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余世亮
东汉时期,谶纬之学被作为官方的文化政策来推行,使得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宗教迷信的空气,如东汉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后汉书·五行志》),即预兆董卓之事;而“三公锄,司马如”(《晋书·五行志》)则是预示着三国将亡、一统归晋①。
比如,大家熟悉的袁术称帝,就缘于他相信“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袁术与“涂高”有何关系?他是这样解释:“涂”即途也,途是路的意思,袁术字公路,就是谶语中的“涂高”,袁术取代汉朝皇帝就是上天的安排了。此外,他还认为:“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也就是袁氏建国称帝代替汉朝符合五德交替轮回之说。
本文主人公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字皓宗,幼名彭祖,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春区)人,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东吴末代皇帝(264年9月10日 ~280年5月1日在位)。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后沉溺酒色,专于*戮,变得昏庸暴虐。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孙皓投降,被晋朝册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在孙皓最失意之时,有人告诉他有“大贵”之相,孙皓后来还真成了吴国皇帝。从此,孙皓特别相信这些神秘说法,成为谶纬的虔诚信徒。比如,孙皓听到寿春地区流行的“吴天子当上”童谣,就认为自己就是大汉天子。孙皓犹如“守株待兔”寓言里的宋国农夫,每天在农田里坐等被撞死的兔子,而孙皓一直梦想着成为大汉天子,最终与袁术一样,成为笑话。
一、大贵相,喻示孙皓要成吴国皇帝
孙皓,(242—284年),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春区)人,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吴文帝孙和的儿子,孙吴政权最后一位皇帝。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改封为南阳王,派遣他居住长沙。建兴二年(253年),宗室孙峻*死孙和的妻舅诸葛恪,又将孙和迁往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县),随后赐死。正妃张氏悲痛不已,自*殉情。孙和与妻子死后,留下包括孙皓在内的五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管,何姬忍着悲痛,一个人不辞劳苦地将包括孙皓在内的五个孩子抚养长大。
永安元年(258年),景帝孙休封孙皓为乌程侯,自新都迁到封邑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因为孙皓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所以他的日子并没有过得很舒心。
有一天,孙皓在乌程县西边的一个湖泊游玩。居住此湖边名叫景养的人见到孙皓相貌很不一般,就走过去告诉孙皓,“你有大贵之命,将来前程不可限量。”孙皓听后心里非常高兴。虽然孙皓不敢对外人说起,但从此改变他消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结交周边大臣,笼络人心,因此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拥护。
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他的皇后朱氏成为太后。虽然孙休有儿子,可当时蜀汉刚灭亡,再加上交趾地区发生叛乱,东吴国内大为震惊,群臣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
左典军万彧以前担当乌程令,那里他就与孙皓关系很好。万彧就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说孙皓已经二十三岁,才识明断,很有当年长沙桓王(孙策)的风采。而且孙皓好学,遵纪守法,足以堪当帝王责任。就这样,濮阳兴和张布说服了朱太后让孙皓继位。永安七年(264年)八月,孙皓登基。
预测大师景养说孙皓有“大贵”之相,其原义是否包含他可称帝王已无可考究。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史书里也没有记载,孙皓登基后曾赏赐给景养什么好处,因此景养之说的真伪可以置疑。如果确有景养预测孙皓有“大贵”之相,那么这对孙皓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所谓人因梦想而伟大,孙皓自从有了成就大业的抱负,他才有了结交乌程县令万彧的想法与行动。在机缘巧合之下,孙皓真的梦想成真,做了吴国的皇帝。
二、符瑞现,孙皓以为自己能得天下
孙皓意外成了吴国皇帝,其称帝的正当性、合法性还有待于强化。此时的孙皓就是要证明自己就是真命天子。根据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在孙皓统治下的吴国一定要有符瑞出现,不然怎能体现他称帝的正当性呢!孙皓是这样想的,吴国大地上的符瑞就不断涌现。
符瑞,是儒家、方士认为君主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是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在董仲舒看来,君主得天下是天意所致,代表这种天意的征兆便是符瑞,人们通过认识符瑞而认识天意。
符瑞具体表现为“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现,黄龙下。……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春秋繁露·王道》)。总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便有符瑞出现。符瑞与灾异相反对,是对君主施行清明政治的鼓励。它通过对王道政治的褒奖,诱导君主顺天行事,实行王道政治,丢弃霸道政治,以便帝业长存。
(一)为破“荆州王气”而迁都武昌,一年后重回建业。甘露元年(266年)九月,孙皓听从西陵督步阐的报告,将国都由建业(今江苏省南京)迁往武昌(今湖北省鄂州),派遣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当年十一月,孙皓到了武晶,全国大赦。
宝鼎元年(267年)十月,永安施但等劫持宗室孙谦(孙皓的庶弟),聚众数千人反叛。叛乱中,施但劫持永安侯孙谦离开乌程县,还拿了孙和陵墓的乐器、仪仗。施但他们到达建业后,追随的部众有—万多人。丁固、诸葛靓在牛屯阻击,进行大战,施但败逃。吴军俘获了孙谦,孙谦自*。叛乱平息后,当年十二月孙皓即撤都东归建业。卫将军滕牧留守武昌。宝鼎二年春季,全国大赦。
因为史料缺乏,步阐表奏孙皓为何迁都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只不过《汉晋春秋》曾述“初,望气者云, 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遣使者发民掘荆州界大臣名家家与山冈连者以厌之。既闻但反,自以为徙土得计也。使数百人譟入建业,*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意思是说,起初善于观察气候进行占卜的人说,荆州有王气冲破扬州从而对建业宫不利,所以孙皓要迁都到武昌,并派使者调集百姓挖掘荆州地界的大臣和名士的坟墓,之后用周边的土堆进行掩埋。在听说施但叛乱后,孙皓自以为迁都成功了,就派几百人擂鼓呐喊进入建业,*掉施但的妻子和儿女,说皇帝派荆州军队前来打败了扬州的反贼,用这种方法来压住之前的王气。
《资治通鉴》第79卷也采纳了上述说法,认为“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②”
有关孙皓迷信之事,还有谁发现符瑞就可授予官职之事。有鬼目菜生长在工人黄耇的家中,依托、攀缘枣树,有一丈多长,茎宽四寸,厚三分。又有买菜生长在工人吴平家中,高四尺,厚三分,像枇杷树的形状,上宽一尺八寸,下茎宽五寸,两边生长绿叶。东观的官员查考植物图名,称鬼目菜为芝草,买菜为平虑草,于是孙晧任命黄耇为侍芝郎,吴平为平虑郎,都授予品位与九卿相同的银铸印章、青色丝带。
这或许是吴国大地上“符瑞”事件,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孙皓需要符瑞,臣民就为他制造符瑞。孙皓有了符瑞,就证明自己得到上天的肯定,而臣民制作了符瑞就能升官发财,一拍即合,何乐不为。
甚至,孙皓荒唐地给石头授予“王”之印绶。据《江表传》记载: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有一座靠近河水的石山,高达百丈,在它三十丈的地方,有七个穿孔排列相接,穿孔里面是黄赤色,与石山的颜色不同,民间相传称石山叫石印。又说,石印密封而被发现,天下将要太平。石山下有一个祠堂,主持占卜祭祀的人说“石印神”就是“三郎神”的化身。
当时的历阳县长上表陈述石印被发现,孙皓派使者用太牢的礼仪祭祀历山(今安徽和县西北约二十公里处)。巫师说,石印三郎神说“天下马上要太平”。那使者驾起很高的梯子,爬上去察看石印的“天书”,其实所谓的天书就是这位使者用朱砂在石印上写了二十个字,回去向孙皓报告石印上的天子。孙皓大喜说:“吴国马上要成为全国九个州的京都、帝渚了吗?从大皇帝(指孙权)到我已经有四代了,太平盛世的君主,除了我还会是谁?”
“帝渚”一词,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其中有“帝子降兮北渚”。这里是孙皓附会之说,认为帝渚就是天子降临凡间的地方。
于是,孙皓再次派出使者,授予石印三郎神(即石山)王的印绶,又刻石立碑,褒奖赞扬神灵的功德,以报答石山的吉祥征兆。
(二)借符瑞改年号,并不能为孙皓带来好运。元兴(264年七月-265年三月)是孙皓的第一个年号,共计2年。元兴二年夏季四月,有人说蒋陵降有甘美的露水,于是改称年号为甘露,全国大赦。
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是孙皓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年。甘露二年八月,武昌宣称得到了大鼎,于是改称年号为宝鼎,全国大赦。
宝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共计4年。三年后不知道什么值得庆祝的原因,改年号为建衡,大赦天下。
建衡(269年十月-271年)是孙皓的第四个年号,共计3年。孙晧宫廷西苑的人说那里飞来了一群凤凰,改称明年的年号为凤凰。
凤凰,也作“凤皇”(272年—274年)是孙皓的第五个年号,共计3年。天册元年,吴郡宣称挖掘地下得到了银条,长一尺,宽三分,上面刻有年、月的文字,于是全国大赦、改称年号为天册。
天册(275年—276年六月)是孙皓的第六个年号,共计2年。又在临平湖边得到一个石匣,中间有一块小石头,颜色青白,长四寸,宽二寸多,上刻有皇帝字样。于是改称年号为天玺,全国大赦。
天玺(276年七月-十二月)是孙皓的第七个年号,共使用了6个月。没几个月,又有人发现某座山上有块石头,上面的纹理显现出二十个字,表明孙皓将一统天下,成为天子。年号顺着改为天纪,大赦天下。
天纪(277年正月―280年三月)是孙皓的第八个年号,共计4年。到了天纪四年三月,孙皓还来不及改年号,吴国就被晋国灭亡了!
三国时期,皇帝在任内改元,多数情况是天降祥瑞,说白了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俗话说,有需要就有市场。其实,祥瑞可以虚报,符瑞也可以捏造,不管龙凤呈祥或麒麟现世,皇帝有此需要,下面就会有人投其所好。
吴国末帝孙皓,在国内大搞白色恐怖,屠*大臣,祸害百姓,眼看国家一天天衰落,他只好通过改年号来祈求好运,他在位17年,前后换了8个年号,但最终仍无法避免被灭国的命运。
(三)举办江南封禅大典,也不能为孙皓带来好的国运。“封禅”是中国古代祭天地的一种礼仪,祭天称“封”,祭地称“禅”。一般提到封禅大典,我们大都会想起秦皇汉武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泰山的雄壮的场景。而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场特殊的封禅典礼,它既不在泰山举办,也不是在国家兴盛之时举办,甚至大典结束后的第四年这个国家就灭亡了。这个举办人,就是三国时期江东吴国的孙皓。
天册元年(276年),东吴皇帝孙皓派遣司徒董朝、兼任太常周处到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离墨山(国山)举行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南方的封禅仪式。
离墨山,相传仙人钟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据《宜兴旧县志》记载:“天玺元年(276年)阳羡山有石裂十余丈,名曰石室……”。据说当时天上异样光亮,接着地动山摇,又传有人看见洞中飞出白龙之类的祥瑞物,腾空而去。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以为这些是他统治天下的吉祥之兆,故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命丞相作碑记,为国山碑。该碑略近圆柱形,上端微锐,形如囤,俗称“囤碑”,因系董朝来此封禅而立,故亦称“董碑”。碑高2.35米,周长3.3米。四周环刻封禅文辞,计43行,每行25字,共1000余字。前段四字格骈文,详细罗列祥瑞一百二十多种,如麟、凤、龙、青猊、白虎、丹鸾、彩凤、白兔、白鲤、玉羊、玉鸠等等。还特别注明“其余飞行之类,植生之伦……不比瑞命之篇者,不可称而数也”,意思也就是我这祥瑞还是按少了算的呢!在所立瑞状中,还有一枚上天授予孙皓的玉印,上曰:“吴真皇帝”,这枚印玉质青黄,极其珍贵。
至今,这块记载东吴封禅盛况的《国山碑》,虽受千余年风霜雨雪,但多数字体依旧清晰可见。国山碑现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国山西麓,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国山碑作为封禅碑亦显得弥足珍贵。有意思的是,当时东吴皇帝孙皓以为此次地震是他统治天下的吉祥之兆,十分祥瑞,显得十分荒唐。
董仲舒倡导的符瑞说,与其灾异说一道,构成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灾异说,刚好与符瑞说相反,这是“天”对君主失政敲响的警钟。因此,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君主应该检讨自己的过失,进行自我反省,不要辜负天意。符瑞说的政治目的,在于约束君主的行为,使其在儒家政治理想的轨道上前进。想不到的是,在政治、军事上毫无建树的孙皓竟然脑门洞开,将地震这样的自然灾难事件转化成符瑞,而为其政治服务,足以说明孙皓是个聪明的人,就是没有将聪明才智放在正道上。
三、天命论,孙皓做着大汉天子之梦
(一)根据谶语,打击无辜者。孙皓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但是对不利自己的预言坚决予以打击。据《汉晋春秋》记载,吴国有个巫师发布了一则谶语:“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意思是说,吴国的败亡,战祸从南方边境地区发起,让吴国灭亡的人就是公孙氏。
在江东公孙氏并非少数。原来在江东除了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外,还有八个次等士族。陆机在《吴趋行》中写道:“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因此这些家族便被统称为四姓八族。根据唐代学者李善为《昭明文选》做的注解可以得知,这八族为陈、桓、吕、窦、公孙、司马、徐、傅,因此公孙氏虽然没有在朝中显赫者,但也是当地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家族。
孙皓决定,把孙吴集团内所有在职的文武大臣乃至军队里的士兵中凡是姓公孙的人,全部迁徙到广州地区,不准他们在长江周边停留。可孙皓虽然机关算尽,却依旧百密一疏,正如同当年秦始皇对“亡秦者胡”这句谶语产生了误判,认为其中的“胡”指的是匈奴一样③,孙皓也许误读谶语中“公孙”的真正含义。
“公孙”除了姓氏外,还有两种解释:一是诸侯之孙。引《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汉书·惠帝纪》:“内外公孙。”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公孙,宗室侯王之孙也。”二是对贵族官僚子孙的尊称。
谶语中的“公孙”,或许不是公孙氏家族,而是被孙权、孙皓流放到南方的贵族官僚子孙。
孙皓时期许多大臣被流徙广州,有虞翻、张休、顾谭、顾承、陈恂、濮阳兴、张布、薛莹、杨穆、王蕃家属以及公孙姓人物等。这些人原本就是贵族官僚子孙,比如,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娄侯张昭之子张休;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顾雍之孙顾谭、顾承等。
因此,等到广州发生郭马叛乱④时,孙皓非常恐惧地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然而,多行不义的孙皓根本没有想到,被他流放到广州的大臣都没有参加郭马叛乱,甚至还有王蕃的两个弟弟王著、王延在郭马起兵叛乱时,他们不肯为郭马所任用,而被*害。
“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的谶语,似乎没有得到灵验,但江东的“公孙氏家族”无端受到迫害。
(二)迷信谶语,孙皓启程去洛阳登基。孙皓认为,自己有“大贵”之相,江东大地“符瑞”又频现,因此自己就是统一九州的天选之人。既然上天选择了自己统一天下,那么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因为目前唯一的敌人是北方的晋国,因此北伐就成了孙皓必选项目。
当时,有个叫刁玄的人为了迎合孙皓炮制出一句谶语:“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意思就是说,出身东南的孙皓要统一天下。之后,又抓来一些来自中原的降人,授意他说寿春有,“吴国的君主要当统一天下的皇帝”的童谣。
孙皓听了非常高兴:“这是老天的意思呀!”孙皓是个极为迷信的人,他坚信自己就是那个一统九州的天命之子,并以谶纬为舆论武器,为自己荒诞的军事行动做铺垫。
在建衡三年(271年)平定交阯之战进入尾声后,孙皓就迫不及待准备大干一场。正月,孙皓带着数千人马从建业出发,大规模进攻晋国,号称自己“青盖入洛阳”,以此顺从上天的安排。“青盖入洛阳”,是当时东吴地区流传着一句预言。青盖指的就是皇帝出行所使用的青色的仪仗。青盖入洛阳,意思就是作为皇帝的孙皓即将入住洛阳。
搞笑的是,孙浩这支队伍根本不是什么正式的作战部队,更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像北方已经平定,司马家已经举着白旗投降,北方的百姓们翘首以待一样。他非常高调的,带着他的母亲和妻妾们往洛阳走!是真的往洛阳走!
隆冬之际,寒风呼啸,道路为大雪阻塞,车马根本无法前行。吴军兵士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一百个人拉着一辆车子,天气寒冷,几乎要把人冻死。苦不堪言,忍无可忍的士卒纷纷表示:若遇到敌人立刻倒戈而降。
再加上,华覈苦劝,孙皓无奈只好下令草草结束这次闹剧一般的军事游行。
这次“北伐”闹得灰头土脸,但孙皓还不死心。他想统一天下想得都要疯了,于是他就问术士们:寡人什么时候能够灭掉晋国呀?当时有人为他占卜,得到的结论是:“大吉,庚子年青盖将入洛阳。”有了这样的吉兆,把孙皓高兴坏了,老天还真是眷顾他,不但说出天下将是他的,现在连时间都确定好了!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有人上报告给孙皓说:“临平湖从汉朝末年就一直堵塞着,老人家们曾经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最近这湖无缘无故地就疏通了,这是不是说天下要太平了,青盖要入洛了呢”
不过很讽刺的是,晋灭东吴的确是庚子年(280年),当晋军已经打到吴国家门口了,孙皓还在做着自己入主洛阳的春秋大梦。其结果“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⑤”此时的孙皓能屈能伸,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自己绑了,后面抬着棺材到王濬门口投降。接着孙皓就被押送到了洛阳,真正印证了:青盖入洛阳啊!
在此还需说明,历来对某一具体谶纬的解释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青盖入洛阳”的谶语,“临平湖突然疏通”符瑞,都可以解释为老天爷预示着晋国将要统一天下所给出的信息。迷信的孙皓以此对号入座,就是一则笑话。
(三)谶语,从来不保佑失败者。前文说过袁术以为自己就是“代汉者当涂高”谶语中的代汉者,且预示着自己将成为天汉天子,而曹魏对“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却是,“以魏代汉”。其解释逻辑如下:
第一,“涂”通“途”,指道路。
第二,“当涂”的意思是“当路”,即大路上的意思。
第三,“当涂高”,就是大路上高高耸立的一个东西。在古代,大路上高大的建筑那就是牌坊,也就是“阙”,即“汉阙”。
第四,“汉阙”即“魏阙”。因为“魏”字的本义就是“高大”。比如,“巍峨”“巍然”,“巍”和“魏”在古代是通假字。既然“魏”是高大的意思,所以古人就用它来代指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尤其是宫门前高大的阙,把它称作“象魏”,比如《周礼》中说“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或者直接称之为“魏阙”,这个用法就很多了,比如《庄子》中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第五,综上,“魏”就是“阙”,而“阙”就是“当涂高”,即“当涂高者,魏也”。由此得出“代汉者当涂高”谶语本义是,以魏代汉。
袁术对“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简洁明了,但袁术代汉失败,其解释就是错了;曹魏对“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太过牵强,但曹丕顺利代汉,胜利者的解释自然无比正确,看来对谶纬的解释犹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道理是一样的:成功会让你拥有话语权。
(二〇二四年一月七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董晔:《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版,第56页
②李伯钦主编:《资治通鉴全本汇评精注本》(第六册),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8页
③“亡秦者,胡也”,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代谶语。秦始皇看到后,认为谶语中的“胡”是指匈奴,乃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又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拥立秦始皇少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暴虐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应验了“亡秦者胡”的预言。不过“胡”原来并非秦始皇所想的“胡”族(匈奴),而是其子“胡”亥。
④郭马叛乱,又称“东吴郭马广州之乱”,是一场在交广地区爆发的叛乱,它的主要策划者叫郭马。在这次叛乱中,他们不仅*死了广州督虞授,还自行宣布了自己为安南将军、交州、广州都督。孙皓采取了紧急措施平息了本次叛乱,尽管郭马的叛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它并不是东吴灭亡的主要原因。
⑤[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⑥本文除《国山碑》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