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大米也能成大亨!
祖籍潮汕的张朝江,是泰国的“米业大王”,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泰华栋梁。年过九旬的他,一生志在千里,驰骋商海几十年,老而弥坚。张朝江成功的人生故事,是潮汕人在泰国杰出样板,生动地诠释了海外潮商群体的典型特性:勤劳精明、诚信抱团、乐善好施。
从一个扛米苦力到泰国米业大亨的励志传奇
枢院大臣拉蓬上将(左)主持张健平(中)与李美丽(右)婚礼并致祝贺词
6月2日上午十时,张朝江、张叶美珠贤伉俪的长孙张健平、长孙媳李美丽,在曼谷素可泰大酒店隆重举行婚礼。泰国政界长官及泰华侨社首长、社会名流、殷商巨贾、双方亲朋戚友近二百人出席文定纳采典礼,向准新郎、准新娘致以美好祝福,仪式隆重。
张朝江,现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潮州会馆副主席、泰国潮阳同乡会永远名誉理事长、泰国介寿堂慈善会副主席、泰华进出口商会永远名誉理事长、中华赠医所永远名誉理事长、泰京天华慈善医院副董事长、泰国道德善堂永远名誉董事长、泰国崇德善堂永远荣誉董事长、泰国龙冈亲义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泰国张氏总会永远荣誉理事长、旅泰港头乡张氏家族总会永远荣誉理事长、泰华米行有限公司董事长、硕蒂旺大厦有限公司董事长、硕蒂旺康统芭莎董事长等职,是一位在泰国唐人街靠苦力起家,打拼成一代“米业大亨”的著名海外潮商。
在商界,张朝江精明能干、胆识过人、敢想敢干,被誉为泰华商界“常胜将军”;而在慈善界,张朝江的乐善好施一向为人称道。“为善至宝,一世享用不尽;心作良田,百年耕之有余。”德高望重的张朝江,不仅是商界巨子,名扬泰国侨社,尽管他年过九旬,在米业界,甚至是地产界都可称王称霸,日理万机,事业如旭日中天;可他从不曾忘记回馈社会,秉持“金钱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对慈善公益及社会事业一贯是当仁不让、永在人前。
泰国“米业大亨”张朝江
张朝江,泰国“米王”,他的米行,是泰国米业龙头,一年出口大米有50多万吨。张朝江,也被称为“老顽童”,2008年奥运圣火在曼谷的传递中,时年八旬的张朝江,是泰华侨领中年龄最大的火炬手。
张朝江,祖籍广东潮阳四区港头乡(今属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1926年出生于泰国(暹罗),他有个暹名,叫“素察·色蒂汪”。青年时的张朝江,便投身商场,于1947年进入纱布界,并于1953年创办纱布店。
尔后,张朝江创办泰华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经营纱布、粮食及土产出口,并出任旗下的泰华米行董事长、蓬泰米行董事总经理、素攀米业董事总经理、胜财米业董事总经理、泰华堆栈信托董事长、硕蒂旺富豪公寓董事长、泰华纱布行董事长等职。艰辛创业半个多世纪,战绩辉煌,从一个小小纱布厂起步,脱颖而出,成为泰华米业大亨。
日后,他以米业为家族企业发展根基,并多元化经营,发展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张朝江夫人、泰京天华慈善医院副董事长叶美珠(左2)
有一件事,可充分展现张朝江的敢想敢干从商风格。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对前苏联实施粮食禁运政策,对前苏联经济打击非常大。在此时期,别人不敢做、不敢想的,张朝*敢。他通过迂回渠道,成功将泰国大米运销至前苏联,成为泰国大米输运俄国唯一先驱者。
2008年6月,在泰俄建交一百一十周年庆祝酒会上,俄驻泰大使阿法那西家耶夫,特意向张朝江授予对国家特别贡献荣誉勋章及“最高勋章第一人”称号,以表彰张朝江对泰俄经济贸易的卓著贡献。
央视4套曾对张朝江有过一次专题报道,张朝江也回忆了自己早年创业的起步。谈及自己的经商秘笈,张朝江介绍,自己创办的泰华集团,所涉及的领域多为米业、纺织业、建筑业、房地产、旅游业等,而自己的从商理念很简单,“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衣食住行是人们亘古不变的需求,这也是一切商业的根基。”
张朝江说:“起初我是做一个小贩,我本身做一个小贩做纱布,然后改变做大米。因为做纱布那个地方的放账,就是卖布给人家就要三个月六个月,所以我发觉做大米出口的时候,就会有钱经商,做大米在那个时候很好。起初是没有本钱的,做米的时候我是没有钱,穷苦出身,没有钱。那时没有钱,没有钱做账房,做出口没有本钱,资本不多,所以就同出口米商买这个大米寄去外国、香港等,赚了一点小利。后来(出口米商)看见我卖了很多,他们又要贵了。所以我想说这样不行。我们自己要做,自己要账房,自己出口,所以后来我就自己慢慢做,慢慢大起来。现在做米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一年出口大概五十多万吨,也是算不小。”
张朝江与夫人叶美珠(右2、1)慰问养老院
张朝江,是土生土长的泰国华人,很少的时候就失去父母双亲,家境贫困的他,不得不到泰国湄南河码头靠扛大米、背布匹、做苦力,维持生计。
后来,他又到唐人街做杂工,他曾表示:“我是穷苦人出身,没有本钱,恰好做大米是不用花本钱的。”事业发达后,穷苦人出身的他,“勿要世上苦人多”,除了积极参与华社及宗族宗亲事务外,张朝江与夫人叶美珠日常很多时间,经常抱着人溺己溺之精神,积极从事慈善公益活动,关心穷苦病黎,慷慨乐施从不后人,其投入的慈善公益资金难以尽数。
2012年,张朝江带头创立了是乐园慈善基金会,并亲任是乐园慈善会主席,致力服务于社会公共健康事业。
张朝江(中)与儿子张蓬猜(右)、儿媳(左)
著名国际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曾指出,最能体现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思想的,可能就是糅合释、儒、道哲学思想的潮汕善堂文化。
包括泰国潮人等旅居海外的华侨,多将弘扬潮汕的慈善文化作为己任,他们是海外的实业家,又是慈善家,并把慈善公益融入家族企业传承之中,而这一切,与创始人的慈善文化有很多关联之处。
二个月前,现年88岁的潮汕籍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和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90岁高龄的老伴黄河“裸捐”,二老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赠给中科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永久性的“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学子。
郑儒永院士,193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潮阳,其父亲是著名银行家郑铁如。多年来,二老为青年学生、患病儿童慷慨解囊、倾其所有,而夫妻二人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为善最乐!张朝江虽年过九旬,身体却像小伙子一样活力十足;他说自己的养生之道,就是跳舞和做俯卧撑。每天早上,他都要跳舞和做俯卧撑,一个小时的运动下来,脸不红,气不喘,然后在吃早餐。
祠堂,海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张朝江、叶美珠、张促猜(左3)及家眷合影
一次受访中,张朝江问记者,“你知道港头乡吗?”看对方还没反应过来,他进一步解释:“港头乡,就是现在的潮南胪岗镇新中村,我的老家啊!”
多年前,张朝江到潮南胪岗新中村寻根,曾二话不说,为当地捐建学校、道路和改水工程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游子思乡,无论千里之遥。张朝江事业有成,于1985年,与张庆深合捐资建胪岗新中小学、兴建港头自来水厂、铺筑港头村道。另外,他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董、泰中促进投资贸易商会常务董事、泰国潮州会馆执委、泰国潮阳同乡会副理事长、泰国张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泰国港头同乡会副理事长等职;赤子精诚,润泽桑梓,为乡亲所称颂。
惠来县隆江张氏大宗祠“亲睦堂”
祠堂文化,是潮商文化的特色之一,潮汕的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深入人心,也是海外潮汕人血脉相连的精神家园。
从某种程度上说,潮汕祠堂,是“活”着的潮汕传统文化,也是孕育潮商文化的一片沃土,更是潮汕商业文明及家族传承的神圣道堂。
潮汕人的足迹遍及全球,他们远漂异国他乡、在外奋斗,多不是单单为个人而拼搏的,而是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家族,甚至是为了宗族而奋斗的,故而,他们的家族观念都十分浓厚;其中,祠堂文化,更是家族企业传承过程的一大重要元素。
张朝江前往潮南区胪岗镇港头张族二世祖祠“饗祀堂”谒祖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惠来张氏思隐大宗祠重光晋主20周年庆典之际,张朝江曾率团从泰国参加庆典。同时,他还前往港头乡二世祖祠(注:饗祀堂)拜祖,全团致诚向二世祖朝奉公晋香行三跪九拜大礼。
世上无千年王朝,唯有千年家族,张姓,人数超过一亿多,为中华第3姓氏。
潮汕惠邑隆江一世祖,张思隐公,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打铁街大监巷第3个门闾,随张姓人南迁入粤。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思隐公登庚辰科贡生,后于广东惠州服陆安县(即今海陆丰)任通判,景炎年间又任惠州府海丰县尹。
隆江一世祖思隐公张氏大宗祠——“亲睦堂”,据潮阳港头谱籍记载,淳祐元年(1241),(张思隐公)因政务校核案卷奔经龙江,其精堪舆,见此处风水上佳,乃卜定优胜地,待后年迈携眷抵龙江船场立籍,即今惠来隆江文场向北村水流巷。
亲睦堂
谱籍资料还记载,思隐公配郭氏、罗氏,育有三子,分别为长子朝奉公(名延庆)、次子陇阳公(名福延、号新庆)、三子清河公(名福庆),其中,三子清河公留居本里,而长子朝奉公,后移居港头,次子陇阳公,则移居官路。
如今,揭阳市隆江一世祖的祖祠,为“亲睦堂”;汕头市港头二世祖的祖祠,为“饗祀堂”,而潮州市官路二世祖的祖祠,为“永思堂”。
从地域文化来说,潮汕与福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地缘相近,习俗相通。举个例子,潮南区有个叫“简朴村”(又名“简朴里”),是潮南区成田镇人口第一大村,宋孝宗淳熙元年,福建莆田人李笃斋来潮阳当官,定居与此,称之为“港泊”,到明朝时又更名为“港朴”,后来又改称为“简朴”。
港头张氏二世祖祠“饗祀堂”
港头张氏二世祖祠“饗祀堂”,是拜祭张朝奉公的祖祠,今年5月11日,张朝江率旅泰港头乡张氏家族同乡总会一行回乡谒祖,并参加潮汕隆江张氏一世祖大宗祠重光廿周年庆典活动。
祠堂在,家族在;祠堂没,家族散。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认为:“祠堂是一种团结家族、凝聚亲情的渠道。它可以通过共同对祖先的祭祀,通过健康的丧礼方式,能够把家族相关的人聚合起来,避免让家人之间变得过于冷漠。我想这样的制度,这样的目的是可以将家族成员团结起来的。”
事实上,祠堂在潮汕地域,已不仅仅是“崇宗祀祖”之所,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家族变迁史。另外,潮汕人常说:“亲帮亲,邻帮邻,土地帮家神。”在潮商的生意理念中,其商业细胞里,已饱含着亲缘、宗缘、乡缘等各种关系的基因,“家己人”牵来掼去,有福同享,困难时,共同进退、共渡难关,而这正是许多海外潮商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