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对祭礼的阐述主要为“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三祭”所蕴含的精神义理是“报本反始”。“报”是回报的意思;“反”同“返”,返回之意;“本”、“始”大义相同,都是指本根、本始、本源。为政者所重视的祭祀活动,旨在教化民众“务本”、“致反始”与“以厚其本”。
其一,祭天地。《郊特牲》篇明确指出:“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祭天的郊祭礼,就是为了报本反始。孔颖达《正义》云:“天为物本”,对其祭祀是为了“致反始,以厚其本也”。地承载万物,并供给人类生存之财物,所以,祭地的社礼,同样具有报本反始的意义,“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所以报本反始也”。其实,“天”、“天地”在《礼记》中意涵极广,囊括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天地四方以及其间的日月山川、草木雨露、四季更替、昼夜交织等。换言之,凡供给人类的一切物质生存条件以及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晨兴夜寐等最基本的生活秩序都在其中。“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天地作为万物得以覆载之所在,是人与万物得以生存生长的根本。因此,祭天之礼也就成为最重要的感恩报答活动,而且级别最高,唯天子才能祭天。
其二,祭祖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祀祖先同样是为了报本反始,缅怀、感恩自己的生命本源。自天子至庶民,都要祭祖敬祖。“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从天子到庶人,尽管祭祀祖先的礼仪有异,但报本反始的崇敬之情却完全一致。所谓“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古人重视祭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祭祀祖先也是为了感恩祖先的艰苦劳动创造以及对后人的恩泽。《礼运》篇云:“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人类从饮血茹毛的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的转化,得益于先祖的艰苦创造,所以,祭祖先是“致其敬”、“报其亲”的行为表现。“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君子反古复始,祭天祭祖,就是为了表达人的报本反始、崇祖敬祖的情感意向,要人不忘本。
其三,祭圣贤。《祭法》篇对此有详细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圣贤是为了感激为国民之福祉而勤事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功烈之士。《祭法》篇将有丰功伟绩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后稷、夏禹、商汤、周文王等先圣先贤列入祀典,不仅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恩与表彰,同时也将其奉为天子至庶人的学习典范,使天子以天下民生问题为本,万民也以勤事国事为念。可见,祭圣贤具有凸显爱国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人类群体生活价值观念的意义。
总之,天地是化生万物之本,祖先是人类自然生命之本,圣贤是人文精神之本。“三祭”礼是一种崇敬与感恩相结合的报本反始的精神活动。这种报本反始的感恩之义也因此有三重:感恩天地、万物的生生之德;感恩祖先、父母的生育之德;感恩圣贤、师长的教化之德。透过“三祭”礼,人与天地、祖先、圣贤相感通,实现了向本源的心灵回归,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存本源、生命本源和精神本源的关切与崇敬。
(本文系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一般项目“儒家‘和’思想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启示”(XTCX1506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