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除山是绵竹早期道教开创地之一,此地建有无极观历史悠久

庚除山是绵竹早期道教开创地之一,此地建有无极观历史悠久

首页角色扮演九域飞升更新时间:2024-04-29

庚除山是绵竹早期道教开创地之一。东汉顺帝(126至144年)间,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汉安二十四年(143年)发展为二十四治,其治地大多在今之四川,汉绵竹占其治地有四,庚除山为治地之六。尔后,遂建有无极观。

图注:张道陵

庚除山

《四川通志》载:“庚除山在绵竹县城东北四十里。”以古今交通道路的变迁,里程计算故有差异。又云:“无极观与庚除山相连。”庚除山突起于一派平川的绵远河东北岸,今绵远镇瓦窑村、山乾村地面。东北山麓连接今安州区金光村一带,状如二龙抢宝,二龙身尾朝两路摆去;一走东北,经安州区永兴而接乌龙晒甲,金雁桥、罗江而接连鹿头山(白马关)再折南向中江而去;一走正东,经隆兴,略坪、黄许、旌阳区,折南连广汉连山,向赵镇沱江口而去,形成绵水之河套。

图注:黄许镇上庸长阙

绵远河,古称绵水,为沱江上游之源。绵竹县故城黄许镇,因地滨绵水,有要津所在,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置绵竹县,位列广汉郡所属十三县之五,由都尉治之。是时,境外鹿头关(今白马关)衔连庚除山而绵水,成为蜀川屏障,当秦塞之要冲,扼阴平道通涪城(今绵阳),蜀郡去路之咽喉。约辖有今绵竹、旌阳区、罗江区、安州区西部、中江北部地。绵竹不仅是古战场逐鹿之地,又是道教治地传教之所。今遵道镇的鹿堂山,九龙镇的秦中山,安州区罗浮山(汉代安县西部属绵竹,东部属涪县),今绵远镇的庚除山,都是张陵五斗米道的传教治地。

图注:张天师

《绵竹县志》云:“西汉武帝时(前140-88年)庚除山有庞女修道九十日,严君平令褒女来迎,遂白日飞升。武帝闻异,赦邑令于山建祠,是为仙女洞。”邑人赵敦彝诗曰:

为考庚除化,庞姑事尚传。汉朝真好道,女子亦登仙。

五利皆诛矣,崇祠复焕然。至今悲武帝,长卧茂陵烟。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在绵竹庚除山、罗浮山、鹿堂山、秦中山等地创五斗米道,于汉安二十四年(143)发展为二十四治。《太平寰宇记》云:“庚除治,即张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

汉绵竹庚除山、罗浮山及西北沿山一带为该教的重要传授之地,教民颇多,导致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绵竹马相、赵祇起义,自称“黄巾”,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绵竹县令李升,益州刺史晞俭,马相自称天子。刘焉出领益州牧,徙州治于绵竹,把起义军镇压了下去,而张陵之孙张鲁却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达三十年之久。

图注:张鲁剧照

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曹。五斗米道后转入秘密活动,南北朝时又分为北、南天师道。北天师道吸收儒家“佐国扶民”思想;南天师道吸收佛教思想。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又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元代演变成“正一道”。因此,庚除山的无极观也就随着此道派的兴衰变异应运而生。

《四川通志》《绵竹县志》云:“此处为张道陵炼丹处,有炼丹台、炼丹亭、养生台、鸳鸯池、夜月桥。”庚除山东坡约有一分地左右,常年湿漉,传为神仙田。山腰有金洞子,山麓金溪环绕,山上松树森林,香烟缭绕,晨鼓阵阵,晚钟声声,宛如世外仙境。

无极观

唐、宋以来,人民生活有着较长的安定间隙,道教、佛教得以开拓发展。《县志》载:唐建祥符寺,复于宋祥符年间(1008-1016)重修。唐末五代道士杜先庭《洞天福地记》将天下的名山胜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绵竹列为六十四福地。可见道教已从东汉末的二十四个治地,扩展成遍布全国以州、县为胜地的盛况。

图注:道士

庚除山的无极观,也有可能修建于唐时。《太平寰宇记》载曰:“庚除山,即张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有二石室,宋初有霁云子入洞中,见楼台金碧,门者呵止之曰,‘子凡骨,可亟去,不然及祸!因出,后再至、遂迷故道”。据当地传闻,原观址很可能在今富新镇至绵远镇河上岸处,山门在今公路左侧之叶家花园,观背向右延伸而连庚除山,故《四川通志》原载:无极观与庚除山相连。当时传闻,以无极观为中心形成的寺庙群,大的殿堂有四十八幢之多;大小殿堂为一百零八幢,和尚背着被盖进香,以备晚上不得归,在此挂单。这与宋《太平寰宇记》所记:“见楼堂金碧,后再至遂迷故道”,似相吻合,可能毁于明末兵燹。1950年,叶家花园尚有琉璃筒瓦的瓦片、瓦砾发观。

一千多年前,这里已出现了大的集镇,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1023-1085)为绵竹所辖五镇之一,名曰石碑镇。1966年前后,今绵远镇瓦窑村二组公路边挖抽水机井时,曾出土石碑镇之石牌。清康熙丁酉(1717)邑令陆箕永修筑决口记云:“丁酉岁夏,雨既弥月不止,秋霖继之,河水泛涨,决龚家堰而入,历中兴场直走罗江而下,油油禾黍之区都成巨浸,居民室宇,拉杂奔腾,不惟绵邑,即安彰之民咸蒙其害,此七月望夜之事也。二十七日,观中兴场则水势渺弥,湍急如箭,穿墙入室,挟新河而走,如万马奔趋。”至此,原“无极观”遗址也就荡然无存。

图注:道观

故这一带在1958年的改田改土中,三、四尺深,遍为大石,显系旧河床所在。石碑镇亦遭洗劫,乃东移今址建镇,镇仍原名。清乾隆《安县县志》云:“境西接绵竹之石碑镇”。清雍正十年(1732)仍于原地修建无极观。嘉庆六年(1801)《绵竹县志》:“绵江河大涨,经牛鼻石溢流成河,直抵罗江,坏田无数。”无极观再次被毁。嘉庆十六年(1811)于庚除山顶重建无极观。

嘉庆十八年(1813)《绵竹县志》:镇已易名河坝场。安绵两县以场分界,道光二十三年(1843)僧直瑞再度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绵竹设绵远乡,以拱桥心为界,庚除山仍属绵远乡。《县志》载:“山门口有青杠树一株,大可十数围,高五丈余。”至此,观址无变。1950年初,山门口已变成两株四人围抱的青杠树,观仍留有庙墙遗痕可辨。

是时,无极观的殿堂是:进山门为灵官楼,楼背为万年台,正对头幢殿中塑千手观音神像,背殿为护法韦驮神像,左侧殿为老君殿,右侧为无极大仙殿,二十四位诸仙分列两侧殿;二幢正殿前为大铁钟两口,殿中供奉铸铁东岳菩萨神像,高二丈一尺八寸,其侧殿有鸡足神、吴二爷、牛头,马面等塑像。观内塑像,全为金身。

图注:道观

清至民国,观住和尚,观后有青松庙,住道士。至此,无极观及庚除山,仙女洞等诸遗迹,共为一处。无极观原为道家治地,“无极”二字,有可能取义于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唐、宋以后,道教不仅吸收了佛教思想,且各道派又互相溶合,无极观所列神像,可为佐证。(赵立品/文,图片源于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