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的困局:从满清制度探究清代公主普遍短命的根源

金枝玉叶的困局:从满清制度探究清代公主普遍短命的根源

首页角色扮演金枝玉叶皇宫争斗更新时间:2024-06-25

在人们的印象里,历史上的公主们似乎个个都是金枝玉叶,娇生惯养。虽然她们很少参与皇权争斗,可是皇室该有的福利一样也不会拉下,她们的世界里,既没有勾心斗角的阴谋阳谋,又自小过着锦衣玉食,尊贵无比的日子,实在让人好生羡慕。看一看汉唐的公主,动不动就在外面包养面首,倒的确也符合人们心中对于公主的定义。然而事无绝对,因为有一个朝代的公主,还过着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个朝代,就是清朝。

在1636年之前,皇帝和贝勒们的女儿,都统称为“格格”,1636年之后,五宫(中宫、东宫、西宫、次东宫、次西宫)并建,宫闱制度初步确立,对于宫廷礼仪,也开始讲究起来。太宗皇太极规定,凡是皇帝之女,中宫嫡出的,封固伦公主,品同亲王、妃子。庶出的封和硕公主,位比郡王。而亲王、郡王以及贝勒贝子的女儿,才称格格。格格的品级,又分为五等,分别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而现在一些清宫剧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是公主就称格格,其实是很离谱的说法。

有清一代,从太祖初起,中经太宗崇德改元和世祖顺治入关,到文宗咸丰为止,除却后面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无后外,这九位帝王共生下86个皇女,再加上宫中抚养亲王、贝勒、郡王之女十二位,共计九十八位公主。这些公主中,除了太祖和太宗的几位皇女因为资料缺失而情况不明外,终身没有得到封号的有三十九位(其中夭折三十五位),封固伦公主的有五十七位,封和硕公主的有二十六位,县君品级和乡君品级各一位。

除了早夭的清代公主,活到成婚年龄并下嫁的公主,按照清代规定:“凡在京居住固伦公主岁俸银400两,和硕公主三百两”,同时“每银一两,均给米一斛”来算,固伦公主每年可以领到400两银子加400斛米、和硕公主可领到300两银子和300斛米的皇家福利,再加上额附(汉族称驸马)的俸禄,其收入远远超过朝中一品大员。仅从收入上来看,清代公主的待遇应该算是十分丰厚的。

但是,清代公主们也有自己的苦恼。

公主们到了适婚年龄以后,便在皇帝和太后的操办下出嫁,清代公主出嫁叫“下嫁”或是“厘降”,在公主下嫁后,虽然需要和公婆,额附等人见面,但是种种礼节仍然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命八年,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训公主以妇道,毋凌辱其夫,恣意骄纵,违者罪之。”但同时,努尔哈赤又不忘明确规定,额附及其父母见公主时必屈膝扣安。如果公主有赏赐,还必须叩首。这种礼仪规定一直延续到了道光年间。

公主出嫁后,不是住在婆家,而是住在皇帝赐给的府邸里,并有皇家指派的仆役和护卫。额附并不和公主住在一起,两人每个月有法定的见面日期,如果想要私下里和公主见面,则需要经过公主保母的同意。

清代宫中的保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保姆,但是在公主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皇帝和生母无暇顾及,所以这些既当爹又当妈的保母,就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来说,额附要见公主,必须先贿赂公主身边的保母,钱给的不到位,别说是亲热燕婉,就是见上一面都不能够,而如果公主少有抗议,就会被保母斥责行为不端。只有暗自哭泣的份。

在封建社会,即使是身为金枝玉叶,即便是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些公主们的婚姻也都不大幸福。有清一代,共有四位公主因为夫亡改嫁,后来的寡居公主,再无改嫁之例。而即便是额附健在,但是在保母的管教下,这些公主和自己的夫君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感情,相当于守活寡。

所以,受相思郁结之苦,清代公主的寿命一般都不长。在这九十八位公主中,除却早夭的35位,亡故年龄在11至26岁之间的,多达29人,年龄超过37岁亡故者32人,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推算这些公主的平均年龄为21.8岁。

纵观有清一代,本来是在白山黑水纵横驰骋的游牧民族,没什么规矩可言。可是一旦入主天下,不仅要“习汉书,入汉俗”,更是要立下诸多繁琐规矩,以彰显身份尊贵,制度讲究。很多诸如额附“试婚”之类的奇葩规矩,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是他们这么一讲究,却苦了自己家的闺女们。规矩一多,对她们的束缚也就来了,而为了不给皇家丢脸,这些可怜的公主即便是连自己的丈夫都见不到,也只得咬牙忍着不能埋怨。

再者说,皇家贵胄,本就不同于寒门小户,普通百姓尚且有天伦之乐,而在皇宫深院,哪里有什么温情可言,没有温暖,没有爱情的公主们,却要为了维护皇家的体面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岂是一个凄惨可言?


本文参考资料;

1、张玉,《清代公主的婚姻》,《北京档案》2002年第10期

2、张鸣,《历史不规矩》,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3,《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

4,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三《宗人府三·仪制·分封官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