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以医术高超而闻名于世。关于华佗的舍弃与选择的事例有以下几个:
1. 舍弃忠诚:在东汉末年,华佗为了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而辞去了曹操的医师职位。曹操曾派军队前来逼迫华佗,但华佗毅然拒绝,并用自己的医术替军队治疗疾病,最终赢得了曹军的尊重。
2. 舍弃知名:华佗当时在江陵县工作时,因为替庐江约束官员治疗疾病而得罪了当时的郡守,被调到了偏远的祁县。虽然在祁县期间医术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但他却没有得到广泛的知名度。
3. 选择高尚:据传华佗曾于三国时期为曹操治疗脑梗塞,曹操成功康复后,曾向华佗提出报酬,包括地位和财富。然而,华佗坚守医德,毅然拒绝了曹操的报酬,在曹操面前宣布:“医者仁心,不能被财富所动。”他相信医生的职责是为了治愈病人,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这些事例表明了华佗舍弃个人名利和追求高尚道德的选择,体现了他对人民健康和医学伦理的高度追求和坚守。
神医华佗拒绝做官 选择从医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的美名在民间传开了,这引起了东汉朝廷的注意。朝廷于是举华佗为“孝廉”。通常被举为孝廉的人,都出身名门贵族,被举为孝廉, 就有希望做官。像华佗这样的平民百姓能够被举为孝廉,实在是难得。
乡亲们得知华佗被举为孝廉时,不禁喜忧参半。喜的是华佗可以做官了,可以了却父母的心愿,光宗耀祖了;忧的是如果华佗做了官,谁来为乡亲们看病呢?
可是很多天过去了,却不见华佗有丝毫离开的意思。“难道消息是假的吗?”有乡亲问华佗。
“不,是真的。”华佗说,“但我拒绝了。举孝廉,对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来说,也许是做官发财的阶梯,但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哪里有我为乡亲们治病更有意义呢!”
几年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而这次不再是徒有虚名的“孝廉”,而是来自都城洛阳太尉府的征辟信,只要被应征到都城的太尉府,马上就可以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这次乡亲们仍然舍不得华佗走,但他们还是打心眼里为华佗髙兴。
“这回你可不能再拒绝了。”有乡亲说,“这可是真正的官,你会有府邸、奴仆、家丁,有权有势……总而言之,好处多着呢!吃了这么多年苦,你也该享受一下了。”
“是啊,别再拒绝了,你父亲临终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做官,为华家光宗耀祖,你可别再让他失望了。”
华佗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谢谢乡亲们的好意,但我还是决定不做这个官。做官不适合我。况且,我最擅长的是医术,如果周旋于宫场,那便是民间少了位良医,官场多了个庸才,于国于民都不是件好事。至于光宗耀祖,我多救几条性命不是更有意义,更对得起华家的列祖列宗吗?”
于是,华佗再次拒绝人朝做官,坚持做一个平民百姓,钻研医术,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