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乐怡
刺绣,俗称“绣花”,是中国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总以锦绣并称来比喻许多美好事物。刺绣用途广泛,同时深受人们喜爱。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静得下心。”这三句话,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一辈子的追求。如今,73岁的她,仍在不断挑战自己,为传承和发扬杭州刺绣倾注心血。
“不用问我家中妻,只要看我身上衣”。这是从前男人炫耀家妻的一句名言。陈水琴的母亲是村里有名的裁缝,母亲的这句话让陈水琴至今印象深刻。从13岁开始承担家务, 1960年陈水琴进入当时半工半读的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刺绣专业,由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执教刺绣,从张师傅手上学习杭绣传统针法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此,她与刺绣再也无法分开。在校的第四学期上半学期,成绩优异的她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被学校派往苏州刺绣研究所进修,学校指定她学习动物。研究所指派技艺全面的苏绣名家王祖识老师教三人学习绣技。在这段时期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夙兴夜寐,周末不休,一刻也不停歇。从眼睛、鼻子等部位分别学习到组合成一整幅作品,陈水琴将学到的内容,与自己的个性特色相结合,短短半年时间,就做出了三幅有关于猫的作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陈水琴一直中意江南的山清水秀、宁静淡雅,喜欢高雅的杭州刺绣“闺阁绣”。几十年来得益于两位刺绣名家的身传言教,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吸收其他绣种的技法,融入自己的技艺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杭州刺绣呈多元化发展。她在杭州地区先后试制成功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双面人物乱针绣,为使动物的毛发达到更加蓬松的双面效果,又创新了交叉套针的技法,推进了杭州刺绣传统针法的发展、提升,将杭绣“闺阁绣”发展到新的高度。
双面绣《河塘雅趣》
双面三异绣《憨甜》
“学习传统刺绣技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一年二年就能成就的,必须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最基础的针法学起。”陈水琴说,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最主要的基本针法,才能在以后的刺绣生涯中随心所想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特色,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1985年,40岁的陈水琴访问联邦德国。她花了整整5个月时间为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绣像。从表演刺绣活跃灵动的动物转到刺绣表演神态传神逼真的人物像,甚至连额头的白发都根根分明,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刺绣功底才能胜任。这幅轰动整个西欧的绣像被誉为“真正的东方艺术”,至今被视为珍品收藏。
陈水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作品远看好,近看则要越看越好。这里面有技艺,是一辈子的技法。”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有着精湛的技艺、精准的技巧,更有着无限的情怀,那是她心灵深处对于手绣艺术的执着。
双面乱针绣《81 1》
德国总统《魏茨泽克》
心怀感恩 传承创新手绣技艺在陈水琴看来,刺绣讲究的就是心灵手巧,“要测试一个人的智慧,手艺是最好的试金石。”她说,同样的图案不同的人绣,就算洗干净手,每个人的成品效果也各不相同。“有的作品是亮的、鲜的,有的作品毛的、脏的,这不是1 1=2的公式这么简单,只能靠自己用心意会。”
在创作制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处需要攻克,动物毛的走向是最大的难题,如何梳理方向、掌握其生长规律并做出毛的质感,陈水琴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研究和尝试。
双面绣《三只小猫咪》
双面绣《喵瞄》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改变,刺绣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慢慢萎缩,有的传统技艺还濒临失传。“刺绣是项慢工活,所以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静得下心来,这是我学习刺绣的准则,也是我选择徒弟的首要条件。”近几年来,杭州市政府对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更加加强,专门启动国大师带徒“薪火传承”五年计划。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她把当年老师教授的做人和技艺,如慈母般地细致传授,反复指正错误,“他们不懂结构,作品就要拆掉重新来过。”在她看来,光有精湛的技艺还不够,理论知识和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出有文化的、有艺术修养的新一代。”
每每走进刺绣工作室,看着一群姑娘埋着头在静静地绣着花,这一幅动人的画面深深地打动陈水琴。她说,“心中无杂念,静下心来,把心绣在画面上,刺绣是美好的,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创作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减,反而越来越充满激情。”如今,陈水琴仍坚持每天工作8-9小时。一辈子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这是陈水琴一直坚守的理念。她近期创作的“白孔雀”,单单是尾巴部分就绣了一年多时间,用半丝、一丝的针法相结合让羽毛完美绽放。相信很快,这只“白孔雀”就将惊艳开屏。
《华彩绣》(根据杨成寅教授画稿创作)
双面三异绣《博美犬》
双面绣《白京巴》
双面绣《凝视》
人物名片
陈水琴,1946年生于浙江杭州。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编辑 孙乐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