小侠更新时间:2024-06-27

前言:我有话说,很感激生活在这个时代,还记得八九十年代,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到处去借,现在好了, 信息爆炸时代,想看什么书都有,而且基本上还是免费,感谢祖国的强大。

今天这个是很纯粹的分享,只为传播祖国国粹。

其中篇幅文字较多,建议先收藏后,再慢慢研究,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谢谢!

我是传统医学的分享者,欢迎关注我,谢谢!《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六)

接上: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五)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四)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三)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二)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一)

卷四 经穴考正

  足少阴肾经穴考

  (左右五十四穴)足少阴经穴图 涌泉(一名地冲) 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肾脉所出为井。实则泻之。(针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壮)治风痫热厥。心痛喉痹。疝气贲豚。血淋气痛。

  然谷(一名龙渊一名然骨) 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肾脉所溜为荥。(针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壮)治咳血喉痹。少气烦满。寒疝温疟跗肿痿厥男子遗精。妇人阴挺出。

  太 (一名吕细) 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肾脉所注为俞(针三分灸三壮)治久疟咳逆。呕吐善噫。牙疼咽肿。溺黄消瘅大便难。

  大钟 在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针二分。灸三壮)治胸胀喘息。便难腰脊痛。舌干善惊恐。食噎不得下。

  水泉 在足内踝下。当太 下一寸是穴。足少阴 。(针四分灸五壮)治目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腹痛小便淋阴挺出。

  照海 在足内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阴跷脉所生。(针三分。灸七壮)治咽干呕吐四肢懈惰。嗜卧善悲。久疟卒疝。腹痛淋病。阴挺出。月水不调。

  复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阳) 在足内踝后五分。除踝量上二寸前傍骨陷中是伏溜。后傍筋是交信两穴只隔一筋。肾脉所行为经。虚则补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舌干涎出。足痿 寒。腹鸣水肿。五淋盗汗。齿龋脉微细。

  交信 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从此斜外上行。过足太阴之三阴交。循筑宾。阴跷脉之 。(针四分。灸五壮)治五淋 疝。漏经阴挺。

  筑宾 在足内踝后上 分中。阴维之 。(针三分灸五壮)治小儿胎疝。癫疾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

  阴谷 在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肾脉所入为合。(针四分。灸三壮)治舌纵涎下。腹胀满。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

  横骨(一名曲骨端。一名下极) 在大赫下一寸。去脐旁之肓 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当任脉曲骨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灸三壮禁针)治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

  (按少腹下尖不可概用腹中分寸太阴经冲门至阳明经气冲一寸五分。气冲至横骨一寸五分。

  横骨至任脉曲骨五分。此左右各三行。以三寸五分。通针折量方准○自横骨至幽门左右二十二穴铜人千金皆云去。中一寸五分。大成分为横骨至肓俞各去中一寸商曲至幽门。各去中一寸半。详考甲乙经灵枢素问注图翼经络考等书皆作去中五分。)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 在气穴下一寸中极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三分。

  灸五壮)治虚劳失精。阴器上缩。茎中痛女人赤带。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 在四满下一寸。关元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奔豚痛。妇人经不调。

  四满(一名髓府) 在中注下一寸。石门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积聚疝瘕。脐下痛。女人恶血 痛。

  中注 在肓 下一寸。阴交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小腹热大便坚燥。女子月事不调。

  肓 在商曲下二寸。(旧本一寸误)脐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一寸。灸五壮)治腹痛寒疝大便燥。

  商曲 在石关下一寸下脘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五分。灸三壮)治腹中积聚。时切痛不嗜食。

  石关 在阴都下一寸。建里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五分。灸三壮)治哕噫呕逆气淋小便黄。大便燥闭。妇人无子或恶血上冲腹痛。

  阴都(一名食宫) 在通谷下一寸中脘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寒热疟。气抢胁下热痛。

  通谷 在幽门下一寸。(当作一寸半)上脘旁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口暴喑。积饮 癖胸满食不化。

  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旁五分。步廊下一寸六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胸中引痛。心下烦闷。小腹胀满。女子心痛逆气。

  步廊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中庭旁二寸仰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胁满痛。咳逆喘息。呕吐不食。

  神封 在灵墟下一寸六分。膻中旁二寸。仰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满不得息。乳痈洒淅恶寒。

  灵墟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玉堂旁二寸。仰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胁满痛。呕吐咳逆。

  神藏 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紫宫旁二寸。仰取之。(针四分。灸五壮)治咳逆不得息。呕吐不嗜食。

  中 在俞府下一寸六分。华盖旁二寸。仰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咳逆多唾。胸胁支满。

  俞府 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咳逆上气。呕吐不食。

  胸中痛。

  卷四 经穴考正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考

  (左右十八穴)手厥阴经穴图 天池(一名天会) 在腋下三寸。乳上一寸。直腋撅肋间有动脉。去中六寸所。手厥阴足少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胸膈烦满。热病汗不出腋肿寒热疟。

  天泉(一名天湿) 在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针六分。灸三壮)治胸胁支满。咳逆膺臂间痛。

  曲泽 在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心包络脉所入为合。(针三分。灸三壮)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摇动逆气呕吐。

  门 在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 。(针三分。灸五壮)治衄血心痛呕哕间使 在掌后去腕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针三分。灸五壮)治伤寒结胸。

  疟疾口渴中风气塞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小儿客忤。如瘰 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内关 在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对外关穴。手厥阴络。则走少阳(针五分灸五壮)治心暴痛。支满。肘挛。疟疾气块。

  太陵 在掌后骨下横纹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实则泻之。(针五分。灸三壮)治热病汗不出。心悬如饥惊恐悲泣。头痛目赤喉痹呕血。肘臂挛痛。小便如血 疮疥癣。

  劳宫(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在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尖尽处是穴心包络脉所溜为荥。

  (针三分。灸三壮)治中风悲笑不休。痰火胸痛衄血烦渴。口疮鹅掌风。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心包络脉所出为井。虚则补之。(针一分。灸一壮)治热病汗不出。心痛烦满舌强。

  卷四 经穴考正

  手少阳三焦经穴考

  (左右四十六穴)手少阳经穴图 关冲 在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三焦脉所出为井。(针一分。灸三壮)治喉痹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食肘臂痛不能举。

  液门 在小指次指两岐骨间陷中。握拳取之。三焦脉所溜为荥。(针三分。灸三壮)治惊悸妄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 疟寒热。头痛目赤。耳暴聋。咽外肿。牙龈痛。

  中渚 在无名指本节后陷中。液门上一寸。三焦脉所注为俞。虚则补之。(针二分。灸三壮)治肘臂五指不得屈伸。目眩生翳。耳聋咽肿。

  阳池(一名别阳) 在手表腕上陷中自本节后直对腕中三焦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针二分禁灸)治消渴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捉物不得。

  外关 在腕后二寸两骨间。手少阳络。别走心主(针三分。灸三壮)治耳聋浑 无闻五指痛不能握肘臂不得屈伸。

  支沟(一名飞虎) 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三焦脉所行为经(针三分。灸七壮)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霍乱呕吐。暴喑卒心痛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 在脘后三寸空中(一曰空中一寸)手少阳 (针三分灸五壮一曰禁针)治五痫耳聋。

  (按支满会宗皆腕后三寸。但支沟穴在外关斜向臂侧会宗穴在外关直上一寸之空中为别。)三阳络(一名通门) 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针一分。灸五壮)治暴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 在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拱胸取之三焦脉所入为合实则泻之(针二分。灸三壮)治咳嗽上气寒热凄凄不得卧清冷渊 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治诸痹痛肩背肘 不能举。

  消泺 在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间(针五分灸五壮)治风痹颈项强寒热头痛。

  会(一名 ) 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臂酸痛无力。项瘿气瘤寒热。

  肩 在肩端 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治臂肩痛不能举。

  大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按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八分。灸三壮)治肩臂酸。缺盆痛。颈项急。胸中烦满。

  天牖 在筋大筋外发际中。上斜夹耳后一寸。当手太阳天容穴后。足太阳天柱穴前。足少阳完骨穴下是也(针一分。禁灸)治暴聋目不明。头风面肿项强。

  翳风 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针三分。灸七壮俱令咬钱口开取穴)治耳聋口眼 斜脱颔颊肿瘰 。

  螈脉(一名资脉) 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中。(针一分。灸三壮)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颅息 在耳后上间青络脉中。(灸三壮。禁针)治耳鸣喘息。小儿呕吐。螈 发痫。身热头痛。

  角孙 在耳廓中间发际下开口有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目生翳。

  齿龈肿。不能嚼。

  耳门 在耳前起肉当耳缺处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耳聋 耳浓出。齿龋唇吻强。

  和 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头痛耳鸣。颈肿。螈 口 。

  丝竹空(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足少阳脉气所发。(针三分。禁灸)治目眩视物KT KT 风痫戴眼。拳毛倒睫偏正头风。

  卷四 经穴考正

  足少阳胆经穴考

  (左右八十八穴)足少阳经穴图 瞳子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在目外 旁五分。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目痒翳膜青盲远视KT KT 泪出多眵。

  听会(一名听河。一名后关) 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去耳珠下开口有空。(针三分。灸三壮)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口 斜。

  客主人(一名上关) 在耳前起骨上。开口有空本输篇曰。刺之 不能欠。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针一分。不得深灸三壮)治口眼偏斜。耳鸣耳聋。

  颔厌 在耳前曲角颞 上廉。(图翼曰脑空之上)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针三分。过深令人耳聋灸三壮)治偏头痛。目眩耳鸣悬颅 在耳前曲骨上颞 之中。寒热病篇曰。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足少阳阳明之会。(针三分。禁深灸三壮)治牙齿疼。头偏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悬厘 在耳前曲角上颞 下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面肿头偏痛。

  目锐 赤。

  曲鬓(一名曲发) 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颔颊肿。引牙车不得开颈项不能回顾。头角痛为巅风。目眇。

  率谷 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陷中嚼牙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脑两角痛。

  胃膈寒痰呕吐。酒风皮肤肿。

  天冲 在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癫疾风痉。牙龈肿。惊恐头痛。

  浮白 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耳聋耳鸣齿痛喉痹。项瘿咳逆。胸满不得息。

  窍阴(一名枕骨) 在耳后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四肢转筋。头项痛引耳。目痛舌强喉痹。

  完骨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头风耳后痛齿龋喉痹。

  本神 在神庭旁三寸。横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三分灸七壮)治惊痫吐沫。项强急痛目眩。

  阳白 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曰。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针二分。灸三壮)治目昏多眵。

  临泣 在目上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针三分。禁灸)治目眩生翳。惊痫反视。

  目窗(一名至荣) 在临泣后一寸半。(别本一寸。误)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三分灸五壮)治头目眩痛。远视不明。

  止营 在目窗后一寸半(别本一寸误)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目眩头偏痛。齿龋唇吻急。

  承灵 在正营后一寸半。足少阳阳维之会。(灸五壮禁针)治脑风头痛。恶风鼻窒。

  脑空(一名颞 ) 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耳后微高者名为枕骨。足太阳少阳之筋结于此)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四分灸五壮)治头痛不可忍。项强不得顾。目瞑心悸。发即心乱。

  风池 在耳后脑空下发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耳。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七分。灸七壮)治偏正头痛。伤寒热病汗不出。 疟颈项痛。目眩赤痛泪出。耳聋腰背痛。

  肩井(一名膊井) 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五脏气(针五分。若过深。令人闷倒急补三里灸三壮。孕妇禁针)治中风气塞。头项臂痛。妇人难产。手足厥逆。

  渊液(一名泉液)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针三分。禁灸)治寒热马刀疡。胸满臂不举。

  辄筋 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侧卧屈上足取之(针六分)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多唾。

  日月(一名神光) 在期门下五分。第三肋端横直蔽骨旁。胆之募。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针七分。灸五壮)治太息善悲。小腹热呕宿汁。

  京门(一名气俞。一名气府) 在监骨腰中。季肋本夹脊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一云脐上五分。旁开九寸半肾之募(针三分。灸三壮)治寒热腹胀。肠鸣洞泄。水道不利。腰髀引痛。

  带脉 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旁开七寸半。(两乳间横折八寸取之。○古以两乳相去为九寸半故又云带脉在脐旁八寸半)足少阳带脉之会(针六分。灸五壮)治腰腹纵如囊水状。疝气偏坠。妇人带下。

  五枢 在带脉下三寸。夹水道旁五寸半陷中。(水道在脐下三寸旁开。二寸五枢开中七寸半)足少阳带脉之会。(针一寸灸五壮)治 癖小腹痛。寒疝卵上入腹。妇人赤白带下。

  维道(一名外枢) 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当脐下三寸三分。旁开六寸)足少阳带脉之会。

  (针八分。灸三壮)治呕逆不嗜食。

  居 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足少阳阳跷之会。(针八分。灸三壮)治腰引小腹痛。肩臂不得举。

  环跳 在髀枢中砚子骨下宛宛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针二寸。

  灸五壮)治冷风湿痹不仁。腰股膝痛。不得转侧。

  风市 在膝上。外侧两筋间。舒手着腿中指尽处陷中(针五分灸五壮)治中风腿膝无力浑身瘙痒麻痹。

  中渎 在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间陷中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针五分。灸五壮)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筋痹不仁。

  阳关(一名阳陵) 在阳陵泉上三寸陷中(针五分。禁灸)治膝痛不可屈伸。

  阳陵泉 在膝下一寸 外廉尖骨前陷中。蹲坐取之。胆脉所入为合。又为筋之会筋病治此。(针六分灸七壮)治足膝冷痹无血色。半身不遂。香港脚筋挛。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 ) 在足外踝上七寸。内斜属三阳分肉间。阳维之 。(针六分。灸三壮)治胸满喉痹。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面肿。

  外丘 在外踝上六寸外斜。(旧本踝上七寸。误)足少阳所生。(针二分。灸三壮)治胸满颈项痛。

  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针六分灸五壮)治淫泺胫 痛。不能久立。

  热病汗不出。卒狂啮颊。

  阳辅(一名分肉) 在外踝骨上四寸。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筋肉分间。胆脉所行为经实则泻之。使火虚而木自平。(针五分灸三壮)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肿。百节酸痿痹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

  悬钟(一名绝骨) 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寻摸尖骨者乃是绝骨两分间。为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为髓之会。(针六分。灸五壮)治心腹胀。胃热不食。喉痹颈项痛。虚劳咳逆。香港脚膝 痛。

  丘墟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胆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目生翳膜。腋下肿。腿 髀枢酸痛。转筋卒疝小腹坚。

  临泣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胆脉所注为俞。(针二分。

  禁灸)治胸胁支满。腋下马刀。(千金方灸百壮)目眩心痛。 疟曰西发者。(一云木有余者宜泻此。)地五会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针一分禁灸)治腋痛乳痈。内损吐血。

  侠溪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前岐骨陷中胆脉所溜为荥。虚则补之。(针三分。灸三壮)治寒热病汗不出。曰外 赤。胸痛耳聋。

  窍阴 在足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胆脉所出为井。(针一分。灸三壮)治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喉痹舌强头痛耳聋。

  卷四 经穴考正

  足厥阴肝经穴考

  (左右二十八穴)足厥阴经穴图 大敦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叶。及三毛中肝脉所出为井。(针二分。灸三壮)治五淋七疝。腹胀遗溺。阴挺出。血崩不止。

  行间 在大指本节前岐骨缝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肝脉所溜为荥实则泻之。(针六分灸三壮)治呕逆咳血。瞑不欲视。胸痛肥气 疟寒疝。妇人崩漏小儿惊风。

  太冲 在大指本节后二寸许。有络横连至地五会二寸骨罅间动脉应手陷中肝脉所注为俞(针三分灸三壮)治虚劳浮肿呕血嗌干 酸引小腹痛腋下马刀疡淋病 疝。女人漏血。

  中封(一名悬泉) 在内踝前一寸贴大筋后宛宛中肝脉所行为经。(针四分。灸三壮)治疟五淋。寒疝足冷。痿厥筋挛阴卵。入腹相引痛。

  蠡沟(一名交仪) 在内踝上五寸足厥阴络别走。少阳。(针二分。灸三壮)治疝痛小腹满数噫。恐悸少气足胫寒酸。月经不调。

  中都(一名中 ) 在内踝上七寸当 骨中。与少阴经相直足厥阴 。(针三分。灸五壮)治疝。小腹痛胫寒。

  膝关 在犊鼻下二寸旁陷中。(针四分。灸五壮)治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

  曲泉 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纹头取之。肝脉所入为合。虚则补之。

  (针六分。灸三壮)治 疝。阴股痛。小便难女人血瘕。阴痒。阴挺出。

  阴包 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廉有槽者中足厥阴别走者。(针六分。

  灸三壮)治小便难。遗溺月水不调。

  五里 在足阳明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处。(针六分。灸五壮)治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阴廉 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气冲二寸动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羊矢在阴旁股内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状故名)治经不调。未有孕者。

  急脉 在阴毛中。阴上两旁各开二寸半。按之隐指坚然。甚按则痛引上下此厥阴之大络通行其中。故曰厥阴急脉即睾之系也。病疝小腹痛者。可灸之(禁刺○气府论王氏注有此穴甲乙经以下诸书无之。)章门(一名长平。一名胁 ) 在脐上二寸旁开中行各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以肘尖尽处。动脉是穴。脾之募。脏之会。脏病治此。又足厥阴少阳之会。(针六分。灸日七壮至百壮)治肠鸣食不化胸胁痛不得卧积聚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小儿 疝灸三壮愈。

  (按章门直季胁肋端为的。旧本章门下有大横外三字误○章门之开中六寸。期门之开中五寸半寸法以两乳间折为八寸取之。)期门 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中。平乳根穴。(旧云不容旁一寸半。

  误)肝之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针四分。灸五壮)治胸中烦热。奔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泻痢。

  喘不得卧。伤寒心切痛热入血室。

  卷四 经穴考正

  奇经八脉

  任脉(腹中行共二十四穴)督脉(背中行共二十八穴)冲脉(属足少阴经左右二十二穴)带脉(属足少阳经左右六穴)阳跷脉(属足太阳阳明少阳手太阳阳明五经左右二十二穴)阴跷脉(属足少阴太阳二经左右八穴)阳维脉(属手足太阳少阳督脉五经共三十穴)阴维脉(属足少阴太阴厥阴任脉四经共十二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骨空论)。

  卷四 经穴考正

  任脉穴考

  (腹中行二十四穴)任脉穴图 会阴(一名屏翳) 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督冲三脉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冲由此而行足少阴之分。(灸三壮禁针。一云卒死者针一寸补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驼出水。针之尿屎出即活)治阴汗阴中诸病。

  曲骨 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针八分灸七壮)治失精虚冷。小腹胀满。淋癃 疝。妇人赤白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 在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五壮。

  至百壮)治冷气时上冲心。脐下结块。水肿疝瘕失精无子。产后恶露不行。血积成块。子门肿痛。转脬(音抛)不得尿。

  关元(一名次门。一名下纪) 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阳明任脉之会。(针八分。灸百壮○孕妇禁针针令堕胎如不应更针昆仑立堕)治积冷诸虚。脐下绞痛。遗精白浊。五淋七疝妇人带下月经不通。

  石门(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 在脐下二寸三焦之募(针六分。灸二七壮妇女禁针灸。犯之绝孕)治小腹绞痛。气淋血淋。卒疝水肿。妇人血结成块。崩中漏下。

  气海(一名脖HT 。一名下肓) 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为男子生气之海(针八分灸七壮多灸令生子)治脐下冷气阳脱欲死阴症卵缩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妇人带下小儿遗尿囟门不合。

  阴交(一名横户。一名少关) 在脐下一寸。当膀胱上际。任冲少阴之会。(针八分。灸三七壮)治疝痛阴汗。奔豚上腹。妇人阴痒。血崩带下。

  神关(一名气舍) 在当脐中(禁针。针之脐中恶疡溃尿出者死灸止百壮。用炒盐纳脐中上加浓姜一片盖定。方着艾炷或以川椒。代盐亦可)治水肿鼓胀肠鸣泄泻。小儿风痫脱肛。

  水分(一名风水。一名中守) 在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沁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针八分。水病禁针。针之水尽即死灸七壮。止四百壮)治绕脐痛。水病腹坚。肠鸣泄泻。小儿囟陷。

  下脘 在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小肠上口。足太阴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二七壮。)治痞块连脐。羸瘦翻胃。

  建里 在中腕下一寸脐上三寸(针五分。灸五壮)治腹胀身肿。心痛呕逆。

  中脘(一名太仓一名胃募。一名上纪) 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脐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会。腑病治此。(针八分灸二七壮)治气喘腹胀。心脾痛。面黄温疟霍乱翻胃。

  上脘 在巨阙下。一寸半脐上五寸。(针八分灸二七壮)治腹中痛雷鸣心痛惊悸。身热黄疸奔豚伏梁。

  (按旧本上脘在巨阙下一寸图翼曰当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脐八寸之数也)。

  巨阙 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针六分灸七壮)治胸满短气九种心痛。痰饮咳嗽。霍乱尸厥。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 在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下五分)任脉别络膏之原也(禁针灸。一曰针三分。若针取气多令人夭明堂曰灸三壮)治心惊悸癫痫狂病。

  (按鸠尾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经曰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半与岐骨下五分为蔽骨蔽骨至脐共得八寸之数相合旧本作岐骨下一寸误。)中庭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胸胁支满。噎塞吐食。

  膻中(一名上气海。一名元儿)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为气之会。

  气病治此(灸七壮禁针)治上气咳逆痰喘哮嗽。喉鸣隔食肺痈瘿气。

  玉堂(一名玉英) 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膺痛不得息呕吐寒痰。

  紫宫 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胁支满。膺痛咳逆上气烦心吐血。

  华盖 在璇玑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咳逆哮嗽喘急上气。喉痹胸胁满痛。

  璇玑 在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痹咽肿水饮不下。

  (按中庭至天突七穴折法其计九寸六分。每穴相去各得一寸六分图翼作华盖在璇玑下一寸璇玑在天突下一寸皆误。)天突(一名天瞿。一名玉户) 在颈结喉下三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针五分。一曰低头取之针当直下不得低手。灸三壮功不及针)治上气咳逆。咽肿哮喘。舌下急身寒热。

  廉泉(一名舌本。一名本池) 在颔下结喉上中央。仰而取之。阴维任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咳嗽喘息。舌下肿。舌根缩。舌纵涎出。口疮。

  承浆(一名悬浆。一名天池) 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开口取之(针三分。灸七壮)治偏风口眼斜。暴喑。不能言口齿生疮。

  督脉者起于长强。循背而行。以总督阳经也(骨空论曰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

  卷四 经穴考正

  督脉穴考

  (背中行二十八穴)督脉穴图 

  督脉者起于长强。循背而行。以总督阳经也(骨空论目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

  长强(一名气之阴 一名□骨。灵枢谓之穷骨一名骨 ) 在脊 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督脉之HT 。别走任脉(针三分灸三十壮)治肠风久痔。下部疳蚀。狂病惊痫。小儿。囟陷。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腰 (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一名髓空) 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HT 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取之(针八分。灸七壮。至三七壮)治腰脊痛足痹不仁。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

  阳关 在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膝痛。筋挛不行命门(一名属 。一名精宫) 在十四椎下与脐相对伏而取之或正立用杖拄地量至脐以墨点记乃用度脊间平点处是穴(针五分。灸三壮)治头疼身热如火腰痛骨蒸。

  悬枢 在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治腰脊强腹中积气上下行。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灸令人偻)治风痫癫邪。五痔积聚下痢小儿脱肛可灸三壮。

  中枢 在十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按中枢穴诸书皆无。据气穴论曰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又气府论督脉气所发二十八穴王注中枢在十椎下脊间故图翼有中枢穴也)。

  筋缩 在九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癫痫惊狂脊强目上视。

  至阳 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黄寒热胫酸。

  灵台 在六椎下俯而取之。(甲乙经无此穴出气府论注)治气喘不得卧。火到即愈。(灸三壮。)神道 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壮禁针)治伤寒头痛。往来 疟。悲愁健忘惊悸。

  身柱 在三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至二七壮)治腰脊痛癫狂怒欲*人。螈 身热。

  妄言见鬼。

  陶道 在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治 疟寒热洒淅脊强头重目瞑。恍惚不乐。

  大椎(一名百劳) 在脊骨第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髓年壮)治五劳七伤乏力 疟肺胀胁满背膊拘急。

  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针三分。不可深禁灸灸令人哑)治重舌不语。衄血寒热。脊强反折。螈 癫疾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足太阳阳维督脉之会(针三分禁灸灸之失音)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半身不遂。头痛项急。鼻衄咽痛狂欲自*。

  脑户(一名会额)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针脑户入脑立死灸令人哑)。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半。(当作百会后三寸○针二分。灸五壮)治头痛项强。

  目眩脑旋烦心。

  后顶(一名交冲) 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治项强急。额颅上痛。恶风目眩。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顶中央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直两耳尖上居中是穴(针二分。灸七壮)治头风鼻塞。中风口噤。心神恍惚。惊悸健忘 疟脱肛小儿夜啼。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治头风目眩。面赤肿。鼻多清涕。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小儿八岁以下禁针缘囟门未合。针之不幸令人夭)治脑虚冷痛。头皮肿。

  上星(一名神堂) 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不宜多)治头风头皮肿。鼻塞臭涕出血 疟。寒热汗不出。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以细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 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如发际不明者取以眉心上三寸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灸七壮禁针。针令发狂疾目失明)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目上视。泪出鼻渊。惊悸不得安寝。

  素 (一名面王) 在鼻柱上端准头。(针一分禁灸)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 衄血酒酢风。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沟中央陷中。手足阳明督脉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中风口噤。恶邪鬼击。癫痫瘟疫消渴多饮。水气遍身肿。

  兑端 在上唇端手阳明脉气所发。(针二分。灸三壮。炷如麦大)治癫痫吐沫。消渴鼻衄。口臭齿龈痛。

  龈交 在唇内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三壮)治鼻中息肉。牙疳肿痛目赤多泪眵头额痛面生疮癣。

  冲脉穴图 冲脉者起于气街(足阳明经)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骨空论)其右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二十二穴)。

  难经曰。冲脉并足阳明之经上行。奇经考曰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

  带脉穴图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为病。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壮。(溶溶缓慢貌)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明堂)。

  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经别篇)。

  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 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六穴)阳跷脉穴图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难经)。

  阳跷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睛明。(左右二十二穴)阴跷脉穴图 阴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难经)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外踝以下急。内踝以上缓。(脉经)两足跷脉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脉度○左右八穴)阳维脉穴图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杂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太阳及阳跷会于 俞。又与手少阳会于 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三十穴)。

  阴维脉穴图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大横腹哀。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在大横下四寸三分)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共十二穴)

  卷四 经穴考正

  十二经主客原络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主 手阳明大肠络穴偏历客手阳明大肠原穴合谷主 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客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主 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客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主 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客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主 手太阳小肠络穴支正客手太阳小肠原穴腕骨主 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客足少阴肾经原穴太 主 足太阳膀胱络穴飞扬客足太阳膀胱原穴京骨主 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客手少阳三焦原穴阳池主 手厥阴心包络穴内关客手厥阴心包原穴太陵主 手少阳三焦络穴外关客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主 足少阳胆经络穴光明客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主 足厥阴肝经络穴蠡沟客难经曰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 名曰原。凡治病必随各经主客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如肺经有病。可刺本经太渊原穴。复刺大肠偏历络穴。余仿此。

  卷四 经穴考正

  藏腑募穴

  中府(肺募) 巨关(心募) 期门(肝募) 章门(脾募) 京门(肾募) 日月(胆募) 中脘(胃募) 天枢(大肠募) 关元(小肠募) 石门(三焦募) 中极(膀胱募)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也。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卷四 经穴考正

  脏腑穴

  肺 (三椎下) 心 (五椎下) 肝 (九椎下) 脾 (十一椎下) 肾 (十四椎下) 厥阴(四椎下) 胆 (十椎下) 胃 (十二椎下) 三焦 (十三椎下) 大肠 (十六椎下) 小肠(十八椎下) 膀胱 (十九椎下)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 脏 。是人之受天外风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 。

  (募作膜。肉间膜系为藏气结聚之所。故募在阴也。 犹委输之输。六阴六阳之气由之转输传。送故 在阳也)

  卷四 经穴考正

  八会

  腑会中脘(胃募也。六腑取禀于胃。故曰腑会)脏会章门(脾募也。五脏皆禀于脾。故曰脏会)筋会阳陵泉(足少阳之筋结于此肝主筋。胆为之合。故曰筋会。)髓会悬钟(诸髓皆属于骨。故曰髓会。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血会膈 (谷气由膈达于上焦化精微为血之处。故曰血会。)骨会大椎(肩脊之骨会于此。故曰骨会。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椎也。)脉会太渊(平旦脉会于此。故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气会膻中。(此为三焦宗气所居是为上气海。故曰气会。)难经曰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

  卷四 经穴考正

  九门

  飞门(唇也) 户门(齿也) 吸门(会厌也) 贲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 阑门(小肠下口) 魄门(肛门也○以上难经名曰七冲门) 命门(精血之门。居前阴中) 气门(溲溺之门。居前阴中。由气化而出。故曰气门。)

  卷四 经穴考正

  经外奇穴考

  (其九十八穴)印堂一穴 在鼻柱上两眉间陷中。(针一分。灸五壮)治小儿惊痫鼻准二穴 在鼻柱尖上治鼻上生酒酢风。针出血。

  内迎香二穴 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鱼腰二穴 在眉中间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

  鱼尾二穴 在目外 头(针一分)治目疾。

  太阳二穴 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治眼红肿痛连头上其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或以手紧纽其领令紫脉见即于紫脉上刺出血睛中二穴 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神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顷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盘膝正坐。将箸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

  神秘穴也。凡学针人眼者。先试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聚泉一穴 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取之。有直缝。是穴(灸七壮)治哮喘久嗽。用生姜切片如钱浓。搭舌上。艾灸以清茶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胎舌强。小针刺出血愈。

  海泉一穴 在舌下中央脉上。治消渴。针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 在舌下两旁紫脉上。卷舌取之。治舌本肿痛。重舌喉痹。刺出血。

  十宣十穴 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指各一穴治乳鹅。针出血。立效八邪八穴 一名大都。在两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治头风牙痛一名上都在食指中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一名中都在中指无名指本节岐骨间。一名下都。在无名指小指本节岐骨间。俱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大骨空二穴 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灸七壮禁针)小骨空二穴 在手小拇指第二节上屈指当骨尖治手节疼。目痛泪出(灸七壮)。

  五虎四穴 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上握拳取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

  中魁二穴 在手中指第二节骨尖上屈指取之治五噎反胃(灸七壮)中泉二穴 在手背腕中当阳 阳池间陷中。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疼(灸二七壮)。

  龙元二穴 在两手掌后。其法用稻草量自手中。指头至掌第一横纹。折为四分乃复自横纹比量向臂。当草尽处两筋间是穴。治牙疼。(灸七壮。)高骨二穴(此即手髓孔穴) 在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又脚髓孔二穴 在足外踝后一寸。俱治手足痿痹半身不遂。

  二白四穴 在掌后横纹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当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痔漏。

  肩柱骨二穴 在肩端起骨尖上治瘰 及手不能举动(灸七壮)肘尖二穴 在两肘骨尖上治瘰 可灸七七壮。

  千金翼曰治肠痈。屈两肘尖头骨。各灸百壮。下脓血者愈。

  夹脊二穴 取法令病患合面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绳下脊间。用墨点记。两旁各开一寸半是穴。治霍乱转筋(灸百壮)。

  内踝尖二穴 在足内踝骨。尖上治下 牙疼。脚内廉转筋(灸七壮)外踝尖二穴 在足外踝骨尖上治脚外廉转筋。寒湿香港脚。(灸七壮。)髋骨四穴 在足阳明梁丘穴两旁。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壮。)膝眼四穴 在膝头骨下两旁陷中(针五分禁灸)治膝冷痛不已。

  八风八穴 在足五指岐骨间。俱治脚背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鬼眼四穴 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岐缝中。治鬼魅狐惑慌惚振惊。

  又二穴在两足大指。取穴亦如在手者。治一切急魇暴绝。兼治五痫。正发时灸此四穴甚效。

  鬼眼二穴 在两腰眼宛宛中。治痨瘵(灸法见卷五传尸劳)。

  (按千金翼云治腰痛灸腰目 在尻上约左右又云在肾俞下三寸夹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主治消渴。又胜玉歇曰腰痛中空穴最奇。似皆指此穴)。

  两乳二穴 在乳头下一指许。与乳头相直。骨间陷中妇人以乳头垂下到处是穴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灶如小麦大治呃逆立止灸三壮不止者不可治。

  阑门二穴 在曲骨旁三寸动脉中。治七疝奔豚。千金翼云在横骨旁三寸。治 卵偏大。

  灸泉阴百壮即此(一日。针一寸)囊底一穴 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小肠疝气(灸七壮艾灶如鼠粪)。

  子宫子户二穴 子宫在关元穴左边开中二寸。千金翼治妇人不孕漏胎腹痛灸胞门五十壮即此子户在关元穴右边开中二寸。千金翼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针入胞门一寸即此。

  (按足少阴经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此在关元左右也大成有子宫二穴在中极旁三寸误)。

  独阴二穴 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治干呕吐红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

  金鉴灸难产穴作足小指至阴。

  卷五 证治参详

  中风门

  (有补遗)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足三里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将有中风之候。速针灸以上穴。

  中风卒倒不醒神阙 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 气海 二穴俱连命门。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目戴上 足太阳之证。目上视。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者。名戴眼也。

  神庭 丝竹空 人中(景岳全书曰治目睛直视)脊骨三椎。并五椎上各灸七壮。齐下火立效背反张 风气乘虚入于诸阳之经。则腰脊反折挛急如角弓之状。一名角弓反张也。

  百会 神门 间使 太冲 仆参 又法针 哑门 风府口噤 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风寒乘虚而入。其筋则挛。故令牙关急而口噤也。

  人中 承浆 颊车 合谷口眼 斜 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 承浆 颊车(针向地仓) 地仓(针向颊车) 听会 客主人 合谷凡口 向右者。是左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 向左者。是右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

  喑哑 心受风。故舌强不语。风寒客于会厌。故卒然无音。又有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此肾虚热痰。

  灵道 鱼际 阴谷 复溜 丰隆中风无汗恶寒 针至阴(出血) 昆仑 阳跷中风有汗恶风 针风府 (以上二症太阳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针陷谷。去阳明之贼 针厉兑。泻阳明经之实热。(以上二症阳明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凉。针隐白。去太阴经之贼也。(此症太阴经中风也)中风有汗无热。针太 (此症少阴经中风也)中风六症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木不仁者。厥阴之井大敦。针以通其经。少阳经之绝骨。灸以引其热也。

  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牙关紧闭者。急以针刺手指上十二井穴。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及绞肠痧症少商二穴 商阳二穴 中冲二穴 关冲二穴 少冲二穴 少泽二穴瘫痪 此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

  肩井 肩 曲池 阳 合谷 中渚 风市 阳陵泉 阳辅 昆仑 足三里半身不遂 此由气血不周。一名偏枯是也。或但手不举口不能言。而无他症者。此中经也。各随其经络俞穴而针灸之。兼用药补血养筋。方能有效。

  百会 肩井 肩 曲池 手三里 列缺 风市 绝骨 足三里以上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卷五 证治参详

  痉病

  (一名 病)痉者。强也。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盖太阳中风。身必多汗。或衣被不更。

  寒湿内袭。或重感天时之寒。地气之湿。因而变痉。风挟寒则血涩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亦有血虚筋脉无所荣养而成痉者。筋急而缩为螈。筋弛而缓为纵。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有补遗)百会 风池 曲池 合谷 复溜 昆仑 太冲

  卷五 证治参详

  痫病

  (有补遗)羊痫 目上窜。作羊声。(即心痫也)马痫 张口摇头。身体反折(按古五痫之名无马痫。别录有马痫而无犬痫。一云心痫目瞪吐舌。仿佛马鸣马属火。亦属心也)。

  鸡痫 张口前仆提住即醒(即肺痫也一云惊跳反折手 其声如鸡。又巽为鸡属木。金克木也)。

  犬痫 反折上窜。其声如犬(犬属木即肝痫也)牛痫 直视腹满。声如牛吼(即脾痫也)。

  猪痫 吐涎沫如绵。作猪声(即肾痫也○以上痫症。大率痰热惊三者所致)。

  百会 神庭 上星 风府 风池 丝竹空 神门 肺俞(一本心俞。误) 巨阙 鸠尾上脘 神阙 阳陵泉 阳辅发于昼者阳跷 发于夜者阴跷按痫病仆时身软或作六畜声。若中风中寒之类。则仆地无声醒时无涎沫。亦不复发。痉病虽时发时止。必身体强直。反张如弓为辨。

  卷五 证治参详

  癫狂

  (癫即痴病有补遗)癫多喜。病在心脾包络。时作时止。常昏倦。阴主静也。狂多怒。病在肝胆胃经。少卧而不饥。逾坑上屋者。阳盛则四肢实也。

  人中(治笑哭) 间使 神门(治痴呆) 后溪 申脉 下巨墟(治狂) 冲阳(男灸此癫狂并治) 骨 (灸二十壮治癫)两手足大指左右相并。用绳缚定。艾炷灸两指歧缝中七壮须甲肉四处着火。病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又孙真人十三鬼穴(挨次针之。如偏穴男先。针左女先针右)人中 少商 隐白 太陵 申脉 风府 颊车 承浆 劳宫 上星 会阴 曲池 舌下中缝(横箸一枚于口。令舌不动。刺出血效)大成曰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斜。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乃飞虫向导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时。先要愉悦。书符。定神。祷神。然后行针。

  愉悦 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足以言德。

  书符 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患服。一道贴于病患房内。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念咒 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关下覆昆仑。贪野狼。巨门禄存文曲。廉真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恶*。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太乙灵符 定神 谓医与病患。各正自己之神。

  祷神 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密言从吾针后。病不许复。乃掐穴咒曰。大哉干元威通神天金针到处。万病如拈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卷五 证治参详

  尸厥

  (有补遗)尸厥 阴阳逆也。其状如瓦。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脉沉大而滑。身温而汗此为入府。气复自愈。若唇青身冷此为入藏即死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

  人中(针入至齿) 百会 间使 列缺 期门 巨阙 气海 金门 厉兑 大都 隐白大敦一尸厥卒忤中恶等证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五邪治法 人虚即神游失守使鬼神外干令人暴亡肝虚者见白尸鬼。

  丘墟(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腹中鸣者可治) 肝俞(刺三分得气气留补)心虚者见黑尸鬼阳池(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徐出扪穴) 心俞(刺三分。得气留补即苏)脾虚者见青尸鬼冲阳(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出扪穴) 脾俞(刺三分。留二呼。气至徐徐退针即苏)肺虚者见赤尸鬼合谷(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退一分。徐出针) 肺俞(刺一分半。得气留补徐徐出针)肾虚者见黄尸鬼京骨(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扪穴) 肾俞(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出扪穴)张景岳曰凡犯尸鬼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虽冷无气。但觉目有神采。心腹尚温口中无涎。

  舌不卷。囊不缩。汗不出。及未过一时者。尚可刺之。复苏刺法用毫针。先以口含针。令温暖而刺之。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

  卷五 证治参详

  伤寒热病门

  (有补遗)头痛身热风池 风府 上星 攒竹 悬颅 商阳 鱼际 神道 期门 足三里 陷谷 太 (一名吕细)汗不出腕骨 阳谷 合谷(泻) 复溜(补)汗出寒热风池 五处 攒竹 上脘 少商 合谷(补) 复溜(泻)热无度汗不出 陷谷(泄阳明之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恶寒 后溪喘 三间结胸 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肺俞 期门热入血室谵语期门腹胀三里 内庭发狂 此阳明胃经邪热炽盛燥火郁结于中所致。

  百会 合谷 间使 足三里 复溜郁冒 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

  关冲 少泽 窍阴 至阴厥 三阴三阳之脉。俱相接于手足。阴主寒阳主热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

  支沟 内庭 太 大都 行间 若脉绝者 间使 气海 复溜余热不尽曲池 间使 合谷 后溪过经不解 期门发黄 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大率温热之黄如橘色寒湿之黄如熏色。

  外关 腕骨 申脉 涌泉小便不利 邪蓄于内。津液不行也。

  阴谷 阴陵泉 关元(寒郁不通者。用炒热盐熨关元) 石门(阴寒甚小便不利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大便秘塞章门 照海

  卷五 证治参详

  瘟疫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

  大头瘟 因风热时邪。凡憎寒发热。咽喉肿痛头目面部肿及于耳。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外科有时毒证即此也。甚至项肩俱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也。(有补遗)大迎 曲池 合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疟疾

  (证治详见刺疟论篇此特通用刺灸要穴)痰疟寒热合谷 曲池 后溪久疟热多寒少间使 太 丘墟(治振寒)久疟不食公孙 内庭 商丘(治呕)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若久不愈。黄瘦无力者。灸脾 (七壮)凡治疟先针。而后灸大椎(三七壮。一日三壮愈)又灸三椎骨脊上(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暑病

  (有补遗)中暑 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初病即渴其脉虚弱。

  人中 中脘 气海 曲池 合谷 中冲 三里 内庭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绞。不得吐泻。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遍淬之。

  卷五 证治参详

  痧症

  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白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黑白痧头疼发汗。口渴泄泻。恶寒肢冷。不得睡卧。或肠鸣腹响。名绞肠痧也。

  百劳 列缺 十宣 委中(以上刺痧通用) 天府(黑痧兼刺之) 太陵 大敦(白痧兼刺之) 窍阴(黑白痧兼刺之) 中脘 丹田(治小腹绞痛)又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用针刺放去其毒血。或有误饮热汤。则青紫筋反隐而不现即放之毒血不流。此当急饮冷水以解之。然后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此当先消食积而再放刮。或有痧毒方发。兼遇恼怒气逆。则愈作胀。此当先用破气药以顺之。而再放刮。则痧可渐消也。若刮已到。放已尽。而不愈。则是痧毒惟在肠胃肝脾肾二阴经络。必须据症用药。

  放痧有十头顶心(百会穴) 印堂 两太阳穴 喉中两旁 舌下两旁 两乳 两手十指头(十宣穴)两臂弯 两腿弯 两足十指头

  卷五 证治参详

  霍乱

  霍乱挥霍撩乱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也。至于舌卷阳缩入腹者不治。又霍乱为胃气反逆。误犯谷食米饮必死。

  关冲 支沟 委中 承山 三阴交 公孙 太白 太 (吐泻神效) 夹脊穴吐泻不止者 中脘 天枢 气海(或针或灸立愈)霍乱将死者。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艾灸七壮。立苏。

  卷五 证治参详

  恶心呕吐

  (哕病见补遗)恶心 胃口有邪。见饮食便生畏恶。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气恶心者呕清水。痰火恶心呕酸水。烦渴。

  胃俞 幽门 中脘 商丘呕吐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

  太渊 太陵 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 中脘 气海 足三里 通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翻胃噎隔

  (有补遗)翻胃 上焦吐者气上冲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闷。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饮食后两日吐者。脾绝胃枯。不可治也。

  隔俞 脾俞 上脘 中脘(各灸二七壮) 天枢 气海 三里 太白噎病 忧噎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善忘。气噎心下痞噎哕不食。胸背痛。

  劳噎。气上膈。支满背痛食噎。食急胸痛。不得喘息。噎是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者可治。

  天突 胃俞 中脘 气海 三里 膏肓俞 脾俞(思噎更效) 膻中(治气噎) 膈俞(治劳噎)

  卷五 证治参详

  三消

  三消证。三焦受病也。上消属肺大渴引饮。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名曰膈消。亦曰消渴中消属胃。多食善饥而曰渐消瘦。名曰消中。亦曰消谷。下消属肾。烦躁引饮。面黑耳焦。溺如膏。名曰肾消亦曰内消。是皆心胃之火上炎。真阴不足也。

  承浆 金津 玉液 肾俞

  卷五 证治参详

  咳嗽哮喘门

  咳嗽 有声无痰曰咳伤于肺气也。有痰无声曰嗽。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名曰咳嗽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

  天突 膻中 乳根(三壮) 风门 肺俞 经渠 列缺 鱼际 前谷 三里咳逆 因喘咳以至气逆。咳嗽之甚者也。

  肺俞 肺募 太陵 三里 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一法刺期门

  风劳百病 风劳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渐变成劳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遗精。

  肩井(灸二百壮)哮 哮病有五。水哮饮。水则发。气哮怒气所感。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多食咸味则发乳哮小儿初生便哮。酒哮醉酒行房所致。饮酒则发(水哮。乳哮。酒哮。俱难治)天突 华盖 胆中 俞府 三里 肩中俞(治风哮)又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截断。牵往后脊中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效)小儿咸哮 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

  喘 凡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急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气喘不能卧。风冷久嗽。六椎下灵台(灸三壮愈)诸喘气急 七椎下至阳(灸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虚劳门

  (有补遗)骨蒸寒热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

  体倦肉瘦。多食而饥。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泻泄燥急。腰疼脚瘦。阴茎自强。

  肺俞 膏肓俞 足三里四花穴 令病患平身正立用草一条纳长三四尺。一头与足中指端(一作大指)比齐。顺脚心至后跟贴肉直上。比至曲瞅大纹截断。次令病患正坐。解发分顶。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循项背贴肉垂下。至草尽处用墨点记。又取短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左右分开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加于背脊墨点上。两边草尽处为第一次应灸二穴。即五椎心俞。心主血故灸之。随年纪多灸一壮。累效(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又取前所量足之草中折。

  正按结喉上。其草两头垂脊间。至尽处以墨点记。次以前所量短草亦如前法横加于墨点上。

  两边草尽处为第二次应灸二穴。即七椎膈俞。HT 曰血会膈俞。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灸之崔知悌立四花穴法。而不指穴名。为粗工吉也。如妇人缠足者。以草自右膊肩 穴起。伸手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以代量足之法 凡男妇五五劳七伤肌肉削瘦。盗汗潮热。烦躁咳嗽吐血等证。初灸七壮或二七壮。三七壮。再灸膏肓二穴。

  (按类经图翼云四花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而根据其法度之。未合大成云。上二穴膈俞下二穴胆俞。根据其法度之亦不合。今与资生灸劳穴等法较正如上)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

  灸骨会大椎真气不足灸气海 足三里注夏羸瘦 凡在夏初。而患头疼足软。体热食少者。名曰注夏(一作疰夏)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中脘 传尸劳(有补遗)第一代虫伤心 灸心俞。并上下如四花样。

  (按四花穴。又有上下二穴之法。取心俞当点记五椎下。次用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分开。比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放点处其左右草尽处即心俞二穴。又以此草取中。点贴直放点处。上下草尽处亦为二穴合心俞共灸四穴如灸肺俞点记三椎下为法余仿此)第二代 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 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 灸厥阴俞。四穴如前第五代 灸肾俞。四穴如前第六代 灸三焦俞。四穴如前此症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又须请普庵咒镇念之。

  一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俞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药。

  一灸腰眼穴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令病患解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有微陷是穴。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各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其虫必从吐泻中而出。烧 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取效。

  卷五 证治参详

  失血

  咳血吐血(有补遗)间使 列缺 太渊 鱼际 神门 百劳 风门 肺俞 肝俞 脾俞 乳根 上脘 三里

  卷五 证治参详

  肺痿肺痈

  (有补遗)肺痿 咳嗽上气喘急。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为肺痿之病。

  肺俞(灸三壮) 气户 太渊肺痈 咳嗽吐臭痰。胸中隐隐痛。自汗喘急。呼吸不利。便是肺痈之候。

  尺泽 太渊 列缺 少商 合谷 间使 太陵 支沟 肺俞(灸三壮) 库房按金匮云。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亡津液得之。为阴虚之症。如咳久肺瘪。

  喉哑声嘶咯血多不可治肺痈由感受风寒。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或挟湿热痰涎蒸淫肺窍。以致血为凝滞。变成痈脓治法大忌温补。凡初受风寒咳嗽。即见上气喘急。将成肺痿肺痈之候。可施以灸法。若肺痿热已深肺痈脓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灸则助邪伤肺。反为害矣。

  卷五 证治参详

  头面病

  头痛 风寒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脑痛连两额属太阳 头额痛连目齿属阳明 头额痛连耳根属少阳 太阳穴痛属脾虚 巅顶痛属肾 目系痛属肝(有补遗)百会 天柱(真头痛速灸此三穴) 风池 风府 前顶 上星 攒竹 后溪 腕骨 少海解溪丝竹空 中渚 合谷 头维 头临泣 足临泣(丝竹空下治偏头痛○以上诸穴当验邪所从来择用之)醉头风 口吐清涎。眩晕。或三四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此痰饮停于胃脘。药宜利气化痰。

  印堂 攒竹 风门 膻中 中脘 头旋(有补遗)百会 络却 目窗 风池 侠溪 丰隆 解 甲脉 至阴头肿 一名发颐。肿在耳前后(详见卷六大头瘟)曲池 大迎 曲差 完骨面肿作痒迎香 合谷 陷谷(面目壅肿刺出血愈) 厉兑

  卷五 证治参详

  目病(有补遗)

  目赤肿痛 赤热时气流行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盛。元气虚者则传染为累。

  上星 睛明 攒竹 风池 合谷 三间 太阳 目窗 百会 前顶 丝竹空大 痛 少泽小 痛 关冲睛痛欲出十指缝中(刺出血) 内关 内庭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凡头目苦痛。取睛明、玉枕。

  怕热羞明 皆由火燥血热。若目不赤痛。但畏明者。乃肝血亏。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之故。

  行间眼红肿涩烂沿睛明 二间 三间 合谷 光明风目眶烂头维 颧目眶赤烂(俗名为赤瞎)刺目眶外出血。以泻湿热。

  眼生翳膜 翳自热生。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瓣者难消。其有赤眼。与之凉药过多。又涤以水。血为之凝。翳不能去治宜发物。使其邪动。翳膜乃浮。辅以退翳之药。则能自去。此症受病已深。未可一时针愈。须如法三四次刺之。

  睛明 太阳 翳风 瞳子 光明 合谷 命门 肝俞 临泣(治白翳) 攒竹 液门后溪(治赤翳)又凡胡椒。韭菜根。橘叶。菊叶之类。皆可杵烂为丸。用绵裹塞鼻中触之。过夜则星自落。

  眼生倒睫拳毛 目病之人脾受风邪。则弦紧而外皮松。令毛倒睫。频频拭擦。毛渐侵睛。扫成云翳。药治无效。当用手扳将内眶向外。以针刺出血愈。

  青盲无所见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肝俞雀目不能夜视 此肝虚也。盖木旺于寅。绝于申。酉戌时木气衰甚遇夜始生至卯稍盛。

  是以晚暗而晓复明也。

  肝俞(灸七壮又刺后穴不宜出血) 睛明 光明 临泣 三阴交迎风冷泪 此由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所致。

  头维 睛明 临泣 攒竹 风池 液门 合谷 腕骨 后溪妇人经行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证。

  三阴交眼睑 动头维 攒竹偷针眼 眼内 生小块。须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此以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五 证治参详

  耳病

  (有补遗)耳聋 亦名重听有从外不能达者。其病在经。有从内不能通者。其病在脏。

  新聋多热。取少阳阳明 久聋多虚。补足少阴。

  液门 中渚 外关 翳风 耳门 后溪 听宫 听会 合谷 侠溪耳鸣 此乃痰火上升。壅闭听户。或因脑怒而得者。少阳之火客于耳也。鸣不甚。其脉细者多虚。

  耳门 听会 听宫 前谷 腕骨 阳谷 络 肾俞耳 生疮形似赤肉。又耳出恶水曰 。

  听宫 翳风 耳门 合谷 下关

  卷五 证治参详

  鼻病

  (有补遗)鼻塞不闻香臭 鼻司呼吸。往来不息。或因风寒闭腠理。则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则香臭不知。或生息肉而阻塞气道。谓之鼻 。此阳明热滞留结也。

  百会 风府 百劳 上星 水沟 迎香 通天鼻痔息肉通天 囟会(各灸七壮效)鼻渊又名脑漏 郁热重者。时流浊涕而多臭气。谓之鼻渊。热微者。鼻流清涕。谓之鼽上星 风府 曲差 人中 合谷 鼻衄上星 风府(血由此而入脑。注鼻灸三壮立止) 二间 合谷 隐白又用蒜一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一分浓贴脚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两孔俱出。左右俱贴即止。

  卷五 证治参详

  舌病

  (有补遗)舌肿难言 七情所郁。及心经热壅。则舌肿不得息。

  金津 玉液 廉泉 少商 行间千金曰。舌肿满口溢。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人。刺舌两边大脉出血(勿刺中央)原病式曰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针所出血几盈斗。一方用蒲黄末掺之。

  小儿重舌 刺行间舌强 中风痰滞。每有此症。

  哑门 三间 中冲 行间舌缓 治同上舌上黄 鱼际

  卷五 证治参详

  咽喉病

  (有补遗)喉痹(俗作喉闭。闭壅也) 此症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蓦然喉痛。手足厥冷气闭。

  少商(将患者臂以手将下十来次取油发绳扎大拇指使血聚于指刺出血喉痹即解男先针左女先针右) 曲池 合谷 三间 关冲 风府 天突 丰隆 隐白 窍阴一凡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者。兼以三棱针刺手大指背头节上。甲根下排刺三针。

  双乳鹅 热气上行。肿于喉之两旁为双鹅。肿于一边为单鹅。此其形必圆突如乳。乃痈疽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并刺后穴。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生于咽下者。难治(咽在喉之后)金津 玉液 少商单乳鹅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一作廉泉,误)

  卷五 证治参详

  齿牙病

  (有补遗)上 牙疼 足阳明病人中 太渊 冲阳 吕细(在内踝尖上。灸二七壮)下 牙疼 手阳明病承浆 颊车 三间 合谷 列缺(旧名龙元)一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不必贴膏如发再灸。即可断根。

  齿龋 齿腐也内经注。齿痛也。

  承浆 劳宫(各灸一壮) 小海 阳谷 少海 合谷 二间 厉兑牙床腐烂。齿牙脱落名曰走马牙疳。乃热毒蕴积所致。

  针穴同前 宜服清胃泻火之药。又用黄连五倍子煎水鸡毛洗口中。

  龈痛 齿根肉曰龈角孙 小海肾虚牙疼出血颊车 合谷 足三里 太

  卷五 证治参详

  手足病

  风痹(有补遗)外关 天井 少海 尺泽 曲池 合谷 委中 阳辅肩臂痛肩 天井 尺泽 少海 曲池 三里 合谷 外关 中渚手指拘挛阳谷 (一法灸膝眼穴)腋肘痛或肿小海 尺泽 间使 太陵腿叉风(腿膝酸疼是也)环跳 风市 阳陵泉一凡膝以上病灸环跳 风市膝以下病 灸 犊鼻 膝关 阳陵泉 三里足踝以上病灸 绝骨 昆仑 三阴交足踝以下病灸 申脉 照海膝风肿痛(即鹤膝风。有补遗)阳陵泉 阳辅 临泣 梁丘 膝眼 足三里 膝关 委中 阴陵泉 商丘 太冲 中封香港脚○此因风寒暑湿所浸或饮酒浓味损伤脾胃湿热下注肝肾而成。其病先从气冲穴隐核痛起湿胜者筋脉弛纵浮肿。但重而不上升。四肢俱寒。治宜辛温发散继以分利祛湿。热胜者筋脉蜷缩。枯细不肿四肢俱热有时上冲。治以清火降热其湿热分争湿胜则憎寒热胜则壮热有兼头疼身痛状类伤寒者但初起于脚膝热肿或屈弱不能动移为异耳。

  凡香港脚上攻胸膈喘急呕吐不止。自汗脉短。促者死入心则恍惚小腹痹胀左寸乍大乍小者死入肾则腰脚肿小便闭额黑胸满。左尺绝者死。若见危候而脉未绝者以附子为末。津调涂涌泉穴。

  一法刺 肩井 三里 太冲神应经治香港脚 一风市(灸五十壮) 二伏兔(刺) 三犊鼻(五十壮) 四膝眼 五三里(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寒湿香港脚解 (灸七壮效)转筋转筋在手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壮转筋在胫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壮腹胀转筋者灸脐上一寸十四壮脚转筋 承山 脚踝上(内筋急灸内踝外筋急灸外踝)痿 筋骨软弱。不痛不痒曰痿,足弱不能行曰 。由五内虚耗。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所致。状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彼因风寒邪实。故作肿痛。痿属血气之虚。但不任用而无痛楚。不可混同风治(有补遗)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 中渎 三里足不能行三里 三阴交 复溜 行间穿跟草鞋风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

  卷五 证治参详

  腰痛

  (有补遗)腰重痛不可忍。转侧起卧不便。脚膝挛痹。屈伸不利。灸两脚曲 两纹头。四处一齐灸各三壮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脐点记。乃用度脊中。灸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 人中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阳明原(冲阳)身之后。刺足太阳原(京骨)身之侧刺足少阳原(丘墟)通治腰痛穴肾俞 白环俞 腰俞 委中 昆仑

  卷五 证治参详

  心胸胃脘腹痛门

  心痛 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则横满膈间。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补遗)曲泽 内关 太陵 神门 中脘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 昆仑各三壮。谓表里俱泻之。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针 涌泉 太冲胸胁痛(有补遗)支沟 天井 太陵 期门 三里 章门 丘墟 阳辅 行间腋下痛或肿阳辅 丘墟 临泣胃脘痛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痰食积气郁遏清阳浊阴不降。阻碍道路而为痛其或满胀。或呕吐噎气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

  本病与客邪杂见也。

  内关 膈俞 胃俞 商丘腹痛(有补遗)内关 膈俞 脾俞 肾俞 中脘 三里 陷谷 太白 商丘 行间绕脐痛天枢 气海 水分小腹胀满痛阴交 气海(凡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 三里 内庭 太白 大敦中封阴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若药饼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

  卷五 证治参详

  中蛊

  (有补遗)五蛊毒注 中恶不能食中脘 照海凡人饮食后忽然腹中不快。或烦躁如狂。心腹搅痛欲吐不吐。蓦然仆晕。面目青黑。四肢逆冷。涎唾沉水或嚼生豆而不知腥。或嚼生矾不涩者。是中蛊也。

  卷五 证治参详

  积聚门

  (有补遗)胁下积气期门 章门 尺泽(治肺积) 行间(治肝积)伏梁 环脐而痛中脘贲豚气 从少腹起。气上冲胸腹痛肾俞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痞块 气壅塞为痞。凡人饮食无节。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则胃络所出之道以渐留滞。结成痞块。必在肠胃之外。膈膜之间。故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

  上脘 中脘 通谷 期门 (灸积块在上者) 肾俞 天枢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灸积块在下者) 脾俞 梁门 (灸诸痞块)。

  凡灸宜先上而后下。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多灸为妙。以上诸穴择宜用之。

  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

  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一治痞须灸痞根。在脊骨十三椎下当中点记。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

  此即痞根也。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皆效 长桑君针积块 瘕法。先于块中针之。甚者又于块头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块头二七壮。块中三七壮块尾七壮)。

  卷五 证治参详

  黄胆

  (有补遗)黄胆发浮百劳 膏肓俞 腕骨 中脘 三里 阴陵泉(治酒疸) 丹田(治色疸)遍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或不利。

  脾俞 然谷 涌泉 (并以上各穴选用)脾疸 口甘病脾俞 阴陵泉胆疸 口苦病胆俞 日月 阳陵泉

  卷五 证治参详

  肿胀门

  (有补遗)水肿 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胀。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

  胃俞 肾俞 神阙 水分 (以上宜灸) 水沟 足三里 解 公孙 阴陵泉 复溜中封 曲泉 (以上随宜灸刺)单腹胀脾俞 水分 公孙 复溜 行间血鼓脾俞 肾俞 足三里 复溜 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泻痢

  胃泄色黄。饮食不化。胃俞。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俞大肠泄色白。食已窘迫。肠鸣切痛。

  大肠俞小肠泄。溲涩。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俞大瘕泄。腹痛。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瘕结也)天枢 水分 (以上名为五泄)肾泄五更溏泄久而不愈。

  气海 关元洞泄不止 肾俞 中脘中气虚寒腹痛泻痢 天枢 神阙水泄有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中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二五壮立已。如用药宜车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及五苓散。可选用之。又诸泻痢入胃。名曰溢饮。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症。当灸大椎。

  卷五 证治参详

  疝气

  (有补遗)疝属肝经。湿热痰瘀乘虚下流作病。又因外寒所郁气不得通筋脉收引则痛或酒色无节。

  浊气流入下部。或劳碌。或遇寒。发作有时。或有形结于小腹不能顿消。乃湿热为标。肾虚为本。其证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有小腹痛连睾丸者。有痛在下部一边者。湿热须分多少而治。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下坠肝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外陵(在脐左右各开一寸五分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归来 大敦 行间 太冲 阑门(一名泉阴)。

  一法关元旁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一法令病患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屈成三角如△字样以上角安脐中两角安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两穴俱灸。艾炷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三七壮。神效。

  阴头肿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妇人阴中痛。皆刺大敦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二阴病

  遗精 梦交而出精者。谓之梦遗。无梦而泄精者。谓之滑精。

  膏肓俞 肾俞 中极(以上灸随年壮) 三阴交 曲泉(兼膝胫冷痛者效) 中封又精宫二穴。在十四椎下旁开中三寸灸七壮效。

  白浊肾俞 关元 中极阳痿 此乃肾与膀胱虚寒之症。

  肾俞 气海 (多灸妙)小便不禁 此常常出而不觉也。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禁而频来。宜补肾膀阴血。

  泻火邪为主。有睡中遗溺此为虚证。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皆有此患。但小儿挟热者多老人挟寒者多。不可不辨。

  气海(小儿遗溺灸亦效) 关元 阴陵泉 大敦五淋 气淋小便涩常有余沥 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又名砂淋) 血淋溺血。遇热即发。膏淋便出如膏。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有补遗)。

  间使 气海 关元 石门 阴陵泉一用白盐炒热填满脐中。艾炷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小便闭癃 闭不通也。癃。即淋沥也。

  小肠俞 阴交(当膀胱之上□故灸此) 阴陵泉大便秘结章门 太白 照海脾虚不大便三阴交(灸三十壮) 商丘脱肛 此由气血虚而下陷脐中(灸随年壮) 长强(三壮) 水分(灸百壮。治洞泄脱肛)若兼湿热者宜用五倍子明矾各三钱研末水二碗煎沸。热洗立收。脱肛三五寸者。洗过。

  再用赤石脂为末以油纸托上。四围皆掺之妙。

  便血 病在胃与大肠。故名肠风亦名藏毒。粪前者谓之近血。粪后者谓之远血。皆由湿热下注也。

  中脘 气海(凡血脱。色白饮食少进。脉濡弱。手足冷灸此二穴妙。)一凡便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按高凸之处觉酸疼者灸七壮即止。如复发再灸七壮。永可除根。至于衄血一切血症百治不效者。经灸永不再发。

  一法于脊间二十椎下。灸随年壮。

  痔漏 痔疾若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

  二白(在掌后四寸) 长强 承山 复溜 商丘又灸十四椎下各开一寸治肠风诸痔效。

  卷五 证治参详

  腋气

  胎生腋气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乃用好定粉水调搽腋下六七日后。看有一点黑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即气窍也。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三四壮愈。

  卷五 证治参详

  痈疽门

  (有补遗)凡疮疡可灸刺者。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气。若从背出者当从太阳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五穴选用。从鬓出者当从少阳经(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五穴选用从髭出者。当从阳明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 )五穴选用。从脑而出者。初觉脑痛不可忍且欲生疮也。当灸刺绝骨脉浮者。从太阳经根据前选用。脉长者。从阳明经根据前选用。

  脉弦者。从少阳经根据前选用 井主心下满。疮青色。荣主身热。疮赤色。俞主体重节痛。疮黄色。经主咳嗽寒热疮白色。合主气逆而泄疮黑色。随经病而有此症者。或宜灸宜刺以泄邪气。

  凡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色不变。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如已有脓水者。不可灸。当浅刺之。浅者亦不灸。

  隔蒜灸法 用大蒜头去皮。切三分浓片安疮上以艾炷于隔蒜灸之。每五壮换一蒜片。或三五十壮。或一二百壮。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痛者为良肉不痛者为毒瓦斯初灸知痛而后反不痛者毒瓦斯深重多灸为妙先不痛而后觉痛毒瓦斯轻泄)如疮大用蒜捣烂摊患处。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换。治痈疽初起。或痛或不痛。或麻木等症。或阴毒紫白色不起发。不痛不作脓者。尤宜多灸。仍服托里之剂。如灸后仍不痛。或不作脓。不起发者不治。此气血虚也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以前法灸之。凡用蒜取其辛而散。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灸后疮溃。以膏贴之自愈。

  附子饼灸法 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因风寒袭之。血气不能营运生肌。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上将艾炷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痛如饼干再用唾津调和。视疮口活润为度。或用炮附子去皮脐。切三分浓片如前灸法。兼服大补气血之药至肉平为度。若疮久成漏内有脓管者。灸数日后仍用针头散蚀腐之。(方见景岳全书)骑竹马灸穴法 以男左女右手臂竖起。用薄篾一条。自臂腕中横纹起。贴肉量至中指。齐肉尽处截断为则。次另用篾量中。指取定同身寸二寸。然后用木凳两条。摆开约四五尺。将大竹杠一条。两头搁在凳上。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在竹杠中。足不着地。使人扶定勿令伛偻(古令病患骑竹杠。使两人扛起。不若用凳搁稳也)将前量臂之篾一头定着竹杠。从尾 骨贴脊直上至篾尽处点记然后取同身寸篾。折中横安点处。两头尽处是穴灸七壮。或五七壮。此二穴乃心脉所过之处。凡痈疽恶疮。皆心火留滞之毒。灸则心火流通。而毒自散矣。

  发背肩井 骑竹马穴项上偏枕风门(灸二七壮)疔疮 初如粟米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或痛痒麻木。或寒热头痛。

  (面口)合谷 (手上)曲池 (背上)肩井 委中 三里凡疔用隔蒜灸法。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围。只露毒顶。用艾着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更宜多灸至百壮无不愈者。

  疔疮初发。必用铍针刺入疮心四五分。挑断疔根。令出恶血。针入疔根坚硬如铁者为顺。绵软而不知痛者为逆。生项以上者属三阳经。不宜灸。火日生疔亦禁灸。若初起失治。或房劳遗精。及食椒酒鸡鱼猪首等发物。以致毒瓦斯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

  乳痈 乳房红肿热痛。十四日成脓 乳疽初起寒热往来。乳房坚硬木痛。月余成脓。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男子房劳恚怒伤于肝肾。妇人胎产忧郁损于肝脾。皆能致之○ 热痛甚者。并宜隔蒜灸。)乳岩 郁闷则脾气阻。肝气逆。遂成隐核。不痛不痒。一二载始溃。或五六年后方见外肿紫黑。内渐溃烂。亦有数载方溃而陷下者皆曰乳岩。最难治疗。

  肩 灵道(各灸二七壮) 温溜(大人二七壮。小人七壮) 足三里 条口(治痈) 下巨墟(各灸二七壮) 足临泣。

  胃痈 生于左者曰胃口疽生于右者曰胃口痈。

  曲池(灸三七壮) 内关(七壮)肾痈 自肾俞穴起。

  会阳(灸二七壮)肠痈 小腹重强按之痛。小便如淋。汗出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脉洪数者脓已成。若大便脓血为直肠痈。易治。或绕脐生疮。或脐间出脓为盘肠痈。难治(一方用生菜油日几服。有效。以其利肠解毒也。)大肠俞 陷谷 太白千金方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大阳脉合曲池。小肠脉合小海。故灸此。)流注 生于四肢关节。或胸腹腰臀。初发漫肿不红 用葱头细切杵烂。炒热敷患处。冷则用热物熨之多熨为妙。或铺艾灸之亦效。若热痛渐至透红一点。即宜用针开破出脓。

  蜣螂蛀(一名僵螂蛀) 手指骨节坚肿形如蝉肚不红不肿。屈伸艰难日久方知木痛。此体虚人由湿痰寒气凝滞而成。初宜服六君子汤。外以阳燧锭于坚处灸之自消若失治而坚肿渐烂脓如清水。溃久则不能收功。

  阳燧锭蟾酥(末) 朱砂(末) 川乌(末) 草乌(各五分末) 直僵蚕(一条末)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烊化次入前药末搅匀再入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盆内速荡转成片俟冷收瓷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红枣肉粘于灸处用灯草蘸油点火淬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候起小 用线针串破出黄水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 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