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婷仔_dinhoidinh
说说这次旅行
武威古称凉州,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要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凉州作为六朝古都,在隋唐时期,就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武威旅游素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一堡(瑞安堡)之说。但是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天祝的藏族风情,以及古浪县的红色主题。
全国海拔最高的明长城-乌鞘岭长城
甘肃省天祝县地势险要,是古时军事要塞。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乌鞘岭海拔最高3562米,是祁连山系中有名的大山之一,而乌鞘岭长城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长城,与雪山相邻的长城会是怎样的呢?
自古以来乌鞘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乌鞘岭地区气候变化无常,6--8月常会出现冰雹,虽为夏天,逢雨即飞雪,清代杨惟昶称之为“炎天飞雪”之奇景。乌鞘岭是中国各种干湿条件的一个天然分水岭。作为东南方向来的季风吹向西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乌鞘岭把中国的东南和西北诠释得最为明显。凭借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乌鞘岭也是一座险要的雄关。
如此险要的天然关隘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如果是武侠迷一定记得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书中的“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就夸张地描写了乌鞘岭“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的险要情况。相比国内巍峨耸立的群山,乌鞘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从地理意义、交通意义和战略意义来讲,乌鞘岭却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边疆路途中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坎。
霍去病将军率军出陇西,击匈奴,把河西纳入版图,修筑令居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相对明长城,如今汉长城已经风化的十分严重,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明长城边上的一条蜿蜒的小土包。
相对汉长城遗址,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完好。明长城筑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墙体均为夯土板筑,基宽约2.5米至3米,高约2.5至6米。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已成为馒头状。
当车停在山脚的时候,抬眼望去只有那此起彼伏的草场,谁能想到,爬过这片草场,站在顶峰能收获这样的惊艳美景。
翻过几座山头,最先看到了明长城,从高处俯瞰,虽然没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磅礴,没有嘉峪关长城的气吞山河,但是经历了长期自然风化的城墙更能凸显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想象出当年的铁马金戈。
长城身后耸立着巍峨的马牙雪山,像是好友一样默默守护着明长城几百年。从严格意义上讲,马牙雪山还不能算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天祝这个纬度上,海拔不到4500米的高山很难做到常年积雪不化。说它是雪山,可能是因为它的岩石表面颜色多呈白色,远看像雪,故此称为雪山。
天祝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大草原,所以自古畜牧业就颇为发达。据《五凉志》记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史料中也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记述。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种群,是历代朝廷进贡的贡品。它们主要生活在有终年积雪的马牙雪山、毛毛山、乌鞘岭等地区。
影视作品和印象中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骑着马飞驰在草原放牧,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牧民们都换上了摩托车放牧。可是不管怎么样,牧民都是马背上的民族,离不开马的陪伴,在每年六月初六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马会,届时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周边牧民也都盛装出席,那时候的草原热闹非凡。
天祝抓喜秀龙草原,它因地势比较平坦,草原广阔,牧草丰富,山水宜人成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牧区。夏季的时候来到草原,绝对会看到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牛马丰饶的景象。但是这回碰上了雨天,在去抓喜秀龙的路上雨变成了雪,虽然没看到大西北的草原风光,但是眼前一片白雪皑皑的美景也让生活在南方不常见到下雪的我激动不已。来到抓喜秀龙草原时,大雪已经将整片草原覆盖了,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颇有一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觉。草地里不知名的野草也附上了一层松软的白雪,有的更是被积雪压低了头这样的美景,比起茫茫草原更让人留恋不已。
乌鞘岭长城和抓喜秀龙草原是一个方向,建议同一天游玩,距离天祝县城40公里左右,自驾1小时左右,路况不错,仅乌鞘岭长城有一段草皮路,小车不好开,建议步行。两个景点都是不收门票的。人少景美的地方千万不要错过咯~
不算雪山的雪山-马牙雪山
马牙雪山地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初见马牙雪山是到达天祝的第二天,下着大雪,远处拔地而起的雪上和在西藏时看到南迦巴瓦一样,害羞的只露出了腰部。正是这样欲遮还羞的样子,让我更好奇拨开云雾后它的样子了。
行程中专门有一天是冲着马牙雪山去的,才刚刚出发没多久,车就停了,下车后一看,马牙雪山出现在路的尽头,被两座大山遮掩着,只露出了雪山的一角。和马牙雪山的第二次见面还是这样的羞羞答答。
秋天给天祝的田间地头染上了一层秋色,作为南方人的我对这样四季分明的地方甚是向往。离开公路,往小溪走去,沿路都是秋天的落叶,有黄的,有绿的更多的是准备化为春泥的枯叶。踩在上面很厚实,但又区别于踩在雪地里的感觉,发出沙沙的声音。站在溪边也能看到雪山的一部分,溪水是从雪山的方向留下来的,不知道这些流淌而过的溪水是不是也曾经是雪山的一部分呢?
路过的田地里因为天气寒冷种不了庄稼了,只能植一些松树苗。山里的清晨,露水还挂在松树苗的枝叶上,阳光洒下来,照得这些水珠晶莹剔透的,放着五彩的光芒。
山里的天气就是阴晴不定,翻过一座山,可以从艳阳高照瞬间变成大雨倾盆,在路上经历了一场雨雪之后,来到了马牙雪山下的神泉处。这是周边藏族同胞周知的药水神泉,泉眼108处,不同的泉水可以治愈不同的疾病,据说真的治好了不少人呢~
热情的藏族同胞还在雪山神泉脚下偏偏起舞,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更是通过舞蹈表达了他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崇拜。小小的一段舞蹈展现了女性的曼妙,男性的雄姿。一曲完毕,众人喝彩。
继续踏上追逐马牙雪山之路,炭山岭镇是距离马牙雪山最近的村镇,之后就进山了。不远千里真的来到雪山脚下的时候,雪山依旧有一部分被云雾遮挡了,虽然如此我们依旧被马牙雪山的雄伟壮观所震撼。我们所处的位置就已经3000的海拔了,一抬头就是连绵的雪山,远处的白塔和雪山相互呼应着。
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对雪山的向往,在一阵冰雹过后,笼罩在雪山上空的云慢慢散开了,藏族同胞们在这样神圣的雪山脚下载歌载舞。
又出发换一个角度追逐马牙雪山。
在马牙雪山脚下的山神庙前,藏族同胞们点燃松枝,投入带去的糌粑,祭祀山神。 藏族敬山神,视山神为地方保护神,藏族人认为,神山和人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比如岩石是山的骨头,土地是山的皮肉,森林和青草是山的毛发,在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不能随意破坏。犯了忌讳是要受到惩罚的。一路上看着他们从欢快的载歌载舞到严肃的祭祀山神,内心受到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让我对他们的信仰越发的尊敬。
最后终于见到了马牙雪山的真面目了,拨开云雾后的马牙雪山山石纹理清晰,虽然不是覆盖着满满的积雪,但是因为其岩石表面颜色多呈白色,还是很壮观的。尤其是站在它的山脚下,追逐了两天,终于在离别的时候,以真面目示人了,这时我的是感动的,神山也是有思想的,他知道我们许下的期待,像一位顽皮的老者,和我们躲了两天的猫猫后,终于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出现了。
甘肃省边界上的千年古刹——天堂寺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的交汇处。在这高山耸立、河流纵横的古县天堂镇里,有一座宏伟庄严的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天堂寺始建于公元806年唐宪宗时期,历时1000余年,期间曾多次被毁,又多次修复重建,规模最大时占地1500余亩。鼎盛时僧侣达800余人,俗有“天堂八百僧”之称,以戒律严明、高僧辈出、规模宏大闻名于藏区。
天堂寺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整座寺院被山峰所环绕,金瓦红墙掩映在绿茵翠柏之中,大通河从寺院正前方缓缓流过,可谓是依山傍水的有利条件了。
寺院前宽阔的广场中央,金色的大象喜迎四方宾朋。藏民族崇敬大象,在他们心中,大象是他们的吉祥物,不仅寓意着强大,还寓意和平,可保吉祥、如意、平安。
寺门口的两旁各有四座佛塔,梵文音译“苏堵坡”,是藏传佛教所供奉的三所依圣物之一,为法身和意的所依。
寺门的正前方是大经堂,又叫大雄宝殿。从外看,其有千层石堆砌而成。最顶层中间为法幢,必须佛法,下面是法轮,象征佛法源远流长,两只小鹿指众生跪拜聆听佛法。第三层是吉祥八宝。
当我走进殿内发现它的内部竟然是纯木质结构的。六幅释伽牟尼佛像的唐卡绘在墙上,除此还有大日如来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佛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六道轮回图”。图中的鸽子代表贪,即对无法得到的有无限的*;毒蛇表示嗔,即对已经得到的无法满足而心生嗔恨;猪代表痴,即愚痴无知;鸽子和毒蛇从猪的口中诞生,象征着人的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痴无知。真是感慨上千年前就有这样经典的警示了。
从殿内出来时正好看到虔诚的藏民在大殿外磕长头。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一队队,一群群淳朴的藏族同胞在朝圣路上经历艰辛磕下的一个个长头,那是一种何等的深入灵魂深处的信仰啊。
去往宗喀巴大殿时,一排排转经筒吸引了我。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上面刻着六只真言,按照单数一圈、三圈…顺着时针转动,每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藏传佛教认为持诵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
许多藏族同胞就喜欢拿着一个转经筒,每天不管去到哪里,都会口里念着经文手里也不听的转。这是在藏区最常见的景色的了,没想到在天祝天堂寺也能见到。通常他们都会一边转经堂,一边转着手中的转经筒。
斑驳的石碑,见证了寺院历经的风雨。
著名的千佛殿(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殿)共5层,高33米,殿内供奉的主佛高23米,为宗喀巴大师镀金木雕坐像,在我国还是第一座,也是亚洲之最。这里也称千佛殿,存有佛像4000多尊,其中1000尊为宗喀巴大师佛像。
寺门上绘制这藏式的彩绘。
站在一旁的我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和祝福他们的。
虔诚是我在天堂寺感受最深的一个词,磕长头、转经、朝圣...哪怕只是在殿门口久久的凝视,也能从背影中看到散发着信仰的光芒。我只能用心去与他们共鸣,震撼于他们的虔诚并感受他们内心的平和。
游览完天堂寺可到距离寺院不足一公里的南拉民俗文化村看看。门两旁设立两个大的转经筒,转经筒须得顺时针转动,等同于转多少圈就诵多少遍经文,五彩经幡则是风吹经幡动,风抚过一遍就等同于念经一遍。除此之外文化村还有民俗体验馆,展览馆以及酥油茶制作等特色游览方式。
号称西北小武当的昌灵山
昌灵山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属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从唐宋至清,山上庙宇鳞次栉比,山间香烟缭绕不断,晨昏刹钟声声回荡,远近前来的名人僧侣在此诵经论道。有“西北小武当”之美名。虽然平日里也没少参观道教的宫殿,虽然也曾一次次地感悟过道教的思想,但对这一次的昌灵山之行,我还是充满了期待。我们一行人从古浪县出发,沿着省道在视野开阔的公路上前行,汽车转进了保护区内的山路,可沿着公路一直开到沟底,不一会儿就到大了昌灵山道观群的山脚。
站在山脚仰望昌灵山,眼前耸立着从平缓的沙漠边缘拔地而起的主峰海拔2954米的昌灵山。通向山顶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水泥砌好的或直或迂的石梯,石阶有一段比较陡;另一条是土路,应该是水泥石梯之前的老路,现在有了石梯,老路也渐渐被周围在杂草淹没了。我们一边喘着大气沿着石阶小道拾级而上,一边时不时停下欣赏沿路山间那染上了秋色的山景,这样的舒爽的秋季在昌灵山来一场踏秋之行那绝对是棒棒的。
昌灵山上林木花草郁郁葱葱,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树种满山偏野。秋天也给山上的草木染上了一层秋色。多年来它以自身为屏障阻挡了肆虐的黄沙,阻拦了沙漠侵袭的脚步,被誉为镶嵌在荒漠边上的一颗绿色的珍珠。1989年昌灵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昌灵山的传说。相传,昌灵山这里原本也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从前西王母带领随从驾着祥云从昆仑山飞往崆峒山,去过她三万八千岁的生日。一路上贪看大西北的秀丽山川,却将玉帝送她的一块玉佛手不慎跌落。那可是一块用祖母绿精心雕琢的挂件,王母为此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众仙见王母不高兴,派人去在来时的路上往返寻找。谁知玉佛手早已化作一片碧绿的森林,林间麋鹿成群,白鹤飞舞,谷底溪水潺潺,金鱼摆尾。王母顺使者手指方向看了一看,竟面露喜色,忧愁尽消,说:既然变成森林,也算是造福人类,就由它去吧!
昌灵山自元代以来便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寺庙规模最盛时,道家三百六十路正神皆有寺庙供奉香火。寺庙依山取势,参差错落。如今山顶的道教建筑群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分别是:群灵观、玉帝殿和三清殿,其中,三清殿为昌灵山上占地最高的建筑。
观前一对石狮子,又被称为祥瑞神兽,默默守护着道观。这座群灵观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木构架建筑商,以雕塑、书法加以装饰,给人以平稳,静穆之感外,让我驻足最久的还是那充满故事性的绘画,既生动又有趣。群灵观中的主殿是文昌店主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
山顶有庙,曰玉皇阁。庙旁有树,名千年古柏。树下有石,似梅鹿经石。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对梅花鹿经常在玉皇阁前吃草转悠,无意中被庙里传来的朗朗诵经声所打动。于是每天准时前来听经。久了,为之感悟,便化作一块巨石,永远留在了这仙山奇峰之上,世代与众仙为伴。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都没能见到传说中的梅花鹿,但爬到玉皇阁前的草地上却发现了两只慵懒的绵羊。它们的面对镜头的那份从容,果然是在神仙的地界待久了的羊,见过大世面但又充满好奇心。
玉帝殿为玉皇阁的主殿,是昌灵山道观主体建筑之一,位于昌灵山顶最开阔的区域。两层的仿古代建筑雄伟大气。殿内玉皇大帝头戴帝冠、身穿帝服正气凛然地端坐其中。这位民间俗称为老天爷的玉皇大帝,据说是统辖神仙世界的天神,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在玉皇阁的西面是昌灵山的最高处,沿着山间小路往山顶走去,这里建有祖师殿,祖师殿之后是三清殿。
我们走进殿门转身回望——好一幅景致,蓝天白云林海,画一般的美景完美的诠释了“开门见山”这句成语的字面意境。
昌灵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卧腾格里沙漠南缘。站在昌灵山顶远眺,腾格里沙漠无边无际,古凉州新城依稀可辨;低头俯瞰山脚,蜿蜒起伏的古长城巨龙般伸向远方,浩瀚的"三北"防护林清晰可见;回身往南望去,山间花草相映,松林涛涛,寿柏参天。
昌灵山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当地避暑的不二选择。每到盛夏酷暑,山间游人络绎不绝。林间三眼神泉、神仙古洞、小龙沟瀑布都是游人不能错过的好地方。
交通信息:昌灵山距离古浪县城有100公里,自驾需要1小时40分钟。进入祁连山保护区后可沿着山路往里开,山脚有可供19座中巴掉头的地方。 关于爬山:爬山视个人体力15-20分钟不等。楼梯部分较陡,海拔略高,会有一些喘。 其他:山中没有商店,建议自带干粮游玩。山上风大,做好防风防晒的工作。
永恒的丰碑古浪战役纪念馆
也许你到过江西的井冈山、贵州的遵义、陕西的延安,井冈山的会师纪念馆、黄洋哨口营房,遵义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延安的南泥湾、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革命从摇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生死攸关的转折,再到革命圣地的延安精神,一段段、一幕幕犹在眼前。
也许你还曾在太行山狼牙山五壮士塔前仰望,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默哀,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里思考,但是今天让我们来到这片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土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走进古浪战役纪念馆,缅怀80多年前红西路军在这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古浪战役纪念馆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在红西路军九军古浪战役遗址上建成纪念馆,2012年又新建面积4500平方米,分三层结构,以“西风烈,战旗红”为主题,展示红九军在古浪境内的战斗历史,被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地,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这里没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喧嚣热闹,这里也没有群山翠绿、色彩绚烂、流水潺潺,在这片略显荒寂的土地上,一座为纪念1936年11月红军西路军与马元海部队在古浪县浴血奋战、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的古浪战役纪念馆巍然伫立。
景区内烈士墓、纪念碑、纪念馆、红旗广场、红旗墙、缅怀广场、红军杨、红军饮马湖、军英厅、红色文化长廊、红色主题邮局等体现了景区鲜明的红色特色。
下了车,宽阔的缅怀广场上,《浴血河西》的群雕和红旗墙映入了我们眼帘。战士们葡伏着、蹲着、站立着的射击姿势和挥舞的大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激烈而残酷的战斗,那被战火侵蚀了仍高高举起飘扬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旗帜,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英勇无畏、视死而归的战士,他们精城团结,顽强抵抗着敌人的进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反扑,终于赢得了胜利。
在雕塑的后面是一处红旗墙,是组成西路军的红九军、红五军、红三十军军旗及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抗日红军的军旗。红旗飘飘,红军的精神永存。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经过了二万五干里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而河西红军则开启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征程。作为红军西进的必经之路,西路军在古浪县遭受了西北马家军等敌对势力的阻击。
1936年11月14日至18日,红九军与敌2万余人争夺古浪城,激战三昼夜,毙伤敌军2000余人,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参谋长陈伯稚、25师师长王海青、27师政委易汉文等20多名军、师、团指挥员和2000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经干柴洼突围战、横梁山阻击战、古浪城争夺战三次战斗,红九军伤亡2400余人,弹药消耗殆尽,基层指挥员损失过半,故有“古浪三战,九军折半”之说,写下了红军历史上惨烈和悲壮的一幕。
纪念馆以文字、图片、油画、视频、雕塑、声光电技术以及大量的实物,阐述和展示了西路红军从组建到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历程。
那一幅幅战斗场景的油画,一把把与敌人血拼肉搏的步枪、大刀,一件件带着战火硝烟痕迹的旗帜、军帽、油灯、挎包向我们讲述着敌人凭借着地面有骑兵,空中有飞机的优势,以步骑合战,三面进攻的战术,用强大的炮火向红军扼守的高地猛烈轰击,持枪挥刀,成营整团的轮番冲锋,节节紧逼,城外的红军工事在强大炮火轰击下被毁,在寡不敌众,弹尽无援的情况下被迫退入城内转为巷战。
面对着敌人的堵截追*,英勇的红九路军迂回穿插,分割歼敌,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危机时刻,发起一次次反攻,最终夺回失土取得胜利的悲壮事迹。那一片土地一片血的惨烈景象震撼人心。
古浪战役纪念馆的正对面便是古浪烈士陵园。从大理石的牌坊进入,踏上一级级的台阶,进入视线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19.36米,寓意着1936年的意思。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处雷台汉墓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马踏飞燕》么?“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就在课堂上,小小的我想象着马踏飞燕的样子,心中所想总有一天会去看看的。直到五年前,去青海玩,查攻略时看到了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那年教室里的回忆一下又涌入脑海,于是行程专门中转兰州停留了半天,就为了去见上一面马踏飞燕,只有我们那批80后还执着的叫着它马踏飞燕了。
再往里走,一座铜车马仪仗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批仪仗俑是仿制“马踏飞燕”及铜车马在汉墓中发现时的造型及摆放阵列,原物放大了数倍、用青铜铸造而成。这仪仗俑里不仅有兵、马、还有装粮草的牛车,想必墓主是一位武将,而且地位极高。在这座仪仗阵势里,排在最前面的便是体型矫健、造型优美、即有力的美感又有动的节奏、蕴含着极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的青铜艺术极品——“马踏飞燕”。
绕过铜车马阵,来到雷台观。雷台观,顾名思义,由雷台上的道观和雷台下的汉墓群组成。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所以雷台又称灵钧台,到了东晋元帝又在此建了雷台,明清时期又重修雷台观,可见这地方的确是块风水宝地,以至于现在每到初一、十五都有不少的信男善女们来此祈福,想必上干年前的古人也是如此吧!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雷台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它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看上去是个大大的梯形状土堆。
雷台观是一座道教宫观,建筑群由山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余座建筑组成。山门檐下金色的“雷台观”三字不知是哪位大师的手笔,山门的右边三棵枯死的千年古树仿佛在向我们诉说久远的历史。
进入山门,我们沿着台阶而上,不一会就到了位于雷台台顶的雷祖殿,这是雷台观的主殿,不想在这里却看到千年的槐树,心中不免一阵感慨。
在雷台的下面便是汉墓,出土的铜佣上“张君”、“张氏”的字样,以及一块墓碑上面“xx将军”的字迹。很多学者文物及史料分析,墓主可能是位张姓的将军。1969年当地的农民在挖战奋地道时发现了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
古时不像我们现在搞建筑有混凝土,汉墓中砖与砖之间的缝隙都用瓦片填充,这样竟也能牢固到千年不塌,不知道我们那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们会否感到无地可容。雷台汉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铜钱三千多枚。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99件铜车马仪仗俑,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也就是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
雷台墓汉——铜奔马的出土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奇西北100景”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天限流500人的石窟-天梯山石窟
提到石窟佛像,大家总会想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热景点,但是你知道吗?这些佛像石窟的鼻祖,竟然是位于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
要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先要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凉州——六朝古都,今甘肃武威。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南接兰州,北通新疆,山脉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官方初设雍州治所就在武威。古浪峡被称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凉州的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便是地理书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正因为地处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后,在五凉时期达到兴盛。现如今人们往往喜欢从年代的先后来确定石窟艺术在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地位。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看其对后世石窟的影响。
按史料记载,莫高窟始建于366年,炳灵寺石窟是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创建于412~439年。从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迟一些。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艺术开创地,但它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算起。而大家都知道莫高窟的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516~528年)。北魏时期的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没有对云冈、龙门产生直接影响,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其天梯山石窟,声名显著,对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由此可见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
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佛教兴盛。而天梯山石窟正是在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迁都于姑臧,称河西王之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凉州僧人们,以昙曜为代表,在开凿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
还未进入天梯山石窟景区,就能看到一个碧波荡漾的水库,这正是1958年修建黄羊河水库,修建水库是为了周边的居民,但是也要保护文物。据介绍,同年由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勘察、清理发掘、测绘、摄影、临摹、记录,对窟内所存各代壁画、塑像进行剥离加固,并搬运到甘肃省博物馆内存放保管至今。而天梯山石窟最著名的13号窟的大佛的下部就被淹没了,水位最高时大佛腹部以下浸入水中,直到1991年大旱,水库水位下降,才采取围堰筑坝措施把在水里浸泡了30多年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
进入景区后,就在沿着水库岸边一路参观,最先来到的是天梯山石窟陈列馆,陈列馆里展示的物品都是58年修水库的寄存在省博物馆中的文物,总计579号文物均在天梯山石窟原址陈列展出。
通过一段山洞,我们来到了天梯山石窟的13号窟,也正因为修建水库,做了围堰筑坝,我们才有幸可以在与大佛齐腰的位置近距离欣赏它。第13窟位于窟群北端。从窟底到窟顶高27米,窟口下宽18米,顶宽8米。窟内现存石胎泥塑7身。东壁正中为倚坐大佛,高23米。大佛两侧从内向外分别雕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造像均高16米。
所有造像虽经后代多次重修,但仍保留一定的唐代特征。窟顶与东壁的泥层几乎全部脱落。南北壁上部各存清代绘壁画一大块,北壁上部绘各种花卉、云纹等;南壁上部绘牡丹、菊花和云纹以及青狮、双鹿和驮宝白象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