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文化,不只是带有柔曼诗性

江南水文化,不只是带有柔曼诗性

首页角色扮演江南在线传奇更新时间:2024-07-28

作者:曹伟明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古往今来,江南地区、江南文化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江南地区的水文化孕育了鱼米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镇、名镇。它们的成功源自水、得益于水,又进一步丰富了水乡风情的文化根底和人文基因。

比如,浙东的唐诗之路,让水路诗路交融、历史人文地理交汇,具有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典型特点。在唐代,这条水路吸引前来踏访、游赏、交游、吟咏的诗人在400位以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等都在此留下了精品佳作,让整个江南洋溢灵动的诗性,口口相传、代代流传。

在江南,一部城市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治理水患、利用水源的历史。江南地区的文化,虽然呈现千姿百态的不同特色,但都或多或少带有水文化的基因。它们不只有优美柔曼的诗性,更有开放进取的野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追求卓越的开拓性;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和造化,更是我们祖先通过劳动、创造留下的历史积淀,蕴含无数的人文传奇。

历史上,“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浦”的江南地区,凭借水的流动孕育了灵动、丰富的水文化;长三角地区特定的生存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江南文化的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面向未来,它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造就“窗外闻橹声,门前连市井”的别样风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河网长度达6公里左右。在太湖、淀山湖、大运河、苏州河、黄浦江和东海的江河湖海中,散落着享誉世界的诸多水乡古镇。

一、水生水植水产“三水”等养育勤劳智慧的江南先民,形成了富有才智的江南文化基因。

民以食为天。江南地区的河姆渡、崧泽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古,向人们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江南先民的生活环境。那时已有水井的开凿,解决了饮水之困;粳谷和籼谷的出土,证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和种植;水生动物和水产鱼类骨骼的遗存、水生植物(茭白、藕等)的遗迹,表明人类逐步进入农耕牧渔时代,出现了较为富足的鱼米之乡的迹象。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渔比猎要安全。潮起潮落的“拾海”捕鱼,体现了江南先民的生存智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即利用潮汐上下,插竹布阵,用智慧制造捕捉鱼虾的“蟹簖”,也成就了上海的地名“沪”。

由水而生的盐业,进一步丰富了江南先民的味觉,在饮食上有了新的创造。随之而来,以盐业为依托的酱业、酒业、染业等,构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内在乾坤。

在江南地区,除了丰富的水产鱼类之外,水生蔬菜中的茭白、莲藕、慈姑、水芹、荸荠、菱、芡实、莼菜,被人们称为“水八仙”,作为饮食的佳肴,让人们有了更多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据《越绝书》记载:(勾践)“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冬冰夏用,是江南先民对水的物理状态认识的深化。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冰冻技术和保鲜手段的创造、创新。

二、从独木舟到水上航运,发达的水运拓展江南先民的活动空间,形成了见多识广的文化视野。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考古发现的独木舟,证明了早在8000年前,江南地区就因地制宜创造了舟船,拓宽了交往的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舟船除了用于交通运输之外,还用于军事上的防御。

《墨子》中记述了一场舟战: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而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这是江南先民善于利用水流的特点,把握战机、创造先机,继而战胜对方的成功案例。

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在上海青浦的吴淞江边建造高等级的“青龙战舰”,标志着军事力量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这也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青龙港,由军事向贸易转型奠定了基础。

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对江南先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开门见湖,出门动橹”以及“窗外闻橹声,门前连市井”等,别有一番情趣。

智慧的江南人,还凭借水的资源、水的灵性,创造了众多的文化产品。

例如,蓝印花布,靠水扎染;酒酱酿造,柔情如水;水印木刻,得水灵性;水彩绘画,写意心境。

再如,摇快船、打船拳、荡湖船、划龙舟,以及那具有江南韵味的田山歌、越剧、沪剧、锡剧等飘荡在湖畔水面,成为江南水文化的源头和码头。

三、天人合一塑造平等自由的生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

江南先民面对令人不解的自然界现象时,往往会求助于上天和神灵。在上海崧泽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燎祭祀神的遗迹;出土的玉琮上都有兽面鸟纹。

江南先民早期崇拜的鸟,主要源自他们生活的大片盐碱沼泽地。那里潮汐出没、水草丛生,是鸟类栖息和繁殖的理想之地。鸟类既能自由翱翔,又可悠闲自得地生活,让江南先民羡慕不已。在近海,鸟可与人为伴,解除人们的寂寞;在远海,又可预示陆地的方位,引导船只航行。鸟类这些“神灵”启示,让江南先民对它们肃然起敬。

对龙的崇拜,则源自对江海怒涛的恐惧。这也是一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大家庭中。

四、通过顺势而为的水利设施改造创新,形成了通达善变、敢为人先的文化特性。

江南的水系,既是水利,也是水害。从远古大禹治水,建立江南一带的水利系统,到奋战在吴淞江、苏州河的林则徐、任仁发等地方官员前赴后继治水,包括上海普陀紫丹苑的水利工程遗址,都是科学昌明与工匠精神的生动案例。

同时,一系列江海滩涂围垦工程的实施,造就了丰衣足食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化、工商型的巨镇、大镇、强镇和富镇。

造就移民汇聚、人才辈出与文化的融合创造

江南之胜在于水,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灵魂、血液、细胞。源远流长的江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如下几个特质:

一是水滴石穿的坚韧品质。

江南人历来具有卧薪尝胆、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诸如大禹的治水、任仁发的吴淞江整治,都是在与水患的顽强拼搏中经历锤炼。上世纪50年代,以上海青浦任屯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水环境改造、“消灭钉螺,送走瘟神”的伟大创举,是滴水穿石、逆水行舟的典型代表。

坚韧是江南水文化的根底所在。江南不仅有杏花春雨的风花雪月,更是孕育江海奔流、创造奇迹、凝聚精神的一方热土,具有流水般的人生大智慧。

二是海纳百川的丰厚内涵。

具有吸纳特质的水文化总是绕不开海纳百川的“海”字。开放和包容是江南文化的主要内涵。水陆交通的便利,造就了人才的集结。古代的广富林、现代的上海滩,都带来移民的汇聚、精英的集聚。

人文的丰厚、民众的教化,使得江南地区人才辈出。唐宋时期的青龙镇,米芾的到任、苏东坡等名士集聚以及文化望族的形成、名门家学的渊源,都是与水文化不可分割的。

考古发现,江南水文化也受到荆楚、中原等地文化的深远影响。包容接纳又不断融合创造,最终塑造了江南水文化的风采和风骨。

三是和风细雨的温润特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通常给人带来一种安宁、纯净、祥和的温情,如“似水流年”“柔情似水”“清如水,明如镜”等。

在江南水文化的特别土壤中,人们通过自然平常的江南风物和天然人伦,可以一步步体会到生活的雅致、生命的精深,进而转化成追求内在的超越、细致、醇正与典雅。它让生命的安顿方式有了新的途径,营造了经世致用、务实笃行的人格特质。

从唐代开始,江南地区就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诗意栖居地。韦庄在《菩萨蛮》中写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意家园,让文人流连忘返。

四是流水不腐的灵动性格。

江南地区因流动而交流、因流动而自由、因流动而多元、因流动而灵动。不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陆机的草书《平复帖》,也都体现了水的律动和灵性。

灵动的水文化,展现了江南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江南人性格中的清澈而精明、平淡而内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结果。

历史上,江南地区还涌现了不少英雄豪杰、圣贤名相、诗家书圣等。不仅有“剑胆琴心”之类的才俊英豪之气,还有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厚重自强的文化基因。

江南的女性,也创下非凡的业绩。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江南女作家有2258人,占当时女作家总数的70%之多。江南水文化中,由于女性的创造,增添了更多的审美和诗意,让刚柔相济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造就安而重教、富而思善及率先求变的智慧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让江南水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一,传承好“智者乐水、通达善变”的水文化智慧。

长三角地区具有“三江五湖”的天时地利,人们性格中养成的灵活善变、机智敏捷具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每当机会来临,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总是能够抢抓机遇、顺应潮流、顺势而为。

无论是唐代的“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还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率先萌芽、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实业家的蓬勃涌现、老字号品牌的不断造就,都得益于此。近代以来,江南地区的人们机智巧思、大胆开拓,走出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之路,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

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要传承好江南水文化的智慧,满足健康宜居的生存需求,率先求变转型、转化创新,发展好绿色智慧的新经济,创造好绿色生态的新生活。

第二,弘扬好“上善若水、兼容并蓄”的水文化精神。

随物赋形、融汇百川让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等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在此互动,写下文明、文化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

第三,培育好“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水文化基因。

江南水文化,赋予长三角地区的人们以温润柔和、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征以及安而重教、富而思善的社会心理。水文化是诗性的,但绝对不是避世的,而是要经世致用。任何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都必须继承和弘扬。

第四,塑造好“刚柔相济、雅俗共存”的水文化性格。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沪剧、越剧、昆曲、锡剧、评弹等文艺样式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统的名士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酒文化、桥文化、丝绸文化、地名文化等,要在传承中发展,走向雅俗共赏。

第五,孕育好“求新求变,巧夺天工”的水文化气质。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匠人匠心,是江南水文化的一个宝贵特征。

可通过建立博物馆联盟、文化联展等,让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让古文化动起来、水文化流起来。

进一步来看,在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要用好、用足江南水文化的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润滑剂和催化剂。

要变城市间的竞争格局为共赢格局,变分割模式为协作模式,共享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创造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产品,形成区域文化品牌。

要充分发掘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弘扬水文化的开放和交流特征,进一步盘活江南水乡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和转型的资本,继而流出中国、走向全球,最终汇入世界文明的浪潮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