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有列宿”到“地则有州域”:“长沙”的由来与含义探索

“天则有列宿”到“地则有州域”:“长沙”的由来与含义探索

首页角色扮演剑墟奇门遁甲更新时间:2024-05-07

长沙作为中南地区的特大城市,执湖南经济发展之牛耳,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动机;吃辣大城,网红城市,魔性塑普等等;我们现在对长沙的印象大多是来自于此。但长沙还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两千年的建城史,涌现出曾国藩、黄兴、*等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还拥有岳麓书院、天心阁、马王堆等历史文化名迹。

一、“长沙”名称的历史沿革

1、长沙初现

“长沙”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战国古书《逸周书·王会篇》,《王会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洛邑之后,四方诸侯入成周祝贺,文章的史料价值在于记载了许多当时的诸侯方国以及当地的特产,原文记载到“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在外台的东南边禽人进贡了菅草,路人进贡了大竹(南方的一种高大的竹子),长沙人进贡了当地的鳖。

可见长沙这一地区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中原已经将其称作“长沙”。

这只是长沙作为地理名称的开始,就像“禹贡九州”一样,天下按照九州划分但是并没有一个行政长官去掌管当地,这个时候的长沙还处于所谓的“蛮越”控制下,但是从来洛邑朝贡来看,长沙地区已经和中原地区有了相当程度的交流。

长沙作为一个行政名称要等到几百年后的春秋时代了,作为“南蛮”的楚国征服了这一地区,并设立黔中郡管理,因为这一地区的富庶,史记记载“长沙,楚之粟也”就是说,长沙一带的物产丰饶。

到了秦朝,黔中郡沙乡以南析置长沙郡,到了汉代成为长沙国被封给了吴芮,著名的马王堆2号汉墓就是长沙相利苍的墓,随着末代长沙王吴著绝嗣而废除,长沙国被封给文帝庶子刘发,沿用长沙王尊号,后因王莽代汉自立被废除,东汉复设长沙国,但不久改为长沙郡,隶属荆州。三国时代这里归属东吴管理。

2、潭州与长沙的反复横变幻

两晋和南北朝时代长沙郡一直作为这一地区的行政单位,直到隋朝统一天下,废郡行州县二级,长沙郡改称潭州,唐朝贞观年间归属江南道管辖,天宝十五道时期作为江南西道的一部分,期间虽然有改回长沙,但旋即又改回潭州。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马殷在湖南称帝,建立楚国,“以潭州为长沙府”,长沙为楚国都城。

在宋朝建立之后,原先的长沙府被废除,改回潭州,作为荆湖南路的治所

元朝的行政区划就比较混乱了,来回来去改了几次名字,首先是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长沙入元版图,设安抚司。十四年设潭州行省,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历二年,文宗以“潜邸所幸”,改潭州路为天临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徐达领兵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

3、改回长沙

洪武五年改回“长沙”,此后“长沙”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由此固定,此后数百年未曾更改,只有各政权改变下辖上属的的行政变化。

比如清雍正年间正是作为湖南省的治所,民国成为湘江道首府,后国民政府时代长沙设市,是中国首批十四个撤县建市的地区,说明长沙的经济发展迅猛,战略地位重要。

解放后,长沙成为湖南省省会,中南地区重要城市,铁路枢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二、“长沙”名称的由来

1、星宿说

儒家讲“天人合一”其实这个理论并不是儒家首创,而是来源于中国传统习俗,或者说习惯。“天人合一”讲求的是天上的星辰要对应地上的地点或建筑,比如唐朝皇宫大明宫的主殿叫紫宸殿,对应天上位于天空正中的紫微垣,象征皇帝在天上被万星簇拥,在人世间被万民拥戴。西汉的未央宫,明清的紫禁城名称都来自于这紫微垣。

还有就是天上各星宿和地理的对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骈句就提到了这一点,再比如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其中的参、井就是二十八星宿之二。

更具体的,古人用星图和地图对照来确定地点,每两或三个星宿之间的空间就是一个地理方位,比如这个翼、轸二星对应的是就是现在江西北部的区域,大概是秦代九江郡北部区域,洪州也就是南昌就在这个范围内。参、井分别对应的是陕西南部也就是古称秦地,四川东北部古称蜀地。

可以说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就是当时的GPS,因为天上的星宿是不会动的(古人这么认为)按照星宿的指向,就可以在地表找到目的地。有的时候古人来到一个没有命名的地方,为了方便就用天上的星宿的来命名,“长沙”就是一个例子。

长沙所在的湘江地区,按照星宿的说法就对应轸星,而轸星就是现在处女座的一部分,在轸星附近有一个附星,叫做长沙星。而“长沙”地区在星图上就对应这颗小附星,于是,“长沙”就用来命名这个由湘江和长平盆地共同作用而成的平原了。

而长沙星在古代天文学当中代表长寿,《史记正义》 记载: “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寓意吉祥,被当时的人们广为接受,“长沙”来自长沙星的说法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但是这种说法自清代以来饱受诟病,因为如果古人真的有用天上星名来给地上地点命名的话,那这种情况在全国应该广泛存在,起码得有一些旁证,但是遍查史料,只有“长沙”这一个例子,其他城市名字的来源可能模糊但是连类似和天上星宿对应的传说和记载都没有。

2、万里沙祠说

于是有人在故纸堆当中找到了另一种关于“长沙”名称由来的说法,晋代的 《十三州志》记载“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此后唐代李吉甫,杜佑以及各地方地方志都使用过这个说法。

“长沙”的由来变成了秦汉时代这里曾经是作为祭祀沙土之神的地方,因为传说中神灵都住在极东之地的蓬莱仙岛内,到湘江地区,路程万里,故名“万里沙祠”,当地的扬越人经常在此地祭祀。

这个说法的实质在于认为“长沙”名字的来源是当地原住民的祭祀地,和信奉二十八宿的中原人没关系,只是后来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楚人将这个名字继承下来,并在秦汉时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

但是这个说法也不是太站得住脚,因为“万里沙祠”记载都是在说汉代有“万里沙祠”的说法,“长沙”与长沙郡有直接关系,就像蓬莱现在是烟台的一个下辖市,但是这个蓬莱和古代所指的蓬莱没有啥关系,最多就是都在东海边上。所以这两个长沙的关系可能只是巧合

而且有关“沙祠”的记载都和汉代有关,可“长沙”一词的产生早于汉代,与实际不相符。更何况所有证据的源头就是一本书里的一句没头尾的话,没有旁证,立不住脚

3、得名于当地地理特点

长沙位于罗霄山余脉西南部,雪峰山东缘,长衡丘陵向洞庭湖的过渡段;可以说群山环绕,河流充分发育,造就了湘江的奔涌。此地还是古冰川的遗留,再加上湘江奔流带来的泥沙,造就了当地沙洲、沙滩集聚的盛景,五公里长的橘子洲在全国绝无仅有。

正是当地白沙遍布“如霜雪”的地理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在河流落潮时露出的皑皑白沙滩一定使先人咋咋称奇,因此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沙土”“沙乡”《遁甲记》这么写到: “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因此在秦代废分封,行郡县时将黔中郡“南之沙乡”地区设立长沙郡,管辖这一天公杰作之地,而“长”字就是“多”的意思,“长沙”意为有许多沙子的地方。

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个“长”字不是多的意思,一方面,“长”的这个用法很少,在秦代并不流行,另一方面这么取名不符合秦国的命名习惯,比如附近的九江郡,就是因为当地九条江交汇,因此称作九江,所以“长沙”指的应该也是当地的地理特征,就比如湘江地区随处可见的沙洲,而这些沙洲又以长沙的橘子洲为最大,因此,“长沙”意为“长方形的沙洲”而这正是当地最显著的特征

4、蛮越语翻译说

还有人提出,“长沙”肯定来源于当地土著,但是很可能当地人使用的语言和中原官话不是一个语系,就像越人那样,需要翻译。“长沙”的意思就是女神的祭坛的意思,证据是现在苗壮族人还流传有“未立房屋,先立长沙”的说法。

这种说法,也是属于孤例难证的典型,因为这个说法唯一的证据就是这句成语,但是苗族和壮族现在并不把祭坛叫做长沙,就算考虑到古今语音的变化,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考古没有发现长沙地区有女神祭坛或类似的遗迹,即使有祭坛那也是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和苗壮祖先所属文化并不相同,当然不否认文化融合的情况,但是目前没有太多证据支持龙山文化。

三、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包,每一个流传到现在的地名,都会隐藏着许多文化因素和历史源头,就像长沙这个地名在背后隐藏的就是千年来湘江地区的时代变迁,不同的名称来源背后是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参考文献:

1、《逸周书》

2、《史记正义》

3、《史记》

4、《十三州志》

5、《谈长沙地名的成因》

6、《长沙历史源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