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剑阁抗战岁月
张忠仁
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翻开抗日战争那段回肠荡气的历史卷册,我们追忆剑阁那段抗战岁月。
四川是抗战的“大心脏”“大基地”。抗战期间,一方面全省人民担负起了“大后方”的建设重任,一方面无数川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对全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在整个抗战中,川人从不负国:有30万四川儿郎出川抗战,26万人血洒疆场,300万壮丁开赴前线。在后方,四川民众勒紧裤腰带,加紧耕作、生产、建设,为前线贡献力量。据统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负担了战时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急之时,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剑阁儿女不甘落后,毅然而起,挺身赴难,在兵源、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支援,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重要作用。
一、2万民工参与抗战路(川陕路)剑阁段建设
川陕公路全长1389公里,1936年6月修通,1937年2月全线通车,是一条连接四川与陕西进而连接全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也是连接国民党“陪都”重庆和共产党“红都”延安的陆路交通要道。它始于成都,跨越崇山峻岭,沿途剑门关、大散关、七盘关成为一道雄壮的风景线,直达西安。川陕公路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由千千万万民工用血肉筑成的,其修建难度之大,耗费工程量之难,在中国交通建设历史上属实少有。抗日战争时期,川陕公路为运送物资,战略转移,百万川军奔赴前线,还有华北军队急行南下到达前线的“内线防御”,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陕公路绵广段是蒋介石亲自督促的重点公路,严令半年修筑完成,由重庆行营直接督责。军令如山,新任剑阁行政督察专员田湘藩是黄埔少壮将领,立即雷厉风行开展施工。
20世纪30年代修建公路,有“包商筑路”与“征工筑路”两种方式。包商筑路效率高、质量好,但价格昂贵;征工筑路成本最低,苦的却是当地百姓。绵(阳)广(元)段实行的就是征工筑路方式。川陕两省政府制定的《川陕公路义务征工筑路实施纲要》规定:“凡征工区域内除老幼病残妇女外,均有应征义务,一切应用工具由民工自带,不得违抗。”
剑阁专署9个县,6个县在大巴山里,人口稀少,征工严重冲击民生。6个山区县里,剑阁县征工是最多的。全县18到40岁的男性壮丁共30730人,征工19714人,占比64%以上。被征召筑路的民工,全是义务工。不但要生活自理、粮食自备,还得自带工具。一般民工自备“锄头一把,鸳兜一搁,扁担一根,绳索一副,食粮20天及碗筷蓑笠等备用物”,还要优先征召铁匠石匠,“各自带应用工具”。
1935年9月24日,川陕公路绵广总段工程剑阁段开工,按保甲征集的民工整队到工地。民工肩挑背扛,以炸药开山,不到一个月就整出路基。11月6日,到广元王家渡路段土基路面完工。四川省公路局派出货车2辆、客车1辆,由成都平原驶入大巴山,走走停停,第4天驶入剑门关,证实绵广公路已经能开汽车。
快速修建川陕公路剑阁段的背后却给剑阁和剑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对剑阁来说,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予以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剑门关古栈道遗址多处遭到损毁,许多古柏遭到砍伐。当地百姓甚为痛愤,自发模仿蒋介石的口吻在古柏上悬挂木牌禁令,“砍伐皇柏者枪毙——蒋介石”。
对剑阁百姓来说,1935年剑阁大旱,秋收不佳,百姓没有多少存粮。1936年开年又闹春荒,工地粮食供应不上,出现了民工饿毙于工地的惨剧。民工的家乡也是青黄不接,开春新征补的民工开始逃亡。
“去岁收成荒稔,本年粮价昂贵,十室九空……每日民夫共215名,需食玉米七八斗之谱……最近三、四月内,每日只运来玉米斗余”。1936年3月,剑阁县第四区的6位分队长联名呈文。不但工地粮食不足,就连家乡都有饿死人的消息,民工心急如焚,集体大逃亡。“负米来人秘密云称,职地十家九有断炊悬釡,草根度日。老迈童稚,饿死若干。忽于本日,在路之民夫,均各拼命齐逃,径直旋里。职等前去挽难,几乎逼毙途中。哭声震地,惨不忍拦”。据统计,剑阁县征工1.9万人,共有81人死于工程。其中67人死于痢疾与寒冻,7人死于工程事故,4人死于送粮,3人死于饥饿。
1936年4月12日,剑阁汽车站成立,川陕公路绵阳至剑阁段通车营业。1936年6月25日,川陕公路正式通车。
八年全面抗战,川陕公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抗战路、战备路和抗日救亡的宣传路、战斗路。百万川军奉命开赴抗战前线,兵分两路,一路从重庆登船,沿川江而下,过三峡,出宜昌,鏖战两湖;一路沿川陕公路徒步北上,出西昌,过大凉山,经成都,越剑门,翻秦岭,7万余健儿步行月余抵达宝鸡,乘车兵临华北前线,成为抗战前线生力军。
1937年9月19日,北路驻防西昌的李家钰47军开拔,经成都更新装备、给养,由川陕公路经绵阳、剑阁奔赴晋东北前线,军队、兵车浩浩荡荡从刚修通不久的川陕公路过剑门关,剑阁民众自觉沿路开点设站,老少妇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其后,李家钰将军在河南洛阳殉国,英烈灵柩过剑阁,县城人民集会哀悼,含泪敬送挽联:“浩气塞苍溟,捐躯守洛阳重镇;忠骸经剑阁,伤心蜀道长城。”
中共*往返重庆延安间,都是走川陕公路。*、董必武、林彪等为国共合作抗战之事,曾多次坐汽车路过宝鸡。《剑阁县志》(1992版)记载:“1943年7月3日,时任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偕夫人和工作人员等114人乘4辆汽车在剑阁县城午餐小憩。午后车队离开剑阁。”与此同时,同时沿江沿海的浩浩荡荡西迁大军,政府、大学、银行、工厂、报社、书馆同样沿着陇海铁路、川陕公路、川江进入四川,建立起强大而稳固的抗战大后方,为取得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剑阁是革命老区,是广元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剑阁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建立党组织
抗战时期,剑阁县建立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党组织:剑南边区区委和剑阁特别支部。
剑南边区区委的建立。根据党的安排,1938年,党员罗东明从阆中回到家乡剑阁县开展党的活动。12月在袁家沟、罗家垭一带建党支部。1939年7月,建立剑(阁)南(部)边区区委,辖罗家垭等3个党支部,党员16人。1941年6月,由于恶霸告密,剑南边区区委遭到破坏。
剑阁特别支部的建立。1938年秋,党员学生常显龙在剑阁师范学校介绍发展党员,10月建立剑阁师范学校党支部。同期,党员陈文和等3人考入14专区农业学校学习,组织了党小组,9月成立剑农校党支部。常显龙与陈和文接上组织关系后,在学校开展党的活动,并按指示建剑阁特别支部,辖剑农校、剑师校2个支部,党员22人。同年,剑阁师范学校党支部保送党员徐学礼到延安抗大学习。到1940年6月,党员人数共发展到35人,建7个党小组。1940年11月20日,因国民党当局、军警包围搜捕,20余人被捕,剑阁特支遭到彻底破坏,学生罢课周余。
(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剑阁师范学校、14专区农业学校教师多来自东北、华北,满怀民族之恨,常利用课堂传播进步思想,鼓励学生追求革命真理。东北大学内迁三台途经剑阁时,以亲身经历诉说沦陷区之苦,更激励了剑阁师生的爱国心、报国志。剑阁特别支部建立后,党员成为剑阁抗日救亡宣传团的骨干,并具体领导宣传团工作,抗日宣传更加广泛深入,宣传团除利用寒暑假和节日在城内进行宣传演出外,还深入到北庙、盐店、西庙、秀钟、柳沟、甘水井、龙源、江油的窦团山等地演出。
敬告爱国革命青年宣传单(图片来源:广元日报社)
在党组织领导下,剑阁师范学校和14专区农业学校进步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宣传团”,纲领是“唤起民众,同仇敌忾,坚持抗日持久战,反媾和投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奋斗”,又相继成立了晨钟话剧团、晨呼歌咏队、“读书会”“学友会”“读报组”“时事研究会”等爱国团体。其中,晨呼歌咏队利用早晨在街道跑操时,齐唱革命歌曲,高呼抗日口号,唤醒“爱睡懒觉”的群众。党领导的这些爱国团体,排演抗日剧目、教唱或演出抗日歌曲,并扮演花鼓、车车灯、金钱板、莲花落等地方节目宣传抗日。党员、师生、社团成员还发表抗日演说,组织抗日劝募、义卖、捐献,募集所得款物寄往重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或转交抗日募捐组织。
三、全面投身和支援抗战一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剑阁儿女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在民族危亡关头,剑阁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奔赴前线*敌。剑阁群众为供应抗战前线所需,捐资捐物、出工出力,流血流汗,主要承担修建防空洞壕、修建飞机场、运送军粮、后勤保障等任务。
(一)青壮年踊跃奔赴抗日前线
卢沟桥事变后,剑阁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奔赴抗战前线,*敌报国。1938年冬,剑阁第一批壮丁602名出征抗日,次年又送出二批计1944名壮丁到抗日前线。
1939年7月7日,剑阁县城各机关、法团、学校、居民等,在双剑公园广场举行集会,纪念全面抗战2周年暨袁宗龄烈士墓碑落成典礼。袁宗龄是剑阁涂山人,出川抗日任第22集团军124师272旅744团1营副营长兼2连连长,在山东滕县保卫战中壮烈牺牲,被追赠为烈士,晋级为陆军少校。专员林维干、团区司令石真如致辞揭幕,保安副司令官梦兰书写墓碑,碑文为“故追赠陆军少校袁宗龄烈士之墓”,专署挽联为:“义烈共王上将成仁,亿姓悼国殇,藤县千秋足血食;丰碑与赵恭襄继武,大名光邑乘,剑阁万里望魂归。”县府挽联为:“战滕城不顾一身,忠魂永在;树石碣以留千古,伟烈长存。”
1940年,剑阁交军粮“旧欠不减,抽壮丁1249人入伍奔赴前线,仅较上年少695人”,即使在这样命途多舛的年代,剑阁存留下来的儿女没有选择逃避,爱国为上,自强不息,为四川作为抗日兵源省作出了宝贵的支持和奉献。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剑阁县有25万多人,其中役龄壮丁2.4万多人,先后共征送抗战前线1.335万人,远征军200人。《剑阁县志》(1992版)记载:国民政府中央联勤部抚恤处统计民国26年7月7日至民国34年9月3日,剑阁籍烈士230名,有姓名者145人。
(二)全力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剑阁城乡展开了抗日救亡运动。剑阁师范学生抬上“蚕食秋海棠叶”地图(象征日本蚕食中国)上街游行,高呼“赶走日本强盗、还我河山”等口号。8月16日,剑阁县成立抗战后援委员会,设宣传、募捐等组织,开展为前方抗战将士劝募寒衣活动,至年底,劝募救国公债法币3万余元。
1938年5月3日,剑阁城乡机关、学校广泛开展“誓雪国耻,扩大兵役”宣传周活动,举行集会游行,张贴“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等标语,历时7天。7月7日为法定“抗战救国纪念日”,县城各界在双剑公园广场举行集会,纪念抗日战争一周年,举行公祭仪式,悼念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11月28日,剑阁县成立动员委员会,随即开展“唤醒民众,抗战救国”的宣传活动。
1939年4月,县府制发《国民抗敌公约》,县城和各联保举行国民抗敌宣誓大会,县动员委员会成立征募大队,展募工作。10月,剑阁县难民收容所成立,随即收容鲁、豫等地来川难民250名。
1942年3月11日,四川省赈济会视察员苏曲能到剑阁县检查难民安置工作,历时1个月,安置难民224名。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剑阁出征壮丁13947人,民众捐献军粮1万石,筹集优待抗日军属稻谷81143石,完成国公债、同盟胜利公债法币453.7万元,建国储蓄法币1807.9万元,征国难费、寒衣捐1527.7万元。
(三)为抗日作出巨大牺牲
日本侵略中国尤其是全面侵华后,遭到了来自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全面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了打击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动用飞机狂轰滥炸,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作为大后方的剑阁,同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0年,四川暴发霍乱。据《廿九年全国霍乱疫情统计表》记载,四川发生霍乱为川北九县,有病例421621人,死亡41787人,而川北又重在剑阁。时值中日战争相持阶段,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丧心病狂地发动细菌战,川北霍乱引起陪都重庆方面警觉,这年夏天,卫生署派出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奥地利专家伯力士于8月4日赴蓉,会同处长陈志潜前往调查,可惜至盐亭时因洪水泛滥受阻,紧接着卫生署9月13日又派刚大学毕业任重庆防疫处技师的钱大椿前往川北调查1月余(其中在剑阁半个多月),形成有《川北霍乱流行报告书》,后被战时防疫联合办事处纳入《二十九、三十年工作报告》。虽然最终对病源没有定论,但《日本细菌战在四川真相》的作者杨迤认为,“日本绝对在四川实施过细菌战,而这些病菌中就有霍乱”。《剑阁县志》(1992版)记载:“1940年4月25日至9月,剑阁县霍乱症流行。年末,县府统计全县17个乡镇染病4万余人,死亡2万余人,其中壮丁8323人。”
1944年8月20日晚,日军欲炸毁川陕公路武公桥,数架日机飞入剑阁县境,在剑阁武连新桥一带投炸弹8枚,炸弹落于吕家河、雷打石等处,因防空警报及时拉响,居民迅速熄灭灯火,未造成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被炸小河之水无法饮用,已饮用者均患腹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剑阁后,剑阁人民热泪盈眶,奔走相告,城乡鸣放鞭炮,鞭炮残屑铺满街道,不少人相拥一团,号啕大哭。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当年日军在华所犯的种种罪行,罄竹难书,天地共愤。在抗战胜利78周年的今天,我们必须牢牢铭记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先烈们。正是因为他们的顽强抵抗和不屈精神,才使得中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外来侵略的重要时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奋斗,增强国家实力,以维护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忠仁(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