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乾,渠焉反。
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画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经文“乾”字,六画卦之名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偶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象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放此。
初九:潜龙勿用。
潜,捷言反。
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放此。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龙”之“见”,音现。卦内并同。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放此。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当之,故值此爻之变者,但为利见此人而已。盖亦谓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与占者相为主宾,自为一例。若有“见龙”之德,则为“利见”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阳爻。三,阳位。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体刚健,有能“乾乾”惕“厉”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者,疑而未定之辞。“跃”者,无所缘而绝于地;特未飞尔。“渊”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测之所。龙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跃”而起,则向乎天矣。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与九二同。
特所“利见”者,在上之大人尔。若有其位,则为“利见”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上九:亢龙有悔。
亢,古浪反。悔,呼罪反。卦内并同。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阳极于上,动必“有
悔”,故其象占如此。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艾皆变者,即此占之。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春秋传》曰:愿。乾之坤,日“见群龙无首,吉”。盖即纯坤卦辞,“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东北丧朋”之《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吐乱反。“象”,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后凡言“传”者,放此。始也。又为四德之首,而贯乎天德之始终,故曰“统天”。也。“大哉”,叹辞。“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以为此专以天道明“乾”义。又析“元亨利贞”为四德,以发明之,而此一节首释元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施,始鼓反。卦内并同。
此释乾之“亭”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始”,即元也。“终”,谓贞也。不终则无始,不贞则无以为元也。此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终始,则见卦之六位,各以时成,而乘此六阳以行天道,是乃圣人之“元亨”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大,音泰。后同。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利贞”之义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圣人之“利贞”也。盖尝统而论之:“元”者,物之始生,“享”者,物之畅茂,“利”则向于实也,“贞”则实之成也。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复种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间,生气流行,初无间断,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其以圣人而言,则孔子之意,盖以此卦为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虽其文义有非文王之旧者,然读者各以其意求之,则并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天”,乾卦之象也。凡重爻皆取重义,此独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复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阳”,谓九。“下”,谓潜。“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复,方服反。注同。“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可以进而不必进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造,徂早反。
“造”,犹作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言阳刚不可为物先,故六阳皆变而吉。
“天行”以下,先儒谓之《大象》“潜龙”以下,先儒谓之《小象》。后放此。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长,之丈反。下同。
此篇申《象》《象传》之意,以尽乾坤二卦之蕴,而余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
也。“享”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
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
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
“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故“足以长人”。嘉其所会,则无不合礼。使物
各得其所利,则义无不和。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
为事之干。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贞”
此第一节,申《象》之意,与《春秋传》所载穆姜之言不异。疑古者已有此语,穆姜称
之,而夫子亦有取焉。故下文别以“子曰”表孔子之辞,盖传者欲以明此章之为古语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
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乐,历各反。确,苦学反。
“龙德”,圣人之德也,在下故“隐”。“易”,谓变其所守。大抵乾卦六爻,《文言》皆
以圣人明之,有隐显而无浅深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
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常言亦信,常行亦谨,盛德之至也。“闲邪存其诚”,无數亦保之意,言君德也者,释“大人”之为九二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几,坚溪反。
“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知至至之”,进德之事。“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犹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也。九四日“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离,力智反。内卦以“德”学言,外卦以“时”位言。“进德修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应,去声。燥,上声。“作”,起也。“物”,犹人也。“睹”,释利见之意也。“本乎天”者,谓动物。“本乎地”者,谓植物。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也,故兴起于上,则人皆见之。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贤人在下位”,谓九五以下。“无辅”,以上九过高志满,不来辅助之也。
此第二节,申《象传》之意。“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舍,去声。
言未为时用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
未遽有为,姑试其可。
“飞龙在天”,上治也。
治,陈知反。
居上以治下。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治,直意反。言“乾元用九”,见与它卦不同。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
此第三节,再申前意。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虽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时当然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离下而上,变革之时。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天德”,即天位也。盖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刚而能柔,天之法也。
此第四节,又申前意。
“乾元”者,始而享者也。
始则必亨,理势然也。
“利贞”者,性情也。
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或曰:“坤利牝马”,
则言所利矣。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
之德也。“纯”者,不杂于阴柔。“粹”者,不杂于邪恶。盖刚健中正之至极,而精者又纯
粹之至极也。或疑乾刚无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
静尔。以其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
柔之别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旁通”,犹言曲尽。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言圣人“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如天之“云行雨施,而天下平也”。此第五节,复申首章之意。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行,并去声。“未见”之“见”,音现。
“成德”,已成之德也。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见尔。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盖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德,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为“大人”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天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重,平声。下同。
“重刚”,谓阳爻阳位。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九四非重刚,“重”字疑衍。“在人”谓三。“或”者,随时而未定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台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音扶。先,所荐反。后,胡茂反。“大人”,即释爻辞所“利见之大人”也。有是德而当其位,乃可当之。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是以锆于形体,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为体,曾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回纥谓郭子仪曰“卜者言,此行当见一大人而还”,其占盖与此合。若子仪者,虽未及乎夫子之所论,然其至公无我,亦可谓当时之大人矣。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丧,息浪反。所以动而有悔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知其理势如是,而处之以道,则不至于有悔矣,固非计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圣人乎”,始若设问,而来自应之也。
此第六节,复申第二第三第四节之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