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非偶?春秋小霸郑庄公真是因为国力弱小而不敢与大齐国结亲吗

齐大非偶?春秋小霸郑庄公真是因为国力弱小而不敢与大齐国结亲吗

首页角色扮演列国争霸新合击传说更新时间:2024-09-22

本期话题郑庄公击败叔段之后,郑国的分裂隐患得到根除。从此郑国开始调整战略方向,专注于对外扩张,春秋小霸的名头由此打响。但是,在建立霸权的过程中,郑庄公祭出的这招棋却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让郑国的霸业在他死后戛然而止……

“克段于鄢”是郑庄公走向霸业的起点。此时的他已经解除了郑国分裂的最大隐患。往后郑国的主要精力将转向对外扩张了。那接下来庄公将会怎么做呢?《左传》载: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隐公元年》

叔段出逃,他的儿子公孙滑前往卫国求援。因为自郑桓公、郑武公以来,卫、郑两国世代交战,故而卫国出兵支持叔段,为他站台。

也就是在这儿,《左传》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件:郑庄公拉起了一支三国联军向卫国发动报复,联军的组成包括周天子的王师以及畿内诸侯西虢国的军队。

这件事昭示了此后多年郑国建立霸权的一贯手段,那就是,

郑庄公利用了祖、父以及他本人连续三辈出任周朝卿士的政治资历,将周天子牢牢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不但以天子的名义征伐四方,甚至直接调动王师及其他畿内诸侯的军队参战

公元前722年与卫国交兵只是联军行动的开始,根据《左传》的记载,此后郑庄公还组织过多次类似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718年,郑庄公统率东周王师与邾国军队一起攻打宋国,报复宋国此前对郑国发动的东门之役;

四年之后的公元前714年,郑庄公宣称宋殇公未能按照礼制朝觐周天子,必须受到制裁,于是假托王命,以周朝左卿士的身份邀请齐、鲁两国与郑国会兵伐宋;

又过了两年,至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如法炮制,将同样的罪名强加于许庄公的身上,再度邀请齐、鲁合击许国;

同年,郑庄公还以周朝卿士的身份指挥虢国军队进攻宋国,并且重创宋军……

在郑庄公积极用兵的那些年里,晋国正为曲沃与翼城两系的内战所苦,无暇外顾;

秦国忙于驱逐戎狄,巩固自己在关中的根据地;

齐国远在东海之滨,进军中原的脚步遭到同样地处山东半岛且势均力敌的鲁国的阻滞;

至于楚国,它的强国之路才刚刚起步,北伐中原还只是一个尚未进入实施阶段的远景目标。

环顾宇内,此时的郑国,虽然只够得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但当郑庄公将郑国与东周整合为一个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之后,中原大地上还真没有哪一路诸侯能够独立与之抗衡。

郑、周军事同盟是郑国霸权的基石,可维持这个军事同盟关系的稳定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郑庄公是以王朝卿士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于礼法有悖;而周天子呢,权威虽然衰落,却又心有不甘。他就像一只乳虎,虽然也可能暂时屈服于郑国的铁链,却绝不会被驯化为一条温顺的看门狗。

从这个角度看去,郑、周军事同盟的结构性矛盾是难以调和的,郑庄公对东周的政治、军事资源透支得越狠,双方的冲突也就会爆发得越快。

事实上,郑国与东周的蜜月关系的确也没有维持多长的时间。虽然在周平王东迁洛邑的过程中,郑国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但是到了周平王的晚年,他与郑庄公的矛盾便已趋于尖锐化了。《左传》曰: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隐公元年》

为了制衡郑庄公,打破他独秉周政的局面,周平王曾经一度尝试提拔西虢国的君主虢公忌父与郑庄公共治朝局。这个局面一旦成形,便会对郑庄公造成双重的损失:

一方面虢公协理朝政,东周的大小事务就不再是郑庄公一张嘴说了能算的;另一方面,虢公都坐到与郑庄公平起平坐的份儿上了,以后他虢国的军队,郑庄公还能以卿士之名随意调用吗?

因此,提携虢公的风声刚一放出来,郑庄公马上表示了强烈反对,迫使周平王收回成命,并且以周、郑双方交换人质的方式达成新的同盟协议,以弥缝业已出现裂痕的邦交关系。

可惜天意弄人,被周平王指为人质送往郑国的王子狐没能再回到成周,不久便客死郑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王子狐的儿子姬林即天子位,是为周桓王

年轻的新天子血气方刚,他免不了将父亲的死与郑庄公的专横跋扈联系在一起,刚一上台就宣布要继续执行祖父周平王的遗策,命虢公忌父协理朝政。

《左传》记载: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左传·隐公三年》

新一轮的周郑冲突有了明显的升级趋势。

公元前720年三月周平王去世,当月周桓王便宣布了对虢公忌父的任命,而郑庄公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响应,次月便命祭足为帅,率军割取了畿内诸侯温国尚未成熟的麦子。

向东周的畿内小邦出手,而没有直接针对成周采取行动,说明郑庄公对周桓王的警告还留有余地,但周桓王显然不领这个情,仍然固执己见,不肯妥协。

于是到了秋天,郑庄公只得再度施压,派军割取了成周的稻谷——把镰刀插到了王室的田亩上,郑国与东周的矛盾算是公开化了。

对周桓王来说,他此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东周不仅在国防安全上倚仗郑国,在经济上同样受到郑国的制约。就在郑庄公连续两次抢夺谷物之后,《左传》记载: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左传·隐公三年》

郑国把钱袋子一勒紧,周桓王连给祖父周平王办丧礼的费用都挤不出来,还得派专使腆着脸去鲁国化缘。经济制裁的手段运用到这个地步,郑国颇有点儿赶狗入穷巷的味道了。

不过从郑庄公一生的执政特点来看,他虽然强势跋扈,却又谨慎节制,懂得适可而止。

就像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那样——一面在新闻发布会上与美国人吵得剑拔弩张,一面又专程在小布什总统过生日的时候送去玫瑰花。

眼看着经济制裁的杠杆已经推到底了,再往前跨一步,周、郑双方就只能兵戎相见,郑庄公不失时机地踩了一脚剎车,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亲往成周朝觐桓王,意图缓和关系,开启周、郑双方间的“破冰之旅”。

但让他失望的是,周桓王这个乳臭未*黄毛小子不但“不解风情”,而且还将郑庄公的善意错当作软弱可欺。就在两年之后的公元前715年,周桓王又颁布了两道旨意:

其一是正式任命虢公林父为周朝右卿士,与左卿士郑庄公分享权力;

其二是以“置换”的名义,索取郑国的邬、刘、苏、邘四邑,将本不属于周天子直辖的苏忿生12邑“交换”给郑国。

从地图上看,周桓公攫取的郑国四邑(标注为红圈者)中,邬邑、刘邑和葛邑都在黄河南岸

夺取前两座城池意味着把住了郑国通往成周的东大门,夺取后一座城池则解除了郑国对成周以北的黄河渡口孟津的威胁。

反观“置换”给郑国的12座城池(标注为黄圈者),全部位于黄河北岸,太行山与中条山的南麓——也就是河内之地

本来郑国的版图经营就偏重于黄河南岸,除了公元前720年赴温割麦之外,郑国绝少向黄河北岸用兵,因此郑国在河内素无根基。

再考虑到此时的黄河渡口棘津为卫国所据,东周又控扼孟津,郑国对河内的力量投送就更显困难。

漫说此时这12座城池的管辖权还属于苏国,不在周天子手中,根本不可能向郑国交割,就算真能向郑国交割,郑国也不一定能长期据守。所以这是一次标准的空手套白狼的买卖。

周桓王祭出这么阴损的招数,似乎表明他已经下定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要重整成周的防务,从地缘战略上与郑国做切割。

而郑庄公似乎也不再对周桓王抱有希望了,就在桓王易地的次年,郑庄公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

——《史记·郑世家》

祊是郑国助祭泰山的封地,是周宣王赐予郑国始祖郑桓公的祖产。而许田则是鲁国朝觐京师的汤沐邑。

根据西周礼制,天子分封的土地,诸侯不能私下交易。郑庄公明知故犯,向鲁国提出以祊换许的建议,为的就是要给周桓王一个难堪:

东周现在已经衰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能守住巴掌大的王畿就不错了,巡狩四方、旅于泰山就岂是你个没落天子所能奢望的?

天子既来不了泰山,那我还留着祊田给谁助祭呢?我既然不用去助祭,那鲁国也就没必要定期来朝觐你了。

交易祊田所传递出的政治信号极其敏感,这等于明告天下,郑、鲁两国不再承认周桓王作为共主的权威了!

一眨眼的功夫,王朝倚重的两个姬姓雄藩同时宣布脱离中央的控制,听到这个消息,桓王愤怒至极,

于公元前707年宣布削夺郑庄公王朝左卿士的职位,并与当年秋天率领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对郑国发动攻击,结果在繻葛遭到了郑庄公的迎头痛击,甚至连周桓王本人都负了箭伤。

在繻葛告捷后的短时间内,郑庄公的威望因此大增,甚至连此前多年的宿敌卫国也慑于兵威,归附到了郑国旗下。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郑国霸权的衰落也正是从繻葛之战以后开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想一想后世与郑庄公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吧。

公元前219年,孙权上书曹操,称说天命,劝曹操即天子位。可曹操看到这封书信之后,却冷笑着对身边的幕僚们说:“瞧瞧,兔崽子想把我架到火上去烤!”

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这封信表面上是恭维,私下里却想要给他下套。

如果汉献帝还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曹、孙之间的关系就永远是中央与地方的上下级关系。

假如曹操代汉自立,废掉了汉献帝这张王牌,那孙权如法炮制,黄衣称朕,曹、孙之间就会变成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孙权不但得了实惠,还把“篡汉”的屎盆子扣到了曹操的头上,精明如曹操,能吃这个亏吗?

和曹操相比,郑庄公可就不那么精明了。原本,郑庄公的优势正如《左传》所说的那样“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

可是一易许田,再战繻葛,郑庄公虽然通过这雷霆手段迫使周桓王服了软儿,但周天子残存的威信也因此扫地殆尽。从此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了一个只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遗迹。

天子的权威既然崩溃了,那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复存在。此时东周已残,郑国孤立无援,仅凭一己之力,郑国能抵挡齐、楚、秦、晋四大国的强势崛起吗?

繻葛之战后的第二年,北戎南下侵略齐国,郑庄公命令太子忽率军救齐,大败戎师。感念郑国的援手,齐僖公提出要与太子忽结一门亲事,以固齐、郑之好,但太子忽却委婉地表示了拒绝,理由是:“齐大非偶”。

实话实说,多年前我第一次知道“齐大非偶”这个词并不是因为《左传》或者《史记》,而是因为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小家碧玉冷清秋与豪门少爷金燕西的婚姻在张恨水的理解中便是“齐大非偶”。

张恨水对这个典故的理解可能得自司马迁,因为《史记》对“齐大非偶”的解释是:

“我小国,非齐敌也。”

——《史记·郑世家》

此时的郑国当真体量那么小,不是齐国的敌手吗?当然不是!

别的不说,单从军队规模上讲,郑国在公元前718年伐卫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三军,而齐国要迟至公元前685年管仲改革之后才逐步建立起与郑国相仿的军队规模。至于后来的春秋霸主晋国,到公元前661年也不过扩编到上、下两军而已。

太子忽所说的“齐大非偶”,并不是说齐大郑小,自惭形秽,而是担心自己一旦擅自与齐国联姻,父亲郑庄公会猜忌他外结强援,图谋不轨。

太子忽是一个严守政治规矩的好儿子,但郑庄公却算不得是个善于治家的好父亲。就在太子忽拒婚的当时,郑国大夫祭仲劝他道:

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宠幸女人太多了,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巴望着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公元前701年,一代强人郑庄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身后事不幸被祭仲言中了。

庄公尸骨未寒,几个儿子便因夺嫡闹得不可开交,郑国从此陷入了长达20余年的内乱纷争。当这轮动荡终于过去的时候,齐桓公已像巨人一般在东方强势崛起,齐大郑小,终成事实。郑国三公所创立的光辉时代也就此永远地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参考文献:

徐元诰《国语集解》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竹添光鸿《史记会注考证》

班固《汉书》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

杨宽《西周史》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