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探秘 之 西王母传奇

山海经探秘 之 西王母传奇

首页角色扮演九州玄女更新时间:2024-07-08

先夏历史 孔 森 / #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西王母是一位大神。她是玉皇大帝也就是老天爷的配偶。她心地善良,大慈大悲,且权力无限,法力无边。能驱除邪恶,护佑良善,扶助弱小,是无助小民永远的偶像与企盼。

那么,这天地间真的有一位西王母吗?

她的原型到底是谁?

她究竟在哪里?

西王母在哪?

《山海经》里,有关西王母的记载共有三处:

1、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次三经》)

2、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山海经.海内北经》)

3、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

1、3中的西王母形象完全一致,戴胜、虎齿、豹,尾、穴处。戴胜,是头上戴着象征王权的头饰,虎齿豹尾是威猛的化装,看来是个母系氏族时代的女首领。

埃及大神之“戴胜” (作者并不认为夏和埃及有关系)

这两处西王母所居的位置也基本相同,都在"昆仑之丘"的旁边。

在《西次三经》里: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途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在引文3的《大荒西经》里的"昆仑之丘"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说明这个"昆仑之丘"在黄河源头,青海湖畔,赤水和黑水之间,并且在"流沙之滨"。

《海内西经》云"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袁珂点校应为"墟"),西南入海黑水之山",而锺山就在这个昆仑之丘的东边不远处:

"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

说明《西次三经》里记载的这个昆仑之丘就是《大荒西经》里的这个昆仑之丘,玉山所居的这个西王母也就是《大荒西经》里的西王母。

那么,引文2《海内北经》里所载的西王母,又在哪里?

原文说在昆仑虚北。

注意这个"昆仑虚"可不是上面说的那个昆仑之丘,而是《海内西经》里的"海内昆仑之虚"。关于这一点,其他不说,仅"三青鸟"即可证明。

引文2《海内北经》里说西王母所住的地方有"三青鸟"这种神鸟专门为西王母取食,所以"三青鸟"就成为西王母居地的标志。但同样在《大荒西经》里,自北向南条目的排列依次是这样的:

15,灵山,16、西王母之山,17、三青鸟,18、轩辕之台。

而上面引文3的"昆仑之丘"却在第35条,很靠南了。

所以,有"三青鸟"所在的"昆仑虚北"西王母居地,绝不是上文所述的"昆仑之丘"和"玉山"的西王母居地。

何况,这里还有"西王母之山"和"灵山",灵山山脚下就有个王母洞,在王屋山主峰天坛顶正北。

关于这个"海内昆仑之虚"与西王母的关系,没有直接记载,但有间接表述:

"海内昆仑之虚1在西北,帝之下都2。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3。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4。面5有九井6,以玉为槛7。面有九门8,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9。在八隅之岩10,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11。"《山海经.海内西经》

注11解释"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注释者郭璞和点校者袁珂都下了很大功夫,最后袁珂说:"虽传说中西王母居地非一,而唯昆仑有不死树及不死药。本卷下文云:‘开明北有……不死树。’又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则羿‘上冈之岩’之所请者,亦唯有居于昆仑之西王母耳。郭璞图赞云:‘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乌得如羿!’是能得其解者。"

这个长长的校注告诉我们,这段描述"海内昆仑之虚"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这个"海内昆仑之虚"十分雄伟险峻,除非像羿那样仁爱而勇敢的人,为了向西王母求药,才能攀登上去。因为这里住着济世救民的西王母和她率领的团队。

这两个西王母都很神秘,既没有语言,也没有行动,完全没有人间烟火味。

然而,《穆天子传》里却记载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西王母。

周穆王是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据《史记》记载,他五十岁才即位,却在位竟达五十五年之久,活了一百零五岁。他即位虽晚,而雄心颇大,立志"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

太史公曾记周穆王宾西王母事,《竹书纪年》也记载:"穆王十七年,天子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尽管有如此记载,人们还是将信将疑——太传奇也太浪漫了吧!,先是周穆王不远万里去拜访西王母,既而是西王母竟当年来西京回访,不可思议啊!

直到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汲县西战国墓葬中,出土了《穆天子游行记》,也叫《穆天子传》,竹简丝编,简长二尺四寸,每简40字,逐日记载了周穆王巡行的行程和主要事件。至此,人们才相信,周穆王真的有此浪漫之旅,真的找到了《山海经》里的昆仑之丘,真的拜访了西王母。

周穆王带领一干人马,经几千里胈涉,到达河首。"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丰隆之葬,(隆上字疑作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亦犹黄帝桥山有墓。封,增高其上土也,以标显之耳),以诏后世(诏谓语之)"。而后又登上"舂山"(即"锺山)和"群玉之山"(即玉山)。至此,又西行三千里,"至西王母之郡"。

《穆天子传》第三卷即记载了周穆王见西王母的情景:

吉日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执贽者,致敬也)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纯,匹端名也。《周礼》曰“纯帛不过五两”。组,缓属。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徒歌为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顾复见汝。比及三年,将复尔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弇山即弇兹山,又叫崦嵫山,日入所也)乃记丌(其)迹于弅山之石,而树之槐。

很显然,这是周穆王时代的一个真实的西域女部落酋长,对周天子倾慕有加,周穆王也就顺势封了她一个西王母的大号,《穆天子传》的校注者也就照《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西王母形象进行了一番描写。

看来,周穆王的这位情人西王母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可玉皇大帝的配偶西王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西王母是谁?

1

袁珂说过,《山海经》里凡称"帝"者,除非特意指出是尧舜或禹,都是指黄帝,黄帝就是皇帝,"乘龙飞天"后,就成了天帝,也就是道家所谓"玉皇大帝,是宇宙的主宰。"所以,他的配偶西王母就坐镇天宫瑶台,成为除玉皇大帝而外最高的神袛。

如此说来,西王母岂不是无功受䘵了吗?仅仅因为一个名分,就获得了如此高的神位。

我想不是,西王母得到中国人普遍的认同与崇拜应该也有一个过程。

这似乎还要从黄帝大战蚩尤说起。

因为黄帝的帝位是从打败蚩尤才取得的,西王母"嫘祖"的地位我想也是从那时取得的。

关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最权威的版本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载: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这是汉代道学家附会、改造了《诗经》所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把"玄鸟变成了"玄女",说是她秉承天意民心帮助黄帝打败制伏了蚩尤,因而就在道家神谱里造就出一位擅通兵法的女神仙"九天玄女",号称"黄帝师"。

黄帝战蚩尤神话最早应见于《山海经》: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蚩尤。魃不得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大荒北经》)

"大荒在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东经》)

黄蚩双方都用了妖术斗法。

黄帝用的是应龙和女魃。女魃是个秃头女妖,所居不雨,老百姓又恨又怕,遭到旱情就施巫术驱离。不知黄帝与她有何瓜葛,竟能屡屡于关键时刻助黄帝一把,这次就助黄帝破了萤尤,紧接着又和应龙一起诱*了夸父。可见黄帝是个用人不拘一格不按常规出牌而善用奇计的人,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大抵如此。

对于应龙的神话的想象也很有意思。

应龙是条解困济难的好龙,天旱时,只要巫者装成他的模样求他下雨他就下雨,有求必应,所以叫他应龙。现在他应黄帝之命前来助战,自是格外卖力。

在黄帝对蚩尤屡战屡败之后,终于把蚩尤的队伍团团围住。不想,蚩尤准备趁着夜色突破重围,茳茫夜色中又请来风伯雨师做大风雨,一时间狂风大作,骤雨如注。黄帝部下顿时迷失了方向,敌军也遁失踪影。

黄帝看在眼里,痛惜不已,又一次仰天长叹……天啊!为何不助我灭贼?正当此际,随着一声霹雳炸响,漆黑的夜空中闪出一条金龙,一瞬间照彻苍穹,让部下惊醒过来,看清了蚩尤队伍的动向,遂势如破竹,掩*过去,生擒了蚩尤。

这条蜿蜒腾空的金龙,就是应声而至的应龙,是天赐黄帝的正义之长剑!

黄帝擒*蚩尤,威震天下,又趁势凭借应龙、女诱*了炎帝部族的后起之秀夸父。接着,又与炎帝三战于阪泉,击败炎帝,一统天下,成为华夏民族第一任帝王,中华民族无所不能,威震遐荒的圣主。

忽一日,黄帝贴身部下闲聊黄帝英明,言及生擒蚩尤的最后一刻。一聪明人说,黄帝真乃真命天子,不然,那天夜里眼看蚩尤又要逃脱,黄帝一声长叹,求上天相助,天上立马就出现了一条明晃晃的金龙,让我们看清了蚩尤,逮住了他。

不料,一位更聪明的人说:"你哪里知道,这条金龙究竟是怎么唤来的!"

——"怎么唤来的?"

"一声炸雷唤来的呀——你们知道不——黄帝的女人就叫“嫘"啊!"

——"啊?"

:⋯⋯

从此,黄帝妻"女嫘"就被人们尊为"嫘祖"——"雷祖",掌管天上风雨雷电诸事。

人们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善良伟大的女人"此言不谬啊!

这就是最初被神话的西王母。在此之前,她作为一代名医黄帝的帮手——护士长兼药剂师,以救死扶伤名闻天下。

西王母最初的神祇名分是雷神。这一点在《穆天子传》里似乎能得到佐证。

前面讲到西王母居所之一在距"昆仑之丘"不远的玉山时,曾引过《穆天子传》卷二一段记载:

"囗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丰隆之葬,(隆上字疑作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亦犹黄帝桥山有墓。封,增高其上土也,以标显之耳),以诏后世(诏谓语之)。"

黄帝巡游四海,登上昆仑之丘,在上面建了宫室以为祭天之所,这是个神圣的地方啊,怎能允许埋葬一个普通的雷师?何况,周穆王带领一干人马经几千里跋涉,千辛万苦到这里,竟然除了瞻仰黄帝所建宫室而外,就只是在这个所谓的"丰隆"(丰隆者大忽隆也,也不像是个人名,校注者荀勖也只是疑"隆"上的字为"丰")雷师的墓丘上培了培土,还说是为了昭告后世!这个雷师是不是太过尊贵了?

校注者荀勋还特意拿黄帝死葬桥山作比,如果这位只是个普通的雷师,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啊!是不是他们已经猜到这里埋葬的不是一个叫丰隆的雷师,而是黄帝夫人雷祖——雷神!

看来,黄帝还真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2

到了尧的时代,西王母的传奇又有新发展。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当政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于是尧帝派禹父鲧治水,却"九年而不成",舜代尧摄政,"殛鲧于羽山以死",并举鲧子禹"续父之业"。

大禹带领伯益等人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治水工作,竟然平息了水患。可奇怪的是,好像大地也不再那么*动不安地震频发了,洪水的势头好像也小了。劫后余生的人们除了感激大禹的功德,一定也会想到这必有神灵相助。

是谁在冥冥之中救助了无奈的百姓?

人们自然想到了济世救民的西王母。

然而西王母和她的巫山神女们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制止山崩地裂洪水滔天吗?就是她作为雷神也做不到啊!

于是,就有了女娲神话。

《淮南子·览冥训》有如下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论衡·谈天篇》里:也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原来,帝尧时代的天崩地裂是帝颛顼时就开始了,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性"而"怒触不周之山"造成的。共工闯下大祸,热心肠的邻居女娲便站出来收拾残局。

这事最早被记载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却是一幅绝妙的漫画,画面上只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娲,面前横七竖八地摆着十根芦苇。

成文的《山海经》记载的也只是这样二十余字:

"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样一来,成文的《山海经》就把这幅漫画的意思完全曲解了。不过我在《漫谈〈女娲之肠〉》一文里已说过,这曲解得正好,甚至可以说是高超的漫画艺术——

这十根芦苇就代表了女娲匡世救民的古道热肠。

可现在有人竟把这"有神十人"解释成仗着娲皇的"淫威"横行霸道的"衙内"之徒,这实在是由愚妄的臆想造成的对女娲娘娘的莫大伤害!

可这个女娲又是从哪里来的,她究竟是谁?

她住在哪里?

王屋山下有一条银洞河,银洞河谷里到处都是紫沙石底白色鹅卵石镶嵌其中的五彩石,人们说这就是女娲当年炼石补天剩下来的石头,所以这条河谷又被称作"娲皇谷"。

娲皇谷现在成了豫西北的一个旅游热点景区。每逢金秋十月,都会有大量游客来赏满山遍野的红叶和河谷里的五彩石,游客们戏称这才是真正的"红色旅游",但凭吊纪念的不是革命先烈而是女娲。

他们说,女娲也是先烈啊,华夏民族的英雄女神、匡世救民的先烈!

游客中忽有人说,娲皇谷里怎么没有娲皇洞?人家西王母还有个王母洞呢!

又有人问:"女娲的"娲"字,究竟该读"wa"还是"wo"?

这两个问题,还真的是个问题。

女娲神话里似乎只有女娲的诸多功绩,而没有任何正面描写,也没有居所,让人感到很玄虚。

这个"娲"也很怪,明明声符是"呙"(wo),为何"破读"为wa?所谓"破读",就是在古汉语中为了转移某字(也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的词性或词义,不读这个字的本音而读成另外的一个音,以示区别,如"以衣衣人",后一个衣就要破读为去声,表示名词"衣"转变成了动词,"给人穿"的意思。

而有的破读把整个韵母都变了,说明这个字的字义已不再是原本声符所表达的意义,如现在的这个"娲",如果读成"wa"就表示这个字和声符"呙(wo)所表达的意义没有了联系。反过来说就是把"娲"破读为wa的肇事者认为"女娲"和声符呙(wo)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所以要破读。

但我要问,既然"女娲"和声符呙wo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怎么就产生了"娲"这个字呢?怎么不是"娃"呢?

所以我坚信"女娲"初始必定读wo,或者开始读wo的近音,后转音而读成wa。这也就是说,"娲"必发源于声符为wo或wo的近音假借字。在古汉语里,同音、近音字的通用、假借现象是普遍而大量存在的。

因为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所以循声索义往往是正确的途径,而拘泥于文字反而会钻进死胡同。

近读何新先生近文《炎黄时代即上古史中帝尧的时代》,印证了我的看法,其中就运用循声索义的传统训诂学方法,作出了两个重大的判断。

一个判断就是"女娲就是女嫘",理由是"田螺就是田蜗,蜗牛",所以"蜗"就是"螺",同理,"娲"就是"嫘",就像"嫘"就是"雷"一样,古字通用。

这真是石破天惊,令人恍然大悟!

为什么娲皇谷里没有娲皇洞?原来不远处就有王母洞,她有地方住啊!

在同一个地区,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类似的大女神仙?这个疑惑因此而得到解释。

西王母由慈悲女神升级为华夏民族的英雄女神。

这样,西王母神话就获得了第一个升级版。

女嫘不再只是一个率领一伙女巫救死扶伤的慈善女神,甚至也不仅是能驱使风雨雷电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雷神。她与时俱进,成长为一个"炼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大英雄女神。

在女娲补天的最后一刻,眼看天上的黑洞就要被女娲补好了,可补天的五彩石用完了,只差一块。暴雨仍从黑洞里喷泻而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女娲情急之下化为一块五彩石飞身而上,像一粒闪亮的子弹射向黑沉沉的夜空。最终,把自己的生命嵌入了象征着正义和悲悯的天宇。

天之黑洞被补好了,金灿灿的阳光依然照亮大地。

劫后余生的人们回顾那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刻,有人不禁感叹道:"女娲娘娘为了救我们炼石补天,吃了那么多苦,最后连命都搭上了,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不料,一老者接过话头道:"什么再生父母——我们都是她的子民——都是她亲生的儿女啊!"

因为世界上只有母爱才会为儿女付出决绝的牺牲。

伏羲、女娲造人神话由此肇始,西王母神话遂获得了第二个升级版——

由英雄女神升级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

何新的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判断是:伏羲就是尧,因为尧名放勋,"伏羲"乃"放勋"之音转,且"羲者曦"也,当为日神。我们再看《史记.五帝本纪》里关于帝尧的描写:"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太阳般的神圣之主啊!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就等于说伏羲、女娲造人其实也就是黄帝、西王母造人,因为按黄帝家族谱系,尧是黄帝的重孙子,可以代表黄帝。

最后,西王母又在道家那里获得了一个最高的升级版——宇宙之主宰玉皇大帝的配偶王母娘娘,由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升级为宇宙的创世、造物之神。

这种宇宙创世神、造物神像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最初往往体现为太阳、月亮崇拜。在远古先民看来,太阳和月亮是广袤宇宙中唯一的存在,是最最神圣而不可思议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而华夏民族的太阳神就是黄帝——伏羲——尧,而月亮神则是西王母——女娲——嫦娥(女嫘、女娥、姮娥),e、uo、luo皆近音而通。

由此而又产生了以黄帝易经、伏羲八卦为载体的阴阳二元论辨证哲学和阴阳五行学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显性为阳,隐性为阴;主为阳,从为阴;刚强为阳,柔弱为阴;壮阔为阳,纤细为阴⋯⋯阴阳二气相生相克,合和为一,循环往复,变动不居,无始无终。故人世间真理不会穷尽,历史永无终结。

这就是中国人的远古哲学,华夏先民的最高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创造出上下五千年英雄史诗般的灿烂文明和辉煌业绩的历史根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