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唐代诗人杜甫在《梦李白》中表述:“故人来梦中,展我长久怀念。”老友时常浮现于梦境,或许察觉我长久思念之情。别看梦境飘渺虚幻,实则扎根于现实,给予“身临其境”的感受。论及“梦”,有些人感觉非常有趣,而有些人觉得玄妙莫测。实际上,对于梦境,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见解。《庄子·齐物论》云:“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梦境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满足。在庄子看来,人在最为清醒时,方会自觉刚刚梦见。而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最终会塑造特定的梦境。实际上,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所谓“非有奇梦,非有奇人。”没有奇异的梦境,也没有奇异的人,一切都与我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梦境,人们可能经历一些情景,例如梦到曾经的知交,梦到已离世的亲人。在梦境中,我们会感到特别真切。当然,梦境本就虚幻,却又真实,虚幻因其发生于睡梦之间,而真实则因不可脱离现实。
02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前往京城赴考的学子,在留宿时梦见他的父亲。这位学子的意识还算清醒,知道父亲已经辞世。然而,在梦里,父亲仍然在农田里耕作,这让他颇为感慨。在梦中辛勤劳作的父亲对他说:“我们家将丰收,你也要努力奋斗,明年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听了父亲的话,他本想再与父亲聊几句,但突然听到鸡鸣声,于是醒了过来。醒来后的他,一下子就忘记了梦的内容,犹如未做梦一般。那年,他成功赴京考试,荣登榜首,有机会入朝为官。他成了家里首位金榜题名的人才。这让他感慨万分。在穿上锦衣归乡时,他望着日渐年迈的母亲,突然想起之前的梦境,以及父亲的嘱托。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父已不在,唯须尽心侍奉母亲,以尽孝道,始终存在遗憾。”在这个梦中,他梦见了父亲,而父亲还告诉他“家里将会丰收”。这不正说明了梦境具有预知的特性吗?或许,这是已经辞世的父亲对他的暗示?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解释,梦以一种幻想的形式,让人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03在探讨梦境之前,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梦境的内容来源于现实?从梦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梦源自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记忆。而这些认知和记忆又通过基本感官获取。人类基本感官包括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以这五种感官为基础,人类感知外部信息,大脑将某些重要信息打包成记忆,深藏于脑海。在人即将入睡之际,由于身体放松,大脑意识变得不那么清晰。这时,仍未休息的脑细胞开始活动,触发梦境。当然,这些梦境的内容通常与我们近期的经历息息相关。弗洛伊德曾说过,梦境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在过去一周内的活动和经历有关。以前述的学子为例,他承载了家人的期望,踏上了赴京赴考的旅程,充满了希望和雄心壮志。因此,他的梦境自然与家庭和考试有关。在家庭中,父母是他最亲密的人,因此梦境中的主要角色必然是他故去的、令人怀念的亲人,也就是他的父亲。可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有的梦境都是“有根据”的。
04梦见已经逝去的亲人,通常隐含着这两点。隐含一:你最近的遭遇与你的亲人有关。有些人因事业想起父母的叮嘱,有些人因失意想起父母的安慰,有些人因感动而领悟颇深。这些情感会让他们梦到已去世的“亲人”。大脑提取的信息通常以“亲人”为主,而非“外人”。梦境的根源是潜意识对*的满足,而对亲人的回忆正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一要求。隐含二:你当前的境遇唤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一种情况是,你处于的环境引发了对过往的回忆。这些“回忆”极为深刻。梦境往往由这些“深刻的回忆”构成。再加上,普通人通常是感性的,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强烈。因此,梦到已故的亲人也可视为人“怀旧”的一种表现。梦境终究源自现实,并受潜意识和*的影响。归根结底,它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文/舒山有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