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永济搞了个一日紧凑型游,今天来把关帝庙好好参观一下。
解州镇,古称解梁,汉代置解县,五代置解州,宋金沿用,清又升为直隶州管辖,民国时又改州为县,解州镇因此得名。
解(hài )州关帝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关羽是河东解梁(今解州镇)常平村人,这里是关公的祖居之地,乡人慕其德,于故里建祠奉祀,常平关帝庙又名关帝祖祠。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瑶撰《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碑载,"王世为解州常平里人,里有王庙,建自金大定十七年(1177)"。此庙于隋开皇九年(589)始建,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扩建,金大定十七年始成庙宇,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损坏后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毁于灾火,十余年后修复,此后屡有修葺。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庙前形象墙上一墙汉字演变中的“关”字写法
解州关帝庙,在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西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的武庙,坐北朝南,面山(中条山)背湖(盐池),人云:头枕条山,巍峨秀丽;足濯鹾海,银光卤浪,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00米。庙堂以两道围墙环绕,殿阁六重,牌坊七座,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结义阁、假山、环廊等组成;北部是正庙,前朝后寝布局:前殿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木坊、石坊、钟鼓楼、崇圣祠、碑亭等;后宫,以“气肃千秋”木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居两侧,气势雄伟。
庙内保存有明代铁人、铁焚炉、铁旗杆、铁龟鹤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铸万斤洪钟等生铁铸器。此庙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彰显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已成为旅游胜地。
解州关帝祖庙景区简介牌
解州关帝庙景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关公门前舞大刀
关公颂
桃园结义订金兰,碧血蜀汉春秋观。
败走麦城平阳虎,仁义礼信万古传。
史载,东吴背盟偷袭,害死关羽后,孙权把他的躯体葬在当阳,首级向曹操纳了投名状,同时想嫁祸于曹操;而曹操手下主薄司马懿识破东吴奸计,曹操命人用香木刻其身躯,然后以大臣之礼隆重入殓,葬其于洛阳。后世遂有: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之说。
关帝庙前
外地人到山西运城一般要办三件事:一拜关帝庙,二咥羊肉泡,三下死海漂。
我们先拜关帝庙,再咥羊肉泡,最后来个死海全漂:敷抹黑泥、卤水玩漂和金泉泡澡。先搞精神文明建设,再议物质文明享受!
关公门前舞大刀
进入景区大门,就是结义园的后院子。《三国演义》里记述刘、关、张在张飞家的桃园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今搬至解州了。结义园里的主要建筑就是结义阁。
刚在景区售票窗口,竟然邂逅一位老朋友,他和他的一个亲戚今天也来此祭拜关二爷。我们就恰好结伴一起同游。
关帝庙前
在结义阁里存放着一块200多年的石碑,它还原了桃园三结义的情形,是清朝解州州官颜如泗命人刻制的。碑刻采用的是线刻手法。
穿过阁,迎面是一道影壁。它起源于中国,亦称作照壁、影墙、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
影壁的功用是作为建筑组群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并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影壁往往把宫殿、王府或寺庙大门前围成一个广场或庭院,给人们有个回旋的余地,因此,成为人们进大门之前的停歇和活动场所。也是停放车轿上下回转之地。
影壁作为中国建筑中重要的单元,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雕刻精美的影壁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的重要意义,有很高的建筑与审美价值。
山西晋商的兴起,推动了影壁等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雄厚的财力可以让砖雕匠师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多的民间匠人加入到了这个行业,从而创造出大量的精美影壁。影壁的建造级别体现宅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越是有钱人,越会兴土木,修门面,这与中国传统的富贵思想是分不开的。
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庄园……每一个大院都刻画着时代变迁的印迹,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驻足君子亭,我仨也搞个义结金兰!
影壁左侧开等边六边形独门。影壁正面的中间位置杵一人形条石,叫三分砥柱石,其高度与关羽身高几乎一样,关羽身高九尺,古代1米等于现在的23厘米,即今天的2.07米高。
继续前行,就是君子亭,是人们祭拜关公前正衣冠、净手脸的地方。这是一座琉璃牌坊,为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前有卷棚抱厦,这才是结义园的正前门。
结义园牌坊
结义园牌坊
现在的解州关帝庙是把曾经两门正对的坐北朝南的关帝正庙和坐南面北的结义园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临古驿道南北两侧。今之解州关帝庙景区正门是要从结义园后门进入的。所以,这里是号召、鼓励大家踊跃地走后门拜关二爷的!
山西,地处京畿之翼,昔时商贾鼎盛,今日煤炭富蕴,山西的官自古不好当呀。
结义园牌坊
结义园牌坊前有一道云海翻腾、翔龙飞舞的四龙琉璃照壁,横在古驿道路中央,是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已有400多年历史了。驻足四龙琉璃照壁前,方临真正意义上的关帝庙前。
解州关帝庙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宫两个部分,前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鼓楼、官库等附属建筑。
端门前
驻足关帝庙正庙端门前,端者开端也。这里有两尊威猛铁狮,是明朝万历年间用生铁铸造的,分别守卫在东西两侧,武帝之家庙,自有一番王者气息。山西盛产煤铁,眼前的中条山就是个大矿山,蕴藏多种矿产资源,俗称铜头金身铁尾。
眼前厚重的红褐色围墙,犹如紫禁城一般,给人以端庄坚固,威严肃穆之感。宫殿式庙宇是解州关帝庙一大亮点。
端门前
其门有三道,眼前是第一道门,叫端门。北京故宫才有端门。此端门由三个门洞组成,浑然一体,又主次有序,正中嵌着三个朱红色大字“关帝庙”,东门洞上嵌字“精忠贯日”,西门洞上嵌字“大义参天”。
端门前
在端门前有一青砖漫道,这里原是过境官道,直达蒲津渡过黄河往长安去,也叫驿道。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巡狩猎”至西安,就是走的这条官道。立有三根交叉的铸铁铁柱,名为挡众。它是雍正皇帝御赐的。古代,若文官武将要路过关帝庙端门前见此,文官须落轿、武将得下马,以示对关帝的尊重。
端门前
从官道两边的义勇门或忠武门要入前殿,得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
端门后
迎面第二道门,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雉者华美也。雉门一对抱鼓石为门当,四个门簪为户对,上嵌竖匾,书“关帝庙”三个烫金大字,面阔三间,遍布五彩斗拱。雉门颇有讲究,不可随意而为。在古代,它是专供帝王进出走道所用,其他人未经时任帝王允许不得上前一步。现为清朝重修的样子。屋脊中是一座铁质宝塔,两头是大象驮着宝瓶,寓意齐平盛世、国泰民安。
在雉门两端:东面是文职官员出入庙堂的“文经门”;西侧为甲胄之士出入庙堂的“武纬门”。这种布局规制,足见关帝庙地位之高。自此,游走在庙里,但见宫殿牌坊、祠亭楼藻,雕梁画栋;庭院天井、古柏参天。既彰显帝庙之磅礴气势,又充满了帝宫生活气息。
雉门
雉门前往东是钟楼,往西是鼓楼,晨钟暮鼓,是古代的报时工具。
登雉门前,我们左拐来到了追风伯祠,这是专为关二爷的坐骑--赤兔驹建的祠堂,给一个动物专门建个祠,可见后人视赤兔驹是关二爷生命的一部分。
追风伯祠
韩昌黎在《杂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遇之(骥),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追风伯祠
旁有胡公祠,是为关羽师傅兼泰山修的祠。再往东走,穿过钟楼似乎来到了东门口,一雕梁画栋的重檐三开间木牌坊上嵌着一块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木横匾。今天咋老爱在关帝庙门前“耍大刀”,嘿嘿,因开心而献丑嘛。
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
迈步踱入雉门里,眼前另有天地。庙门的门槛如佛祖的肩膀,只能跨、不能踩。走起!享受一下帝王般的待遇。
雉门独特而精妙的构造在于其后的台阶上是戏台。雉门里分东西两间,一边是供唱戏的演员换衣服的地方,一边是戏台。如今,平时雉门洞开,供游人自由进出;而演戏时就将雉门关闭,于下台阶两侧的青石凹槽上架设备用木板,完美戏台遂成。戏台前护栏里是乐池,唱戏时供乐师们奏乐的地方。木板下放置若干水缸,水量不一,起调音器作用;戏台两侧有八字形琉璃墙,起扩音器作用。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关公巡城日,这天人们会把关公的神像用轿子抬出去巡城,唱戏的就在此台子上唱着戏,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衰。此晋南民俗特色活动曰:关帝巡城大典。仪式分四项:一是祭拜关帝,奏乐开戏;二是敲锣鸣炮,迎神起驾;三是关帝巡城,体民福荫;四是接驾安神,敬香祈福。
如今,客居岭南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和闽南人,每喝功夫茶时必展茶艺:关公巡城。
拾级雉门
午门,是关帝庙的第三道门,古朴守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沿前面踏道而上,中间为御道,铺设双龙戏珠石板雕刻,顿感其庄重而肃穆。因为按封建礼制,午门是皇家第一门,文武百官上朝表奏时,文武百官都得先在午门前候朝,一般庙宇断然不敢有此建筑,就连曲阜文庙也没有此建筑规制。何也?孔子虽被尊为圣人,但不曾被封过帝王,其庙宇只能被称作孔府、文庙;而关二爷不同,他曾被明万历皇帝封为“协天大帝”,于是在此增建了午门。此门在清朝时毁于大火,现存建筑是民国重建的。
门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北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
午门
穿过午门,经雕刻精美的“山海钟灵”琉璃瓦顶木牌坊,此“山”指的是中条山,此“海”便是运城鹾海--盐湖,“钟灵”是钟灵毓秀的简称。随后便是御书楼。
御书楼,原叫八卦楼,双层三重檐,歇山式琉璃覆顶,前有歇山顶抱厦,后置卷棚顶抱厦,这种前后抱厦建筑形式,别具一格,精巧玲珑,在清朝建筑风格里实属少见,乾隆皇帝有次要巡游南方,专程绕道此地朝拜关羽,就在此处为关羽御笔题写匾额一块:义炳乾坤。此楼遂易名:御书楼。楼里悬挂道光十九年由道光皇帝御赐的“圣神武文”周边贴金绕雕蝙蝠横匾,寓意为遍地是福(蝠)。匾上是一个八卦形的藻井,《西京赋》云“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画以藻文”,因此得名,有世界上最美的天花板之称。唐时藻井开始按等级建制,只有王公贵族家的建筑里或者被敕封的道观庙宇里允许有,有镇火寓意。
楼道挂有诸葛亮用飞白体写的草书“绝伦逸群”横匾一副,是他对关羽一生的评价:超越同辈,没人能比得上。
崇宁殿
走过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是关帝的朝堂。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铁铸器很多,如铁铸焚表塔两座、铁大象驮铁旗杆、铁胡人牵铁狮子祭拜关公等。处处彰显帝王勤政殿的威仪万千。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勾栏游龙盘绕,规格完全在其它庙宇之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
殿前最具代表性的铸件是两座焚表塔:塔高两丈有余,塔体盘龙缠绕,刻铸着祥花瑞草、吉人灵兽图案,粗狂中不失细腻,沧桑里浸满了精妙。中部是莲花台,下有铁狮衔铁环,铁环无缝可转动,彰显铸造技艺有多么的精湛。下部又铸有守卫使者,环绕着一圈驮塔力士,最下边是狻猊做塔脚,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常被用来装饰香炉脚部。既有佛教痕迹,又有道教射影。生动而传神,足见古时这里香火之盛况。
殿前御道两侧石华表顶各矗一连体望天吼,是民间与天庭“沟通的纽带”。
临殿下,大殿明间悬清乾隆皇帝御笔“神勇”横匾,26根环立石柱全部以整石雕刻,直径达1米,柱础高低不一,它是因柱子高低而对应着专门做的,柱子上的盘龙个个须眉尽显,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其数量之多,雕凿之精,中外鲜有,令人望柱兴叹,堪为国宝。这些腾云驾雾飞龙,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又相互烘托,相得益彰。为关帝庙增添无限神韵。檐下门上有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横匾,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双手持笏表明关二爷是:生前为臣,死后封帝的,集臣子、帝王于一身的特殊身份,表情端庄肃穆,神情凝重而威严,凝视前方的目光里透射出一种超凡的勇猛、刚毅、洗练之气,似乎要穿越千年的岁月屏障重新审度当年三国时局风云变幻。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皇帝御笔“义炳乾坤”横匾,一周贴金雕龙,工艺精湛,全国罕见。
月台宽敞,勾栏曲折,里有青石供桌一张,铸铁大水缸一瓮,铁鹤立铁龟配套一对,青铜巨鼎一尊,月台即祭坛,为行祭祀大礼之所。供桌上有一道刀痕,相传是关公磨刀时留下的,关公磨完刀就下了一场大雨,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日。当地有种说法: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崇宁殿前踩巨足印
大殿石板地面是唐宋遗物,门口石板上有一个巨型脚印,是矿物质沉积形成的脚印状图案。相传是关羽出游时一只脚踩下的,他一步跨出去,另一只脚已踩在中条山山顶了。可以想象关羽的身材是多么的高大魁梧。传说不足信,但英雄遗韵,生生不息的传承永驻人间。
崇宁殿下铜质和铁质青龙偃月刀
在大殿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明朝所制的铜质和铁质青龙偃月刀,共四把,各重300斤。仰视之,青锋寒气逼人,属仿制品。当年的青龙偃月刀重只有82斤,换算成今天的重量也就40斤左右,但也是非常人可以驾驭的。而据史料记载,青龙偃月刀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兵器。
关帝庙是前朝后寝的格局。穿崇宁殿而离,入后宫南门,过花圃,进寝宫,有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气肃千秋”坊。这里古木参天,角铃叮当,鸟语花香。
后宫
牌坊后边有四棵千年古柏,自然组合后呈现出了一条“龙”形,观之有头有身有尾,如腾云驾雾般,活灵活现,牌坊一挡,倍增神韵。
气肃千秋牌坊
据地方志载,牌坊前的花坛以前是个娘娘殿,里边供奉的是关公夫人胡月,其父胡启中,就是前边胡公祠里供奉的那位,也是关羽的师傅。
气肃千秋牌坊与龙柏
路之尽头,便是春秋楼。以春秋楼为中心,东侧有印楼,内置“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内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而立,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呈典型的庭院式建筑群,显得和谐统一,布局得体。在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的帝王宫殿里营造出一片秀美而温馨的生活场景来。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场景。
聚义气肃千秋牌坊
后宫,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经阁。抬望眼,春秋楼气势宏伟,结构奇巧,如耸云天。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建。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修有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山西108县。
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顶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最为奇特的是二楼四周的26根勾栏垂柱,雕刻成莲瓣,悬空伸出,大有惊险欲坠之势,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这种托梁吊柱式手法在我国已是难得一见了。
刀楼:300斤的青龙偃月刀
院里植有翠竹一片,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相传为关羽手笔。
集忠、义、仁、礼、智、信于一身的关二爷:
一心匡扶汉室视为忠,华容道放曹视为义,千里寻兄视为仁,
保嫂秉烛达旦视为礼,水淹七军视为智,单刀赴会视为信。
历史上曾有16位皇帝23次为他御赐加封,他的爵位由候而王,由王而帝,终爵于清德宗光绪五(1879)年,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晇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谓宠尊非凡,独步千秋。
上至高居庙堂之上的帝王将相,下到终生劳作的黎民黔首;
也有舞文弄墨的文人学子,挥枪耍剑的莽夫义士;
还有勾栏瓦肆里的说唱卖艺,梨花场院中的戏子娼妓;
乃至远避尘世的僧尼道姑,社会三教九流的人们,
都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里,这在古今中外浩瀚历史人物中,恐怕只有关羽一人独享此待遇吧。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的最好写照。虽然今天解州关帝庙的香火已是今非昔比,但是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信仰关公的习俗也被带到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如今海外建有3万多座关帝庙。真可谓: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处处焚香祭。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二爷作为忠义神勇的化身,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他在三国时期,为匡扶汉室,建立西蜀政权,可谓立下赫赫战功,一代忠君,如今魂归故里,为后世永远所敬仰。
秉烛达旦真君子,夜观春秋第一人
在此借用前人一首颂扬关公的诗句,以达我对关二爷的崇敬之情:拜解州关帝庙遐思
又沐秋阳访帝乡,解州城下拜云长。
都缘忠义千夫仰,赢得声名万代扬。
当日争雄输吕陆,而今供祀胜刘张。
不知迢递中原路,何处曹瞒有庙堂。
御园大门口
退出春秋楼,走到崇宁殿西边的御园大门口。
御园大门口
里边花草树木已临秋,没啥可观赏的,就在枣林里留观一长满树瘤的古枣树。随后沿御园门前道路往出溜达着。
御园古枣树
信仰一致:关公信俗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其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人们信关公,已经意识化并承认他是忠义诚信的楷模;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认同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是他的诞辰。
御园古枣树
民族特性: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民族特性,是由汉民族性演化而来的整个华夏民族性。关公是汉蜀名将,初为汉民族所崇尚的忠义英雄,后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诚信精神被商界奉为经商信条,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历经顶礼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武圣——对关公共同的信仰增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御书楼西侧东方神木:乌木
御书楼西侧东方神木:乌木
这两条擎天巨树矿化的乌木,一条出自新疆,一条源于缅甸。
御书楼西侧植物木乃伊:乌木
御书楼西侧植物木乃伊:乌木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社会的道德文化,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去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当遭遇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
惜别解州关帝庙前
关羽以一武将而被推崇,在于他的行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忠义的美德。
随着历史发展,关公的地位不断上升。宋、元时期,关公被誉为真君、武圣。
到了明、清两代,关公被称为“协天大帝”、“忠义神武大帝”。关公庙也升格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自此中国有了两座圣人庙:文圣人孔子庙,在他的故里山东曲阜;武圣人关羽庙,在他的故里解州。现在庙内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新建或重修。
惜别解州关帝庙前
拜解州关帝庙随感
解州武庙展雄壮,古建精奇故事长。
四柱三楼三开间,结义园溢金兰芳。
四龙壁前封挡众,古砖端门展沧桑。
关圣大帝赐午门,雕梁画栋藏龙凤。
义炳乾坤八卦楼,八角藻井环走廊。
崇宁殿前铸铁旺,三层焚表嘉靖放。
关帝登殿临朝事,盘龙石柱叶公慌。
石栏石板巧匠张,青龙偃月巨足量。
四柱三门重檐坊,风摇古柏飞龙上。
刀楼印楼春秋楼,构建精巧垂柱荡。
文圣孔子武圣关,关公信物海外扬。
莫道奸小多张狂,何处曹瞒有庙堂。
中华民族源流长,文明古国唯我光。
踔厉奋发迎难往,笃行不怠图自强。
穿过中条出太行,黄河大桥再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