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其全称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该节日设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对女权主义怀有深深的理解与同情之心的男同胞,我特别看不惯近些年来很多人以什么“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之类无比低级的噱头将这个隆重的节日“三俗”化,总感觉还是应该让“妇女节”回归到其本真的意义为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临近中午时,我才突然“临时起意”,觉得应该把我们武汉大学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比较全面地梳理一遍,再好好地宣传一下。但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疫情仍未解除,我也没有办法回到久违了的办公室,去将各种现成的相关资料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地整合在一起,而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记忆和互联网搜索来勉强完成这篇推文,难免会显得有点粗陋,只能留待日后再作修改和完善,希望在明年的这一天能够推出一个更好的“修订版”吧!另外,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本文在穷举武大“女杰”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挂一漏万”之处,还望大家海涵,并不吝赐教。
和全国建于清末或民初的大多数大学一样,武汉大学在刚刚建校的时候,是不招收女生入学的,校中也没有女性教职员。据本人考证,武大历史上最早开始拥有女教师应该是在1919年(当时的校名叫作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最早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则是在1922年,比北大、南大(时名国立东南大学)、南开(1920)等大学晚了两年,不过比交大(1927)、清华(1928)等校则要早几年。(按:教会大学开始招收女生的时间比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这些大学还要早得多,此处暂不展开介绍)
在笔者看来,我们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堪称“女杰”的人物,非韦棣华女士莫属!图书馆学专业的朋友应该大多都知道这位传奇人物——美国纽约州人,圣公会传教士,著名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和教育家,曾被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The Queen of ModernLibrary Movement in China)。
韦棣华女士是中国第一座美式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今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以及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大学图书科及后继的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的创始人。当然,她首先是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的教职员,不过,在当时,她也已经成为武大的一员了——先是在湖北省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武汉大学外语学科的前身之一)兼任英语教员,大约在1922-1923年间,她还曾一度兼任过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教员。
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 1861-1931)
到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1927)时期,著名女作家白薇(原名黄彰,湖南资兴人)曾一度在该校兼任讲师。当时,著名散文家陈源曾在《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一文中介绍了两位女作家,“一位是几乎谁都知道的冰心女士,一位是几乎谁都不知道的白薇女士”,“我们忽然发见新文坛的一个明星”。随后,一位名叫张若谷的文学评论家也在《中国现代的女作家》一文中高度称赞道:“白薇女士是有希望的一人,伊的《琳丽》的贡献确是中国诗剧界上的唯一大创作!”
白薇(1893-1987)
进入国立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时代之后,校中的“女杰”更是层出不穷,其大多集中于文学领域。其中,最让今天的武大师生校友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号称“珞珈三女杰”的袁昌英、苏雪林和凌叔华了。事实上,这三位女作家当年是被誉为“珞珈三杰”,并无一个“女”字,直到1996年,国立武汉大学的第一代“子弟”及校友、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亮先生专门撰文介绍她们三人的事迹时,在当年的“珞珈三杰”名号中加上了一个“女”字,经过这一小小的改动之后,“珞珈三女杰”这一称号才慢慢地流传开来。现在,笔者按照这三位“女杰”的年龄长幼顺序,对其一一简介如下:
袁昌英(1894-1973),字兰子,又作兰紫,湖南醴陵人,著名散文家、剧作家。1921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其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曾入选中学国文教材,并被当时的文坛誉为与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同题散文“鼎足而三”。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院系调整后转入中文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免去教授职务。
苏雪林(1897-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祖籍安徽太平,生于浙江瑞安,著名散文家。中学时代即有“江南才女”之称,后又与冰心一起被时人并誉为“冰雪聪明”。其小说、散文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白话的迷信,所作《扁豆》、《秃的梧桐》等散文作品曾入选中学国文教材。1931-1949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其一生杏坛执教五十春,创作生涯七十年,出版著作四十部,被誉为中国文坛的“常青树”。
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著名作家、画家。其作品长于表现女性,善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与写实。1928年随丈夫陈源(国立武汉大学首批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来到武大生活,全面抗战爆发后随校西迁至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定居英国。在乐山时期用英文撰写的短篇小说集《古歌》(AncientMelodies, 又译《古韵》),1953年在伦敦出版,被英国读书协会评为当年最畅销的名著。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在此期间,曾有两位著名女教授先后在此短暂驻足过。1938-1939年间,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冯沅君(河南唐河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妹妹,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曾在武大中文系任教。至此,中国文坛自“五四”以来成名的“五大女作家”(冰心、丁玲、苏雪林、冯沅君、凌叔华)中,有三位均已成为武汉大学校友。
冯沅君(1900-1974)
1943-1946年间,著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孙家琇(浙江余姚人)曾任教于武大外文系。也就是说,在此期间,中国“莎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女学者——袁昌英、孙家琇二人均同在武大任教。
孙家琇(1915-2002)
此外,素有“当代李清照”之美誉的著名词人、诗人、文学家沈祖棻(浙江海盐人)。1941-1942、1946-1952年间曾两度随同丈夫程千帆在武大生活,1956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77年因车祸不幸去世。
沈祖棻(1909-1977)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武汉大学的历届学生中也先后涌现出了诸多“女杰”。
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的周如松(湖南长沙人,周鲠生教授、校长之女),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是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界仅有的几位女博士之一;1945年回武大任教,1986年退休,为中国金属物理学科的先驱。
周如松(1912-2005)
194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的全班唯一女生钟期荣(湖南长沙人),毕业后又获全国司法官考试第一名,并被录取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名女法官;1971年与丈夫胡鸿烈一同创办香港树仁学院(2006年升格为树仁大学,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为第一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2007年与胡鸿烈一同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钟期荣(1920-2014)
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的齐邦媛(辽宁铁岭人),长期在台湾地区从事翻译出版、统筹中学教材编选、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贡献,有“永远的齐老师”之称,曾被著名作家白先勇(白崇禧之子)誉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齐邦媛(1924年生)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武汉大学农学院与湖北省农学院等校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在农学院从武汉大学调出之前,该学院农业化学系当年的毕业生中,共有3位后来成为新中国“两院”院士,其中2位为女性。
陈文新,1926年生,湖南浏阳人,著名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云六,1930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李方华校友(祖籍广东德庆,生于香港),1950-1951年肄业于武汉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为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荣获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同年当选为第三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李方华(1932-2020)
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张俐娜(祖籍江西萍乡,生于福建光泽),1973年回母校任教,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武汉大学教师中的第一位女院士,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张俐娜(1940年生)
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的李小林(湖北红安人,为前*李先念之女),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曾被海外华文报纸称她为“中国民间外交女杰”,2018年当选为第八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李小林(1953年生)
近日因武汉“封城”期间的系列日记而火遍全网的方方校友(原名汪芳,祖籍江西彭泽,生于江苏南京,后迁居湖北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方(1955年生)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董欣年(祖籍浙江镇海,生于湖北武汉,为著名经济学家、武大校友董辅礽之女),为一名杰出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在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第七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董欣年(1959年生)
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喻杉(祖籍湖南浏阳,生于湖北沙市),在校学习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并由本人改编为同名电影,1984年获文化部1983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华表奖)。先后创办《财经文摘》杂志、《领导者》杂志、“世界华文出版社”、“共识网”、“财识网”等,大多成为在中国高端人群中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2011年当选为第六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喻杉(1962年生)
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陈晓红(祖籍湖北蕲春,生于武汉),现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201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陈晓红(1965年生)
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的池莉(湖北仙桃人),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50余项奖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2007年当选为第五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池莉(1957年生)
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并获硕士学位的陶凯元(湖南湘潭人),2000年又获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2013年当选为第七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陶凯元(1964年生)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次蔓延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早发现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最终成为湖北“疫情上报第一人”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1989年毕业于原湖北医科大学(今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亦为武汉大学校友群体中的一位新为人知的杰出女性与英模人物,其高度的职业敏感、素养与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一位武大师生校友高度尊重,认真学习。
张继先(1966年生)
此次对于武汉大学自建校以来所涌现出的众多杰出女性的初步盘点,暂且止步于20世纪80年代。毫无疑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乃至不太久远的将来,武汉大学一定会冒出更多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的各路“女杰”,更加有力地支撑起珞珈山的“半边天”!且让我们一起衷心祝福,拭目以待!
行文至此,“三八”当日已过……不过也没关系,只要心中时刻怀揣着男女“平权”的美好理想,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那么,此生的每一天,都将会是高扬着“权益”与“和平”之伟大旗帜的“妇女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