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这是孩子智力活动表现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这是孩子智力活动表现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首页角色扮演假装学习更新时间:2024-04-09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过年回家的时候,大人们一起围着牌桌打完牌休息后,琪琪就喜欢和姐姐的孩子西西一起去玩麻将。他们会把一些麻将打成小城堡,小围墙以及小狗,琪琪当公主,西西当王子。

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在麻将搭成的小城堡里模拟着。琪琪说:“我想进这美丽的城堡玩玩。”。西西就会把当作门的麻将挪开,并说:“美丽的公主,请进!”两个人就这样玩得不亦乐乎。

其实喜欢玩这种“假装游戏”的孩子并不少,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孩子喜欢扎堆玩“过家家”,“当模拟医生给别人治病”.....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学龄前孩子所进行的"假装"游戏,是他们智力活动的表现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孩子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营造特定的氛围。

来模仿一些特殊的职位上所做的基本的动作步骤。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因为这有利于孩子对于日常事物的仔细观察,对于他们学习基本技能和增强模仿能力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 “假装游戏”其实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假装游戏的具体步骤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他们会因为自我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模仿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高级,涉及的知识面也会随之变广。

❏18个月-24个月的孩子喜欢模仿亲近的人

一岁到两岁的宝宝主要喜欢模仿一些亲近人的日常动作,因为这是他们最常见到的,也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全部。

琪琪在这个年纪段时,喜欢用公园里捡到的树叶,学着大人玩手机的动作在上面有模有样的滑动;还喜欢拿自己的绘本当电视,有时候很长时间盯着一张。

口里絮絮叨叨的说,妈妈,你看灰太狼要出来了!其实在琪琪这样年纪段的小孩,都喜欢通过观察到大人的某个动作,再结合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来将它模仿出来,这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初步表现”。

❏ 3-5岁的孩子喜欢进行特定的角色表演

当孩子到了3岁以后,接触到除了父母以外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频繁。这些认知都在能引起孩子对于这些“陌生人”的好奇。所以在这个年纪段里,他们更喜欢表演那些拥有特定身份的人。

比如孩子喜欢扮老师,几个小朋友连排坐,一个个轮流模仿老师的动作,来享受这次“角色表演”。除了老师以外,他们还喜欢扮演其他与他们紧密接触的角色。

比如医生,警察,保安叔叔等等。这也说明,孩子在与这个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在慢慢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组成,这种“角色扮演”更能拉近孩子与社会的距离。

❏5岁后的孩子喜欢进行特殊情景的表演

5岁后的孩子认知面慢慢的有所广泛,他们喜欢的不再是日常可以真正接触到的人物和角色,他们喜欢去模拟一些他们在动画片和绘本里看到的故事。

就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他们会有具体的人员安排,动作安排,以及出场顺序的安排,对于这些安排,孩子都有自我的思路和对于事态如何进展的规划,所以必须要按照他们演习之前,所沟通好的来。

● 孩子在玩“假装游戏”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治愈的过程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游戏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游戏能够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帮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孩子在一定阶段玩“假装游戏”,其实也是另一种对于生活的学习。

❏“假装游戏”可以让孩子置于特殊的环境,感受情绪。

琪琪刚上学的时候,很畏惧上学。每次只要车一停在学校门口,琪琪就开始哭泣。因为他觉得坐在讲台下的小板凳上,很不自在,所以内心无法接受上学这件事。

后来,我给琪琪买了自己的小黑板、小粉笔、以及小板凳,让琪琪在家自己当老师,当她刚开始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装成委屈的。

跟琪琪说:“琪琪老师,我不想坐在这个小板凳上,我想出去玩。”琪琪会很耐心的开导我说:“我们学完这一点点有趣的知识,就可以出去玩了。”其实琪琪在这个过程中,是在自己开导自己。

琪琪对于上课模式的畏惧和恐慌,通过在家“假装游戏”的做法,来让孩子熟悉这个过程,接受这个过程,甚至安慰遇到同样难题的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自我的治愈。

❏适当的让孩子玩“假装游戏”可以提高给别人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去扮演其他人的角色。比如做法的妈妈、站岗的警察或者卖菜的阿姨。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与孩子自身形象不符的角色互换。

比如女孩子当爸爸,男孩子当保洁阿姨。这样的互换,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模拟角色的形象,更能体会到。

这个角色下的人的心理和平时工作的辛苦,对于培养孩子对任何一个遇到的人都要学会尊重,具有重要意义。让他们真正的接受到社会上的人,更了解社会上的运作体系,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假装游戏”让孩子不断的处于观察和思考中,是见证成长的过程。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表演可以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因为“假装游戏”并不是只靠单纯的做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孩子在这个过程进行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投入。

随着孩子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模仿的难度会加大,对于模仿剧情的细节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具体。所以还在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会变得更有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某件事情。

● 如何在孩子玩“假装游戏”的过程,变成一种学习?

心理学家卡尔卡普在《游戏,让学习成瘾》一书中,他给游戏化是这样定义的:“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手段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在保持一定的“假装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有利的,父母要去鼓励,并且协助他们。

❏参与到孩子“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多陪孩子感悟。

孩子是他们“假装游戏”过程中的导演,也是他们“假装游戏”剧本的编写者。孩子在其中的表现,其实都是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

尤其是在孩子要培养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宝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女儿在读《西游记》这本书时,他就给孩子买各种里面角色的东西,比如猪八戒的鼻子,唐僧的帽子。

一在家没事的时候,就会让孩子当导演,通过读的书来安排他们演习。孩子现在对于《西游记》爱不释手,并且每次只要看到精彩片段还会特意保留下来。

余秋雨老师说得好:“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之类理解能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定,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快乐。”父母的加入,无疑是在给孩子的“假装游戏”添色,更加加大他们玩的趣味性。

❏做孩子“假装游戏”过程中的导师,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一个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让两岁半和三岁的孩子,看着实验人员把一个小的佩奇玩偶,藏在了一个缩小的房间模型里。

然后,实验人员要求他们在这个房间模型中找出这个玩具。接着,实验人员又要求他们,在与那个模型的布置完全一样的一个真实的房间里,找到一个大的佩奇玩具。

结果,三岁以前的儿童,大部分都不能以房间模型为参照物,找出这个玩具。这些孩子还不知道,这个模型既可以是一个玩具房子,又可以是另一个房间的符号表征,他们还很难做出这种双重表征,即把一个象征性的客体,既看作该客体本身,又看作一个符号。

接着研究者进行了一个后续实验,把模型房子放在了窗户后面,使儿童无法触碰到它,降低了模型房子作为真房子的特征。

结果,许多两岁半之前的儿童都能在真实的房子中,找到那个大的佩奇玩偶了。其实这也说明孩子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所以缺乏双向表征能力,这时候父母要加以引导,不然孩子会永远无法进行。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假装游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的创造和认知都有着强有力的突破和影响,而这个过程正是孩子得到治愈和学习的过程,父母应当耐心的参与其中,融入他们,做其中角色的一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