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传承千年绝活

琉璃咯嘣——传承千年绝活

首页角色扮演琉璃传说更新时间:2024-06-19

“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这是连当地的小孩子都能唱上三两句的童谣,童谣中的“琉璃咯嘣嘣”是一种千年绝技,它起源于山西吕梁的一个小村落——覃村。

覃村,云梦山笼罩着的一方静谧之地,隶属于山西省交城县夏家营镇辖区,向东是夏家营村,向西与奈林村相邻。早时因地势低洼,常年落雨积成潭状,得名“潭村”,而后积水干涸,便将水偏旁去掉得此“覃”名。

覃村不大,名气却不小。覃村是传承了1600年的琉璃咯嘣的起源地,是拥有“玻璃文化之乡”美称的地方。到如今,这项流传了千年的技艺仍包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寻常人家家里都能见到的玻璃,在覃村人眼里可就不普通了,经过种种工序,玻璃变换着不同的样式,成为了当地大人、小孩子的快乐源泉。

琉璃咯嘣

2006年年底,交城覃村的琉璃咯嘣制作技艺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琉璃咯嘣的非物质遗产证书

何为琉璃咯嘣

什么是琉璃咯嘣?这个组合奇怪的名字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心。其实,琉璃咯嘣原是由民间手艺人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明清以后,在我国北方一带比较流行。

琉璃咯嘣的原料主要是废旧玻璃,将其捣碎之后加入铁屑、铜屑等辅料,后放入特制的坩埚中。坩埚大多是琉璃匠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呈竖卵形,上部是平口,下部是平底。在坩埚千度左右的高温下,废旧玻璃连同铁屑、铜屑一起熔化成玻璃液。

制作炉子的材料很常见,使用的是随处可见的黄土与砖头,可既没有鼓风也没有烟囱的设计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炉台为长方体,炉膛内居玻璃熔液,随后将坩埚斜放置于炉膛之中,在炉台中开一个火口,用于蘸取融下来的玻璃液。下方有从炉底砌起的砖柱支撑,且坩埚的四周都留有适当空隙,加入火山炭作为其燃料。炉建成后,坩埚内装入琉璃原料,待其熔化成玻璃液就可以制作了琉璃咯嘣了。

琉璃咯嘣原料

“琉璃咯嘣”又称“玻璃咯嘣”,叫法多样,但原材料就是玻璃,这是一种玻璃工艺的绝活。它的制作工具很简单,一根纤细精致的玻璃长管,一把印满岁月痕迹的老剪刀。由琉璃匠人用玻璃吹管蘸取少量玻璃液,吹时用剪刀将顶部拉成细细的管状,再慢慢将底部吹成扁圆形状,底部放在模具上压平,再放入火炉口定型即可。其特点就是头大,呈扁圆形状,顶部被拉成细细管状,底部又平又薄,像纸一样。匠人吹制琉璃咯嘣时,底部的玻璃面会随着一吸一呼的节奏上下颤动并发出声响,因吹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故称它为琉璃咯嘣。

提取玻璃液

匠人吹制琉璃咯嘣

琉璃咯嘣小巧精致,通体透明,晶莹剔透。在形体上,常见的有单腔体和葫芦体两种,有的工匠也会将其做成茶壶状。在颜色上,除了常规的暗红色和暗绿色两大色系外,还会有粉色系、蓝色系以及茶色系列。工匠们制作出来的琉璃咯嘣大小不同,吹出来的声音也会有所分别。不禁感叹,这样一个小小的民间手艺品是多少人的儿时记忆,更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欢乐。

茶壶状淡粉色的琉璃咯嘣

溯其渊源

吕梁云梦山脚下蕴藏着丰富的矿石资源,主要有耐火材料黑钢黄钢以及黏土。其他的矿石有紫石、石英石以及蜡石,部分矿石经高温一熔化就是玻璃,这些是制作琉璃咯嘣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此外,交城覃村琉璃咯嘣的出现和交城生产瓷器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时,交城是著名的花瓷腰鼓产地之一,当时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瓷器生产中的尖端技术“铜红釉”。因烧成十分艰难,生产出来的成品都十分名贵。种种的先决条件促成了交城覃村特色产品的诞生,因此,覃村生产琉璃咯嘣,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年间。据史料,明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正月元旦……卖琉璃瓶……别有?而嘘吸者,大声口汞口汞(hǒng),小声唪唪(béng),曰倒掖气。”这是已知关于琉璃咯嘣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布政使丁陈管见》记载:“即以晋论,各处之绒毛,阳城之丝茧,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辫,我之售于他,获利甚微……”

交城覃村是玻璃之乡,全国各地与琉璃咯嘣手工制品相类似的工艺多源自山西交城覃村,这种产品的唯一性,让琉璃咯嘣成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

经过历史岁月的淬炼,覃村人代代相传,将这项充满浓厚民族色彩的手艺保留到了今天。至今,交城县覃村人生产琉璃咯嘣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琉璃咯嘣。

关于琉璃咯嘣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女娲炼石以补天,炼石为琉璃液,与制作琉璃咯嘣的原料相同。恰逢农历五月初九是女娲娘娘的诞辰,因此,覃村人以女娲为琉璃匠的祖先,并将农历五月初九定为琉璃节,每年这一天村里人都会起灶唱戏庆祝。此外,在黄河流域,一些靠近河流的村庄百姓还会用琉璃咯嘣作为“河灯”,祭祀河神。

琉璃匠人“走出来”的路子

琉璃咯嘣被覃村人称为宝贝疙瘩、救命宝贝。琉璃咯嘣兴盛于明清两朝到民国初期,加之当时晋商活动版图不断扩大,琉璃咯嘣遍布全国,甚至在海外也能看到它的身影。除此之外,琉璃咯嘣也离不开老一辈手艺匠人的辛勤付出,每年农闲以后,他们便投入到制作琉璃咯嘣的阶段。覃村人都会的手艺,生炉点火,家里两三人就可以完成。不过,覃村人在琉璃咯嘣的筑炉、吹制、配料等方面的制作技艺都是秘传不泄的,此为绝活。

制作琉璃咯嘣对场地没有限制,农户在家里或院子里都可以完成生产。这种小家庭作坊生产模式看似简单,一两人足矣,但要达到精巧的程度,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了。配料的多少,火侯的掌握必然离不开些极富经验的老师傅。一样的材料做出来的东西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初学琉璃咯嘣制作技艺的工匠们,制作的时候,气息轻了,吹不响,气息稍重一点,薄薄的玻璃底部又会碎。要想做出薄而不破、吹之响亮的琉璃咯嘣需要历经多年的磨炼。

商贩的琉璃咯嘣货物

以往每到隆冬临近春节时,覃村的村民已早早将琉璃咯嘣备齐,周边村子的小商贩肩挑着担子徒步来到覃村,从村民手中采买上百斤的琉璃咯嘣,一路沿途返回家乡,边走边卖。不同于别的产品,需要小贩一路吆喝叫卖,费人费力还可能卖不出多少。而琉璃咯嘣这种手艺品,商贩只需要在嘴里噙一个,边走边吹,清脆、悦耳的咯嘣声蔓延开来,回荡在村镇的大街小巷中,自然会吸引众多孩子来买。

周边村子的商贩固然会给琉璃咯嘣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更远的地方就需要覃村的琉璃工匠自己去传播了。在明清至民国期间,覃村每年外出建作坊者多达三五十人,琉璃咯嘣本就是由极薄的玻璃制作而成的,人工长途运输容易破坏这些工艺品,所以这些工匠只得带着一身手艺,到一个地方便就地取材制作坩埚与火炉,这样不仅免去了长途运输的艰难,也将琉璃咯嘣的易碎风险降到最低。

琉璃咯嘣的传播就这样被老一辈工匠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他们的足迹,东到南京、上海,南到广州、香港,西至西安、兰州以至乌鲁木齐,北到哈尔滨、呼和浩特,琉璃咯嘣销遍全国。

特别是在明朝中期,琉璃咯嘣还传入日本的京都、名古屋、长崎等地。清朝末期,覃村整合了有400多名琉璃艺人,成立了覃村琉璃业理事会。其中不乏很多的老字号,譬如高步盈的永昌盛、高稳家的昌发高、高聚清的晋旺生、高岳图的和堂、张供璃的兴盛张、秦砍只的昌盛泰、高岳槐的二合荣、高建章的正世堂、高槐华的广盛堂等。那时,很多人因琉璃咯嘣而致富置业,那段时光是琉璃咯嘣发展的黄金岁月。

琉璃咯嘣的现状

如今,琉璃咯嘣虽有千年历史,但传统的“琉璃咯嘣”工艺却不得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时值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人们的目光被市场上新奇又好玩的新型玩具所吸引,古老的琉璃咯嘣也被迫退出人们的视线。有着几百年传承历史的手工艺品,竟到了濒临失传的险境。老一辈工匠们正慢慢退出传承行列,代代传承的理想只能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然而,年轻一辈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原因有二,一是这项工艺精巧而独特,机器也无法复制,会制作的人除有经验的老师傅外寥寥无几,这也使得这项传统工艺越发珍贵。但这种纯手工性质的技艺也局限了它的发展,用纯手工、高成本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并不符合多数年轻人的经商之道。二是琉璃咯嘣是易碎品,童谣道:“琉璃咯嘣儿,打了没事儿;回家要钱儿,挨了一棍儿。”若是把握不住气息的强度就会将琉璃咯嘣吹破,造成孩子受伤。因此,琉璃咯嘣成为了家长们眼里的危险品,不再将其作为孩子的玩具。

琉璃咯嘣是我国北方乡土文化的代表,是民俗文化的符号。纯手工的技艺,有现代化工厂中冰冷机器没有的温度。为抢救保护这一珍贵遗产,交城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传统玻璃工艺研究会,寻访琉璃咯嘣老工匠,挖掘整理相关资料,为琉璃咯嘣申请设立保护基金,还专门修建一座传统琉璃作坊原址陈列馆,陈设琉璃咯嘣工艺流程录像以及它的实物样品。

任岁月蹉跎磨砺,琉璃咯嘣仍旧传承千百年。万千人海中,总会有欣赏传统手艺的人。未来,琉璃咯嘣定会再次焕发新彩,寻找到代代相传的新传人。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凤果

编校:张嘉琦

复核:李惠琴

终审:魏文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