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ZHOU
贤英逸事系列
第四十三期
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人类飞行云端的梦想成为现实。然而你知道吗?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葛洪在广州客居,其著作《抱朴子》就提到了“止升四十里”的“飞车”!这成为世界上关于运用螺旋桨产生上升力量原理的最早记录。
▲葛洪研制飞车图(图片采自《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工巧篇》第217页)
一百多年前,“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在广州鹰击长空,叩问苍穹;孙中山先生题字“航空救国”,造飞机、办航校,培养了“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等大批“志在冲天”的骨干力量。如今,古人的飞天梦已不再是梦想,而航空精神照亮漫漫长路,从未止步。
▲孙中山、宋庆龄在“乐士文号”前的合影,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图片采自《广东空军史料选集》封面)
浪漫飞天梦:古人的“上天”探索“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一颗“飞天梦”,希望能如大鹏展翅遨游云端,为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假想与构思,衍生出许多飞行器具,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具的雏形。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意象(图片采自《中国画小故事》第33页)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为了从燃烧的粮仓顶逃生,“以两笠自扞而下”,用两个斗笠作为翅膀跃下;与之类似的是《汉书•王莽传》载“以大鸟菖蒲为两翼,头身皆毛,领环钮,飞百步”。这些类似降落伞、滑翔伞之用。
▲舜帝从天跃下(图片采自《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第2页)
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木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爲木鳶,三年而成”,用3年造出了木质风筝,同样精通手工技艺的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当然只算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了,但也能窥见古人技艺之奇巧。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作过能飞的木鸟,“假以羽翩,腹中施机,能飞数里”(《太平御览》卷七五二引《文士传》),木鸟装有鸟的羽毛,以动物筋的弹力将木鸟射出,这可谓现代动力飞机模型的始祖了。
而作为我国民间古老玩具的竹蜻蜓,则在公元前500年就问世了。早在热气球出现之前,竹蜻蜓就作为玩具传入欧洲,这种奇妙的垂直升空玩具被欧洲人看作航空器来研究。西方的许多航空先驱者,都从竹蜻蜓中悟出了重要航空原理。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就对这种“中国飞陀螺”十分痴迷,并因此悟出了螺旋桨的部分工作原理。因此许多人认为,竹蜻蜓可以说是现代直升机的最初雏形。
道士or神仙?
“岭南医祖”葛洪与“飞车”
2015年,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她透露,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给了她灵感与启发,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这位跨越千年助力诺奖的葛洪,曾两度来岭南,为岭南文化的开发留下不少财富。
▲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图片采自《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大观(上)第45页》)
葛洪(284—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葛仙翁,被誉为“岭南中医药开山鼻祖”“岭南道教祖师爷”。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在儒学、道教理论、医药学、科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可谓学富五车的“六边形战士”,广州人们熟悉的“鲍仙姑”,原型便是其妻子。鲍姑精于医道,尤其擅长针灸。夫妻二人操守炼丹,著述研学,为民治病。现在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宫仍存鲍姑祠,以资纪念。
▲葛洪、鲍姑像(图片采自《广东一百名人图谱》第25、27页)
▲三元宫内的鲍姑井,又名虬龙井,相传为鲍姑所掘,并常用井水及井旁红艾为民治病,附近的清泉街也因此得名。(图片采自《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第18页)
晋光熙元年 (306),23岁的葛洪因避战乱,接受嵇含(嵇康的侄孙,关于他与《南方草木状》的故事,可以参见“广州小故事”第28期:赏花、吃花、穿花、撰花……——花在花城的正确打开方式)的任命出任广州参军,南来广州,可惜嵇含在襄阳被部将所*,葛洪未就职,转而隐修于广州附近的罗浮山,在此停留11年之久。《荔湾明珠》载,在此期间,他曾在四面环水的荔湾浮丘岛上进行炼丹、飞升等原理进行探索。宋代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卷九载广州有“葛洪丹井”,传说葛洪曾在西门外的山岗上饮珊瑚井水,还留下“浮丘丹井”遗迹。
▲清代羊城八景之“浮丘丹井”,相传是葛洪炼丹和行医处。(图片采自《历代羊城八景.中,清初•清末》第22-23页)
罗浮山是当时岭南道教的重镇,道教信徒活动频繁。葛洪在 21 到 31岁这 10年的时间内羁留广州,着手写作《抱朴子》,罗浮山的隐居生活一定曾给他的著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灵感来源。
在“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之后,葛洪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 317年)写成了集战国和秦汉神仙思想和古代方术之大成的《抱朴子内篇》,他自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虽然著作主讲的是修道成仙、炼丹养生等事,但《内篇》中不乏化学、植物药等科技知识。
▲广图广州人文馆藏《广州大典》收录《新鋟抱朴子內篇四卷外篇四卷》。(图片采自《广州大典》412册第1、3页)
在《抱朴子内篇》“杂应卷十五”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还剑以引其机,……止升四十里。”有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关于运用螺旋桨产生上升力量原理的最早发现,并根据他的描述复原了所谓“飞车”。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经展出过葛洪的飞车复制模型。
▲飞车复原图(图片采自王振择《葛洪<抱朴子>中飞车的复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6月,第50页)
▲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飞车复原模型(图片采自王振择《葛洪<抱朴子>中飞车的复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6月,第51页)
葛洪对飞行原理也作了说明。他在制成五蛇六龙三牛的飞车急速旋转时,在其风叶下形成一股强烈的气流,叫做“罡风”,飞车借罡风上升,上升到40里高处,这个区域葛洪称为“太清”,在太清区域,气流(风)极其强劲,胜过人力。飞车继续旋转向上,越飞越高,这时只需伸展两翼,无须拍打空气,就可以自行前进。这是它靠罡风滑行的缘故。葛洪描述的飞车飞行过程与现在滑翔飞行十分相近,先利用气流盘旋上升,把云层当作阶梯,盘旋上升,到一定高度(葛洪认为是40里,现代航空知识表明至少在610m的高度)就可以滑翔飞行了。
▲广图广州人文馆藏广州大典中《抱朴子内篇》 “杂应卷十五”中关于“飞车”和飞行原理的设想。(图片采自《广州大典》412册第76页)
在书中,他对飞行原理也进行了大胆的假想。“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气”。罡气是指上升气流,葛洪通过对鸟类飞翔的观察,得出了上升气流与滑翔飞行的关系假设,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甚至世界范围内,对于滑翔原理的最早阐述了,比英国凯利1809年发表的《论空中航行》的飞行原理还早1400多年。
葛洪与岭南的缘分不止于此。作为道教名士,他在岭南亦有弟子追随。《云笈七签》卷六载:“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仁明》篇云:“抱朴子曰:门人共论仁明之先后,各据所见,乃以咨余。”葛洪侨居罗浮山时,有小型教团跟随,故可以“门人共论”、“各据所见”。葛洪第二次南行时“将子姪俱行”,魏晋时期道教往往在家族中世系相传,这些子姪、弟子随葛洪南行,罗浮山一时风采斐然。
葛洪后来成为岭南一个著名的文化符号。后世很多创作者们将之视为神交的对象,跨越时间与空间与其产生精神联系。如苏轼在岭南期间,多次游览罗浮山,有“东坡之师抱仆老,真契早已交前生”之句。也有一些诗人并未到过岭南、罗浮,仍然神往葛洪的岭南阅历。如杜甫有“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句。葛洪炼丹成仙的事迹,让人们将自身与罗浮山、道教乃至于神仙联系在一起,成就一段佳句。
▲今罗浮山著名道观冲虚观,前身即为葛洪所创建的都虚庵。(图片采自《经典广东》251页)
“天才的中国人”:他为中国龙插上翅膀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晋期的“飞车”假想存在于古人美好的想象里,而真正能载人能上天的飞机,兜兜转转在20世纪初才终于变为现实。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的惊世一飞,开启了人类飞翔文明的新纪元。
▲冯如与他设计的飞机(图片采自《南粤雄鹰.1911-1949:广东空军史料选集》封底)
七年后的旧金山飞行比赛中,一个被海外誉为“天才的中国人”的青年,驾驶着自制的飞行性能更佳的飞机,创造了飞行高度210米、时速104公里、航程32公里的成绩。这个数据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平平无奇,在当时却打破了由欧美飞行家垄断的记录。这个青年,就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
▲冯如(图片采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封面)
光绪九年(1884年),冯如在广东恩平的一个小山村里呱呱坠地,此时正处于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力日衰,新思潮在暗处等待破土。作为侨乡的恩平,回归故里的侨胞们有时会带回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信息。也许是冥冥中的指引,注定了葛洪飞升的岭南会孕育出飞行第一人,小小年纪的冯如在耳濡目染下,渴望科学发达,富国强民。据说他曾自制风筝,两翼载着水桶升到了百米高空,传为乡间奇闻。
1895年,冯如首次前往美国,一个闻所未闻的的崭新世界展现在他的眼前。侨居异国,冯如眼见华人备受歧视境况的同时,也坚定了学习产业革新的信念,常常在工作之余挑灯夜读至凌晨两三点。在纽约打工期间,他辗转于船厂、发电厂和机械制造厂,饱尝辛酸的同时,也接触了多种机器和技术,曾自制无线电报机方便当地华人通讯。在莱特兄弟制成飞机的同一时期,我国东三省的人民却因日俄战争陷入水深火热,冯如敏锐地意识到“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决定“誓必身为之倡……苟无成,毋宁死!”怀抱一腔爱国热情,在几位爱国华侨支撑下,广东制造机器厂在奥克兰街的一间小小厂房里诞生了。
▲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工厂内设计制造飞机的情形,载于1909年9月21日《旧金山考察日报》。(图片采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第20页)
为了制成飞机,冯如大量翻阅《美国科学》《航空学》文献,仅是图纸设计就花费了数月时间,且为了让国人后辈能够学习经验,所有的数据和文字部分都特意用汉文标记。除了博采当时顶尖飞行家们之长,甚至还带回了一只白鸽作为“老师”,观察白鸽的起飞、下降和双翼、尾部的结构等数据,最终的设计图纸和标准已达到西方先进水平。
由于资金不足,飞机的大小零件只能靠简单的小工具或者手工制作,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1909年9月终于制成了第一架飞机,成功在奥克兰南郊10-15英尺(约3-4.5米)的高度盘旋试飞,虽然在航程约半英里(约800米)后就因螺旋桨停转而坠落,但已远远超过了莱特兄弟首次试飞时航程260米的成绩,揭开了中国龙即将腾飞的第一页。
▲左为冯如在飞机前留影,右为冯如1909年9月制成的中国首架飞机(图片采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第62页)
飞行的路上布满荆棘和风险。冯如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次坠机的惊险,却“粉身碎骨浑不怕”,重新研究设计。经过五年多、六架飞机的屡败屡战,终于在1911年造出了性能优越、外形优美的“冯如2号”飞机,成功试飞并安全着陆。试飞完全成功获得美国和华侨报刊争先报道,“冯君名誉已沸腾于世界”。此后,冯如又对飞机加以改进,并多次试飞,“中西人士往观者,不可胜计”。
▲《冯如小传》,载于1912年9月《时事画报》。(图片采自《时事画报.第十册》第212-213页)
绝艺飨祖国:
青冢那堪埋伟士
“成一绝艺以飨祖国”,1911年,冯如舍弃美国人的重金聘请,决定将旅美华侨投资发展下的广东制造机器公司于当年2月21日迁回广州,改名广东飞行器公司,以“壮国体,挽利权”为经营原则,厂址就设在燕塘附近。
▲1911年3月19日,《旧金山星期日呼声报》以“他要为中国龙插上翅膀”为题报道冯如启程回国的情况。(图片采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第181页)
回国后,他拒绝清政府的拉拢和聘用,遭到了严加防范和监视。为了检验飞机零件从海外运输回程中是否受损,冯如还悄悄在燕塘机场进行了一次秘密试飞。其时,革命的暗流已在神州大地涌动,冯如和许许多多爱国志士一样,将先进科技带回祖国,时刻等待着施展抱负的机会。
▲冯如在飞机制作作坊(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广东华侨博物馆)
广州光复后,冯如主动请缨参加革命,被广东军政府委任为广东革命军飞机长。沉寂了大半年的燕塘厂房终于恢复活力,由于漂洋过海回国的飞机零部件远远不够,冯如就带领三个助手搜集本地帆布、竹、木等材料补足,夜以继日赶工,不到三个月,中国人在本国领域自制的第一架飞机诞生了!1912年4月,他驾驶着中国人自制飞机,在著名侨乡台山进行飞行表演,现场观看的人数多达2000余人,大开眼界的同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
▲冯如(图中坐者)领导的广东飞行器公司在广州燕塘制造的飞机。(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广东华侨博物馆)
为了唤起国人对航空事业的支持,经历几个月的调整改良,广东革命飞机队决定在燕塘圩口操场进行第二次试飞表演。8月25日,燕塘大操场人潮涌动,观众逾万。冯如首先进行了一次关于飞机利用、制造和驾驶的演讲,“听者无不鼓掌称赞”。随后,他登上驾驶室,拉起操作杆,飞机向前徐徐滑行,在观众的大开眼界的喝彩之声中凌空而上,上升至120英尺的高空,环绕瘦狗岭一圈后继续从东向南飞行。天有不测风云,飞至5里左右,他想让飞机飞得更高一些,用力踩动油门,生锈的机件却无法承载,头高尾低的飞机失去平衡失速下坠,一颗闪亮的明珠未满29岁便骤然陨落了。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燕塘飞行表演。(图片采自《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第48页)
弥留之际,他仍心心念念祖国的航天事业,叮嘱学生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冯如殉难后,广东各界举行了多次隆重的追悼大会,下葬之日,万人空巷。
▲冯如坠机处纪念碑,附近立着冯如的雕像。雕像下还有游客献上的花束。(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天河区林和邨)
“殉社会者不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
这是文学家何淡如先生在追悼会上为冯如做的挽联,情深意切,闻者落泪。
▲黄花岗公园内的冯如墓,墓左侧刻有《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君如墓志铭》。(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黄花岗公园)
▲冯如墓东侧的杨仙逸衣冠冢,墓碑为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在它的西南方,静静伫立着冯如、七十二烈士等英烈墓。(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黄花岗公园)
中山先生的“中国梦”: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在冯如的年代,航空还是一个缥缈和遥远的新兴事物,飞机出现后最初十余年,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然而中山先生却用敏锐的眼光察觉到飞机运用于军事的可能性与重要性,断言“飞机一物,自是大有利于军”。在他的关注与支持下,一百年前,航空事业于中华大地上艰难起步,在近代的殷殷血火中艰辛求索,玉汝于成。
▲孙中山先生题字“航空救国”(图片采自《南粤雄鹰.1911-1949:广东空军史料选集》书前插图)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冯如与孙中山就曾有过一面之缘。1911年初,冯如在奥克兰飞行表演期间,孙中山也在美国宣传革命、募集经费,他专程从旧金山赶往奥克兰观看,盛赞“吾地中国有杰出人才”,鼓励他把才智献给祖国同胞。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此后十数年间,中山先生他始终坚持“航空救国”的理想,不遗余力发展航空事业,广东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他在《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中明确支出,要在海军部下设“飞机科”,负责关于“飞船、飞艇之编制、配备”,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分别创办了航空学校。虽然由于资金问题,这些学校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不长,但却走出了杨仙逸、张惠长、黄光锐等中国最早一批飞行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山先生的号召和冯如的影响下,1911-1934年间,海外华侨中陆续有176人携带飞机回国。
▲杨仙逸的飞行证书(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广东华侨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世界各国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空军,孙中山也筹建空军,可惜财力和人力均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时刻,留美华侨青年杨仙逸站了出来。祖籍香山的杨仙逸,其父杨著昆与孙中山是挚友,从少时起就常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专门把自己的名由“仙镒”改为“仙逸”,可谓是中山先生的超级粉丝了。他早年加入同盟会,一直在美国学习水、陆飞机结构性能及驾驶等技术。在收到“偶像”电召后,掏空家底自费购买飞机多架,连人带机一起回到广州,组建了援闽粤军飞机队,这成为中国空军的雏形。
▲1923年,杨仙逸(中)在大沙头飞机场与部分空军人员合影。(图片采自《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第255页)
1923年,孙中山领导设立航空局,杨仙逸为局长,在广州的大沙头建立飞机制造厂并兼任厂长。成立之初,厂房、设备、工具等都非常粗陋,但杨仙逸与20多位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几个月便制成了一架飞机。在当时飞机安全性较差、存在诸多风险的情况下,宋庆龄不畏风险,从容登上后座,与飞行员黄光锐一起驾机凌云,环绕广州上空数周后平安降落,这对于我国民族工业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为表敬意,飞行员们联名提议用宋庆龄青年时期的英文名Rosamonde来为飞机命名,“乐士文”后来被写在机身上。
▲宋庆龄乘坐“乐士文”号(胡霄2023年9月23日摄于广东华侨博物馆)
▲1923年孙中山、宋庆龄与“乐士文”号的合影,以及“乐士文”号飞机模型。(胡霄2023年11月10日摄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可惜的是,两个月后,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前线战争中,杨仙逸在改装鱼雷时突遇爆炸,不幸遇难。中山先生闻讯悲恸不已,追赠杨仙逸为中将,亲笔题写大元帅府令“……技术湛深,志行纯洁;尽瘁国事,懋著勋劳”,以纪念这位壮志凌云的飞天将军。
▲孙中山手书“志在冲天”条幅赠给杨仙逸,现存广州博物馆。(图片采自《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第255页)
1924年,在国共合作的形势推动下,大元帅府航空局在广州东山大沙头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后来一般称作广东航空学校,这是中国最早培养空军的摇篮。第一、二期学员大多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挑选,并被多次送至苏联学习考察,组织机构、设备、教材及教育训练计划和制度等也大都仿照苏联。从创办到1936年夏停办,航校共举办8期,培养了毕业飞行员近500名、机械员190多名,这些学子后来有不少成为我国空军骨干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空军统归中央,广东空军健儿们秉持着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愿景,为国家与民族而战,搏击长空,屡建殊功。
▲1937年秋,中国空军第28中队队长、粤籍飞行员陈其光驾驶霍克-II战机,于太原近郊经奋战击落日机一架,后查悉该机飞行员为被日本吹嘘的“驱逐之王”三轮宽少佐。(陈应明绘图,图片采自《南粤雄鹰.1911-1949:广东空军史料选集》书前插图)
广东人的飞天梦,前赴后继,虽屡遭挫败,英才一再殉梦,然却永不放弃、执着前行。虽然由于时局与战乱影响,中山先生并未亲眼见证中华航空事业腾飞的愿景,但在他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下,“航空”梦与“强国”梦紧紧相连,为中华巨轮刻下一处航标,引领着一代代航空人逐梦蓝天,奔赴星辰。
▲广东航空纪念碑,位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内,以纪念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和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图片采自《南粤雄鹰.1911-1949:广东空军史料选集》书前插图)
结语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
从屈子《天问》的慷慨发问到柳宗元《天对》的卓绝胆识,人们遨游寰宇、探索星空的渴望从未停歇。1700多年前,葛洪的“飞车”还只是天方夜谭般的假想,而跨越千年时光,无数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征服日月星辰,这距离远远不止“止升四十里”,而是扶摇直上九万里!
2016年,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于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形成了三舱三船组合体。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美丽中国正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稳步迈进。
▲2020年7月23日,中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成功将探测器送人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新华社发郭文彬摄,图片采自: 《火星探测 新华社记者带你探秘》第68页)
晋朝葛洪在广州荔湾的“飞天”实践,冯如在燕塘上空的敢为人先,中山先生的挥毫“航空救国”……先辈们对于飞天的锐意探索,则是书写在广州大地上的精彩答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所向,星辰大海。
参考书目
1、罗雨林主编,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编:《荔湾明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K296.5/228)
2、恩平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编:《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K826.1/796)
3、黄严、关中人、周俊杰主编:《南粤雄鹰.1911-1949:广东空军史料选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E297/296)
4、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编:《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大观(上、下)》,广州 : 广州出版社, 2015(K820.8/580/1、2)
5、黄汉纲著:《冯如研究》,广州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1991(K826.1/23)
6、吴仲华著:《壮志凌云:中国早期飞行家冯如和张瑞芬的故事》,[广州]:[出版者不详],1992(K825.2/W86)
7、黄庆昌著:《冯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K826.1/434)
8、黄严, 关中人主编:《广东空军史料选集》,广州:[广东省航空联谊会], [1994](E297/297)
《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时事画报》《广东一百名人图谱》《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广州大典》412册、《历代羊城八景》《经典广东》《中华文化集粹丛书•工巧篇》等。
注:
1、本文参考了上述馆藏图书,在此谨表谢忱。
2、文献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之处,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前来查阅考证,一起还原更真实的广州小故事,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3、本文引用书中图片,仅用以公益推广相关馆藏图书及其文化,如版权方有异议,请联系删除;本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及文本由信息咨询部提供
撰稿、排版:胡霄
审核:陈智颖
参考文献
1、《荔湾明珠》
【责任者】罗雨林主编,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ISBN】7-5059-2999-2
【载体形态】319页:地图,彩图;26cm
【推荐理由】长久以来,荔湾区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西关大屋和园林胜景,以及粤剧、曲艺、诗词歌赋、绘画、摄影、盆景和民间美术及美食等荟萃而享誉中外。本书以实证性、原始性的图片为主,配以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解说文字,展示荔湾古今胜迹和名人轶事,形象地反映西关历史传统文化特色,阐述荔湾这个广州重要城区的传统文化精华。读者可以毫不费劲地卒读全书,或利用零碎时间即可了解和揭开荔湾区的迷人面纱,玩赏那一颗颗夺目的荔湾明珠,深入领会荔湾文化的精粹所在。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296.5/228
2、《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
【责任者】恩平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编
【出版发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ISBN】978-7-218-07903-5
【载体形态】313页:图;23cm
【推荐理由】冯如,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一百年前,他在科技创造尤其是研制飞机方面的非凡成就轰动世界,被公认为“中国航空之父”。本书主要收录黄汉纲的《冯如研究》和陈应明的《冯如设计制造飞机考》两部分,是有关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生平、成就及其与中国航空事业的密切关系的研究性著作。全书图片资料丰富,文献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冯如生平传论、冯如飞机考论、冯如与中国第一间民办飞机制造公司、冯如年谱及冯如世系表、冯如的主要助手和合作者小传等内容。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826.1/796
3、《南粤雄鹰.1911-1949:
广东空军史料选集》
【责任者】黄严、关中人、周俊杰主编
【出版发行】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ISBN】7-5360-2976-4
【载体形态】299页:图版;21cm
【推荐理由】广东是中国近代航空的摇篮和中国革命空军的发源地,航空人才辈出。广东空军在革命战争中产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战功赫赫。本*述了孙中山先生如何缔造和创建广东空军的情况,以及幼年的广东空军在东征和北伐中创建的光辉业绩等,收进了广东空军大量英雄人物的事迹。本书力求尽可能地把有关的重要研究成果概括进去,并包括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和不同见解的史料,堪称“准广东空军史略”“广东空军名人传”,极具历史和参考价值。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广州市革命回忆录专题文库
【索书号】E297/296
更多广州小故事:
第四十二期丨民国粤剧界的“喜剧之王”——廖侠怀的转“圣”人生
第四十一期|广府夫妻史话
第四十期丨西关这座三百岁高龄的古建筑,竟然会“漂移”?
第三十九期丨“一骑红尘妃子笑”被广州这位李先生“改写”了?
第三十八期丨猫鼠游戏:粤猫不捕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