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史馆长
编辑|奇史馆长
中国汉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仅仅一笔之差的形近字。
其中就包括“姬”和“姫”这两个字,乍一看几乎没什么区别,但仔细一看,中间的“口”却是不一样的。
这两个字仅一笔之差,但是读音和意思却大相径庭,前后两者究竟各有什么含义?有何不同?
姬(jī)“姬”字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汉字,主要的是代指出身高贵且貌美的女子,而了解历史的朋友也都知道,这个字在我国远古时期乃是大姓。
古籍《说文·女部》中有所记载:“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顾名思义,就是黄帝伴姬水而居,便以“姬”作为自己的姓氏。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还都以母系氏族社会为主,最古老的八大姓如姬、姜、姚等都以“女”字为偏旁部首,表现了远古时期对于女性的崇敬。
同样在远古时期的夏商周时期,姬作为姓氏可是王室贵族的专用姓氏,后来随着历史推进,还衍生出了许多分支氏族姓氏。
此外,古人还喜欢给女子赋予“某姬”之名,《左传》当中,众多姬姓氏族的貌美妇女多称为“某姬”,如昭姬、骊姬、秦姬、共姬、赵姬、庄姬,孟姬、狐姬等等。
到春秋战国时期,母系氏族的影响力渐渐衰落,父系氏族逐渐成为主流,姬姓也不再拥有此前那么高的地位,逐渐被各个强大的诸侯国的姓氏所取代。
到了秦汉时期,姬姓几乎已经很少见了,它也不再是王公贵族的象征,而是作为古代帝王的侍妾之代称,一般代指宫廷当中有一定地位,并且拥有才华和美貌的女子。
如《汉书文帝纪》中记载道:“姬者,本周之姓,贵于众国之女,所以妇人美称皆成姬焉,后因总谓众妾为姬。”
在汉朝之后,姬这个对女子的代称也便不再局限于宫廷里的宫女和出身高贵的贵族了,逐渐泛指为相对于正妻而言的侧室之妾。
相较于正室,妾的地位则较为低下,男子娶妾并不需要门当户对,这也说明姬字最核心的代指含义仍然保留了下来,那便是指美貌。
例如曹雪芹所撰写的名著《红楼梦》中第十一回写道:“尤氏率众姬妾并家人媳妇们送出来。”,也就说明姬字后来作为泛指妾。
同样也是在汉朝之后,姬也不仅仅泛指妾,也泛指民间多才多艺且貌美如花的女子,如在娱乐场所表演的歌女和舞女。
诗仙李白曾诗曰:“风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还客尝”,诗句这里的吴姬就是指代吴地,也即江南一带餐饮娱乐场所服侍客人的女子。
唐代为了作区分,把能歌善舞的女子统称为“歌舞姬”,后来鉴真东渡也把这个词带去了日本,进而衍生出了如今日本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歌舞伎。
无论怎样演变,直到现代,姬仍然还是对女子的一种美称,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了华夏文明语言文字的魅力。
姫(zhěn)与前者相比,姫在汉语当中算是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人见到过,它与姬字仅仅一笔之差,读音和含义的差别却相隔万里。
姫字首次记载于我国中文文献,是在清朝的《康熙字典》当中,字典当中解释的含义原文为“慎也”,也就是行事谨慎,和缜密的缜字同音且意思相近。
在不了解含义的时候,很多人都错以为姫字是姬字的异体字,实际上二者在汉语当中的差异很大,不过在日语和古汉语当中,倒的确是很多人所“错以为”的那样。
在古汉语当中,姬是一种古老且高贵的姓氏,多为帝王所用。
为表示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古人便把女字旁左边替换成了臣字,造出了与姬类似的形近字“姫”,也就是来代指王室之女——公主。
据战国时期的典籍记载,楚国君王的女儿,也即楚国的公主就被称为“楚姫”。
后来,古人与东洋的日本开始交往,我国的汉字也传入了日本,姫字在日语中也便保留了代指公主的含义。
日语当中有一个汉字组成的词叫“姫様(读音:himesama)”,意思就是指日本诸侯王公的公主与贵族家的女儿。
可见在日本文化里,“姫”与中国文化里的“姬”含义相差不大,都是对于女子的一种美称,以及形容一种温婉、优雅和纯洁的女性形象。
即便到了现在,日语中代指公主和贵人之女所用的汉字仍然是“姫”,除此以外,日本也将许多古汉语当中的汉字和词汇保留了下来,成为我国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
无论姬字还是姫字,都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两个汉字都见证着华夏文明历史的变迁。
有趣的形近字像“姬”和“姫”这样的形近字在汉语当中还有很多,例如指代毛发的“毫”,以及专属为地名的“亳”。
如今我国安徽省亳州市就使用了这个字,这个字除了作为地名之外,再无他用,以至于很多非安徽的外地人一开始都会把这个城市的名字读成“毫州”。
关于这个,曾经还闹出过一个笑话,在2000年的中文互联网上,雅虎中文论坛上有篇新闻提到了亳州,但错写成了毫州。
于是便有一群亳州当地文青和学者上网在新闻帖子下面回复:“我们是亳州,不是毫州!”,可见全国人民都很容易对亳州产生“误解”。
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的沧桑,各种字各有不同的引申义,为何一个“亳”字仅为地名所用?
郭沫若的《殷契粹编》中写道,亳字最早记载在甲骨文上,其甲骨上面的字为“于亳社御”,意为古人在亳州这个方地祭祀。
史学家通过对亳州境内的古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城依河而建,为防范洪水,人们便在高地建宅,而亳字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写法即是下面一株草,上面便是高台建筑。
亳字拆开来,下面的乇(zhe)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一种古代的原始谷物,上有垂叶,下有根系。
而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即是“京兆杜陵亭也”,也就是说亳州地区既是古代举办祭祀的地方,又是一座古代都城。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崇敬自然,又重视农耕,一个“亳”字,很好地把亳州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浓缩在了里面。
造此字者,即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伊尹,他辅佐商汤,灭夏桀,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建立商朝,伊尹也成为商朝的开国宰相。
“亳”与“毫”之间,前者下面代指谷物,后者下面代指毛发,也是一组读音和含义完全不同的形近字。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故事,而中国的汉字也是全世界使用时长最久的文字了。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周易·系辞传下》记载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原始部落时期,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文字,凡事就通过说话传述。
祖先们居住在大河流域,农业和畜牧业逐渐有了雏形,人们需要记载的事情增多,于是便发明了“结绳记事”。
华夏先民用麻草等材料编制成生子,通过打结的方式记录事件,大结为大事,小结则为小事,到粮食收获的时候,先民就用细绳打50个结,意为收获了50袋粮食。
到了夏朝时期,祖先的农耕文明逐渐成型,需要记录的信息变得更多,于是象形文字便应运而生,人们用简笔画作为文字,代表某一个事物。
商朝建立后,虽然象形文字能记录的信息更多,但还是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于是甲骨文就产生了,比早期象形文字更加抽象和规范。
甲骨文当中还出现了早期的会意字,也就是把两个文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文字,比如“明”和“月”组成的“朔”字,就代表着新月。
随着古代社会在青铜冶炼方面的进步,人们便弃用兽骨,改用青铜器书写文字用于记录信息和祭祀,也就是金文的诞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强化中央集权而推行文字统一,李斯便在早期文字上做了规范性调整,以更简练工整的小篆取代了金文。
秦末汉初时期,中国古文字又进行了改革,以小篆为基准进一步进行简化,从而衍生出了笔画简练,书写便捷的隶书。
在隶书当中,便可以看到许多现代汉字的样貌了,在东汉时期古人们也发现了隶书当中的“文字美”,因此行书、草书等书法样式也衍生了出来。
纸张笔墨的出现,让书法艺术更加繁荣,后来的楷书也将中国书法和汉字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中国汉字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从具象到抽象,由本能到精致的一个演进过程,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奥智慧。
结语关于形近字的讨论,总是能上升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字的传承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如今,汉字的故事仍在持续着,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