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心杯第三阶段比赛在上海举行,韩国队、日本队虽然都剩下一人,但是,韩国队因为是申真谞,所以,虽然中国队还有四员大将,但是,他一个人完成踢馆,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的赵晨宇、柯洁、丁浩、辜梓豪能不能抵挡申真谞的犀利进攻,了解围棋现状的棋手和棋迷,都知道这是一个未知数。
小申实力很强,但是,我们人多势众,如果抱团取暖,说不定有很大希望战而胜之;如果单打独斗,什么结果都会发生,被他在家门口踢翻就尴尬了。
如何战胜申真谞?
对他的心理战用过了,以他的个性,只会更强,所以,要从战略战术上,依靠实力赢棋。
突破口必定还是在AI方向上,这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后围棋的任何进阶,都必须踩着AI的台阶,拾阶而上,既不能迷信AI,也不能放弃AI。
AI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棋虽然是一盘一盘下,但是擂台赛是车轮战,就有产生不同的下法。
一个人面对四个不同的对手,准备不足是肯定的,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个性去面对小申,就是单打独斗,如果利用特别设计的套路围攻小申,就是围棋打群架的方式。
觉得可以设计2到3种方案(包含新型、挖坑、乱战、快下),然后一人打先锋,看小申的应对方法,找出他的漏洞,第二天持续攻击,将他逼入陷阱,这样就容易赢棋。
四人中,赵晨宇年轻,申真谞不一定很熟,适合打头阵,使用新型效率更高。
柯洁因为是小申特别熟悉的对象,已经成了熟菜,所以,他自己的套路不能用,接着上面小赵的套路,找申真谞的弱点攻击,既可以避开自己的弱点,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说不定就报仇了。
丁浩的棋也是均衡性,与小申一个路子,如果个对个,过去已经证明不大行,如果用前面的套路变形,专门针对小申的弱点,等于放大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机会更大。
辜梓豪的特点,现在已经从大力选手融合了均衡性的特点,所以,强弩之末的小申,面对辜梓豪的时候,已经心慌慌,辜是延续上面的持续进攻,还是另起炉灶,方法特别多,赢棋的希望也更大。
总之一句话,四人的连续比赛,必须有某种延续性,要有组成天罡北斗阵的味道,单打独斗差点意思,那就一起上。
布局如何设计“新型”?
首先要规避“AI一选”。
之前一直说开局要下“新型”,但是,比赛见到还是老套路,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无法下出新的布局,问题在于棋手过于迷信“AI一选”,这是一个大问题。
过于迷信“AI一选”的本身,就是回到了传统围棋思维。
传统围棋与AI思维之间的基本概念的不同点。
传统围棋因为人的算力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局部计算只要足够,从某一个局部开始,只要局部缠斗获得领先,棋的优势就特别明显,甚至可以保证赢棋,布局很多时候,装装样子而已。
AI的出现,直接将过去各种算不清的局部变化,甚至局部与局部之间,好几个局部之间的关系,用可以量化的胜率来表达,人类棋手瞬间破解了过去的万千谜团,特别震撼,所以,有些人就不会了。
前后对比,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传统围棋总是行走在破解某种局部变化的过程中,破了旧的就会出现新的,总也破解不完,每次破解都意味着高手的诞生;AI围棋的局部变化,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破不了的。
棋手能不能确认上面的概念,是一个大问题,想通了,才是真正的AI思维。
回到布局阶段的“AI一选”,其实这是一种定型。现在棋手用的主要是AI的局部定型,其实AI的一选还附赠全盘定型的,但是这种“瞬间定型”,人类现在理解不了,更用不了。
AI布局的瞬间定型,目前对人类棋手是无用的,因为后面的变化太复杂,再过一百年,人只要不进行类似的脑接口链接,亦是无用,真正的AI思维,这个省略。
进化后的AI时代,局部一选是一个逐渐打破的过程。
如果是一个角或者一个边的“AI一选”的局部变化,这是给人打破的机会,谁能打破这种一选,谁就占据了统治力的“道德高地”。
比如说前五十手,或者一百手棋,局部的AI都是可以打破的,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设计,如果始终追求“AI一选”,就回到传统思维了。
在AI的初级阶段,AI一选确实会帮助赢棋,但是,当大家都完成了AI一选的工作,那么谁先开始打破一选,就是更高层次赢棋的开始。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或者说临界点。
只有具有全局构思能力的棋手,才能通过打破“AI一选”赢棋。
如果只是先四角定位,边路开拆完成,然后一块一块决胜负,这个不能用打破“AI一选”的新招。这些还是传统思维,以破解局部变化为乐,因为都是已经破解的习题,比赛弄得像高考,比刷题的能力,棋盘变得非常无趣。
未来在AI的统治力之下,围棋的下法和现在非常大的不同,就是东一个西一个的落子,让现在的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赢棋很爽,考验棋手的智力,以及高效的训练,其中原理就是AI的终极大法,AI的4·0版本。
理论听起来有点虚,尤其是超前的东西,其实从各种类型棋手的表现,还是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
比如大局观的下法就是聂老聂卫平为代表。
他挂在嘴边的“前五十手独步天下”,就有这个意思。他的前半盘有多强,就可以知道他后半盘有多弱。他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的棋,后半盘有很大缺陷,博二兔虽然是一个原因,更大原因是他的“童子功”不行,在特别需要涨棋的时候,他去插队了,没有稳定训练,更没有高手对弈,换其他人就废了,这种早年断层,也是他后来大勺频出的原因。
当然也可能是他有了与风沙对话的机会,才悟出来前五十手的大气磅礴;他在北大荒的处境,有点像荒岛上的周伯通,只能练左右手互搏,自然可以得到与别人不同的理念。
确认这一点,主要是当年听他讲棋,整体意识特别强,而且,对比当年国内其他高手讲棋的结果,其他人主要讲局部的变化。
申真谞是将局部变化,破解到人类极限的地步,无人可敌。
近期的谢科、丁浩、王星昊等,只要与他开始平稳开局,局部激战,然后放大全盘,基本上就是安乐死的过程。
我说只有局部不安定,开始全局布点,然后乱战拼运气,才能战胜申真谞,其实就是未来AI的雏形,明白了原理就不用力拼运气。
李轩豪的棋是现在探索AI走得最远的棋手,他主要的表现就是局部变化研究不弱,大局观在线,甚至还在成长。
今天写得有点多,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但是,未来应该可以从棋盘中看到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