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公元前221年,秦横扫六国、统一天下,这标志着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列国纷争时代的结束与秦汉帝国时代的开端。而当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后,如何展现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和皇帝统治"天下"万民的政治秩序观念,以及如何对这一观念进行系统阐释与合理表达就逐渐成为此时秦始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秦始皇及其团队当然会通过颁布一系列政令,构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思想,军事征伐,举行封禅等手段来表达这种观念。而从美术考古的角度去看,这种表达也极其显著的体现在都城咸阳、秦始皇帝陵,以及帝国疆域上塑造出的多层次的视觉空间中。
秦帝国版图
一、 秦都咸阳
秦咸阳城原本只建在渭水北岸,以咸阳宫为核心。战国晚期,秦惠文王、昭王时代,咸阳城的规模已经由渭水北岸延伸到了渭水南岸。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后,始皇又对都城咸阳内外空间的布局进行了重新构想与视觉建构。通过都城的宫室建筑来营造"天下"中心,借此展现帝王的威仪。
秦咸阳城遗址
(一)极庙(信宫)
《史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文献表明,极庙是秦始皇的宫庙,由秦始皇在二十七年兴建的用来处理政务活动的信宫转化而来。把信宫改名极庙是为了以此象征天极,天极就是北极星,是秦汉时期宇宙观念中最尊贵的星辰。因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建立作为宇宙中心象征的极庙(信宫)是有他自己的独特考虑的。在他的思想意识里,自己不光是人间的帝王,同时也是想象中天庭世界中的帝王。位于渭水南岸的信宫(都城咸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天宫在地上世界的象征性"中心"。
极庙(信宫)、北阪宫区、阿房宫等(大咸阳)布局示意图
(二)六国宫室(北阪宫区)
《史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多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可见,秦始皇还把原来六国的宫殿仿建在了都城咸阳的周围。这有穷奢极欲的一面,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秦始皇建构帝国政治"中心"空间的举措,象征了秦对天下的征服。
(三)阿旁宫
《史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旁,故天下谓之阿旁宫"。虽然考古资料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但秦始皇试图通过修建阿旁宫,塑造出一个新的帝国政治中心确实毋庸置疑的。文献中说的"营室",是秦汉时代宇宙观中想象中的天帝的别宫;"汉"则是天河的象征。因此,可以看出秦代阿旁宫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象征天帝的别宫。连接咸阳宫与阿旁宫的复道也就象征着"天极阁道"。两者之间的渭水象征天上的银河。
阿房宫想象图
如此一来,秦始皇构建的整个咸阳城(可以称为"大咸阳",类似于今天"大西安"的概念)就被他转化成了一个有强烈象征功能的宇宙中心:渭水北岸的咸阳宫,渭水南岸的阿房宫、极庙,再加上连通渭水南北的复道等附属建筑,一起建构出来了"天宫"图景在地上的浓缩式景观。"大咸阳"因而就成为秦帝国位于地上世界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秦始皇掌控的天地"轴心"。
大咸阳“法天象地”示意图
二、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在营建上表达了对"天下"的模拟。主要通过众多陪葬坑,以及城垣、门阙与道路系统的构建来展现。
秦始皇帝陵俯瞰
(一)陪葬坑
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陪葬坑,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兵马俑坑,此外还有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石甲胄坑、青铜水禽坑等180余座。发掘者认为这是秦代"百官"等官署机构在地下的反映,是秦代确立的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地下的模拟象征。如:最有名的兵马俑陪葬坑,其实象征了京师宿卫军的形象;文官俑坑象征了秦代三公九卿中掌管刑法的廷尉机构。因而,秦始皇帝陵的建设理念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衣食住行等一类生活内容的愿望,而是对秦帝国中央集权、对皇帝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模仿追求,是以新建的帝国为蓝本,把整个帝国的构成要素都模拟在了陵墓之中。这一观点得到西汉帝陵考古资料的佐证。
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和其他陵墓设施示意图
(二)城垣、门阙与道路系统
秦始皇帝陵的城垣、门阙与道路(包括地面道路和地下墓道),系统构成了多层环绕中心、四向中心的结构形式。多层环绕中心由城垣、环形道路来表达,四向特征最主要是通过十字形轴线来表达的。十字形首先由四向的墓道("亚"字形大墓)形成,再由四向的门阙、地面道路系统共同完成,墓室构成十字形的交点,见图一。而这种形式上的四向中心、多层环绕中心结构,可能就是秦帝国新架构下"天下"模式的再现,突出了天下一统、皇帝至上。
秦始皇帝陵城垣、门阙与道路系统示意图
三、帝国疆域
在广袤的帝国疆土上,出巡立石、驰道与直道、长城等巨型视觉景观的营造,也宣示出建立崭新皇权制度的秦始皇直接拥有天下。
(1) 出巡立石
在秦始皇的出巡过程中,相继在邹峄山、泰山、琅邪台、不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留下了八块石刻碑文。它们在秦始皇构建"天下"秩序的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从石刻内容上看,虽然有差异,但主旨主要就两个,一个是灭掉六国是上天让我们这么做的;另一个是统一之后国家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规划蓝图。秦始皇在出巡过程中所立的碑石,实际上也是现实与理想信念的综合体。他用视觉载体的形式向"普天之下"宣告了他所建立帝国的合法性、正当性与真实性。其次从石刻分布的区域看,这些石刻放置的空间、地点都在帝国东部地区,都可以被看做是他对新近征服的帝国东部进行永久占有和控制的愿望。
秦始皇出巡立石空间分布图
(2) 驰道与直道
《史记》载:"二十七年……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可见,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开设了从首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越,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驰道通往全国各地,保障了政令的畅通,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帝国的控制。
《史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可见,三十五年,秦始皇为了沟通咸阳与帝国北方边境,命令蒙恬修筑了从九原到云阳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返回途中,不幸在河北沙丘平台逝世,随同人员就是经由直到护送他的尸体返回咸阳的。
驰道和直到的开通,一方面加强了帝国中心与四方边界的联系,一方面也成为秦始皇借以掌控天下的工具。
驰道、直道示意图
(3) 长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原战国时期北方秦、赵、燕诸国所修长城进行了修缮、串联和扩展。最终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纵横万余里的秦帝国长城。
长城、驰道与直道,都属于秦始皇借以框定和构建帝国政治空间而塑造的多种视觉"景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秦始皇长城
通过今天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首都咸阳城、秦始皇帝陵、帝国疆域上的这些视觉表达,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君民关系和国家统治策略,即"天高皇帝近"——皇帝直接占有并控驭天下!
参考文献(有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
刘晓达:《王者无外 天下一家——美术史视野中秦皇汉武时代“天下”观》,文物出版社,2018年。
张卫星:《礼仪与秩序:秦始皇帝陵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
段清波、张颖岚:《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统》,《考古》2003年11期。
段清波:《外藏系统的兴衰与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文物》2016年8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