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孙悟空大闹天宫背后

林庚:孙悟空大闹天宫背后

首页角色扮演空岛众神之战更新时间:2024-09-29

《西游记》是一部大家爱读的书,而孙悟空的形象尤其深入人心。要研究《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一个是关于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两部分内容互有相关,却不尽相同。前者着重于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由来,也就是这部神话性的小说是根据什么现实背景创造出了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我们通常见到的原型批评往往追溯到印度史诗中的哈奴曼或唐代传奇中的无支祈,这在说明孙悟空形象的缘起上,固然也不失为一种可供参考的研究,却并非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怎样来确认孙悟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下面就打算首先谈谈这个问题。

探讨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生活依据和现实基础,不妨先来看看小说中孙悟空是如何获得他的生活经验的。而这又得从他的师父菩提祖师谈起。孙悟空原是花果山中一块仙石变化而成的,他最初在花果山称王的时候,还是浑浑噩噩,天真未凿的,直到他在西牛贺洲拜师学道之后,才变得灵巧善变,成为我们心目中所熟悉的那个孙悟空。这个拜师学道的情节因此在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选自《戴敦邦新绘中国风情人物》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孙悟空初到师父门下时,对于他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所知甚少,所以当师父问他姓什么时,他回答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倒也天真得有些可爱。而他的师父却老练成熟,说起话来拐弯抹角,于是两人就有以下这样一段关于学道的对话: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遭:“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上面这段对话中的“打市语”正透露出菩提祖师身上的江湖习气。孙悟空的师父号称菩提祖师,取的是佛家的名字,可是又被人称作神仙,因此从打坐参禅到阴阳五行,似乎都在教习之列。但具体说来则无非就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采石炼丹、占卜算卦和预知吉凶的大杂烩,不过是些市井江湖上谋生的手段而已。

佚名《菩提叶罗汉图》

菩提叶册页设色,清代,26 x 36.6 cm

现藏于大英博物院

孙悟空的师父不仅会打市语,而且十分熟悉市井江湖上的世态人情。这里又有这样一段情节:孙悟空学得变化之术后,当众卖弄,一日惊动了师父,竟将地逐出门去。师父这样训斥孙悟空说: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这些话听起来既无神仙家气味,也少佛家的色彩,说的正是市井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江湖上防身的手段。而这也就是他师父对他的最后忠告了。这修行学道之所,因此实际上就正是闯荡江湖的预科班。这只要再看看门徒们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更可以明白了。小说中写到师父打算传授孙悟空“筋斗云”时说:“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攥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于是“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陈洪绶《水浒叶子之戴宗》

明末清初刻本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可见他们的修行学道,不过是想学点本事,将来好在衙门里谋个差事,在江湖上混碗饭吃。《水浒传》中的戴宗在落草之前,曾为押牢节级,人称“神行太保”,也往往正是做着“送文书,递报单”一类的差事,他“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一日能行八百里”,岂不又正如这里学会了“筋斗云”便可与人家当铺兵吗?所以,孙悟空在涉世之前,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地方,从一个“打市语”的师父这里学得了他的本事,也获得了他最初的生活经验。而这就是孙悟空性格形象的一个起点。

孙悟空既是从师于一位市井江湖上的师父,后来又何以会大闹天宫呢?这所谓天上宫阙,还原到人间社会,也就是王公大臣们所在的京都,这乃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究竟是建立在怎样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呢?这里首先需要弄清楚他是怎样闹的,是为什么闹的,我们还不妨把它与明清小说中所见到的大闹京都的一些故事对照起来看一看,或许更能够有助于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西游记》的前七回中,孙悟空两次造反,都是因为官小,先是被封了个“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小官,于是心中不满,便打回了花果山。后来封他个“齐天大圣”的称号,他也就“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来云去,行踪不定”。好不快活。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明刊本

不料王母娘娘设蟠桃盛会不曾请了他去,才明白这“齐天大圣”的名号其实也并没有被人放在眼里。这于是就有了大闹天宫的一场戏。他先是骗了老实巴交的赤脚大仙,并装作他的模样,往瑶池赴宴。接下来是用瞌睡虫弄倒了宫殿中的仙官道人,偷吃了筵席上的仙酒和百味珍馐。大醉而归的路上,又误入兜率宫,趁着太上老君讲道的空子,偷吃了他的金丹。等到酒醒之后,才想到闯下了大祸,于是使了个隐身法,落荒而逃。因此,奉命捉拿孙悟空的九曜星,就这样宣布他大闹天宫的罪状:

“你这不知死话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

关良《闹蟠桃》

纸本,当代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有趣的是这里的几条罪状都离不开一个“偷”字。孙悟空的造反固然都是凭藉了他超凡的武功,可是却并没有*进天宫,真正搅乱了天宫的不是他的武力,而是他神偷的伎俩和灵巧善变的手段。由此也不难见出,所谓大闹天宫,无非就是这样大闹一场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一路上只是走到哪就偷到哪,而孙悟空偷吃了老君金丹酒醒之后,甚至还吓了自己一大跳,这哪里像是要取代玉皇大帝的样子呢?就是在他做了齐天大圣以后,孙悟空也还是没有任何目的地闲逛,不知做些什么才好。以致终于不过是做了个看桃园的人,却也自得其乐。只是如果有谁小看了他,或轻视了他,那就忍不住要显显手段,大闹一场,如此而已。

刘继卣《蟠桃园内问真情》

选自《闹天宫》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这样一个大闹天宫的情节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又不妨先来看看另外两篇小说。一篇是《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另一篇是《七侠五义》中白玉堂闹东京的故事情节。

前一篇小说,宋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有著录,题作“赵正激恼京师”。元代也有《好儿赵正》的话本。那么这个“激恼京师”的“好儿赵正”是个什么样人物呢?他原是一个市井神偷,曾经从师于宋四公,学了些偷盗行骗的功夫,他有手段,善变化,出没无常。青天白日下偷走了茶坊的金丝罐,黑天半夜里躲得过别人的暗算。有时候扮作女人,竟也惟妙惟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来到东京汴梁城,半夜里打个地洞,偷走了吴越王钱俶土库中的三万贯钱和一条暗花盘龙羊脂白玉带。东京府滕大尹得知此事,当即下令缉查,所谓“帝辇之下有这般贼人”,而赵正此后却当面戏弄了他,剪去了他佩戴的金鱼带挞尾。又伙同宋四公等人,制造骗局,致使负责缉查盗案的官员冤死于狱中,扰得东京府一时间沸沸扬扬,不得太平。

冯梦龙《古今小说》

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明代刊本,20 x 13.5 cm

现藏于日本法政大学图书馆

至于《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说的是陷空岛上的五位结拜兄弟,自称五鼠,其中锦毛鼠白玉堂最为出色。只因为南使展昭在皇帝面前表演武艺,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予“御猫”的称号,白玉堂不服,于是就闹到了东京。先是寄柬留刀,同南侠比武,进而又进了皇帝内苑,*死太监总管,然后留诗题句,又盗取了黄金,闹得宫廷内外一片混乱和恐慌。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看出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大闹京都也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目的和结果。赵正的激恼京师无非是到京城去施展本事,扰乱官府,赢得了一个好儿赵正的名头。小说中写到赵正连连得手之后,竟还自己投了一份状子给官府:

那状子上只写一只《西江月》曲儿,道是:“是水归于大海,闲汉总入京都。三都捉事马司徒,衫褙难为作主。盗了亲王玉带,剪除大尹金鱼。要知闲汉姓名无?小月傍边疋土。”

所谓“闲汉总入京都”,岂不正是因为闯荡京都好出名吗?白玉堂初到开封府时也正怀着同样的动机:

我既到了东京,何不到皇宫内走走,倘有机缘,略略施展施展。一来使当今知道我白玉堂;二来也显显我们陷空岛的人物;三来我做的事圣上知道,必交开封府。既交到开封府,再没有不叫南侠出头的。那时我再设个计策,将他诓入陷空岛,奚落他一场:是猫儿捕了耗子,还是耗子咬了猫?纵然罪犯天条,斧钺加身,也不枉我白玉堂虚生一世。那怕从此倾生,也可以名传天下。

石玉昆《七侠五义》影印版

左:锦毛鼠白玉堂

右:南侠御猫展昭

白玉堂为了“名传天下”,“那怕从此倾生”。而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最后被压在五行山下,险些倾生,也同样是闹出了个响当当的名声,使得天宫诸神到以后的各路妖魔都不能不怕他几分。总之,在闹京都这样的行动中,博取个好汉的名头乃是第一要紧的。而既是好汉,也就不能被人看不起。《宋四公大闭禁魂张》中,官府出榜缉拿赵正、宋四公等人,由于失主禁魂张的吝啬,只悬赏宋四公五百钱。赵正觉得要价太低,竟愤愤不平,这才决定大闹一场。小说中这样写道:

那时府前看榜的人山人海,宋四公也看了榜,去寻赵正来商议。赵正道:“可奈王遵、马翰,日前无怨,定要加添赏钱,缉获我们;又可奈张员外悭吝,别的都出一千贯,偏你只出五百贯,把我们看得恁贱!我们如何去蒿恼他一番,才出得气。”

而《西游记》写到孙悟空从天宫打回花果山时:

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一壁厢办酒接风。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

这样一些心理活动为我们解释大闹天宫的根本动机提供了现实依据。

刘继卣《下界为王会新朋》

选自《闹天宫》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其次,赵正的大闹开封府,主要是凭藉着骗与偷的手段;白玉堂闹东京,则主要是靠了他的功夫和武力。前者是市井神偷,后者则更多一些江湖好汉的习气。而这二者便都集中在孙悟空一人身上,这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经是如此了。在大闹天宫这场戏中,功夫和武力是他的后盾,而大显身手的是神偷的伎俩和灵巧变化的手段。这些手段和方式上的特点显然也就可以从市井神偷、江湖好汉大闹京都的行为中得到说明。

其三,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单枪匹马的单干户,而仅仅将这一点理解成为神话的夸张,是不够的。赵正和白玉堂都并非神话人物,却也是凭藉着一两个人的力量大闹京都的。这就是一个切实的印证。过去有人曾把它与农民起义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岂不是未免相去太远了吗?

通过上面这些比较,可见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从手段、方式到目的和结果,都与赵正激恼京师及白玉堂闹东京十分近似。这就说明这样一个大闹天宫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生活依据的。将孙悟空还原到民间传奇中来,便是与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为了从具体的细节上确认这一点,我们不妨再将孙悟空的形象同《二刻拍案惊奇》里《神偷寄兴一枝梅》中的神偷懒龙的形象做一具体的比较。孙悟空本是想象中的人物,懒龙则出现在写实的小说中,二者之间并不相干。而在这种情形下,孙悟空与懒龙在形象细节上的大量相似之处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和更为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它揭示出小说的共同的生活基础。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版画

明崇祯五年尚友堂刊本

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尽管有着一身武艺,却并非身高马大,膀阔腰圆,而是干瘪瘦小,一副瘦猴的模样。所以,西行途中妖怪首次与他交手,都不曾把他放在眼里。小说写黄风怪出来应战:

(他)厉声高叫道:“那个是孙行者?”这行者脚躧着虎怪的皮囊,手执着如意的铁棒,答道:“你孙外公在此,送出我师父来。”那怪仔细观看,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笑道:“可怜!可怜!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

小说第三十一回写到孙悟空见到黄袍怪抢来的公主,说要拿住黄袍怪,替她另觅佳偶,那公主也表示不信,说:

“和尚啊,你莫要寻死。昨日你两个师弟,那样好汉,也不曾打得过我黄袍郎。你这般一个筋多骨少的瘦鬼,一似个螃蟹模样,骨头都长在外面,有甚本事,你敢说拿妖魔之话?”行者笑道:“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走路抗风,穿衣费布,种火心空,顶门腰软,吃食无功。咱老孙小自小,筋节。”

月冈芳年《通俗西游记》

木刻版画,1864-1865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而《神偷寄兴一校梅》中所写的神偷懒龙在这一点上正与他相似。小说中说他“身材小巧,胆气壮猛,心机灵变,度量慨慷”。“柔若无骨,轻若御风”。又说他“玳瑁梁间,鸳鸯楼下,绣屏之内,画阁之中,缩做刺猬一团,没一处不是他睡场”。而孙悟空不是也曾经变成二寸长的小人睡在树上吗?

《神偷寄兴一枝梅》中又记了懒龙的两位同行,一位是芦茄茄,“骨瘦如青芦枝,探丸白打最胜”。一位是刺毛鹰,“见人辄隐伏,形如虿

,能宿梁壁上”。可见这身材瘦小灵巧又正是他们的长处,懒龙和孙悟空因此都可以几天不吃不睡,懒龙“夜间可以连宵不睡,日间可以连睡几日,不茶不饭,像陈抟一般。有时放量一吃,酒数斗,饭数升,不够一饱;有时不吃起来,但动几日不饿”。小说又写到懒龙变化不测的手段:“随机应变,看景生情。撮口则为鸡犬狸鼠之声,拍手则作箫鼓弦索之弄。饮啄有方,律吕相应。无弗酷肖,可使乱真。”又说他“鞋底中用稻草灰作衬,走步绝无声响。与人相扑,掉臂往来,倏忽如风”。

朱瞻基《三鼠图册》

纸本设色,明代,28.2 x 38.5 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读过《西游记》的读者,都不难发现这些描写基本上适用于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曾经使用过隐身术,后来更多的是变成苍蝇、蛾子,往来倏忽,难以觉察,也是极尽敏捷变化之妙。而追本寻源,岂不正与懒龙同类?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尽管加进了神化的色彩,实际上却也多是从市井神偷一类的以假乱真的手段演化而成的。这类描写在“三言”“二拍”中屡见不鲜,比如在《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赵正就曾化装成卖唱的女子,甚至骗过了他的师父宋四公。而神偷懒龙也曾在南京街上扮过卖卦的盲人,后来又扮作张指挥,骗走了他的红嘴绿鹦哥。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懒龙走在指挥书房屋脊上,挖开椽子,溜将下来。只见衣架上有一件沉香潞绸披风,几上有一顶华阳巾,壁上挂一盏小行灯,上写着“苏州卫堂”四字。懒龙心思有计,登时把衣巾来穿戴了,袖中拿出火种,吹起烛煤,点了行灯,提在手里,装着老张指挥,声音步履,仪容气度,无一不像。走到中堂壁门边,把门騞然开了。远远放下行灯,踱出廊檐下来。此时月色朦胧,天光昏惨,两个军人大盹小盹,方在困倦之际。懒龙轻轻剔他一下道:“天色渐明,不必守了,出去罢。”一头说,一头伸手去提了鹦哥锁镫,望中门里面摇摆了进去。

懒龙与张指挥仅一面之交,竟装扮得如此惟妙惟肖,已近似于孙悟空的变化不测和以假乱真了。孙悟空变作金池长老,赶赴黑风怪的“佛衣会”,也是凭着记忆装扮的。所谓“老孙还记得他的模样,等我就变做那和尚,往他洞里走走。好大圣,念动咒语,迎着风一变,果然就像那老和尚一般”。

这里惟一的不同,就是孙悟空会念咒语,多了一些神异成分,然而变化的技巧却也并不因此就十全十美了。例如孙悟空能够变作金角大仙和银角大仙的母亲,固然已是技高一筹,可是也并非没有破绽,至少他的猴尾巴就没能瞒过猪八戒的眼睛,而他笑的时候,也往往不免要现出本来的嘴脸。可见,尽管孙悟空是一个神化过的人物,可是他化装变化的手段实与懒龙属于同一路数而并没有脱离开这个生活中的原型。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

吴承恩 著,华阳洞天主人 校

明代杨闽斋刊本

当然,灵巧变化主要还是为着偷盗与行骗的方便,懒龙因此主要是以神偷的手段而闻名的,而在这一点上,孙悟空也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写到孙悟空和哪吒太子等一同对付独角兕大王,无奈魔王有一圈子,只往上一抛,便能将人连同兵器一同收进去。

行者道:“魔王好治,只是圈子难降。”火德与水伯道:“若还取胜,除非得了他那宝贝,然后可擒。”行者道:“他那宝贝如何可得?只除是偷去来。”邓、张二公笑道:“若要行偷礼,除大圣再无能者。想当年大闹天宫时,偷御酒,偷蟠桃,偷龙肝、凤髓及老君之丹,那是何等手段!今日正该拿此处用也。”

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时,即是以善偷出名的。此后,经火焰山,骗去芭蕉扇;到五庄观,偷吃人参果;遇金角大仙和银角大仙,又连偷带骗,弄走了他的五件宝贝。《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写孙悟空在五庄观偷打人参果,不曾想那果子掉下树来,便寂然不见了。他于是念动咒语,唤出了花园土地神,训斥他说:

“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份,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绘本西游记》

日本,1836年

这一段夫子自道,其实就正是地地道道的市井神偷的语吻。所以等到了祭赛国的金光寺,猪八戒索性就对主人夸口说他师兄乃是个“开锁的积年”。在别人的心目中,孙悟空早已是一个积年的惯偷了。东方朔在帝君处与孙悟空相遇,直以“老贼”相唤:“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这里提起孙悟空偷吃仙丹的事情,太上老君自是记忆犹新,所以他“见行者来时,即吩咐看丹的童儿:‘各要仔细,偷丹的赋又来也。’”而当孙悟空求借“九转还魂丹”遭到拒绝转身要走时:

老君忽的寻思道:这猴子惫懒哩,说去就去,只怕溜进来就偷。即命仙童叫回来道:“你这猴子,手脚不稳,我把这‘还魂丹’送你一丸罢。’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那老祖取过葫芦来,倒吊过底子,倾出一粒金丹,递与行者道:“止有此了。拿去,拿去!送你这一粒,医活那皇帝,只算你的功果罢。”行者接了道:“且休忙,等我尝尝看,只怕是假的,莫被他哄了。”扑的往口里一丢,慌得那老祖上前扯住,一把揪着顶瓜皮,揝着拳头,骂道:“这泼猴若要咽下去,就直打*了!”行者笑道:“嘴脸!小家子样!那个吃你的哩!能值几个钱!虚多实少的。在这里不是?”原来那猴子颏下有嗉袋儿。他把那金丹噙在嗉袋里,被老祖捻着道:“去罢!去罢!再休来此缠绕!”

可见孙悟空的偷盗手段之高,不仅远近闻名,而且令人生畏。连太上老君也不敢不送他一丸仙丹,以求息事宁人。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神偷寄兴一枝梅》中,神偷懒龙潜入无锡的宫舍,盗走金银,也照例在墙上留下一枝梅的标记。小说接下来是这样写的:

众应捕见了壁上之画,吃惊道:“复官人,这贼小的们晓得了,却是拿不得的。此乃苏州城中神偷,名曰懒龙,身到之处,必写一枝梅在失主家为记号。其人非比等闲手段,出有入无,更兼义气过人,死党极多。寻他要紧,怕生出别事来。失去金银还是小事,不如放舍罢了。不可轻易惹他。”

这人间的懒龙原来也同样是不好惹的。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选自《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不仅如此,孙悟空的行骗偷盗,甚至连细节上都与懒龙相似。《西游记》第八十四回,记唐僧一行到了灭法国,想扮成俗人混进城去。于是,孙悟空就变成蛾儿,飞进一家客店,打算偷些衣服头巾之类,这时主人已经睡去了,孙悟空在暗处静候机会:

那王小二有个婆子,带了两个孩子,哇哇聒噪,急忙不睡。那婆子又拿了一件破衣,补补纳纳,也不见睡。行者暗想道:“若等这婆子睡了下手,却不误了师父?”又恐更深,城门闭了,他就忍不住,飞下去,望灯上一扑。真是“舍身投火焰,焦额探残生”。那盏灯早已息了。他又摇身一变,变作个老鼠,叽叽哇哇地叫了两声,跳下来,拿着衣服、头巾,往外就走,那婆子慌慌张张地道:“老头子!不好了!夜耗子成精也!”

孙悟空这里为着是偷衣服,先把灯扑灭,以制造混乱,接着又学老鼠叫,以搅乱视听。《神偷寄兴一枝梅》中也有这样一段类似的描写,真是无独有偶。那懒龙:

曾有一日走到人家,见衣橱开着,急向里头藏身,要取橱中衣服。不匡这家子临上床时,将衣橱关好,上了大锁,竟把懒龙锁在橱内了。懒龙出来不得,心生一计,把橱内衣饰紧缠在身,又另包下一大包,俱挨着橱门。口里就做老鼠咬衣裳之声。主人听得,叫起老妪来道:“为何把老鼠关在橱内了,可不咬坏了衣服?快开了橱,赶了出来。”老妪取火开橱。才开得门,那挨着门口包儿先滚了下地。说时迟,那时快,懒龙就这包滚下来头里,一同滚将出来,就势扑灭了老妪手中之火。老妪吃惊,大叫一声。懒龙恐怕人起难脱,急取了那个包,随将老妪要处一拨,扑的跌倒在地,望外便走。

这里的学老鼠叫,扑灭灯火,趁着乱偷走衣服……不简直如出一辙吗?

刘继卣《醉罢瑶池食仙丹》

选自《闹天宫》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孙悟空的行骗偷盗,常随身携带瞌睡虫,大闹天宫时,正是用了瞌睡虫,弄翻了造酒的仙官,盘槽的力士,运水的道人和烧火的童子,才偷吃了百味珍馐和佳肴异果。后来在五庄观,弄倒仙树后,落荒而走时,也是如法炮制。

行者复进去,来到那童儿睡的房门外。他腰里有带的瞌睡虫儿,原来在东天门与增长天王猜枚耍子赢的。他摸出两个来,瞒窗眼儿弹将进去,径奔到那童子脸上,鼾鼾沉睡,再莫想得醒。

这所谓瞌睡虫,只是取一个比喻的意思,其实也并不那么神秘,不过就是市民小说中常见的薰香和蒙汗药之类。《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宋四公夜里摸进禁魂张员外院内,盗走黄金,便是用了薰香:

(宋四公)又行过去,只听得人喝幺幺六六,约莫也有五六人在那里掷骰。宋四公怀中取出一个小罐儿,安些个作怪的药在中面,把块撇火石,取些火烧着,喷鼻馨香。那五个人闻得道:“好香!员外日早晚兀自烧香。”只管闻来闻去,只见脚在下头在上,一个倒了,又一个倒。看见那五个男女,闻那香,一霎间都摆番了。宋四公走到五人面前,见有半掇儿吃剩的酒,也有果菜之类,被宋四公把来吃了。只见五个人眼睁睁的,只是则声不得。

这烟香闻着便倒,其功效绝不在瞌睡虫之下。而宋四公本人也曾不小心吃了徒弟赵正下的蒙汗药。他“放细软包儿在面前,解开熬肉里儿,擘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熬肉多蘸些椒盐,卷作一卷,嚼得两口,只见天在下,地在上,就那里倒了。宋四公只见一个丞局打扮的人,就面前把了细软包儿去。宋四公眼睁睁地见他把去,叫又不得,赶又不得,只得由他”。这里我们也许自然会想到《水浒传》中“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类似的描写,杨志喝下了药酒,“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杜堇《水浒全图之吴用、董平》

明,32 × 24.8 cm

清光绪时广东臧修堂刊本

而《西游记》中,七仙女受了孙悟空的定身法,也是“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一周天才醒解回来。此外,像铁锯、钢锉之类,本也是市井神偷穿墙打洞的常用工具,赵正便是随身带着小锯,“锯将两条窗栅下来”,才钻进屋子,偷走了他师父的包儿。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也常常是变化成钢锉钢钻,帮助他脱身的。

例如,孙悟空被金角大仙和银角大仙绑在柱子上时,就偷偷地“顺出棒来,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作一个纯钢的锉儿,扳过那颈项的圈子,三五锉,锉做两段,拨开锉口,脱将出来”。孙悟空在小西天,被黄眉怪装在金铙内,“急得他使铁棒乱打,莫想动得分毫”。最后是在亢金龙的配合下,“将金箍棒变作一把钢钻儿”,钻了一个孔穴,才得以脱身。孙悟空既会隐身术,又有奇妙的法术,比如他在五庄观,“把金箍棒捻在手中,使一个‘解锁法’,往门上一指,只听得突蹡的一声响,几层门双鐄俱落,唿喇的开了门扇”。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这个门儿,有甚稀罕!就是南天门,指一指出开了。”孙悟空既有这样一些超凡的手段,在许多困难的场合下也就不一定非要借助于钢锉钢钻一类的工具了。而这些工具却正是一些有意义的标志,透露出市井神偷的家常手段。

月冈芳年《月百姿之玉兔、孙悟空》

木刻版画,1889年,35 × 23.6 cm

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这些细枝末节上的相似,具体地告诉了我们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是从市民生活的经验中创造出来的。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尤其是在应付某些同样的困难与危险时,孙悟空常常表现出与懒龙完全相同的行为方式。懒龙为着警告那位对他穷究不已的无锡知县,夜间摸进县令衙中,将小孺人头上的青丝髻轻轻剪下,塞在印箱内,又在壁上画下一枝梅,然后轻身而去。次日,知县见状:

吓得目睁口呆道:“元来又是前番这人!见我追得急了,他弄这神通出来,报信与我。剪去头发,分明说可以割得头去;放在印箱里,分明说可以盗得印去。这贼直如此利害!前日应捕们劝我不要惹他,元来果是这等。若不住手,必遭大害。金子是小事,拼得再做几个富户不着,便好补填了。不要追究的是。”

而孙悟空偷得衣服,混进灭法国以后也正做了同样的一件事情。那灭法国的国王发誓要*一万个和尚,唬得唐僧一行只得扮作俗人,睡在一家客店的大柜子里,可是不曾想半夜里柜子被强盗盗去,又被官军夺下,准备送将官府处置。这时睡在柜子里的孙悟空使了个手段,钻出柜子,连夜混进官府,将所有的宫女太监,连同着皇后和国王一并都剃作了和尚模样,于是,灭法国一夜之间变成了和尚国。次日清晨:

那国王急睁眼,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皇后道:“主公亦如此也。”那皇帝摸摸头,唬得三尺呻咋,七魄飞空,道:“朕当怎的来耶!”正慌忙处,只见那六院嫔妃,宫娥彩女,大小太监,皆光着头跪下道:“主公,我们做了和尚耶!”国王见了,眼中流泪道:“想是寡人*害和尚……”

《西游真诠》之《孙行者悟空》

清康熙年间刊本

这二者之间的相似,正是如出一辙了。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从柜子中逃出,夜间将事情安排停当,又回到柜中,只等天亮会见国王,这一系列情节,又与《神偷寄兴一枝梅》入话中那位名叫“我来了”的神偷的行径相仿佛。

“我来了”被拿在狱中,听候处置时,收买了狱卒,只说自己是被错拿的,要求夜间回家去看看。经得同意后,“不由狱门,竟在屋檐上跳了去,屋瓦无声,早已不见”。而孙悟空则是在柜子中“顺出棒来,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作三尖头的钻儿,挨柜脚两三钻,钻了一个眼子,收了钻,摇身一变,变做个蝼蚁儿,爬将出来”。虽然多有神异色彩,而其实不过就是“我来了”越狱出走的行径罢了。“我来了”夜间在外的两个时辰,四处作案,并涂写“我来了”的字样,造成自己被错拿的假象,然后又回到狱中,谢了狱卒,说:“小人就要别了哥哥,当官出监去了。”于是,坐等天亮开释。轻而易举地化险为夷。而孙悟空回到柜内,一觉醒来,也是笑着安慰唐僧说:“莫嚷!我已打点停当了,开柜时,他(国王)就拜我们为师哩。”则逢凶化吉,自是不在话下了。

在《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和《神偷寄兴一枝梅》中,赵正和懒龙一类的市井神偷,虽然也多富于传奇色彩,却是直接得自于市井生活的,并且代表着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的形象。而孙悟空的偷与骗的本事,灵巧善变的手段,乃至形象和语言上,也都往往带着市井江湖的鲜明特点,《西游记》中的有关描写,因此在细节上都可以从上述这些小说中得到印证。这就具体地说明了孙悟空的形象也正是产生在市民生活的基础之上,并且是以市民心目中英雄好汉的形象为原型的。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绢本设色,清代,30.3 x 233.5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游记》既是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只要同《大唐三藏取经诗舌》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相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显然,《西游记》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在《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一个传统的主角,至少是与猴行者不相上下的。因此,猴行者当年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仅仅只是在两人的对话中插叙到: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曰:“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这偷吃西王母仙桃的情节其实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西王母蟠桃会的原型。然而在这里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并没有加以展开。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尽管得到了正面的表现,但是全剧共有二十四出,孙悟空却是到第九出方才出场,前面的篇幅都用来表述唐僧的身世和奉诏取经的前后过程,可见在取经故事的旧有结构中,唐僧原占有一个最突出的位置。在传说演变中,孙悟空虽然在实际上逐渐有了出色的表现,却仍然不免因为这既成的故事结构而受到相当的局限。

《唐僧取经图》

敦煌榆林窟第三窟

直到《西游记》才真正彻底改变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扩展和丰富了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始部分,这样便在结构上颠倒了《取经诗话》及《西游记杂剧》中原来有关唐僧和孙悟空的两部分内容,而开门见山地写到了孙悟空奇异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壮举。这情形正如同《水浒传》的前半部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依次出场,都分别有一个有声有色的亮相。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他们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引人入胜,而他们此后在江湖上的生涯也因此受益无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轰轰烈烈的出场也正是给了他全面表现和充分施展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为孙悟空树立起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便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上的新的考虑与安排。

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在大闹天宫这一故事情节中,偷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手段,并由此而派生出种种的场面与细节描写。在《取经诗话》中甚至连唐僧也积极地怂恿偷盗行为。这些同宋四公与赵正,侯兴师徒大闹东京的以偷为主是完全相同的。当然在大闹天宫的一场戏中,除去能偷善变的本事,孙悟空还显示出了非凡的武功。正像神偷懒龙也擅长于“与人相扑,掉臂往来,倏忽如风”,他的同行芦茄茄“探丸白打最胜”,市井神偷原也离不开这样一些武功作为后盾。而白玉堂的夜闹开封府,与南侠比武,自然更是以武功取胜的。这些都正是他们闯荡江湖的资本,英雄好汉的本色。

《西游记》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选自《戴敦邦新绘中国风情人物》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而孙悟空的那根如意金箍棒在这方面就更是八面威风。《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到龙宫取得那块一万三千五百斤的神铁,唬得东海龙王只得对他百依百顺。其他三位龙王本要点兵拿住孙悟空,老龙道:“莫说拿!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单凭着它的分量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威慑力。所以孙悟空又凭藉它扰乱了冥府,抵抗过十万天兵天将,完成了一个英雄好汉的登场亮相。后来在狮驼洞,孙悟空装扮成巡山的小妖,只提到孙悟空正在磨他的金箍棒,便已吓跑了满山的妖怪。平顶山的银角大王从远处看见孙悟空手执金箍棒走在唐僧的身边,也不禁说道:

“‘孙行者神通广大,那唐憎吃他不成。’众怪道:‘大王,你没手段,等我们着几个去报大大王,教点起本洞大小兵来,摆开阵势,合力齐心,怕他走了那里去?’二魔道:‘你们不曾见他那条铁棒,有万夫不当之勇,我洞中不过四五百兵,怎禁得他那一棒?’”

正像孙悟空自己所说的那样:“不是老孙海口,只这条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来,也撑得住!”(见第六十七回)这就是孙悟空的力量所在,而他也正是因此而有了压倒所有对手的一往无前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孙悟空所以永远是乐观的,充满自信的。他不仅有金箍棒,可以纵横驰骋,叱咤风云,而且还有一副铜头铁额,金刚之躯,能够经受住最严峻的痛苦与考验,这就使得他在任何场合都不曾被打垮,被征服。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就领教过严厉的惩罚,但是,“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老君的炼丹炉,不仅没有将他化为灰烬,反而是炼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

刘继卣《齐天大圣战神兵》

选自《闹天宫》

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

看来西行途中在车迟国与羊力大仙赌下油锅洗澡,在平顶山被装进宝葫芦,在狮驼洞又给密封在阴阳二气瓶中,都有如八卦炉的重演,考验着孙悟空的英雄品格。因此大闹天宫正是第一次为孙悟空提供了这样一个全面展示其英雄品格的机会,成为西行故事的精彩的序曲。而这也便是它的意义所在了。至于大闹天宫的情节,就是在《西游记》中也不只见于孙悟空一人,《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写孙悟空装扮成总钻风,在与小钻风的对话中,也曾引出狮子精当年大闹天宫的旧事:

行者道:“你既是真的,大王有甚本事,你可晓得?”小钻风道:“我晓得。”行者道:“你晓得,快说来我听。如若说得合着我,便是真的;若说差了一些儿,便是假的。我定拿去见大王处治。”那小钻风见他坐在高处,弄獐弄智,呼呼喝喝的,没奈何,只得实说道:“我大王神通广大,本事高强,一口曾吞了十万天兵。”行者闻说,吐出一声道:“你是假的!”小钻风慌了道:“长官老爷,我是真的,怎么说是假的?”行者道:“你既是真的,如何胡说?大王身子能有多大,一口都吞了十万天兵?”小钻风道:“长官原来不知,我大王会变化:要大能撑天堂,要小就如菜子。因那年王母娘娘设蟠桃大会,邀请诸仙,他不曾具柬来请,我大王意欲争天,被玉皇差十万天兵来降我大王;是我大王变化法身,张开大口,似城门一般,用力吞将去,唬得众天兵不敢交锋,关了南天门:故此是一口曾吞十万兵。”行者闻言暗笑道:“若是讲手头之话,老孙也曾干过。”

(传)王振鹏《唐僧取经图》

绢本册页,元代,34.5 x 26.8 cm

私人收藏

可见因为不曾吃着蟠桃会而大闹天宫的原不止孙悟空一人。狮子精乃是文殊的坐骑,又如何可以得到王母娘娘的请柬去参加蟠桃会呢?他却也是因此而大闹了一场。类似的传说或许还有一些。而小钻风说狮子精“意欲争天”,岂不正同于孙悟空的亮出“齐天大圣”的旗号吗?狮子精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几乎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可想这情节原也常见,而且也往往成为夸口的凭藉。所以,问题不在于大闹天宫的行为本身,而在于《西游记》借着这一故事情节的夸大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精彩的亮相。

狮子精的大闹天宫之所以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同《取经诗话》中在对话时交代猴行者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也不曾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而在《西游记》中却是放手写来,通过大闹天宫这一个出场戏,全面展示了孙悟空神偷变化的手段、非凡的武功以及经得起失败考验与痛苦折磨的硬骨头的品格。这便是他此后西天之行的一个凭藉和缘由,也是他好汉生涯的开始。大闹天宫之后展开的自然也就是作为《西游记》主干情节的西天取经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本文选自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标题为编者所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