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天在新闻上看到甘肃甘南州下雪了,而广东这边的天气还有三十多度。刹那间令我们想起了岑嘉州“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句子,在末伏天气里绝对是能使身心凉凉的美好佳句。说起甘肃,在1200多年前的大诗人杜甫也在这儿待过。
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刚刚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他不只是嫌官职低,最主要的是当时关中大旱,田地颗粒无收,令老百姓食不裹腹。杜甫一家也不例外,这才不得已弃官逃荒去了甘肃天水,那地方当时叫做秦州。因为他有一个堂侄杜佐在秦州过得挺安稳,杜甫得知后觉得那里远离长安战事,社会相对稳定,天也没有干旱,就想去投靠这个侄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带领家人艰难地翻过有“关山”之称的陇山,终于到了秦州。眼看那里果然山水秀丽,颇宜居住,加上庄稼丰茂,杜甫心中窃喜:以后怕要在这边长住下去了。
(贰)
但在秦州的老杜日子更难过了,或许在于他不擅长种地或者根本无地可种,要不怎么会越过越困苦呢?杜甫来这地方后多亏靠着侄子杜佐接济生活,他也曾经做起摆摊卖草药的营生,赚点小钱。不过终久养不了家,口袋空空: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养不了家,难免心里凉凉的,于是杜甫一家在这呆了三个月后决定离开了。我们从杜甫的一段诗里可以看出他的无奈:“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杜甫《别赞上人》)
就是在秦州异常艰辛的这三个月里,杜甫仍念念不忘李白,陆续写了《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些诗篇充分验明了杜甫对李白的前途忧心忡忡。
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在长安写有一首五律叫做《春日忆李白》,其诗曰: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写的是诗圣对诗仙李白卓荦文才与飘逸性情的敬重与钦佩。而唐肃宗至德二载秋天在秦州的杜甫同样写了一首五律《天末怀李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杜甫的这首《天末怀李白》。
(叁)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五律是诗人在秋日忆李白,担忧并同情李白的命运多舛,前途险恶。当时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唐肃宗大赦天下,正从湖南返回江东的路上。而杜甫那阵子刚弃官举家迁居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唐王朝偏西的一个地方,荒僻不堪,因此杜甫在诗题里写作“天末”。
白马君认为天末有两重意思。一是指离长安比较远的关山之西的地方,所谓天高皇帝远的荒僻之地,诗人远离唐王朝的政治权利中心,包含了他对唐朝统治者的失望之情。从空间距离上来讲,杜甫远走秦地可以谓之“天末”,李白因为卷入了永王李璘的反叛斗争漩涡被流放到夜郎,蛮荒之野,也可以称作“天末”。同病相怜,天各一方,遥思迢迢,风吹心凉。
诗圣衣衫褴褛,在西风里尚无良好的生计,妻子儿女遭受着饥寒之苦,却还会想到李太白在南边蛮荒之地流浪,总想得到他的消息。如此看来,诗仙在诗圣的心中如峨峨高山,景仰之极。“天末”的另一层意思是天道之末也,隐隐含有诗人对唐王朝命运与李杜命运都处于穷途末路的意思。问当时谁最懂李太白?惟诗圣杜甫一人而已。
(肆)
诗圣不但最懂诗仙,而且十分的敬重诗仙,这才有了下联的“君子意如何”,仿佛是杜甫在喃喃自语地问候。而上联里的“凉风”既是起兴,又是下联里看似不经意,其实它包含了杜甫对李白无限担忧的问话的前因。这一句“君子意如何”又似一封言简意赅、心沉情重的信笺,欲寄却无门路,从而引出这首诗的颔联。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心中急切盼望着李白的消息,哪怕是只有只言片语的书信也好。但人世茫茫,千山阻隔,断无消息。
诗人用古代“鸿雁传书”的传说对秋天的雁阵寄予了他殷切的盼望。但秋天大雁是自北向南而飞,那时候杜甫在北方的秦地,而李白在南方,杜甫的设想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就是说即使是鸿雁传书也传不到杜甫手上,况且南方的秋天江湖上风浪不息,实属穷山恶水之地,即使有“鲤寄尺素”,波广水深,鲤鱼何处能求得呢?
鸿雁几时到,是盼望;江湖秋水多,是失望,忧虑。这一联里所体现出的诗人心中的一盼一忧,通过秋天的特有景象来表露出来,极其感人。鸿雁在天,秋水盈地,而诗人仰望天空的同时,又想象着南方江满湖平,洪波涌起,对李白实在是放心不下。
(伍)
接下来在颈联里诗人通过对千百年来历史上涌现的那些颇具才华的仕子文人的命运的总结,来表达出他自己和李白同样在这个世上遭遇过的各种不公平经历的痛恨: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李太白遇上唐肃宗大赦天下,从夜郎归来后写有一篇长诗《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也同样叹息自己命运不济,诗文纵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进长安带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想,出了长安则碎梦满地,憋屈满腹。
杜甫也在曾自我感觉良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通过自己的才华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目标,结果在长安蹭蹬长达十年,也没遇见十分赏识他提拔他的贵人。
纵观李杜诗文,已流芳千载;横看二人命运,极是不称心意。因此,一句“文章憎命达”,既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谩骂痛恨,又是对诗人内心自悲伤怀的过度体现。两人人生规迹不同,而结局都是流落江湖。其实李白比杜甫的生活状况好太多,只是在人生目标上屡屡受挫。
杜甫把那些诬陷李太白跟随李璘造反的人比喻为“魑魅”,是对那些欲置李白于死地的人的着恼怒骂。他们抓住李白这个辫子不放,致使李白流放夜郎。正如杜甫在《不见》中写道:世人皆欲*,吾意独怜才。 但山鬼喜欢吃人,自然会找人过错,绝不会像杜甫那样惜才、爱才。
(陆)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汨罗江是屈原受冤后自尽的地方,他的冤屈几千年来人尽皆知。李白同屈原相比,同样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着相似的愤懑不平。因而杜甫遥想李白能去汨罗江与屈原的魂魄对话平生,写诗赠与屈原以述心中大志。
读完整首《天末怀李白》,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心情的变化。首联体现出诗人的外冷内热的关切之情,继而调动他的忧愁在颔联里。尾联在经过颈联的激动心情后心思则缓缓归于平静。想象着我们也经常会思念远方极要好朋友,何尝不是如杜甫这样呢?
亲爱的诗友,读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有何感想呢?欢迎一齐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更多精彩,下期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