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丝路13 | 豆沙关:五道并行的“滇川门户‘’(中)

话说南丝路13 | 豆沙关:五道并行的“滇川门户‘’(中)

首页角色扮演浪剑说2更新时间:2024-04-21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滔滔大关河蜿蜒流淌在豆沙关南边,千百年来,重峦叠嶂间,这条河不知到底绕过了多少山的阻拦,谢绝了多少山的挽留,一路欢唱向前。展开一张山区地图,你才能看清,这河像是经谁的手任意画出来的一团乱线。

“五道”仍有“四道”川流不息

蓄积移山之力的雄浑大关河,将壁立千仞的石岩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石门周遭,留下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也众水归海般让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石门关在历史上是南丝之路、茶马古道、博南古道、盐米古道及滇缅公路必经的要隘,这里形成了极为罕见的“五道并行”景象。

“五道”仍有“四道”川流不息

站在石门关口向南眺望,蓝天悠远,大地苍茫,阵阵鹞鹰飞过,秦五尺道遗址、大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水麻高速这五条交通道路,并排呈南北走向、高低错落汇聚于眼前。今天虽再没有骡马走过,但“五道”仍有“四道”川流不息,时而船舟横渡,时而汽车疾驰,时而火车轰鸣,河面白鹤掠过,天上雀鸟欢叫,形胜之地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交通走廊画卷,令人脑洞大开。

难怪当地人说,咱石门关“五道并行”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交通奇观,不该嘚瑟一下么?

石门关口,两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绝壁对峙,犹如两扇推开的巨门,石门关因此得名,意即“天开石门”。古时的关门除有人值守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方文献记载,石门关被称为险关,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故石门关又被当地人称为“情关”。

经常来石门关旅游的宜宾人肖军夫妇告诉我,旧时盐津、普洱一代多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故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民间流传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盐津县志介绍,石门关在民国以前曾有两扇1.2尺厚的木门,沉重硬实,大门吱嘎一关,把中原和边疆隔绝在两边,也隔绝在了两个世界。唐朝时,南诏叛唐后,石门关一关就是40多年。到袁滋受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南诏国王第六代王),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石门关西侧崖壁上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铭记了“南诏王归唐”的历史往事,十分珍贵。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全文120余字,除“袁滋题”3字为篆书,其余均为楷书,8行,从左至右,字迹仍基本完好。

原文是:“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

这里,我们根据《旧唐书·南蛮传》还原出这个故事:大唐时南诏叛唐,42年后,即唐贞元九年(793),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朝廷为了安抚南疆,也考虑到“锁钥南滇”的地理因素,就派御史袁滋持节赴滇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袁滋由戎州(今宜宾)入滇,经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

石门关五尺道遗迹

当时,袁滋一行进入南诏后,受到空前隆重的接待。异牟寻派清平官尹辅酋及亲信李扎罗等10人,带良马20多匹,浩浩荡荡出滇东迎接。十月十五日到安宁,城使带领步骑兵千人,在城外50里迎候。二十三日到云南城(今云南驿),节度蒙酋物带千名军卒出城10里迎候。二十四日到白崖城(弥渡红岩),城守尹出城迎接,南诏派大将军李凤岚带骏马千匹来迎。二十六日过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异牟寻带着60匹装饰得五彩缤纷的骏马来迎接,沿路欢迎的军民排到了20余里。南诏王异牟寻亲自出大理城五里来迎接,他穿金甲,披虎皮,执双铎鞘,护卫军队千余人,在马上深揖而退。场面之壮观,礼仪之隆重,为南诏史上空前的盛举。次日在大理城举行了册封仪式和盛大宴会,异牟寻还热泪盈眶地拿出了天宝年间唐王所赐旧物,重温旧谊,以示不忘大唐之恩。

唐贞元九年(793)十一月七日,袁滋回唐。异牟寻又派清平官尹辅酋等17人,奉表谢恩,进献吐蕃给南诏的金印及铎鞘、浪剑、生金、牛黄、琥珀、白、象牙、犀角、越赕马等贵重之物。他还让大军将王各苴带300人“提荷食物”,于十一月二十四日送至石门关。袁滋一行则经四川北返长安。

袁滋,唐朝御使中丞,著名书法家,少时“强学博记”,曾拜著名持人元结读书,后以才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异牟寻上书归唐时,云南被看成瘴烟蛮荒之区,路途遥远,关隘险阻,时有虫兽出没,袁滋不辞辛劳,承担重任,难能可贵。

袁滋摩崖在书法史上也可圈可点。清人叶昌炽《语石》称:“唐代篆书,世推李阳冰……同时袁滋、瞿令问,鼎足而三。”《语石》为碑学的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各类碑刻的形制体例、分布流传、书法演变、摹拓鉴别及有关遗文轶事等。袁滋手迹,世传极少,今存边陲,是南丝之路五尺道上重要的实物典籍,弥足珍贵。

袁滋摩崖碑刻所载唐与南诏的关系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袁滋摩崖碑刻所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既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按摩崖史实记载,它还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